•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面向海峡两岸和海外的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2 05:05:15 点击: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海峡两岸产业交流的深入,面向海峡两岸和海外的机械工程人才培养要求具有复合性、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性能力。从华侨大学机电及自动化学院的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出发,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提出了以工程设计为脉络,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勇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与学校的“三链结构”相适应,以科学的课程安排为基础,以强大的学科优势为支撑,借助于创新性强的知名企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本文对大学生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评估标准,管理策略等诸方面进行了探讨,阐述了进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验的体会。

    关键词:工程教育 面向海外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b)-0007-02

    机械工程是古老的学科,从人类制造工具开始,机械工程专业就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主要考虑如下三个方面:(1)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市场的需求;(2)学校的规格以及对人才培养的定位;(3)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理论,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正朝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迈进,市场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建设人才。华侨大学是面向海外和东南沿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外向型大学,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海峡两岸产业交流的深入,面向海峡两岸和海外的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提出提出了具有复合性、创新性能力的高质量要求。根据社会的需求,学校的定位,应用学习理论,探讨在培养面向海峡两岸和海外的机械工程创新人才方面的看法。

    1 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不同阶段对教育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今天,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1 人才培养的公平原则

    人才培养的公平原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体现了文化教育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1.2 人才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

    1.3 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动态化原则

    由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社会需求不同,社会不断变化,所以教育的模式必须多样化、多变化。统一的、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是教育模式规律探索的主要内容。

    1.4 人才培养的社会化原则

    人的素质提高,不是只在学校形成,社会的影响已经超过学校。社会又提供远超过学校的教育资源,如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真实的经济、文化、科技活动。毛泽东指出,正确认识史从实践中来,所以学习型的社会、社会化教育,是教育模式改革的基石。

    1.5 终身教育原则

    终身教育的思想渊源已久,正式提出的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尔·朗格朗(PaulLengrand),我国古代就有“活到老,学到老”之说。终身教育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模式立足于让学生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学习共处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学习(learning to learn),学校应该让学生掌握的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

    2 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

    多元化、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学校定位、教学环境等相关。就学校内部而言,是与学校的内部结构有关。这里提出学校的三链结构是人才模式形成的内因。

    我们在高等教育中的“三链结构”一文中,提出建立高等教育的“三链结构”模型,即“科学专业链”(学科发展)、“就业需求链”(市场人才需求)和“教学过程链”(教学系统)的模型,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有利于改进高校的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只有与学校的“三链结构”相适应,才能形成。

    在自然界、人类活动中,人们常用链结构作为分析事物结构和运动规律的模型。在物质结构方面,有DNA的双链螺旋结构;在生态环境中,有生物链;在市场经济中,有供应链;在数据库技术中,有指针链;在考古学上,有进化链。这些本质不同的链结构,描绘了各种运动规律。高等教育存在着科学专业链、就业需求链和教学过程链,这是符合高等教育本身运动规律。

    高等院校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知识创新;为学习型社会提供教学方法、信息、培训基地。它是社会活动的网链结构中的一个结点。人们需求、社会变革、经济运行、科学研究、文化发展都在影响、带动、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人类产生创新知识的有机体,不断造就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是社会进步的知识动力源。

    这三条链都有校内外部分组成。在校内,三条链交织在一起,形成学校业务主流。这三条链也看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主任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符合“三链结构”的特点。

    3 工程人才培养的认识

    工程人才的培养,长期争论的焦点在“通才”与“专才”培养的认识上;“工程教学”与“实践”的鸿沟消除上;基于工程科学主线的教学方法与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的分歧上。

    我们认为,工程人才的培养的方法,模式主要由不同学校的办学目标决定。培养具有社会领导能力的后备军,应该在“通才”、“科学”上比重大些;培养行业技术骨干的学校,应该在“专才”、实践能力上比重大些。

    在工科教学中,要把文、理、工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自然科学回答世界“哪是什么”,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回答世界“该做什么”,工程技术回答“怎样做什么”。这样就把理科探讨客观事物运动规律、工科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文科研究价值取向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校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就业主要是面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海外,所以确定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勇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应有中华文化优良传统,能从事机械工程规划、设计、制造、管理工作,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工程师。

    3.1 面向海峡两岸和海外的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

    闽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血缘、亲缘、法缘、地缘、商缘关系,文化同出一源。海洋文化的海纳百川,拼搏精神,华侨文化的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思想,是培养面向海峡两岸和海外的机械工程人才的丰富营养。现代文化观念要求制造技术要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观念相结合,体现个性化;制造业表现出的全球化、生产空间组织的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传统的特征,这些也是海洋文化和华侨文化的特征。

    面向海外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会通中外,并育德才”,“通文知理,智达力行”。在本科教育中采用低年级不分专业,高年级分流,在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采用构建主义的教学方法[2~3]。

    培养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工作[4]。从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特点来看,传统的研究物质和能量转换的思想已经过时,现在机械制造学科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提取、加工以及信息的物化过程。利用学校多学科优势,机械工程学院具有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以及教育部、福建省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实践基地、人才培养实验区等优势,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采用以问题为中心,应用多学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的主要工作是课程体系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背景,以工程设计为脉络,将文、理、工的知识融合,构建厚基础、多实践、重素质,环环相扣、整体性强课程体系。

    实施过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的方式。华侨大学机电学院与厦门机电集团等多个知名企业进行厂校合作办教育,学校与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著名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大学、台湾中原大学有校际交流,利用社会资源,使学生在真实、动态、多样的工程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高对工程领域规律性问题的认识。

    在学习的评价体系中,增加了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指标。同时,要求对所解决问题提高到理论高度上进行总结。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会涉及到资金、设施、管理、人员培训、进度安排等问题,应采用戴明环(Deming Cycle)的PDCA方法[5],将计划的制订、执行、检查、总结等环节周而复始地运转。

    4 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的,是动态的。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是出发点,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是成功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与学校的“科学专业链”、“就业需求链”和“教学过程链”相适应。根据海峡两岸机械工业的现状,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加强实践环节,用高水平的科研支撑教学活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工程师是面向海外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具有中华文化气息、文理兼顾、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工作。采用低年级通才培养,高年级分流培养,厂校合作的方法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机械工程专业教学成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子坤,杨向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重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187):41~44.

    [2]范定慧.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如何改变学生纸上谈兵的学习方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1):71~73.

    [3]于兰华,张扬金.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大学课堂教学主体角色定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2):57~59.

    [4]陈文敏,吴翠花,于江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要素分析[J].科技和产,2010,10(12):127~129.

    [5]寇鑫.以戴明环来提高学校管理体系中的执行力[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04~105.

    ①*项目来源:福建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闽教高[2009]57号)。

    作者简介:江开勇:华侨大学机电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先进制造技术。

    戴秋莲:华侨大学机电学院,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超硬材料工具技术。

    黄宜坚:华侨大学机电学院,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机电传动与控制。

    推荐访问:海峡两岸 人才培养 机械工程 面向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