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高校党建在预防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中的功能体现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0 21:50:17 点击:

    【摘 要】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进行界定,分析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诱因,阐述高校党建在预防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中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高校党建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预防 功能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068-02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的调整引发了社会系统全面的整合,加速了利益分化,加剧了社会流动,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增加不可避免。近年来,我国高校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规模有所扩大,表现形式渐趋激烈,理应引起高校党务工作者的高度关注。高校党建作为维护校园稳定的基础性工作,在预防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上可以发挥独特的组织优势和提供强大的教育功能。

    一、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对于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国外类似的表达是集体行为(collective action)或社会运动(socialmovement)。对于西方学者来说,骚乱性的集体行动是社会中的边缘现象,暴力性质的社会运动属于过去或者非西方国家的现象,已经制度化了的社会运动才是社会抗争活动的主轴(如环保组织的游行等)。因此,西方学者强调研究社会运动的策略、组织等问题。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变迁,因社会问题而诱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因而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在我国,“群体性事件”这一概念是在21世纪初期才出现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们曾把群众集体上访、请愿等行为称之为“少数人闹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学界把这类行为称为“突发性事件”。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公安机关称其为“紧急治安事件”。自2000年以来,学界和媒体都称其为“群体性事件”。所谓群体性事件,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将其定义为:由部分公众参与并形成有一定组织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造成影响的行为。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指受国内外形势和学校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参与者,具有明确目的或实际诉求,选择体制外行动,影响学校和社会稳定的聚众性行为。当大学生为了满足某种共同利益诉求或表达某种共同关心的事情而临时聚集在一起,人数达到一定规模,事实上的大学生集群行为群体已经形成,这个体制外自发产生的群体采取一致性的行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即发生所谓群体性事件,它是一种在特定的氛围下由众多大学生在激烈的互动中自发产生的,无任何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制约的众多学生的狂热行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有:集体罢餐、请愿、聚众斗殴;狂乱起哄、非法集会、散布谣言;在公寓大喊大叫、敲脸盆、摔热水瓶、扔东西等。

    二、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诱因

    高校与国家政治环境、社会生活关系密切,是社会的重要窗口,是社会各种思潮和矛盾的汇集点,国际国内、校内校外凡是大学生广泛关注的,与他们切身利益有关的事件或热点问题,一旦引导或处置不当,就有可能成为高校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因。诱发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重大的国际和国内事件。大学生对国际和国内重大事件非常敏感,特别对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等领域有着朴素的爱国热情,能对国际关系中的事件作出即时回应。近年来,我国爆发过几起规模较大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如1999年抗议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游行、2008年抗议西方国家媒体歪曲新闻报道和阻碍奥运火炬传递等,这些事件均由大学生表达朴素的爱国热情引起,反映当代大学生对国家关系等重大敏感问题的关注。

    (二)转型期的社会问题。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基尼系数加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得到有效改善,医疗、住房、教育等公共服务进行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就业形势渐趋严峻等。大学生普遍单纯善良,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是社会公平正义和基本道德的维系者,他们往往通过网络了解社会上发生的各种问题或事件,但是由于涉世不深,思想简单,对于出现的社会问题缺乏全面的、深入的分析,喜欢“钻牛角尖”,也容易被社会某个事件触动而诱发群体性事件。

    (三)切身利益受到损害。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自身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饭菜价格上涨、学校合并、新校区建设、后勤服务不到位等,都有可能触及学生的群体利益,成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因。大学生维权意识普遍较强,而法治意识又普遍淡薄,当感觉到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便会迅速作出反应,由于有共同的利益诉求,事件会受到普遍关注并吸引群体参与,往往采取极端的解决方式。

    (四)突发的情绪感染。大学生群体同质性强,他们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都比较接近,行为一致性高,易受暗示并相互感染情绪,存在单纯发泄情绪的群体性事件,这类群体性事件一般规模较小,破坏程度有限。如毕业生离校前夕,很多高校形成一种毕业前的“狂欢文化”,具体表现为起哄,狂喊大叫,集体从楼上扔酒瓶,焚烧旧书籍和作业本、个性毕业照等。当学生群体中特殊的亚文化作用于学生,酝酿一定的情绪,吸引学生参与时,容易诱发与宣泄或者个性表达相关的群体性事件。

    三、发挥高校党建预防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功能和作用

    高校党建工作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载体。高校党建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找准工作的着力点,认真分析和掌握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及时作出回应, 妥善解决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的突出问题。高校党建在预防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中具有服务功能、教育功能、引导功能、预警功能和介入功能,应充分发挥这些功能的作用,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一)服务功能。高校党组织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发挥党建的服务功能,关注广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效地解决矛盾和纠纷,可以从根本上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十九条指出:要关心党员学习、工作和生活,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建立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近年来,高校党建工作不断发挥服务功能,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对共建活动、深入基层活动。高校党建工作应不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情感关怀。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的个性特征进行相应的党建思想教育,以维护学生利益,消除学生不满情绪,建设和谐校园。

    (二)教育功能。高校党建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通过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党的可靠接班人。发挥党建工作的教育功能,使之按照党章要求,克服不足,逐步把自己变成理想坚定、品行端正、素质良好的优秀青年,并发挥他们的先进性,使其在大学生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起到示范作用和感召作用,这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通过高校党建工作的教育功能,青年大学生可正确地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培养大局观、整体观,提高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避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等极端化的思维方式,消除挑起或者参与到群体性事件的思想源头,从而从根本上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导向功能。从人的社会化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一个人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使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社会化的四个条件分别是家庭、学校、媒体和同辈群体。当前,媒体和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较大,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力则逐渐变小。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来源多元化,接受的信息内容也复杂化,新媒体对他们的影响深远。高校党建应充分发挥支部、党校、网站等平台的导向功能,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质的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发挥高校党建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导向作用,掌握主动权。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做好解释和分析工作,“真理越辩越明”,可引导学生参与辩论,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同时,引导学生“不信谣、不传谣”,防止不负责任地挑起事端。

    (四)预警功能。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总有一些“先兆”,正是平常忽视了这些异常的信号,导致学生把负面的情绪转变为群体性的事件。高校可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建立从党员到支部到总支的信息收集和评价体系,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异常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和反馈,特别要对学生不满情绪的进行掌握和研判,建立相应的预警等级。当众多的信息反映同一矛盾或者问题的时候,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介入或疏导的办法,从外部对负面的情绪进行控制和疏导,避免出现破坏性的影响。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的利益诉求也多样化,应该加强学生的意见建议的收集、判别和反馈的制度化建设,高校党建工作的延伸和拓展,为预防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提供很好的契机。高校积极探索把支部建立在班级、社团、公寓等组织建设模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应该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整合组织资源,发挥学生党支部异常情况的预警功能,切实维护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的格局。

    (五)介入功能。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是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的基本前提,高校各级党组织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切实落实维护稳定工作的领导责任。在排查和收集相关信息并得到预警提醒后,高校党的各级组织可主动积极地采取介入方式,将可能出现的群体性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建立切实可行的校园安全稳定应急预案,以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要提高支部书记、辅导员等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加强专业培训,确保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党员骨干能发挥积极作用,党支部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能够迅速介入并控制现场,平息事态。

    【参考文献】

    [1]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于海峰,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与处置[J].理论界,2007(10)

    [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

    [4]官秀成,马瑞.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课题(2009LSZ005);桂林理工大学2011年党建课题(GUTDJB01)

    【作者简介】邓国彬(1978- ),男,湖北黄冈人,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吴 筱)

    推荐访问:党建 群体性 体现 预防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