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转型期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问题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0 21:45:15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从社会问题研究的角度看,社会转型期是社会问题的多发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问题同社会转型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信任危机便是转型期出现的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本文着重分析了社会信任的基本内涵和特点,论述了我国转型期社会信任缺失给社会带来的后果与负担。

    关键词:社会信任 危机 信任文化

    1 研究背景

    中国社会正处在深刻的转型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使人们从家庭人变成了社会人,自由迁徙权利的兑现、工作的频繁变动以及交往方式的多样性急剧地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半径,陌生的环境、多变的条件增加了生活的风险,使人们对自己的安全产生了很大的焦虑。市场经济的逐利本性也使得一些人变得非常现实,为了获得眼前利益而忘记了长远利益和做人的根本。这种种情势使人们相互之间的不信任感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信任度和信用度也降低了。如何重建中国社会的信用系统,提高社会信任度,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实践问题和重要的理论问题。

    2 信任的基本问题探讨

    2.1 什么是信任?

    关于信任究竟该如何解释,社会学界的许多名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尼可拉斯·卢曼认为,“信任是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吉登斯则将信任定义为“对一个人或一个系统之可依赖性所持有的信心,在一系列给定的后果或事件中,这种信心表达了对诚实或他人的爱的信念,或者对抽象原则(技术性知识)之正确性的信念。”综合各类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第一,信任是在社会交往、人际互动中孕育、产生和扩展的,它是社会交往、人际互动的产物。第二,以建立基础不同,信任可以包括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根据行为主体间的熟悉程度,人际信任可分为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整个结构如图2-1所示。第三,信任对社会而言必不可少,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

    2.1.1 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

    卢曼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将信任区分为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人际信任以人与人之间交往中建立起的情感联系为基础,制度信任以人与人交往中所受到的规范、法纪制度的管束制约为基础,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任。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并非互相对立排斥,而是彼此加强促进,因为制度是嵌入在人与人的关系网络之中的,人们对制度的信任源自于人们在交往中对所建立的关系的信任,只要人与人之间彼此充分信任,那么整个社会的信任度就会提高。

    2.1.2 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

    韦伯区分了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两种信任方式,特殊信任以血缘性社区为基础,建立在私人关系和家族或唯家族关系之上;普遍信任以信仰共同体为基础。他认为,西方人的信任方式多属普遍信任,而中国人的信任行为属于特殊信任,只信任“自己人”,对“外人”普遍缺乏信任。

    2.2 构建信任的基本机制

    西方思想界大多认为人类信任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即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人际信任是基于对他人品行的理性考察和与他人之间情感联系而产生的信任。制度信任则是基于各种非人格性的规范准则、法纪制度的约束而产生的信任。由于前者依赖于人们彼此之间长期的亲密交往和一贯的真正了解,因此它主要适应于传统农业社会或“熟人社会”,由此人际信任也主要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信任形态。而现代社会由于频繁的职业交换、经常的人口流动乃至大量的移民而形成陌生人社会,非人格性的社会规范、法律制度成为了管束和调整人们行为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制度信任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信任形态。不过即便如此,也并不意味着这两种信任是绝然互相排斥以至于完全不能相容。简单点就是说,在现代社会并不会全无人际信任,传统社会也可能存在制度信任。

    2.3 信任的社会功能——建立社会秩序

    郑也夫在《信任论》中对信任与社会秩序的关系作了探讨,他提出,信任是建立社会秩序的主要工具之一,一个社会成员间普遍存在信任的社会必定有着良好的社会秩序。信任之所以具有这一功能,是因为信任可以使一个人的行为具备更大的确定性,信任正是通过对人们行为的控制为社会秩序的建立做出了贡献。由于社会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有序运行则依赖于社会关系的稳定,而信任恰恰有助于行动者消减社会关系中的不稳定性和易变性,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信任是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因素,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之一。另外,信任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信任是相互的,它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人们依据是否存在信任关系做出如何往来的决定,所以,信任影响着人们的行动选择,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秩序的建立。

    3 转型期中国信任危机的表现与后果

    3.1 转型期中国信任危机的表现

    中国由于传统的“政治儒教”、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及极端家庭主义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属于低信任度社会。当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的社会信任度更呈下降趋势。下面笔者将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来分析转型期中国信任危机的表现。

    3.1.1 从横向的维度看

    横向信任关系是平等主体间,如同级的组织之间的信任关系等。低信任度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交往懒惰,即便交往也存在着戒备心理,社会关系不和谐。人生活在这种社会中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渠道不通畅甚至经常发生梗阻。当前中国人际信任危机的表现很普遍,走在大街上,满目漠然的面孔;见到乞讨的,大多选择掉头走开;遇到主动帮忙的,往往选择拒绝等等。不轻易信任别人,是人们处于缺少信任的环境中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了解外部的渠道越来越顺畅,媒体有关信任的正面或反面报道,甚至有的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无形中创设了一种低信任的诚信环境,加剧了人际间的不信任。

    3.1.2 从纵向的维度看

    纵向的信任关系是不平等主体间,如具有隶属关系的人际和组织之间的信任关系及个体和组织对制度的信任关系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前中国阶层分化呈现多层次化。不同阶层之间的人际信任和组织信任也呈危机状。表现之一就是大量弱势群体对社会的不信任。如城市中民工与市民相互间的不信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企分开,组织为了自身利益变得更为理性,利用其地位和权力攫取下属组织或个体的资源,从而导致了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不信任,这样,在整个社会关系和组织网络中,就充斥着个体对组织或组织对上一级组织的不信任。

    3.2 转型期中国信任危机的后果

    信任危机己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事实,其后果大家也都深有感受。有人将其称为一种“社会传染病”,足可见其危害性之大。其实,从前面大量的文字分析我们不难推测出信任的丧失将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可怕后果,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信任的缺失无疑都是一场灾难。清华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孙立平曾以“信任危机毁掉了什么”为题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信任危机破坏后的社会图景。文中指出,信任危机毁掉了咨询行业、保健品行业等,特别强调指出,信任危机毁掉的不只是一个行业,对于社会生活危害最大的则是掌握着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部门的信任危机,当这些部门出现信任危机时必然会瓦解社会秩序。文章最后这样总结到“一个充满前景的行业会被毁掉,经济生活运行的基础会被毁掉,社会秩序的基础会被毁掉,这就是信任危机对我们提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宋时全.社会信任的表现及其重建途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5,5:72~74.

    [2]程倩.论社会信任与政府信任的适配性——结构化视角中的信任关系考察[J].江海学刊,2007,6:101~107.

    [3]董才生.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社会学解读[J].社会科学战线,2006,6:266~269.

    [4]向春阳.再论社会信任的基本形式[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15(3):51~54.

    [5]韩东才.和谐社会的信任文化因素研究[J].学术研究,2006,9:54~59.

    [6]刘焯.社会信任的法律重构[J].法学,2005,7:118~122.

    [7]马俊峰、白春阳.社会信任模式的历史变迁[J].社会科学辑刊,2005,2:39~44.

    推荐访问:转型期 中国 信任 危机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