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高校网络舆论的决策价值探讨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1 18:50:23 点击:

    摘  要:科学、民主的决策管理能够促进并保证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传播的直接性、便捷性、自由性等特点,均有助于扩大决策的信息来源、有效提升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然而,价值的多元性必然导致网络舆论的决策价值具有不确定性。针对网络舆论决策价值的两面性,高校的管理部门和决策者要善于甄别校园网络舆论、从中析出有价值的决策数据信息,以提升校园网络舆论的决策优化价值。

    关键词:高等学校;网络舆论;决策价值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1101(2018)06  0097  05

    作为一类特定组织机构,高等学校的机制运行及改革发展有赖于高效的管理,而高效的管理又必须以民主化科学化决策为前提。当前,社会事务日益细化以及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对公共机构的管理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导致网络空间每时每刻产生海量网络信息及纷繁芜杂的网络舆论,如何辨别良莠难分的舆情信息是决策行为面临的重大挑战,但它所具有的决策价值亦是显而易见的。蕴藏于网络空间的海量舆情信息,因链接现实社会的社情民意而能够很好地发挥决策参考功能。对高校而言,把校园网络舆论引入学校决策过程,势必有利于提升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使决策结果更好地符合广大师生的愿望和诉求,助推学校的改革发展。

    一、高校的决策过程引入校园网络舆论

    传统意义上,以供学校决策的信息源主要由高校党工团学等部门来提供,广大师生的意见建议一般不直接进入决策层而是经由党工团学部门传递。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构造了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传播者,师生们通过网络平台能够便捷、点对点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利益诉求;同样是基于信息网络化平台的巨大功能,他们的观点和意见建议很容易介入学校的决策过程,并发挥作用。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象及本体探讨

    舆论就是公众的意见,是相当数量的人对于特定话题表达的个人意见、态度和观点的集合体。网络舆论则是以网络语言、视频、声音等形式在网络空间表现出来的公众意见,是社会舆论在网络空间的投射,网络空间在更多时候又放大了现实社会的舆论。高校网络舆论形成于校园网站、BBS论坛、校园贴吧、留言板、微博、微信群、QQ群等虚拟空间。其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议题出现阶段、讨论扩散阶段、舆论整合阶段、舆论消退阶段。高校网络舆论的主体是广大师生,客体则是引起师生网民关注的事项,主要包括学校的重要规划和工作部署、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服务、校园的安全稳定事件等。除了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性和虚拟性的一般网络舆论的共有特点以外,高校网络舆论还具有探索性、理智性和理想性等自身特点。

    高校的校园网络舆论汇聚了师生网民的言论和意见,是高校师生的思想意识在网络空间的显现。高校师生所处的特定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意识内容的特殊性。首先,高校是教育活动场所,求知、求真的共同生活形成了高校师生探索性的思维特点。当高校师生通过网络平台表达其思想见解时,他们的探索性思维特点就会发挥作用,他们对学校的工作规划和重大部署进行讨论、发表观点见解和意见建议,其中就不乏真知灼见。其次,大学生多数已经成年,经过长期求学过程中的思维训练和知识积累,他们的思维特点逐渐由以感性为主过渡到以理性为主;高校教师的文化程度更高,理性思维能力更强。在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参与下,高校网络舆论表现出理智性的特点;在表达利益诉求时,往往表现得合情合理,并且更重视精神层面的需要。再次,高校的网民主体是学生。由于书本知识相对丰富、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因而他们有时无法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应然与实然的矛盾,在思维上还表现出理想化特点,他们的一些超越现实的意见和要求也会在网络空间呈现出来。求知求真的生活环境所塑造的敢于直言表达的性格特点,使网络空间就成为他们表达态度、观点交锋、宣泄情感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当然,少数学生网民不善甄别网络信息与思潮观点,他们参与网络传谣甚至酿成校园网络舆情事件有时也在所难免,这类网络舆论对高校的决策行为就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

