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2016《民族文学》年度诗歌观察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1 04:50:05 点击:

    在全球化进程风生水起的当下,如经幡般独立于精神世界的少数民族诗歌,既保持着对汉语文学语境的深度融合态势,又强烈地持有跨越自身历史语境的节律,尽管面临纷纭的外部世界的冲荡,却依就不失高贵的矜持与责担。纵观2016年《民族文学》的少数民族诗歌,整体呈现出如此精神气象——

    根植母族传统文化书写与情怀深耕,在不断的实验探知中破局地域文化屏障与经验世界的界限,自觉汲取多元诗歌养分精修技艺,于文化断层的绿洲上开掘乡愁富源,唤醒族群根性中的自省意识。诗人们关切自然万物的痛感,痴心于山川日月的爱恋,抒发敬畏自然的真情实感,在物我二元对话中建构心灵诗意,修补生活现实与诗情勃发之间的冲突,并赋予本真的思考以时代精神的浇灌,以更加开放阔达的姿态与汉文化背景下的新诗潮达成合唱的默契。放在当代诗歌的前沿考量,一些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文本展现的竞争力也毫不逊色,无论是作为诗歌本体的美学实践,还是在对应复杂的现实与多元审美意义的表达上,都同步地打开了可喜局面。各个年龄层次和各种精神向度的诗人及作品的汇聚,犹如漫天星辰,提着微光不灭的灯笼行走在幽远的山谷、朗阔的原野、寂静的乡村,空茫的街市……

    在意义指向上,诗歌就是一种唤醒。持“唤醒”主张的法国思想家弗朗茨·法侬认为:“只有唤醒和铸造民族意识的文学,才是真正的民族文化。”围绕这个论断,他在《论民族文化》作了深度阐释:“只有民族,才会保障文化所必需的条件和架构。民族聚集了文化创造不可或缺的各种要素,只有这些要素才能使文化可信、有效、有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样,只有民族性才能使民族文化向其他文化开放并影响和渗透其他文化。很难指望一种非存在的文化会与现实有什么关系或影响现实。从严格的生物意义上讲,给民族文化以生命的首要条件是重建民族。”这所谓的“重建”,即指立足民族语境的文学自觉。

    基于蚀骨乡愁的根性意识,对出生地的怀想与热爱,为很多成熟的少数民族诗人们钟爱。这种“老题新写”反映了少数民族诗歌主题的传统状貌,揭示了诗人们的生命常数与心灵投影也构成一种写作挑战。

    朝鲜族诗人金哲的《故乡》沉湎于人类的恒久主题。故乡承载了人的出发、存在、归宿与命运轨迹,在生命高度展开了情感浪潮的扇面,“故乡是/悲哀时寻觅的/孤独的地址!/故乡是我心里/没有番号的/断肠的追忆”或许是出于高度的情感自信,诗人在开篇领起时,就敢于大声呼喊——孤独的地址!突然的爆破音,验证了故乡的承受程度。孤独是人类精神的墓碑,但也是精神远涉的灵魂修道院。诗中暗喻的连句成势,铺排成行,不断突破意义局限的故乡。而就诗意的现代性而言,诗人的这首诗歌更为我所钟爱:“我庭院的一片青翠/夏季小鸟啄食后飞走了/一棵银杏树/抹掉小鸟寒酸的影子在轻轻摇晃着肩膀”……基于存在主义哲学的“故乡”只是一个笼统的事实,故乡的真正意义体现在“味道”上。

    只有岁月才能给修行提供终结答卷。在金哲们的诗意诉求里,无需更多的技艺加载,返璞才是大道。博尔赫斯说过:“完全没有必要认为诗在文字里、在思想里,或者说在对宇宙的美学理解里。我个人在上了年纪后,觉得诗基本上就是在句子的语调里,在词的换气处。”气顺灵便,言真意从,势随笔宕。蒙古族诗人阿尔泰的诗歌《故乡的土》,直截了当地选取传统的抒情方式,明是颂美故乡的泥土,实则是抒发生养安息之地的执着深情。诗第一节中有两处运用叹词“哦嗬”前缀“故乡的土哟”,形成前呼后应的回咏,尽情抒发诗人单纯而炽热的美好心愿。第四节中,情感高潮乍起,作者先比喻“诗人是一株苍翠的大树,扎根在故乡的土中”,接着抒发“诗篇是那缀枝的硕果,轻荡在故乡的风中”,第五节陡然拔高音量,吟颂道:“我小巧的乌兰淖尔/我巍峨的大青山/是啊,你们都是光芒/是永不熄没的光芒/是从不低头的光芒”。至此,一种熟悉的蒙古长调从沉郁宽广变得高亢明亮。诗与歌媾和一体,展现了一种原生态的诗学风范。

