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原型批评”视野下的鲁迅小说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1 07:00:09 点击:

    摘 要:“原型”是一种现实的、广泛存在的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在“原型批评”视野下,鲁迅的小说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鲁迅;“原型批评”;原型模式

    “原型批评”借鉴人类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从新的视角入手对文学现象所作的探索开拓了文学研究的领域。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指出:“原型”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我把原型看作是文学作品里的因素,它或是一个人物,一个意象,一个叙事定势,或是一种可以从范畴较大的同类描述中抽取出来的思想”。由此可见,原型概念的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神话、宗教仪式的研究中,它成为一种现实的、广泛存在的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原型可以是意象、象征、主题和人物,也可以是情节结构模式。“故乡”,在叙事性作品中具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鲁迅的小说经常出现“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归乡”模式,这种原型模式赋予文本以深层文化意蕴。文章以《在酒楼上》为例,运用“原型批评”理论,拟对鲁迅小说中“归乡”原型模式的思想内涵进行研究。

    一、“归乡”:“无聊的事”

    《在酒楼上》讲述了“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家乡,这时“我”与旧同窗吕纬甫在酒楼上相遇,吕纬甫说了他的一些“无聊的事”,令人唏嘘不已。

    (一)为小兄弟迁葬

    吕纬甫的母亲听到三岁时去世的小兄弟的坟浸了水要陷入河里去,便很着急。为了安母亲的心,吕纬甫回南给小兄弟迁葬。出乎意料的是:“被褥、衣服、骨骼,什么也没有。我想,这些都消尽了,向来听说最难烂的是头发,也许还有罢。我便伏下去,在该是枕头所在的泥土里仔仔细细地看,也没有。踪影全无!”值得一提的是,坟里的“踪影全无”恰恰反衬出了世间的“有”——有的是葬不尽的忧伤和连绵不绝的苦难。三岁的小兄弟是如何死的,作者并没有讲明,但可以想象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无数幼小生命的悲惨结局,这种悲剧意识更多地隐藏于文本的背后。尽管如此,吕纬甫还是仔细地完成了“迁葬”,因为“总算完结了一件事,足够去骗骗我的母亲,使她安心些”。

    (二)给阿顺送剪绒花

    吕纬甫给阿顺送剪绒花的情节令人动容。吕纬甫说:“也就做了一件无聊事,然而也是我自己愿意做的。”“我对于这差使倒并不以为烦厌,反而很喜欢;为阿顺,我实在还有些愿意出力的意思的。”阿顺是吕纬甫先前的邻居的女儿,她能干并且心地善良,给吕纬甫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句“祝赞她一生幸福,愿世界为她变好”牵连起了世界,吕纬甫认为像阿顺这样的好人,世界应该对她好,这也寄托了当时知识分子希冀社会向好的方面转变的理想。但吕纬甫费尽周折买来的一朵大红的、一朵粉红的剪绒花最终没有戴到阿顺的头上,因为阿顺已因“病”而死——“只可惜顺姑竟会相信那样的贼骨头的诳话,白送了性命”。阿顺的死象征当时社会不变的黑暗和变幻莫测的人生。

    为小兄弟迁葬、给阿顺送剪绒花这两件事都进行得不尽如人意,这也正是吕纬甫人生不如意的反映。周作人将《在酒楼上》(或许还有《孤独者》)称为“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归乡”中的“无聊的事”传达出鲁迅对人生和世界的追问,使文本弥漫着浓郁的“鲁迅气氛”。

    二、“归乡”:人的“改变”

    作为《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认为自己“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做”。吕纬甫的人生悲剧是当时一部分新知识分子历史命运的真实写照。吕纬甫曾经“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然而现在却意志消沉,“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模模胡胡地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云’去”。他的学生有的读《诗经》,有的读《孟子》,新添的一个女学生读《女儿经》,而且连算学也不让教。他说:“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可见吕纬甫当年的满腔热血已变成了随波逐流的一腔无奈,他的人生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极大的落差。

    吕纬甫之所以不断地提到“无聊”,是因为他身为一名接受过新思潮的知识分子,无力改变现实社会或人心,就只能敷衍度日。然而吕纬甫仍清醒,目睹自己选择了倒退其内心的痛苦其实更为强烈。知识分子极为重视精神生活,在自身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等情况下会感到空虚与落寞,即精神上的“无聊”。鲁迅将《在酒楼上》的叙事置于特定的时空,小说中写道:“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这是“我”的一段独白,充分体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里无可附着的漂泊感。

    三、结语

    然而,严寒并不能毁灭一切生机。废园里,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长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它挣脱积雪,“树枝笔挺地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吕纬甫之所以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是因为他的心即便是“无聊”的,也仍然留存着希望与信念。

    “原型批评”注重把文学作品放到整个文学传统中加以分析研究,特别是对文学中文化因素的探求更有助于挖掘潜伏在文本背后的深层意蕴。我们不妨细嚼慢咽《在酒楼上》中“归乡”原型模式的思想意蕴,用心去体味鲁迅对民族命途的万千思索。

    参考文献

    [1] 邱运华主编.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鲁迅.鲁迅小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3] 钱理群.乡村记忆与都市体验:走进鲁迅世界的一个入口[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1).

    作者简介:孙旭,男,江苏徐州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

    推荐访问:鲁迅 原型 视野 批评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