    (二)校园网络舆论介入学校决策过程的必要性

    第一,高校的民主管理理应吸纳师生的意见建议。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之一是要求实现民主管理,其要件和前提是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在高等学校,所有管理者的基本工作都是决策或者是决策的一个环节,决策的品质不仅决定了管理绩效,而且从长远来说影响到高校的改革发展大局。现代管理决策理论学派创始人、美国的赫伯特·西蒙甚至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实行民主管理,首先要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吸纳多元主体参与;对高校而言,就是要“全面推行校务公开,在学校工作中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了教师、学生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及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客观地说,传统的管理与决策实践中,存在着参与主体单一、信息来源不全面等方面的问题,而校园网络舆论因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可以为学校决策活动提供多渠道信息来源、扩大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师生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参“政”议“政”、参与学校的改革发展等重大事项,又可以借助网络渠道为决策部门和决策者提供丰富而及时的基础信息,以实现关键信息和决策结果的快速反馈,推动民主管理落到实处。

    第二,网络化参与学校决策过程有优势也是趋势。特定高校作为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其决策行为应遵循信息的输入、转换和输出等环节过程,第一步就是获取有价值信息。由于传统媒介反映的民意多属间接民意,通常会经过相关职能部门的过滤及媒体的加工;虽然部分师生的个人意见和建议亦具针对性和建设性,但往往并不能引起决策层的重视甚至进入不了决策信息源。传统意义上的决策信息渠道相对狭窄甚至不畅,凸显出网络平台的巨大功能。通过校园电子政务、众多的QQ群、微信群、校园贴吧、BBS论坛等网络平台可以实现直接和快速的表达,往往成为这部分师生的首选,校园网络舆论也因此或直接或间接介入学校的决策过程。网络世界虽然具有虚拟性,但它其实和现实社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而,在互联网时代,任何机构的管理活动均不能忽视网络舆情信息的重大决策价值。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这项本领。”[1]作为高校的管理層和决策者,应该善于从校园网络舆论中了解师生的需求、作出科学的决策。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生群体网络化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决策活动,因其明显优势或将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发展趋势。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决策优化价值

    网络化参与的实践表明,在决策过程的情报收集、方案拟定与抉择、评价反馈等环节,网络舆论均可施加积极影响。把校园网络舆论引入决策过程就是吸纳了师生的智慧,反映了“民意”、体现了广大师生的利益和意志,有助于师生清楚地了解决策过程、准确地理解决策结果,从而能够统一其思想认识并能够坚定地执行决策。那么,如何有效扩大信息来源、析出有价值的决策信息,以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有利于汇集民智,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社会学的相关理论认为,社会作为一个群体,在时空上超越了它所包含的个体,具有更高的智慧。方滨兴教授曾将群体智慧产生的必要条件具体概括为四点:第一,具备具体的协作目标。第二,群众内的个体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即独立性。第三,群体内的个体必须多样化、异质性较高且分散存在(去中心化)。第四,分散智慧的集中化,需要一种机制最终能够将各成员的意见汇集起来,形成群体决策智慧[2]。照此看来,群体内个体数量越多意见建议也越多、越能体现集体决策的智慧,因而也具更大的决策价值。

    当前,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多达数万人以上,如果能广泛汇聚师生的集体智慧,势必能提升学校决策的科学性。首先,网络舆论的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使其很容易汇聚现实中诸多师生的意见建议,形成群体智慧。高校师生文化程度较高,对新事物理解接受相对更快,他们就学校的工作部署和重大决定自由发表意见,通过微信、QQ群、BBS论坛等进行交流讨论,甚至产生观点交锋,由是形成校园网络舆论。具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及不同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其开阔的视野及对学校事项的熟悉度而主导着校园舆论的发展方向,并将交流讨论引向深入。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其富于感性的思维及学习生活实际参与网络论坛,也将在学校决策中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次,网络舆论有助于决策的公开化与透明化。无论是决策进程的监督还是决策效果评估反馈,乃至决策结果的修正与纠偏,都离不开考察公众舆论、征求多数人的意见,这其实是要求决策过程必须公开、透明。而且,决策的透明化与公开化也是提升科学化水平的要件。通过网络平台针对学校特定决策事项进行及时讨论、持续跟进,解读决策意图,客观上促进了决策的公开与公平,并能凸显舆论监督功能、保证其公开与透明。再次,网络舆论能够及时对决策进行纠偏。由于条件局限及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决策者做出的决策不一定完全正确,对这些不合理部分的修正和纠偏,可能通过决策者自身反省、也可能通过传统媒介,但没有网络舆论来得直接和便捷。高校的决策者惟有广泛听取、考察师生的公共意见,对照决策本身进行反馈和修正,才能保证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美国学者盖伊·彼得斯曾提出,“如果排除公众对重要决策的参与,必将会造成决策上的失误。”[3]高校为避免决策失误,就有必要通过网络媒体发布相关信息,以激发利益取向不同的师生群体参与讨论、积极建言献策。正是师生的积极参与,群体智慧已经贡献在网络空间,因而,积极利用并善用校园网络舆论,能够提升学校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二)有利于体现民意,增强决策的民主性

