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社工专业简介话语分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2 04:05:08 点击:

    摘 要:社工专业简介不仅能记录高校社工培养社会实践,同时还能影响社工身份构建与社工培养社会活动。本研究基于某高校社工专业简介语篇分析结果,分析话语如何记录与影响社工身份构建与社工培养,并以学生反馈验证高校期望值与学生现状的差距,为高校社工培养与社工专业简介撰写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工专业简介;话语分析;社工培养

    话语分析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研究当中,在不断完善自身理论体系同时,推动了相关研究领域的飞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话语是社会实践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与机构、意识形态、社会关系、实践活动与物质世界等相互协作影响社会实践的实施。① 因此,话语不仅能反映所记录的社会实践,同时也能解释对话语实践者的身份、社会关系与实践活动的影响。本研究基于浙江某高校社工专业简介话语分析,揭示该机构社工培养社会实践,并阐释话语对机构与学生的意识形态及实践活动的影响,并最终以社工专业学生的反馈加以验证。

    1 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工具

    选取浙江某高校的社工专业简介进行话语分析,阐明该机构社工培养社会实践模式。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是该校社工专业大一至大三学生,共265名学生。采用开放式问卷,包括4个问题,调查该校社工专业学生对社工身份与职业发展的认知。问卷问题如下:(1) 你为什么选择社工专业?(2) 毕业后你是否愿意从事社工专业相关工作?请说明理由。(3) 社工的服务对象与工作内容是什么?(4) 你认为一个合格的社工应符合哪些条件?

    (二) 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回答:(1) 话语如何记录该机构社工培养社会实践模式? (2) 话语如何影响话语实践者与参与者的社会活动-社工培养?(3)对社工培养与社工专业简介撰写有何启示?

    (三) 语料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实施步骤具体如下:(1)语料收集,研究者从该高校的网站上获得完整的社工专业简介电子文本。(2)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65份,实际回收有效答卷261份。

    2 话语分析与问卷数据分析

    (一) 话语分析

    身份构建是一个动态过程,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身份具有历史性和非确定性的特点,② 而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也明确了社会主体的身份是不同歷史时期人类用话语描述与解释构建的,③所以社工专业简介分析能反映社工身份构建现状,而社工身份构建是社工培养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因而也能呈现该机构社工培养社会实践的社会活动。话语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实践,而任何一项社会实践都是植根于特定的语境,参照马丁的语境与语言框架,包括文化语境、情境语境与语言语境,体现在语言层面分别对应体裁、语域与语言。④ 综上所述,话语分析拟运用社会建构主义的动态身份构建论,福柯的知识考古学,马丁的语境与语言框架与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等理论,分别从语篇的语类、语域与语言层面进行对比。

    (1)语类

    语类的定义多样化,涉及文学、修辞、社会学、语言学等领域,本研究选取马丁的定义。语类是语篇参与者为实现特定目标,有步骤的共同完成的话语类型,是一个社会过程。⑤ 因此,语类分析能揭示语类类型与组合结构,话语实践者与参与者的身份、交际目的等,同时反映语篇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首先,语类类型与组合结构取决于话语实践者与参与者的身份。语篇仅包含1篇专业简介,代表教研室向学生介绍社工专业,突显机构的权威,拉开与话语参与者(学生、家长与社会公众)的权力距离,内容与高校人才培养目的一致。其次,话语实践者与参与者的社会关系影响语类结构与交际目的。专业简介的主要交际目的是吸引学生报考,然而实现目的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主要取决于话语实践者所处的文化语境与情境语境,该高校的社工专业简介实现交际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1) 优势介绍,主要突显就业范围广与就业率高、属于校重点专业、具有多个教学实训基地、帮助学生实施新型学习方法、罗列专业课程等;(2) 社工培养体系,强调该机构在社工培养中发挥主要作用;(3) 社工身份构建,描述主要体现在专业培养目标中,较笼统,未形成明确清晰的社工身份表征。最后,语类类型与组合结构,交际内容与目的等都反映了话语实践者与参与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

    (2) 语域

    语类是一个动态构建过程,其类型与结构则依赖于情境语境,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与话语方式;话语范围记录了社会事件,话语基调反映话语实践者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话语方式则体现语言在社会事件中扮演的角色。⑤ 语域要素配置直接影响语篇的语义资源分配,最终体现在语类与语言层面上。话语范围记录该社工专业教研室向话语参与者介绍专业特色与优势、教改特色等,决定语类交际内容与结构,如突显就业、校重点专业、教学实训基地、新型学习方法、专业课程等,而社工身份描述不清晰;话语基调是机构与人的关系,因此,语类交际内容强调机构在社工培养社会实践中起到主要作用。

    (3)语言

    语类与语域的配置特点,需通过语言来最终实现。语言能构建人类经历,将社会事物、事件等范畴化,具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与篇章功能。⑥ 概念功能指语言通过一系列过程记录人类社会活动,⑥体现了话语范围(发生的社会事件)。因此,该社工专业简介及物性分析可揭示社工身份构建与社工培养社会实践模式,同时反映话语如何影响实践者与参与者的社会活动。语篇是机构向学生介绍专业,因而不含心理过程,仅包含物质过程与关系过程且比例相差悬殊,分别为82.35%与17.65%;因为语类与语域的特点影响了语义资源分配。关系过程描述参与社会活动的人的属性及识别特征等,⑥ 该简介中主要说明专业地位与学生就业率。

