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基础教育阶段国学教育问题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2 04:55:11 点击:

    【摘    要】随着对“国学”认识的日趋深刻和理性,国学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认识,但基础教育阶段国学教育仍然存在着教育材料随机选取、教育师资短缺严重、教育活动形式味浓、教育教学存在误区等问题,笔者建议从赋予国学教育应有地位、多方位培训国学师资、精心编制国学教育系列教材、注重研究国学学习方法、坚持国学教育与公民教育并重等方面提升基础教育阶段国学教育效果。

    【关键词】基础教育  国学教育  认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2.02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迎来了“国学热”,加强国学教育的观念得到社会、学校和家长的普遍认可,国学教育蓬勃发展起来,但基础教育教育阶段的国学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国学教育效果的发挥。

    一、国学和国学教育的发展

    (一)国学

    商务印书馆编印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对“国学”的解释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为“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第二层意思为“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太学、国子监。”

    国学是一个共通性的概念,关于国学内涵的争论仍在继续。胡适说国学指“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均在其中;现代学术界则认为,“国学可以理解为是在参照西方学术的前提下,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1]。

    笔者认为,国学的概念更多地应该理解为“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照传统的说法,中国学术包括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经世之学,其中义理之学是哲学,考据之学是史学,词章之学是文学,经世之学是政治学、经济学,这个领域之外还应该有天算之学(天文学、数学)、兵学(军事学)、法学、农学、地学、水利学、医学等等[2]。

    (二)国学教育

    国学之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可见一般,但国学和国学教育距我们并不遥远,正如袁行霈教授曾指出的“国学作为固有文化传统的部分,已经渗进民众的心灵,直接间接地参与现实生活”[3]。

    20世纪至今,我国国学教育经历了两次高潮。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层面。许多院校设立了国学研究机构,如1922年北京大学筹设的研究所中开辟了国学门,1925年清华学校等国立大学创建研究院国学门或传统文化研究和教育的机构,燕京大学、辅仁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岭南大学等教会大学也相继设立了研究国学的专门机构[4]。研究国学的报章杂志也较多,著作也较为丰富,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等都是那个时代的国学大师。第二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世界和我国社会都在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国学热”。这次高潮主要表现在,近些年来,全国高校国学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国学教育意义更加深入人心,理念与宗旨日益明确深化,内涵有了实质性的丰富和具体化,制度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国学教育影响日益扩大,国学教育各个层次、各种形式开展,孔子学院、世界汉学大会、孔子新汉学计划产生等等[5]。

    国学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传统道德、经典诵读、民俗民情、民族音乐、传统戏曲或传统体育项目等传统文化教育。国学教育概念可以理解为“以中华民族传统学术文化著作为主要教育内容,旨在培养新一代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6]。

    二、基础教育阶段国学教育问题

    (一)教育材料随机选取,难以尽展国学全貌

    基础教育阶段国学教育材料主要是国家历史、国学典籍和部分经典音乐等,较为零散、缺乏要点和系统性[7]。历史主要集中在历史课,强调历史朝代更替,社会形态框架,缺乏丰富的、鲜活的内容。典籍主要分散在语文课本,唐宋八大家散文、古典诗词曲较多,也有部分儒学和其他诸子百家的内容。部分经典音乐的教育则主要是结合需要和学生活动的实际进行,涉及面较窄、量有限。还有部分学校在进行书法、传统武术等方面教学尝试。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国学教育还处于从属地位,尚未形成独立学科,材料选取琐碎、零散,随机性太大。

    (二)教育师资短缺严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现阶段,基础教育国学教学师资主要为语文教师、历史教师和部分有国学爱好的行政领导,以及从外部聘请的国学专家。国学教育师资如国学一样,尚未形成单独的体系。国学教师培训的机构相对有限,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仅有二十余所高校建立了国学院、国学研究院及类似机构,培养专业的国学研究人才十分有限。有学者对中小学国学教育研究现状进行分类分析,认为现阶段中小学国学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国学教育必要性、国学教育与德育关系、解决国学教育实践问题、国学教育文化向度等方面[8],内容较窄,数量有限。

    (三)教育环境过于浮躁,教育活动形式味浓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集中进行国学教育尝试的学校也不在少数,但更多的学校选择了一种运动式的模式,开展一次国学教育启动仪式,指定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和《论语》等一到两本书要求学生阅读,举办一期国学相关的活动,结合语文教学发放部分国学材料供学生阅读等。更有的学校,为了标榜自己的教学特色,将国学教育加以简短提炼,形成一份文件,开展一些简单的活动,便对外进行大肆的宣传。国学教育课堂部分也仅仅停留在字词句分析和简单的朗诵、识记层面。造成国学教育形式味道较浓的原因则主要在于理念和认识上的不清楚,更为严重的则是一种功利思想在作祟。

