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武陵民族区”命名的价值取向及其意义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2 02:35:10 点击:

    [摘要]武陵民族区概念的学术命名,是李绍明先生五十年西南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统一”,运用历史方法的重要基础理论成果之一。重提《李绍明民族学文选》、解读“巴文化研究与地域文化”学理认识涉及到的历史方法学术关联。参考“武陵民族区”概念学术命名的价值取向,从武陵地域文化的民族学/人类学问题研究切入,可能寻找到创新问题原点;而“武陵民族区”作为一个特定的民族学/人类学概念学术命名的,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价值取向,对于打开新世纪巴文化学术研究的新局面可能更有启发性。

    [关键词]武陵民族区命名;价值取向;历史方法;巴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7)02-0062-09

    “武陵民族区”是我国当代国际知名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在新世纪初提出的区域民族学概念的核心学术命名之一。《李绍明民族学文选》(下文简称《文选》)由成都出版社出版于上世纪末期。马曜先生撰写的《序》前扉页,附有谭继和研究员与冉光荣教授1995年12月,同意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基金会资助出版的推荐:“《李绍明民族学文选》为李绍明先生历年来在该学科中辛勤耕耘的成果,反映他本人、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省民族学研究的历程和学术水平,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我们乐意看到该文集早日问世。”[1]结合新世纪初李先生的民族学论述及其相关的学术活动,可以认为《文选》的正式出版,是李绍明先生区域人类学/民族学核心思想形成前的一个重要学术总结,而且集中体现在民族问题研究历史方法的自觉应用方面。这可以从《文选》的“作者简介”,与其《后记》的表述文字得到进一步了解:

    “李绍明,土家族,1933年12月生,四川省秀山县人,50年代初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和西南民族学院民族问题研究班。从事民族研究多年,先后任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四川藏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四川大学及西南民族学院兼职教授、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四川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及四川省人大常委等职。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专著有《民族学》、《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羌族史》、《川东酉水人家》等。”[1]

    《文选》言简意赅不足千言的《后记》,是李先生自己撰写的,共三段文字,前两段尤其重要,不妨同样照录:

    1.“这本论文选收录了笔者58篇论文。这些文章是笔者从1963年至1994年这段时间中撰写的150余篇论文中选择出来的代表作。从论文内容来看,包括了民族学理论、凉山彝族社会性质、彝族历史、羌族社会与历史、藏族社会与历史、土家族历史与文化、古代民族的族属与葬式以及民族识别等等几个方面。它大体反映出笔者从50年代起研究这些问题的心得,现将其集为一册,以期进一步求教于同行的专家学者。”

    2.“由于这些文章是在三十多年时间内相继发表的,因而笔者原先的某些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研究的深入,后来又有所发展与修正。此次在编辑论文选时,一般保留了文章的原貌,仅对原文个别词句作了一些技术上的修改,以存其真。”[1]

    这两段文字“尤其重要”在于,它清楚表明《李绍明民族学文选》选录的学术论文,“客观记录下”先生民族学思想前期三十余年发展的基本轨迹,特别是历史方法研究民族问题的个性特征。一、《李绍明民族学文选》民族问题研究“历史方法”的学术价值笔者看来,《文选》能够成为先生前期民族学学术思想总结的主要载体之一,至少包含了以下方面的思想内容:这些文章是作者“从1963年至1994年”三十余年时间陆续撰写的,总计150余篇论文中,按照个人民族问题研究历史方法“以存其真”的原则,仔细“选择”出来的,能够印证自己学术思想发展阶段特点的“代表作”。一方面,涉及民族学理论与实践的问题研究,包括西南(区域)民族学研究这三十年相关的“民族学理论、凉山彝族社会性质、彝族历史、羌族社会与历史、藏族社会与历史、土家族历史与文化、古代民族的族属与葬式以及民族识别等等几个方面”的民族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些文章,“大体反映出”李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起研究这些问题的心得(这里特指学术思想为主的民族学研究收获——引者)”;而为了“以存其真”,“此次在编辑论文选时,一般保留了文章的原貌,仅对原文个别词句作了一些技术上的修改”,历史方法应用的个性特征如实留存。

    李先生民族学思想的形成,明显呈现出《文选》出版为界的前期与后期两个阶段的过程特点。前期是先生区域民族学思想的形成期,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学习、个人认知引导下西南民族问题的研究实践为表征,侧重于民族学权威理论方法的学习应用;后期则以“武陵民族区”学术概念命名为标志,侧重于民族学/人类学思想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践,以主持“藏彝走廊”的国际区域民族学/人类学跨学科研究成果,为国内外民族学/人类学界所公认。但是,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是,《文选》展示的先生民族学思想形成前期轨迹表明,他不是从民族学知识学习的“零”起点开始的,而是有一个理论、实践开始互动的较高起点,即尝试应用理论解决问题的理论学习的第二个阶段——具有实践-理论又理论-实践,相互推进的理论应用特点,细究先生自己动手辑录的,《文选》58篇论文所分8个专辑文章的组合思路,均能得到证明。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文选》8个专辑的顺序结构总体上为从理论探讨到应用实践,即第一辑民族学理论学习,第二辑到第八辑民族学理论解决民族问题的应用;

    2.第二辑到第八辑选录的论文,每一辑均以理论探讨与理论应用,构成解决具体民族问题的系列论文组合单元。

    例如《文选》第六辑土家族历史、文化问题研究选录的7篇论文:(1)巴人与土家族关系问题(1990),(2)川东南土家族与巴国南境问题(1985),(3)冉駹与冉家人的族属问题(1987),(4)从川黔边杨氏来源看侗族与土家族的历史关系(1990),(5)清人图录中的土家族形象(1992),(6)论土家族《摆手歌》的社会功能(1989),(7)土家族艺术明珠——土戏(1994)。前4篇集中解析土家族族源的历史文化问题,学术对话的学理思考色彩很浓;后3篇分别就土家族服饰特征、民间音乐、民间戏剧发掘其武陵地域文化的应用价值。这7篇论文,无疑第一篇“巴人与土家族关系问题”的土家族族源问题的理论方法应用,在这一辑系列论文中处于具体民族问题研究学术价值导向的位置。10年后的2001年,先生在《21世纪我国民族学发展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依据自己宏博、厚实的学术积累旗帜鲜明地提出:新世纪伊始,我国的民族学,依旧要以“少数民族及其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坚持为少数民族服务的方针,坚持提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学风”,并“重视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关系的研究”[2],突出民族问题研究方法论的价值取向仍是其主导思想。

    推荐访问:价值取向 命名 意义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