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浮士德”与诠释学的现象学指向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2 03:05:13 点击:

    内容提要 伽达默尔认为,诠释学问题从其历史起源起就已超出现代科学为方法论概念所设置的界限,所以文本的理解与解释就不只属于科学关心的范围,而是属于人类世界经验的总体。诠释学并不关注可使文本像其他所有经验客体一样屈从于科学探究的理解方法,所以一种体现了科学方法论诉求的“浮士德式的”,无限上升的理解模式就背离了诠释学的现象学本质。正是在以西方科学方法论为主导思想而建立起来的现代经学研究范式中,儒家经典遭到彻底的“博物馆化”。为有效应对近代中国所面对的“意义危机”,我们必须在经学研究实践中引入诠释学资源以对抗原有的方法论思维。不同经典研究活动中的真理诉求将会在经学诠释学研究实践中展开并得到公平的对待。

    关键词 浮士德精神 科学方法论 诠释学 经学 博物馆化 意义危机

    〔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7)09-0063-10

    一、从对一处翻译的不同意见谈起

    在商务印书馆2007出版的《真理与方法》(修订译本)《导言》部分,我们发现了一处翻译问题。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把相关文本展示出来。德文原文如下:

    Sicher ist es aber eine noch viel grβere Schwche des philosophischen Gedankens, wenn einer sich einer solchen Erprobung seiner selbst nicht stellt und vorzieht, den Narren auf eigene Faust zu spielen.①

    洪汉鼎先生的译文为:

    如果哲学家不认真地审视其自身的思想,而是愚蠢地自行充当丑角,那倒确实是哲学思维的一个更大的弱点。②

    其中,洪汉鼎把“den Narren auf eigene Faust zu spielen”译为“愚蠢地自行充当丑角”,却没有将“Faust”译出。

    再看《真理与方法》的两个英文译本,一本是加雷特·巴登(Garrett Barden)和约翰·卡明(John Cumming)翻译的初译本,另一本是由约尔·韦恩斯海默(Joel Weinsheimer)和唐纳德·G.马歇尔(Donald G. Marshall)“作出彻底修订”的修订译本。前本译文为:

    But it is undoubtedly a far greater weakness for philosophical thinking not to face this kind of investigation into oneself, but foolishly to play at being Faustus.③

    *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象学-解释学视域下的‘中国解释学’研究述评”(15ZWD002)

    ① Gadamer, Hermeneutik I: Wahrheit und Methode, Tübingen: J.C.Mohr[Paul Siebeck], 1986, p.2.

    ② [德]伽达默尔:《诠释学I:真理与方法》(修订译本),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4页。

    ③ Gadamer, Truth and Method, trans. by Garrett Barden and John Cumming, New York: the Crossroad Publishing Company, 1975, p.VII.

    修订本译文为:

    But it is undoubtedly a far greater weakness for philosophical thinking not to face such self-examination but to play at being Faust. Gadamer, Truth and Method(Second, Revised Edition), revised by Joel Weinsheimer and Donald G, Marshal. New York: Continuum, 1989, p.XXI.

    暂且抛开其他关系不大的修订不谈,两个译本均直接译出“Faust”,一个采用拉丁书写式,另一个采用原文。

    商务印书馆2007年译本已较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译本做出了修订,如将“Texten”的译法由“本文”改译为“文本”,将“berlieferung”由“流传物”改译为“传承物”等。然而这处翻译足以引发我们的注意。因为这种漏译可能违背了原文意思,也很有可能会错过一处重要思想的表达。

    二、作为西方近代文化精神象征的“浮士德”

    “Faust”,在中国通译为“浮士德”,一般指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在欧洲,有关浮士德的传说存在久矣。

    “Faust”本是一个普通的名字,拉丁语意为“好运”(fortunate),德语意为“拳头”(fist),但后来之所以变得不那么普通大概是由于公元5世纪出现的一个人物“圣·浮士德”(St. Faustus),他因为宣扬摩尼教而被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年)斥为异端。此后,浮士德形象融聚了巫师(necromancer)、占星术士(astrologer)、魔法师(magus)、手相家(palmist)以及占卜家(diviner)等形象。按:关于浮士德的详细考证,本文主要参考[英]伊恩·瓦特《现代个人主义的四个迷思》(Ian Watt, Myths of Modern Individualism, Cambridge: the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96)第一章《从浮士德其人到〈浮士德传说〉》(“From George Faust to Faustbuch”)的相關内容。我们无意追逐浮士德的原型,但由此可以看出,浮士德本身所具有的与正统基督教神学信仰相对立的意义在最初即留有印记。在历史合力的奇妙作用下,浮士德在被歌德定型之前,已经作为一个复杂的意义体而存在了。在伊恩·瓦特(Ian Watt)看来,浮士德其实融聚了新旧两种不同的思想传统。一方面,“(他)无疑是一个自吹自擂且令人厌恶的骗子”;另一方面,“(他)是在一个越来越看重固定职业和固定住所的社会中,坚持走自己道路的死不悔改的个人主义者”。对于旧传统而言,浮士德被称作“魔法师”(conjuror)。对于新传统而言,浮士德既“体现了推动变化的新兴力量——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对古典学的振兴,以及他们对神奇科学的同等追求”,又“体现了宗教改革所引发的对于圣经学以及更加广泛的学院派知识的某些关注”。④⑤Ian Watt, Myths of Modern Individualism, Cambridge: the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96, pp.10~11、14~15、26.

    推荐访问:浮士德 现象学 指向 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