    (四)教育认知定位不准,教育教学存在误区

    众多学校对基础教育阶段国学教育存在着认识性的误区。有学者研究,这种认知性的误区主要集中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国学教育是否为某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色教育;二是国学教育是否仅是记诵传统经典文献的识记教育;三是国学教育是否仅是语文教育的知识性拓展和补充;四是国学教育开设与否是否对学生发展均无明显影响[9]。很显然,这些认知性的误区在限制着国学教育能量的充分发挥,也给国学教育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使国学教育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三、提升国学教育效果的建议

    (一)赋予国学教育应有的地位

    基础教育学生绝大部分通过高考到高等学府深造。因此,虽然政府、社会普遍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备受重视,与考试相关的科目成为主课,而体育、音乐、美术等沦为辅课,辅课的教学时间经常让位于主课,辅课的教育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而国学教育则穿插在众学科中,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目,更是容易被忽略。众多探索开展国学教育的学校自我尝试,因为没有统一的步骤,显得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气候。既然国家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将国学单列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功课也显得尤为必要。在普遍实行减负的大背景下,可以暂时考虑将其作为一门辅课。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政策确立国学为一门基础课程,将国学的诸多内容融入其中,并通过教育督导等方式促进国学教育的落实,赋予国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应有的地位。

    (二)多方位培养国学教育师资

    政府、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方位培养国学教师:一是通过在职教师培训的方式培养一部分国学教师,从目前在岗的语文、历史等科目的教师中择优挑选一部分进行培养,支持其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继续深造,进而转入国学科目任教;二是设立基础教育阶段国学教师资格考试,鼓励热衷国学教育的社会人士通过资格考试进入中小学国学教师队伍;三是创造条件邀请国学专家、大师到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形成高校和中小学的对口支援帮扶机制;四是论证设立国学专业,培养国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开展高校层面的国学教育和研究。

    (三)精心编制国学教育系列教材

    课程和教材是实施国学教育的关键和核心。编制国学教育系列教材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编制国学教育专门课程的同时,将国学的部分内容继续融入到语文、历史、体育、地理、政治等其他科目中;二是坚持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结合,即同时编制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笔者建议可以按照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经世之学的分类搜集、整理材料,将其他内容再单列一部分进行讲解。活动课程则可以分为校内活动课程和校外活动课程,主动开展一些国学方面的活动,如“中华诵”、“经典无双”等主题的朗诵、演讲比赛,赋诗作画比赛等,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参观各类自然名胜古迹和人类文化遗存,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将书本所学、学校所学与现实中的景物结合起来,形成立体的形象。在编制国学教育系列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中国古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追求。

    (四)注重研究国学学习方法

    古籍《中庸》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问、思、辨、行五步学习法,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的朱子读书法都可以为当下中小学国学教育借鉴。近代学者研究国学学习方法、艺术的成效也较为突出,如梁启超的“启悟式”、“对话式”、“从游式”教学法培养了梁启超、陈千秋等一类杰出人物[10],学者李浩建议应循自我建设的知识境界、外推内省的人文境界、走向化成的天人境界三大境界实现国学教育的效果[11],唐小庭等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内隐学习理论运用于国学教育,强调国学教育的语感、实践,以及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的结合[12]。从古至今关于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研究很多,颇多可资借鉴之处,但是创新和发展也应该是题中之义。

    (五)坚持国学教育与公民教育并重

    我国古代社会乡土气息较为浓郁,社会中人情关系十分重要,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强调“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自利主义,绝大部分知识分子都在“修身”、“齐家”环节中度日,“治国”、“平天下”的梦想尚远,有些内容是与公民权利与义务相悖的,因此,我国国学中也存在着诸多的“糟粕”。有学者尖锐指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国学教育没有较好地区分国学启蒙经典中的“精华”和“糟粕”,以粗放形式进行国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是难以符合公民社会要求的[13]。

    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应坚持国学教育与公民教育并重的方针,教会学生学会用历史辩证的观点看待国学内容,学会剔除“糟粕”,选取对自己发展、社会发展有用的部分学习、理解、运用,不做埋首故纸堆中的书呆子,要做一个有血有肉、博古通今的现代人。

    参考文献

    [1]王熠辉.国学教育,重铸我们的文化脊梁[J].教育与职业,2005(34).

    [2]胡道静.国学大师论国学(上)[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9:161—163.

    [3]袁行霈.国学研究(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

    [4]熊贤君.民国时期的国学教育及价值解读[J].民国档案,2006(1).

    [5]纪宝成.国学教育是一项有待提升的事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1-09(B01).

    [6]王红艳.国学与国学教育的内涵演变探析[J].名作欣赏,2013(14).

    [7]高松寿.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学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6).

    [8]闫芳,和学新.中小学国学教育研究的进展与问题[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2).

    [9]曲东风.义务教育阶段国学教育的现状、误区及提升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4).

    [10]何世剑.康有为的“国学教育”及其对青少年培养的启示[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11]李浩.新国学教育三境界[N].光明日报,2013-04-01(015).

    [12]唐小庭,吴光路《从内隐学习视角看国学教育的有效途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1).

    [13]秦前红,翟明煜.论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国学教育与公民教育[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推荐访问:国学 基础 研究 教育阶段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