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英国课程改革及其政策取向分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1 18:45:23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英国基础教育从教会控制教育到教师自治,从综合化教育政策到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才形成了今天的这种体制结构。英国在“人本主义”的思想基础上确立了人本位课程政策取向。人本位课程政策取向有其本身不可避免的缺点,因此,英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得过去的课程决策权力与职责过分集中于学校层次的状况实现了课程决策的根本性转变。本文拟对英国课程改革及其政策取向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英国人本位课程政策取向的思想基础

    英国形成了学校自主选择,经由外部考试间接管理的课程机制。1981年,教育和科学部、威尔士事务部提出题为《学校课程》的文件,在这个文件中,提出“教育的目的”和有关课程的若干建议。其中提到“每个学生的课程应由所在学校制定。政府和地方教育当局都不应该具体地规定学校教学内容的细节”,“国务大臣们把它推荐给地方教育当局和学校,供他们在检查自己的课程政策和检查这些政策在各自学校中执行、应用情况时参考”。“学校本身在教育当局制定课程政策的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同时他们又必须以最适合本校学生的特殊需要和情况的方式,把这些政策运用到自身的工作中去。”英国始终维持课程的自由机制,是基于其一以贯之的自由主义信念。

    人本位课程政策取向的思想基础是人本主义。它往往立足于本校及本校学生的实际,追求特色与个性。它是从达成学校及个人的个性特色及人的完善化与否来评论课程政策的,它的目标在于创建学校的课程特色,用颇具个性特色的课程来培养学生。它追求的主要不是社会的功利目的,而是为了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所谓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

    “人本主义”认为于课程相关的一切活动都应当直接定位于个体发展的自然规律和个别差异性上,并且从人的自由发展推演出学校的自由与自治。

    二、英国人本位课程政策取向的基本观点

    英国在“人本主义”的思想基础上确立了人本位课程政策取向。该取向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课程政策制定模式、课程决策模式、课程开发机制三个方面。

    1.课程政策制定模式

    人本位取向课程政策制定模式是倒三角形。这是一种分权型的自下而上的模式,按照这一模式,课程的决策权集中于基层,主要由各自不同的学校做出决定,上报地方当局乃至中央政府。该模式用下图表示:

    课程政策制定模式

    该模式的弊病是既不能保证全国统一的基础性课程标准,各地甚至各校的课程设计质量差异也较大。

    2.课程决策模式

    人本位取向课程政策的决策模式是民主化课程决策模式。课程的决策主要在学校层次上进行,即课程决策的职责与权力主要由实施课程的学校来承担。该模式表现为依循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即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教育目标,又能结合地区和学校的个别差异性找到有特色的地方。同时,能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如专家、学者、教师、家长的广泛参与。决策形成之后,先要做示范性的试用与修改,通过充分的实验研究,然后普遍实施。这种模式以英国为代表。英国政府一向对学校课程不加干涉,基本上由学校自主决定课程。国家在课程决策方面的影响力便成为发达国家中最小的之一。同时,学校的校长却俨如把握航向的船长,教师要求着越来越大的专业自主权力。在斯坦豪斯(L.Stenhouse)、斯基尔贝克(M.Skilbeck)等学者的倡导下,“教师教学本位的课程开发”、“课程设计最适宜的地方就是教育者和学习者教学的地方”等理论,成为英国课程发展的主流。因此,英国的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权力超过大多数发达国家,从而形成了学校决策权最大,地方决策权次之,国家决策权最小的结构模式。

    3.课程开发机制

    人本位取向课程开发机制是学校自主机制,也叫校本课程开发机制,它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对学校课程进行自主开发。课程开发通常是由学校人员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代表等学校共同体(主要是教师)来决策,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下而上”的策略,以满足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在学校中通常以“选修课”(也可以分成限制性选修与自主性或称之为任意性选修)的形式来实施。

    英格兰和威尔士组成了英国境内最大的教育系统,其教育制度一直秉承着学校自主的传统,教师在追求获得与类似医生的专业地位的斗志一直非常高昂。由于法律规定课程设计的权力归地方教育当局和个别学校团体所有,在很长一段历史上,中央教育机构很少介入课程事务。

    三、英国人本位课程政策取向的困惑

    通常情况下,英国课程设置的程序是这样的:(1)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教育和科学部)一向不干预对学校的管理,即使单就英格兰而论,它无意建立统一的课程设置,地方教育行政当局虽负责学校的设置与管理,同样不干预学校课程的选择(宗教教育除外),而以学校理事会、学校当局和教师为课程计划的主体。(2)政府往往设立半官方的中介组织,开展课程调查与课程改革试验。如1964年建立的学校理事会,统筹并主持课程研究。这种研究往往委托大学研究机构进行,其研究成果,或供咨询,或通过教师中心推广,并不强制学校试行。1982年撤销学校理事会,1984年另建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仍属中介机构。(3)主要通过外部考试(如始于1952年的普通教育证书考试,始于1965年的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对学校课程进行间接控制。筹划外部考试的机构,如1983年建立的中等考试审议会,也属中介机构。