    民主决策是民主管理的关键环节,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就是要在决策中努力做到真体现民意、体现真民意,在决策中坚持走群众路线。互联网可以为网络空间的田野调查提供便捷的条件支持,网络开放、自由的属性使其拥有“最少过滤”的信息,成为“最少修饰”的意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1]高校的管理者要善于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因为高校的“民意”绝大多数反映在校园网络舆论之中。通过校园网络舆论,决策层可以方便地获取学校的“社情民意”。有学者甚至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须对民意作出一定的回应,否则就难以取得民众的认同,并进而在民众中失去合法性,而网络公共舆论又恰恰是当下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民意。”[4]把校园网络舆论引入决策过程,能够在管理和决策中汇集、体现广大师生的意志,从而增强决策的民主性。

    从根本上说,师生的利益诉求和学校的发展目标具有利益一致性,但是在阶段性目标及具体利益方面可能存在分歧,会导致在决策实施过程中产生矛盾冲突,这类利益矛盾同样需要通过民主决策来解决。从社会系统理论的角度看,组织的效力是指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组织的效率则指组织中的成员个人目标的实现程度。由于学校的党代会、教代会、工代会、学代会等组织机构的提案过于正规,基本属于单一渠道信息来源,其意见建议可作为学校决策的重要参考;但是,也由于可能被过滤掉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所以还必须在学校决策中引入网络舆论、反映网络“民意”,有助于在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统筹组织机构目标与师生个人目标,优化决策过程、增强决策的民主性,以确保高校作为组织机构的效力和效率。有学者就高度评价网络舆论的作用,认为“网络舆论是人类文明新开辟的处女地,是一片肥沃的土壤,在这里能够生长出公平、公正、民主和进步。”[5]可见,发挥网络舆论在学校决策中的作用,将有助于提升决策的民主化水平。

    三、高校网络舆论决策价值的不确定性

    如果一种事物能够满足另一种事物的某种需要,这种属性可称之为价值。然而,事物发展多变的特点以及人们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局限性,使得这种满足需要的关系变得不确定或偏离人们的预期;而且,价值既然是需要的体现,需要的多样性必然导致价值的多元性。所以,校园网络舆论对高校的决策价值而言,也必然具有兩面性。从其作用的方向来看,至少包含正向决策价值与负向决策价值。

    (一)校园网络舆论对决策过程的负面影响

    决策不仅仅是一次选择活动,而是一个过程。传统决策理论认为,一个真正的完全理性决策必须同时满足决策者理性、决策程序理性和决策信息理性三个假设。所谓决策信息理性,是指整个决策过程相关信息必须齐全,而且必须正确。只有在决策信息理性前提下,决策者理性和决策程序理性才能发挥作用,决策者才能做到最佳决策。纵使有清晰的决策目标与合乎理性的程序,不完全的信息会导致决策者做出不满意的决策,错误的信息只能会导致决策者做出错误的判断。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参与主体的匿名性、言论表达的自由性等特点,网络上呈现的民意可能会发生扭曲现象,导致民意反映失真。网络中存在的信息过载、羊群效应、群体极化等现象,会误导决策方向甚至绑架决策,都会对决策过程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无资格条件限制、规模庞大的网民涌入网络空间,自由随意表达,生成海量网络舆情信息,导致信息过载。在网络空间,各种信息真伪难辨、各种思想观点交错混杂,可能会影响决策者的价值取向、参考与抉择,进而影响决策过程的优化。在网络空间,当掌握信息的知情者力图说服那些不知情的人,而后者选择相信时,羊群效应就出现了。特别是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空间,团体成员一开始就有某种偏向,在协商后,人们的观点朝着偏向继续前进,最终会形成很极端的观点和意见。”[6]可以想见,在校园网络论坛或网络社区,无论是羊群效应还是群体极化现象,所形成的舆论及舆情对学校决策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结果必然影响决策效率、导致决策偏向、干扰决策执行,轻者导致决策出现失误、重者有可能酿成网络舆情事件。网络舆论其实是社会舆论在网络空间的投射,网络舆论与生俱来的直接性、自由性、多元化、突发性、偏差性与交互性等特点,使其对决策过程甚至结果产生负向决策价值不可避免。