    在中国诗歌的传统语境里,诗人专注于地域、故土、乡情的共生话题,多成宏大气象,文脉传承历史悠久,在源头性的《诗经》、个人化文本建构的《离骚》,以及传诵度最高的唐诗宋词里,比比皆是,这也是鲁迅“越是民族性的就越是世界的”的精神底背。正是这样的情怀顺承,当下诗歌的不少好作品都与地方性有关,或关联很深,而这其中,尤以生存形态更具得天独厚优势的少数民族诗人所擅长。

    “是中午,一个女孩蹲在黄河边/一下一下,漂洗着她手里的白手绢/看那姿势,不是在漂洗手绢/而是擦玻璃似的,用手绢擦拭黄河”,满族诗人高若虹的《去看一棵树》,长于叙述,笔法细腻精准、简洁传神,展现了较好的诗歌素养,和捕捉事物的敏锐力。诗人屏蔽了喧嚣的现场,专注于潜修静养的光阴。在诗人笔下,运草的驴,是“一块会走的石头/在黄河滩上缓慢地移动/高过驴的一车草,像涌过来的一峰浪/时刻要将它拍倒,淹没”。诗人锁定黄河文化辐射下风物的即时情态,观察细致,文法训练有素,在想象与现实的二维开合上,游刃有余,因为这精于用词炼句的自信,或人,或物,或树,或石头,都能产生夺目的形象感,引发读者的阅读情怀和深处的痛感。

    藏族诗人牧风的组诗《甘南之上》执着于地域经验的诗意书写,诗人眼里的自然,以散点的形态投射在空旷而孤寂的桑科草原上,而正是在这片云朵和阳光都美妙得如同梦境的地方,诗人相守格桑花,在经卷里读出境界,感知如爱情一般美好的时辰……在一系列草原特色的风物呈现之下,诗人与故土深情凝望。这种对出生地的深度打量,让一个诗人在平静中接受“精神的洗礼”在他看来,九月的菊花,亦被赋予通灵的人性,“眨动眼眸,九月的甘南与我的视线最近/金盏之菊把辉煌的梦在秋天打开/我抬起希望之光,远眺秋之原野/是谁在忘情地歌唱这金色生命拨动的恋歌和梦想?”诗人之心,只有与万物达成高度默契之后,才会打通通往精神世界的遥遥路途。牧风因诗情的纯粹与专注,获得了明亮的精神回应。

    “割掉我眼窝的两穗泪水”,一把镰刀折射的历史变迁,令人难忘。一个细节,一笔写意,了了勾勒就把个人情感触觉与乡土情怀巧妙地胶合与展现。整个读来,满族诗人徐国志的作品都散发着浓浓的泥土气息与草木清香。诗人有着丰富的地域书写经验,对乡人乡事、大地风物的细微嬗变了然于心。他绘声绘色地精微描摹,唤醒了远去的生活记忆,为雾霾时代留住了稀缺的乡愁。他用分行超越农民画,获得了更丰赡的艺术妙趣,种种温馨撩人的情景,将农耕文明背景下的少数民族生活再度复兴。他的组诗《大地之盐》,既是生活沉重的点睛之笔,又是岁月美好的诗性见证。在诗人眼里,劳作的父亲脸朝黄土背朝天,他侍弄的稻田,昭示了寧静的美。“一田田稻苗像我的方格本/只是父亲将稻苗栽得方正/阳光将父亲的脊背烤出盐粒/汗滴沿着胸腹砸碎稻田/这些椭圆的闪光的汗珠啊/将天空击破,让泥水受孕/又被秋风拾起,层层裹紧/再由云朵充实,阳光烘烤催熟/黄金的稻穗啊把金黄的稻茎压弯”。这些带着盐粒的细节呈现,在想象的作用下,与“我”的童真构成和谐画面,散发着稻作文化的光辉。

    推荐访问:诗歌 观察 民族 年度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