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1 20:10:25 点击: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遇到了课程实效性有待提高的瓶颈。文章提出构建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研究表明,该课程体系能够有效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同时,提出继续完善该课程体系的建议,即加强职业规划内容的本土化,提升学生职业决策及反馈修正能力;整合调动校内资源,提供实践平台提升职业素养;积极开拓校外资源,拓宽学生视野树立良好意识。

    [关键词]高校 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作者简介]余明(1980- ),女,广东高州人,华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主任科员,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广东 广州 51064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3CZ002)和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和工作创新项目“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及实现高质量就业路径研究——以农科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14ZK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07-0094-04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风向标。高校人才培养要具备结果导向思维,立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服务于人才培养,让大学生在接受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过程中,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并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及自身具体情况,力求使自己获得职业发展的外在满意——自身能力与职业要求相符,职业发展的内在满足——职业给予与自身需求相符。目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最重要的实施途径,但课程建设面临提高实效性的瓶颈问题。本研究尝试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结果导向思维构建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研究验证,该课程体系能够有效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一、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效果数据来源

    (一)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笔者认为,单就该课程自身而言,是难以提高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这正是课程实效性难以提高的本质原因。但如果将该课程的作用定位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负责“穿针引线”,即在设计该课程体系时,除了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业、职业规划的意识和掌握相关知识、方法、技能外,还要重点考虑如何帮助学生结合专业背景,理解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拓展教育、实践教育、校内外成长成才配套资源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梳理他们与学业、职业目标的因果关系,并有效整合资源,以实现规划目标,最终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才能突破瓶颈问题。

    (二)课程效果数据调查

    本研究通过构建课程体系,对比课程开设前、课程结束时、课程结束一年后的教学效果数据,发现该课程体系能够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课题研究对象为华南农业大学2012级本科生。在2012级近一万名大一新生第一学期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前进行课程前测状况调查,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问卷2461份,其中有效问卷2283份,有效率为92.77%;在接受完课程教学后进行课程后测效果调查,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问卷2132份,其中有效问卷2017份,有效率为94.61%。2012级文科专业4385名学生在大二第二学期上“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前进行课程前测状况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24份,其中有效问卷907份,有效率为98.16%;在接受完课程教学后进行课程后测效果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877份,其中有效问卷854份,有效率为97.38%。同时,对比华南农业大学2009级理科专业学生和2010级文科专业学生在接受“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前进行课程前测状况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852份,其中有效问卷795份,有效率为93.31%。为了解课程开设前、课程结束时、课程结束一年后的教学效果数据变化原因,本研究还召开了上课学生代表座谈会,华南农业大学17个学院各派出2012级学生代表,按本学院2012级学生人数的3%,随机访问本学院学生,了解课程效果变化的原因。

    二、教学效果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结束时学生的自我认知程度略有降低

    在“了解兴趣”方面,后测比前测下降2.12%;其中,比较同意的选项,前测为41.19%,后测为36.82%,后测下降4.37%;非常同意的选项,前测为20.48%,后测为22.73%,后测提高2.25%。在“了解个性”方面,后测比前测下降5.17%;其中,比较同意的选项,前测为58.57%,后测为45.68%,后测下降12.89%;非常同意的选项,前测为15.24%,后测为22.95%,后测提高7.71%。在“了解价值取向”方面,后测比前测下降2.62%;其中,比较同意的选项,前测为43.1%,后测为39.27%,后测下降3.83%;非常同意的选项,前测为18.57%,后测为19.78%,后测提高1.21%。在“了解能力特长”方面,后测比前测下降3.09%;其中,比较同意的选项,前测为39.05%,后测为32.95%,后测下降6.1%;非常同意的选项,前测为8.81%,后测为11.82%,后测提高3.01%。