    (二)发挥校园网络舆论的正向决策功能

    第一,善于甄别校园网络舆论,析出有价值的决策数据信息。校园网络舆论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而平稳的生态;然而,每时每刻产生的海量数据信息必然会形成思潮涌动、鱼龙混杂的局面。网络舆论虽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决策信息,但必须善加甄别、合理取舍。首先,网络调查和网络听证是收集民意的最佳途径。通过校园网络平台,调研培养方案的执行效果、专业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了解学校的政策决定是否科学合理、管理服务是否真正保障学生的学习成才,等等,应该成为学校管理部门和决策者首选的信息采集渠道。网络舆论的决策优化价值在于它体现的是真民意,网络参与者的隐身人身份能够让众多学生网民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和想法,因而这类舆论信息就具有决策参考价值。其次,少数人的意见不一定就是不合理的。现实中,还有个别教师,其言行会给人以“刺头”或“另类”的印象。这类少数不便或无法直接表达的个人利益诉求,往往会借助教职工QQ群、微信群或网络论坛进行调侃甚至以发表抨击言论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类掩藏在愤激言论背后的意图和想法是值得挖掘的,它至少为决策者提供反向思考。再次,高校的党委宣传部、信息化中心等兼具舆情监测职责的部门,应采用技术手段有计划地收集、梳理校园网络舆论,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校园网络舆情,从中过滤出有价值的网络舆情信息,为学校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第二,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管,提升网络舆论正向决策价值。对高校网络舆论进行监管,其目的在于纠正网络舆论反映民意时发生的偏差,使之回归本真;在于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建设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为此,一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既包括加强校园网的硬件建设、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拓展校园电子政务的功能,在确保网络教学活动的同时充分保障师生的网络参与权;同时,又要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在内容上吸引青年学生、在形式上让大学生乐于接受。要做强网上正面宣传,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富有新时代气息的科学文化知识反映社会的核心价值;落实网上校务公开,及时回应师生网民关切;主动设置议题并广泛收集网络舆情信息,根据校园舆论走向适时调整、优化决策。二要强化网络舆论引导。高校的党、工、团、学部门要切实担起校園网络参与行为的教育引导职责,在教育引导大学生网民理性参与校园网络活动方面,辅导员老师更是责无旁贷;此外,校园网络“舆论领袖”的话题引导作用也不容忽视。三要加强校园网络治理。校园围墙并不能阻隔校园网络舆论的随意传播,网络的跨国界通联特点把高校网络舆论和现实世界的舆论思潮连在了一起。如果别有用心者进行网络造谣传谣、甚至进行美国式的“民主”“自由”等价值观渗透,这对少数缺乏识别能力的青年学生就会产生“羊群效应”,不仅不能产生正向的决策价值,还会冲击到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严重恶化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因而必须加强高校的网络治理,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营造绿色、清朗的校园网络环境。

    众所周知,高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人才,就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是高校网民的主体,是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制造者和参与者。把校园网络舆论引入决策过程,也意味着把大学生的网络参与行为纳入了学校的管理活动,这在激发大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同时,也促使其自身加强网络自律、理性参与校园网络舆论;把校园网络舆论引入决策过程,能够广纳民意、吸纳民智,在不断提升学校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的同时,还有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支持。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DB/OL].http:///2016-04/25/c_1118731366.htm.

    [2]  方滨兴.在线社交网络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214-215.

    [3]  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明,夏宏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7.

    [4]  韩恒.网络公共舆论的生成与影响机制——兼论网络反腐的内在机理[J].河南社会科学,2011( 2):52-57.

    [5]  吴凤.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学的透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232.

    [6]  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4.

    [责任编辑:范  君]

    推荐访问:舆论 决策 探讨 高校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