    语篇的物质过程能反映高校在社工培养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主要分析物质过程包括的施动者、目标或受益人,即能反映高校在社工身份构建与社工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语篇共包含14个物质过程,显性施动者100%,其中21.43%是“本专业”,78.57%是学生。主要特征可概括为两点:(1) 语篇的施动者未被隐化,代表高校的“本专业”作为施动者,影响目标分别是高级应用型人才、教学实训基地与学生的专业能力,这说明该校社工培养目标明确,努力创造实践平台,但未表明使学生受益的服务者角色;(2)学生主要充当“施动者”角色,然而仅36.36%的施动者有影响目标(专业方向,基本知识与技能),剩余63.64%的施动者无影响目标,仅附带环境成分,说明就业领域,这说明学生能影响的只是选择专业方向,学好基本知识与技能,而这63.64%的物质过程说明高校认为学生毕业时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够胜任不同领域的社会工作。

    综上所述,该校社工专业简介分析反映了社工身份构建与社工培养社会实践模式,高校在社工培养社会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就业范围与就业率奠定基础,但忽视了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即高校如何将自己定位为服务者角色,安排好社工培养社会活动,使学生受益,因而机构的对社工专业学生的期望与培养实践未必能实现预期效果,同时该专业简介作为话语将隐性影响该机构未来的社工培养实践。这与我国

    大陆社工发展的外部环境是紧密相关的,目前大陆社工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社工身份构建还不成熟,由于现实条件限制,比如,政府宏观政策、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学校与学生特点等,该高校社工培养暂时停留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阶段。

    (二) 问卷数据分析

    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生对社工与社工职业发展的认知情况,相关数据可验证前文所述高校对社工专业学生的期望值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差距。学生入学前对社工与社工职业了解不多,70.5%的学生是由于高考分数所限或调剂等被迫选择社工专业,16.09%的学生是自愿选择,13.41%是由于老师推荐或父母期望;入学后,62.45%的学生表示毕业后愿意从事社会工作,33.33%学生不愿意,剩余4.21%的学生视情况而定,说明机构逐步影响学生对社工的认知,学生对社工的了解日益加深。虽然表示毕业后愿意从事社工工作的学生超过百分之六十,不愿意的学生仅占百分之三十多,各年级的情况却有所不同,愿意的学生比例大一到大三呈逐渐下降趋势,分别为73.81%,59.3%,54.95%;不愿意的学生比例相应有所上升,分别为26.19%,27.91%,45.05%。这说明该机构社工培养社会实践模式直接影响学生对社工身份与现状的认知,愿意从事社工工作的学生比例下降了18.86%,考虑是否从事社工工作时考虑的因素也较分散,比如服务弱势群体、社会,助人,学以致用,工资低,体制不完善等,与我国大陆社工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社工身份构建不成熟的现实一致。此外,学生对于社工服务对象与内容、合格社工具备要素的回答也可进一步加以证明社工身份认知不清与职业发展迷茫。学生回答提及多项因素,本研究仅罗列出现频率最高的语言描述,说明学生对服务对象与内容描述不够具体,这与该机构突显的社工学生毕业后就业领域广一致,因为专业简介中仅笼统介绍学生将来可从事民政、劳保、人力资源相关工作,学生缺乏直观的认知。学生构建的合格社工身份涵盖要素多而散,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專业知识与技能,有79.69%学生提及,与专业简介中社工身份构建一致,机构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然而,仅41.38%学生提及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与该专业简介中构建的现阶段社工身份的特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差距较大。虽然机构加强了社会实训基地建设,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调查能力,但学生现阶段还未形成系统的认知。因此,社工身份构建所处的不同阶段,专业简介中描述的职业发展等,不仅将对机构与社工专业学生构建社工身份的心理表征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反作用于该机构未来的社工培养社会实践活动。

    3 启示

    该高校社工专业简介分析对社工培养社会实践与专业简介撰写都有启示:(1) 机构在社工培养社会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并非是唯一的,可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如校友、社工与社区等;(2) 机构服务者角色定位准确,充当“施动者”角色同时,应使学生成为直接“受益者”,帮助学生成为专业知识与技能丰富,实践能力强的社工;(3) 语言描述可影响社会实践参与者的心理表征,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社工专业简介应对社工身份构建更具体,社工培养与职业发展更明确,才能更好推动社工发展。

    参考文献

    [1] Fairclough, N. Analyzing Discourse: 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3:25.

    [2] 徐涛, 张迈曾.高等教育话语的新变迁—机构身份再构建的跨学科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2004(3):108-110.

    [3] Foucault, M.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M]. New York: Pantheon, 1972:32.

    [4] 赵虹. 语类、语境与新闻话语[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51-80.

    推荐访问:社工 话语 简介 分析 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