    在自我认知的四个维度中,后测较前测,比较同意的比例略有下降,非常同意的比例略有提高,总体对比均略有下降。从学生代表座谈会中得知,由于课程中自我认知部分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自我认知有所不同,理解新的知识并运用新的知识重新认知自己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在课程结束时,对于原有自我认知与课程自我认知教学内容相似的学生,清晰程度会有所提高;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需要较长的时间运用课程所学的自我认知方法重新认识自己,一个学期的时间显然不足。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结束时学生的职业认知程度显著提高

    在“非常清楚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方面,后测比前测提高30.75%;其中,比较同意的选项,前测为25%,后测为42.32%,后测提高17.32%;非常同意的选项,前测为5.24%,后测为18.67%,后测提高13.43%。在“了解自己最不喜欢和最喜欢的职业”方面,后测比前测提高27.33%;其中,比较同意的选项,前测为12.48%,后测为29.09%,后测提高16.61%;非常同意的选项,前测为4.73%,后测为15.45%,后测提高10.72%。

    通过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到,任课教师在上课时,注重结合专业背景分析该专业毕业后的就业前景,结合本校该专业的师资、科研情况介绍学校将会培养该专业的哪些人才类型;结合自我认知的内容、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可能适合从事什么工作;详细讲解了解职业信息的方法,通过任务驱动法布置学生完成《专业就业前景报告》《职业调查报告》,最终使学生对职业、工作认知程度显著提升。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结束时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提升

    在职业决策维度中,对于“非常清楚自己应该往哪些职业方向去发展”的调查结果,对比前测,后测仅提升7.37%;其中,比较同意的选项,前测为23.57%,后测为25.91%,后测提高2.34%;非常同意的选项,前测为9.52%,后测为14.55%,后测提高5.03%。这是因为学生在自我认知中需要较长的时间去澄清自己,再进一步做出职业决策。在后测问卷中增加了“总体上,我的职业决策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问题,比较同意占63.41%,非常同意占17.27%。座谈会中学生表示主要是因为掌握了职业规划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虽然在课程结束时不能马上做出职业决策,但将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职业规划知识及方法规划、调整自己学业、职业,因此认为自己的职业决策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的后续持续影响力显著提升

    根据课程体系设置,2012级学生在一年级第一学期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2012级文科专业学生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理科专业学生在三年级第二学期上“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因此,在“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开始前,针对2012级文科专业学生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续影响力、“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前测学生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2012级文科专业学生中,有84.88%的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了学业规划,较2009级理科专业学生、2010级文科专业学生在同一学业阶段时的数据提高了16.88%;在“目前为止,我按照自己的学业规划展开具体行动”选项中,2012级文科专业学生有56.01%表示认同,较2009级理科专业学生、2010级文科专业学生在同一学业阶段时的数据提高了22.1%。而构建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从2012年才开始进行研究的,2009级理科专业学生、2010级文科专业学生所接受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并没有根据学校人才目标进行课程改革,可见,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更能提升课程实效性。

    (五)“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结束时学生对自己目标职业素养的了解程度、求职技能及信心提升了

    对比2012级文科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前后测问卷结果,发现课程结束时学生对自己目标职业素养的了解程度、求职技能及信心均有所提升。在“非常了解目标职业的胜任能力要求”方面,后测比前测提高20.85%;其中,比较同意的选项,前测为31.79%,后测为45.45%,后测提高13.66%;非常同意的选项,前测为2.86%,后测为10.05%,后测提高7.19%。在“知道简历的基本格式与要求,准备一份好简历”方面,后测比前测提高24.73%;其中,比较同意的选项,前测为31.90%,后测为44.22%,后测提高12.32%;非常同意的选项,前测为7.53%,后测为19.94%,后测提高12.41%。在“面试时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方面,后测比前测提高3.3%;其中,比较同意的选项,前测为26.59%,后测为29.24%,后测提高2.65%;非常同意的选项,前测为5.42%,后测为6.07%,后测提高0.65%。