    人本位课程政策取向有其优越性:(1)人本位取向使各个学校成为课程计划的主体,有助于学校自主地进行活动课程之类的试验;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有助于学校课程的实施与改进。(2)有助于课程决策的民主化;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调动各个社区和学校的办学积极性。(3)在该取向下,学校内形成了激励和支持教师的气氛;校内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为容易;教师的专业动机、工作兴趣和职业满意度、专业能力都有所提高;形成了教师团队工作的新的工作方式;学生觉得学校的学习更加接近他们的需要;课程的弹性更大,更加容易整合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新内容。(4)它要求各方面人士的广泛参与,充分利用现成的各种资源,在决策过程中,不同职能的承担者表现出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性。然而,这种取向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缺点:首先,在这种取向下的一些做法,往往会使原本就不平衡的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更为突出,也会加剧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落后学校的教育质量可能进一步恶化,使得学校之间的差距加大。其次,由于需要对学校提供额外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过多地依赖于人力、物力资源及社区的参与,因此,所耗费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国家本位取向下的国家课程的需求。最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课程决策的能力不能满足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校本课程的质量问题容易引起争议。

    四、英国课程改革形成了课程权力渐进上移取向——学校自治+中央调控

    追溯80年代以来英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轨迹,可以看出,过去的课程决策权力与职责过分集中于学校层次的英国,则通过《1988年教育改革法》和其它一系列文件,实现了课程决策的根本性转变。

    1.60~80年代的课程改革:政府干预

    英国是一个具有“自治”传统的国家,教师的自治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和教学方法选用等方面。这是英国长期没有全国性课程和教学大纲的重要原因。60年代以后,教师对课程的控制日益受到挑战。人们对教师拥有过大的权限表示担忧。许多人认为必须改革这一传统,因为教育已成为公众的、国家的权力和事业,教师的自由也必须伴有巨大的社会责任,而且公众和国家拥有了解和监督教师做出什么决定的权力,拥有提出课程纲要并监督实施的权力。1976年开始的教育大辩论体现了一种限制教师自主权的发展趋势,也是导致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布全国统一课程的开始。


    打开文本图片集

    70年代末开始的教育改革的中心是统一全国课程。这是英国教育中央集权化趋势的一种表现。中央政府加强对教育的控制权,是战后英国教育越来越明显的一个特征。1988年通过的《教育改革法案》,被认为是继《1944年教育法》之后英国战后最重要的一部教育法。法案以法令条文的形式,规定从1989年起全国所有公立中小学实行统一的国家课程。这是英国课程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重大改革。新的全国统一课程的实施,取消了英国教师作为主要力量影响课程的传统自由,结束了教师自由组合课程门类、确定学科重点、设计课程内容的历史。教师的地位,尤其是他们的专长和管理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被《教育改革法案》推翻了。

    1988年课程改革所代表的是战后英国课程政策重点的重大转移,从根本上改变了课程中传统的中央、地方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取消了教师的课程自主权。1988年教育改革法是英国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它是英国战后教育不断变革发展,特别是70年代以来不断发展的加强政府对学校控制的最终立法成果,使得学校教育制度从自由主义实践朝向更加集权化的方向发展。

    2.90年代国家课程的调整

    随着国家课程的逐步实施,统一性与英国中小学自主决定课程传统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课程复杂的成绩目标和新评价制度过于占用时间,使学校无暇富有特色地组织国家课程和开设更多非国家课程,教师亦无力发挥创造性。过重的负担和学生不佳的考试成绩,引起了教师对国家课程的反感。90年代以后,全国统一考试引发的矛盾愈演愈烈。教师认为政府推行的全国统一考试和评估制度是官僚主义对教师自主权的一种不可容忍的干涉,考试本身存在许多缺陷,导致教学和评价之间关系发生了扭曲,很明显地出现了“为考试而教”的现象,使学生的发展乃至整个基础教育受到了很大损害。

    鉴于上述诸多矛盾的存在,也为了平息教师团体和广大学生家长日益高涨的不满情绪,政府决定着手调整国家课程,尽力化解矛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强调基础知识教育;裁减国家课程内容,增加多样性和灵活性的选择;简化评价的范围和方法;建立统一的课程管理和协调机构;设立增值指标,科学评判学校的表现;改进关键段的评价。

    3.2000年的国家课程

    如何改革基础教育体制,提高中小学素质,从而增强综合国力,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一直是布莱尔政府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布莱尔政府毫不犹豫地拉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帷幕,规定英国中小学从2000年9月起开始实施新的国家课程。此次课程改革,提出了对21世纪国家课程的新见解。国家课程是政府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教育策略。国家课程的制定经历了困难的选择和平衡,需要有坚定的信心去界定和维护作为每个学生权利的核心知识和文化经验,赋予教师足够的灵活性使之以一种加强对学生的知识、经验传授的方式组织他们的教学;赋予所有学生清楚、全面、法定的学习权利。此次改革还列出了国家课程的四大目的:赋予权利、建立标准、促进连续性和一致性以及推动公共理解。

    目前,英国全国统一课程正在实施,但舆论界和教育界对它的争议也在继续,英国国家课程政策的执行程度将会怎样,全国统一课程今后是会得到进一步强化还是弱化,尚待时间证明。

    参考文献

    [1]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英国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 金一鸣.教育原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3]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南京?押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4] 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课程改革专题研究(上卷)》;《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课程改革国别研究(中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胡东芳.从国际比较的观点看课程政策的变化趋势——兼论我国课程改革的政策取向.教育发展研究,2002(5).

    [6]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 袁振国.对峙与融合——20世纪的教育改革.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8] 薛家宝.英国课程改革政策沿革与分析.外国教育资料,1999(5).

    [9] 张华.论课程实施的涵义与基本取向.外国教育资料,1999(2).

    [10] 王永红,黄甫全.课程现代化:跨世纪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1998(2).

    [11] 丁钢.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研究,2001(2).

    [12] 崔允漷,沈兰.走向决策分享——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历史透视.教育研究,2000(7).

    (责任编辑王颖)

    推荐访问:英国 取向 课程改革 政策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