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重绘山海民族的心灵史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1 04:05:06 点击:

    20世纪90年代以降,随着两岸关系不断发展,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台湾少数民族文学逐渐进入大陆学者的研究视野,但研究者或是对个案作家或作品进行批评,或是论述民族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之类,鲜有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做出全景式论述之作。王志彬教授撰写的《山海的缪斯——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月版)一书则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此书立足文本和作家际遇,考察了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与传统文化、现代社会以及文学环境与个人心态等多重因素,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做了细致的梳理,对其独特的审美品格进行了分析,并对其面临的后现代与传统的困境做出了较好地揭示。

    一、 建构山海民族的文学史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中国文学应该是一个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文学过程,每一个民族的文学都应该是这个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文学多元共生,才能促进整个中国文学的真正繁荣。《山海的缪斯》一书研究的主体是台湾少数民族的当代文学现象,作者不但指出了传统文化和历史对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深刻影响,也探讨了台湾少数民族在西方文化(包括日本殖民者文化)、汉族文化、后现代文化(城市化)三重压力下的文化困境;不但把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现象置放在台湾文学的区域背景下进行观照,还将其置于更大范围的大中华文学格局中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而指出了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的“同质性”,展示了作者广阔的文学史学视野和全局眼光。

    该书在概述了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史之后,阐述了“现代性视野”、“边缘崛起”、“主题话语”、“审美品格”、“书写困境”和“文学史意义”等几个研究主题。这几个主题在展开论述之前,作者都会列举出同时期发生的或者同类别的大陆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况。这种比较分析已经深入到了文化层面,体现了作者对两岸文化及文学发展的清醒认识。作者在全面把握中国多民族文学发展以及台湾地区社会和族群关系变迁的基础上,对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成因、发展规律、发展困境等方面展开研究,为台湾少数民族建构了一部现代文学史。

    二、书写山海民族的心灵史

    《山海的缪斯》详细剖析了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影响,文中指出:“山海大地特殊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塑造了台湾少数民族特殊的品性,也给了他们智慧的生存观念和朴素的艺术观念。”[1]在文本分析之后,作者揭示了美丽的山林海洋、独特的民俗、尊重天地万物的思想、灿烂的口头文学对原住民民族性格及其文学潜移默化的影响。

    《山海的缪斯》一书高度重视文学现象中的地域问题、种族问题和作家的人生轨迹问题,重点是对民族文学产生的民族文化的源流和背景分析,指出民族文化对于作家的影响痕迹。由于优秀的民族作家本身会具有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所以其成功的作品是记录个人的思想感情,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奋斗的“心灵史”。《山海的缪斯》在第一章《现代性视野下的台湾少数民族》中,就阐述了台湾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特征,并为后文的论述做好了背景铺垫。在第三章《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主题话语》中,又巧妙地穿插了台湾少数民族对台湾主流政治和文化进行顽强抗争的起源、发展和低落的史实,把主题话语的形成与社会政治的变化巧妙的对应起来。而《文化返乡与民族文化的建构》一节,则以20世纪80年代末期之后的岛内政治变化为背景,指出了政治运动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主题变化的影响:“原住民运动”的一些领导者进入政治体制之内,形成了“议会路线”和街头运动的纷争,“原住民运动”在民进党执政后失去了批判和战斗的对象,正是这种失落感使得台湾少数民族作家“重回泰雅”,有了返乡文学的主题表达。《文化超越与审美追求》一节则继续了前两节的时间轴线,重点论述新世纪以来在“众声喧哗”的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新生代作家如巴代、里慕伊、董恕明等的创作“不断把自身的文化因素和世界文化因素相结合,进行卓越的文学创造”。作者高屋建瓴地指出:2003年以后,非常注重长篇小说创作的台湾少数民族文学渐进成熟,“超越了历史的悲情和民族中心主义的囿限,由声嘶力竭的呐喊到平缓的诉说,实现了民族文学创作由对抗性向美学性转型,书写策略由后殖民向后现代转换。”并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具备了现代性和世界性的品质”。

    重视“知人论世”,重视对作家个人生活轨迹及其与创作的联系的分析,这是《山海的缪斯》一书的显著特色。全书分析了台湾少数民族十六个族群中最有典型性的作家和作品,对其身世、个人的心理历程也有较好的分析。在《生态伦理的反思与观照》一节,作者用夏曼·蓝波安描述自己在海底射鱼的切实可信的感受阐释了达悟族人淳朴的自然观念。在这里,夏曼·蓝波安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体验生活的作家,而是民族平凡生活中的一员,他的感受也正是一个族群千百年来在海边潜水捕鱼时所生产的共同感受。这些地域、家族、作家的人生轨迹和他们的社会交往,对作家的文学生命的形态的形成和变异起到很大的作用,《山海的缪斯》一书高度重视这些要素,把个体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感悟与族群文化的觉醒结合起来,重绘了一个民族从苦难的呐喊、艰苦的探索和抗争到回归大地,趋于沉静理性的“心灵史”。

    当然,作者在“史”的宏观把握中,也注意到了“识”。“史”“识”结合。在这本既有“史”,还有“识”的全景扫描的著作中,不乏对台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介绍和阐释,特别是在第一章中,作者指出了台湾少数民族族群文化的构成与特征,在以后几章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中,也能够从剖析他们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出发去论述,揭示出了这些作家作品的“根”。在《文化返乡与民族文化建构》一节,作者分析了布农作家霍斯陆曼·伐伐的小说《乌玛斯的一天》中描绘的民间文化元素:民间故事“懒女人变鼠”和民族禁忌“女人不能触摸猎枪”。指出了传统民间故事,民间信仰、祭祀仪式等丰富的民族日常生活内容转化为作家文学经验的途径和背景。

    纵观全书,文风平实质朴,并没有套用一个现成的理论或者框架,最多也是在论述个别作家作品的相关风格时进行了点到为止的评析而已。正如房福贤先生在此书《序二》中评价的一样:“这是一本更多地依靠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深入分析而不是依靠某种新理论而写出的学术著作,虽然它也使用了现代性、民族身份认同、土著文化等相关理论,但也没有受这些理论的束缚。” [1]中国文学应该包含中国所有民族的文学,中国文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也必然包含所有民族的文学,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当代还是未来。也只有这样,我们绘制的文学地图才是全面的和合乎历史本来面目的。《山海的缪斯》一书以丰富、翔实的材料为依据,对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的发生和发展都进行了深入的考证、扫描与分析,学理扎实。既能够把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置于大中华文学、尤其是大陆的少数民族文学的广大空间内进行比较研究,又能够按照时间发展过程,剖析其在不同时代、不同的思想史背景下,不断变化的文学现象与思潮,阐释了几代台湾少数民族作家的“心灵史”。

    参考文献:

    [1]王志彬.山海的缪斯——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推荐访问:山海 民族 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