    针对“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前后测问卷结果,第二次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学生表示,经过一年多的大学学习,对学业、职业规划比大一时更清晰,“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结合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深入讲解职业所要求的素养,并介绍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成长成才配套资源,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职业,有针对性地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实现学业、职业目标。针对“面试时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的调查结果,学生表示,课程让学生对面试有了全面的了解,但面对实战是否能充分展示能力,则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

    (六)学生对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满意度高

    从课程效果调查数据看,学生对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满意度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后测调查问卷中,有72.04%的学生认为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很必要,77.5%的学生认为课程能让自己更清晰、科学地规划大学学业,79.77%的学生对课程的质量感到满意;在“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创业指导”后测调查问卷中,有88.15%的学生认同这门必修课的必要性,91.9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很好,71.10%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使自己认识和解决求职、职业发展问题的能力提高了,84.27%的学生对课程的质量感到满意。

    三、完善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措施

    (一)加强职业规划内容的本土化,提升学生职业决策及反馈修正能力

    当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部分借鉴的是西方国家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当前高校在使用带有西方社会文化特点的生涯教育理论时,会感觉这些理论在中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如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受传统文化、家庭观念等影响较西方大学生更深。所以,在指导学生做职业规划时,帮助我国大学生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家庭观念及个人价值,深入思考个人职业决策是课程本土化的难点之一。又如,目前职业规划在自我探索中,大多数理论是西方学者在20世纪提出的,随着社会的剧烈转型和快速发展,加之中国本土思维模式的影响,如果仅仅照本宣科地照搬这些理论帮助中国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难免会造成中国大学生在自我认知中的疑惑。因此,中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根植于中西合并的文化沃土,通过研究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本土化,使之与我国大学生的情况更加契合,才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学业、职业规划能力。

    (二)整合调动校内资源,提供实践平台提升职业素养

    在课堂教学传授方法论后,要依靠配套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完成从态度、知识到技能层面的转变。课程需要的配套资源可能分布在各院系、各机关等不同部门。因此,设立一个专门负责统筹协调整合资源、课程建设的教研室是整合调动校内资源的基本保障。学校还可以建立职业技能训练中心,为大学生提供职业素养提升、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便任课教师结合专业实训和学生共同探讨如何提高职业通用素质及创新创业能力。此外,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不同的成长成才资源,如针对有志于从事科研的学生,引导他们在本科期间参加学科教师的科研团队,提升科研能力;针对有兴趣参与科技创新、创业的学生,引导他们参加“挑战杯”等创新创业比赛,并为他们配备专业教师进行全程指导,或参加SYB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针对本科毕业后就业学生,引导他们参加学校社团、社会调研、“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或参加订单式培养班级,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积极开拓校外资源,拓宽学生视野树立良好意识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提早了解社会环境及职业世界,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走出校门,主动联系校外资源,寻找社会资源的支持配合。学校要深化与企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合作,整合校友资源,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优秀的见习、实习平台。如与企业合作开展“职场影子”计划,或举办“职场精英选拔比赛”,让学生经历投递简历、面试实战、企业—学生双向选择的整个求职流程,获胜学生可进入心仪企业实习,让学生在求职实战中更了解自己的求职准备程度、积累求职实战经验,并通过在企业实习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学校还可以通过深化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合作,举办实习生专场招聘会,为非毕业班学生提供假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帮助学生通过企业实习提升职业素养。此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职场沙龙,邀请毕业3~5年且发展不错的校友回校与相关专业学生交流分享,帮助大学生了解职场,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让在校大学生感觉成功距离自己并不遥远,促使学生为个人的生涯发展积极主动付出努力。

    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自身是难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这使得课程出现实效性不高的瓶颈问题。研究表明,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穿针引线”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课程的实效性,最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倪伟,陈波,尤吴晶,等.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7).

    [2]谭忠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

    [3]余明,曾璇,李国章.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29).

    [4]张鹏莎,木子.五大名师谈本土化职业生涯规划[J].职业,2012(34).

    [5]赵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

    [6]郑涛,杨丽雪.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2).

    推荐访问:就业指导 培养目标 职业发展 课程体系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