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从版画艺术作品的主题和题材看中国社会巨变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0 21:20:14 点击:

    [摘要]我国版画从解放前宣扬抗日救亡贬斥社会黑暗,转型为歌颂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建设繁荣美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版画经鲁迅先生提倡以来,当代创作版画艺术登上我国艺术的历史舞台,它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可以说一本版画史就是一部中国社会生活发展史。

    [关键词]版画艺术作品 主题 题材 中国社会巨变

    艺术作品的内容包括主题和题材两个方面,主题的艺术家借助这些内容表现的内心世界,是作品的灵魂;题材表现的是画面的内容。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有主题的,所谓的没用主题,即所谓的“纯抽象”的艺术作品,因为他们追求“无主题”,实际就是艺术作品的主题。但是对于其它画种,版画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更加贴近生活。也许是油画中的静物和风景以及中国画的山水、花鸟所表达的主题相对含蓄的缘由。主题是有的,但不可以直接看到,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出来的。正如版画理论家齐凤阁教授在总结创作版画特征时所说:“创作版画,以迥异于古代复制版画的崭新姿态,映现了现、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表现了现、当代中国人的审美心态和感情世界,以新的题材内容,新的人物形象,新的形式风格,开始了版画的新时代。”【1】那么,另一方面,从版画主题和题材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几十年来的风雨苍桑,感受到新中国的巨大变化。

    回顾版画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阶段,即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到1949年解放前,为旧中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称之为多变的社会主义时期;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为社会主义新时期。

    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期盼黎明的呐喊

    这是一个既黑暗又充满了无限希望的时代,这时候的版画作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现实的指控;另一种是觉醒的呐喊,通常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开的。例如刘岘的《小贩》、《乞丐》、《人力车夫》、《贫困》,陈铁耕的 《母与子》,罗清桢的《起卸工人》、《逆水行舟》、《劫后余生》,汪刃锋的《嘉陵纤夫》揭示了劳动人民的苦难,让人顿生悲悯,李桦的《老渔夫》,赖少其的《饿》,汪仞锋的《嘉陵纤夫》引发无限同情,李桦的《苦耕》、《粮丁去后》更是让人说不出心中滋味,因为他们生活不下去的是自己的骨肉同胞!另外,旧中国的三座大山,有两个是中国的统治者加给自己的同胞;另一类版画作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像李桦的《怒吼吧中国》,作品以被缚的巨人或沉睡的雄狮象征中华民族在拼力挣扎,要拾起地上的匕首,割断身上的绳索的强烈表现,着实震动了亿万人的心灵。这个时期的版画作品中,还有独辟蹊径的一类,以黄新波为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中除了对现实的不满外,更有对未来的深刻思考。《负薪》和《还击》中的人物中多了几分果敢和刚毅,《他并没有死》中富有象征的语言正昭示着希望和光明。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段时间版画作品就像一段历史,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内在的世界。实际情况就是,三座大山压顶,数亿百万人生活在《街头》、《饿》、《老渔夫》般的贫困和《粮丁去后》式的掠夺之中, 于是勤劳朴实的中国人民像《苦耕》(李桦)、《石工》(王琦)一样默默忍受;像张望《出路》中的人物一样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张望”着未来的道路;更多的无数仁人志士则前赴后继,组成了胡一川的《到前线去》,古元的《人桥》,江丰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用血肉之躯铺就了革命胜利之路。老版画艺术家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对人民群众深切的热爱,对祖国的无限忠心由此可见。

    曲折前进的社会主义号角

    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版画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这个时候,有的版画家对新旧社会的对比感受至深,并把这些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之中。电影《地道战》在版画中也找到了它的姊妹篇——彦涵的《埋地雷》,赵延年的《鲁迅像》、《起来,饥寒将交迫的奴隶》也是这方面的代表。更多的版画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讴歌巨变和人民的力量成为他们表现的对象。黄新波的《横断南海》与毛泽东主席的“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异曲同工之妙,李桦的《征服黄河》,陈晓南的《浇钢锭》、晁楣的《黑土草原》等则是该时期成就的更直接的反映。同时,由于生活的日益丰富,昔日被称作闲情逸致甚至“小资情调”的《黎明》、《春的喧闹》、《初踏黄金路》、《瓜叶菊》、《歌德故居》、《秋》、《松鼠》等等也越来越多地成为版画艺术家表现的对象。

    此时社会主义的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三年的自然灾害、中苏关系破裂,特别是十年浩劫,不仅重创了社会主义事业,也使版画艺术创作和发展受到特大的影响。对此齐凤阁教授曾说:“就数量而言,此时能够写进版画史的优秀作品确实不多,而且有些作品诞生于那个多难的年代,与观众见面于乌云驱散之时。”【2】

    改革开放的春风迎来百花绽放

    说到改革开放后到如今的版画,在艺术家追求个性化的图式语言和强调表达主管理解、感受的理念指导下,版画创作的主题和题材开始由“主旋律”一统天下逐渐走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个性化的创作成为艺术家追求的目标,多元化的格局开始形成。

    改革开放30余年来,版画艺术创作和其他艺术一样迎来了它真正的春天。传统的木刻版画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兴铜板、石版、丝网版等也不断走向成熟和繁荣,“数码版画”也在一片争议中崭露头角。我们主要讨论的主题和题材的变化,此时也有新的变化。总的说来,以弘扬主旋律为中心的格局已被初步打破,从表面上看,我们在前言的观点也有点站不住脚了。实则不然,这正是时代的变化在版画艺术创作中的体现。“艺术作品首先要提出艺术家的观念,然后再由技术提出更为巧妙和聪明的解决方法,将其完成。艺术作品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有关,由观念驱使的创作是艺术的创作,而如果仅仅通过技术实现,就不能成为艺术创作。”【3】以版画家徐冰为例,他的《析世鉴》在艺术界的影响应该有目共睹的。“徐冰的作品一展出就受到好评,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他沉下心以耐力制作出大量重复的文字符号。对比新潮美术的浮躁以及急功近利的情绪宣泄愈发显得可贵,而且他正合当时美术界普遍追求的‘纯化语言’的批评时尚。二是徐冰的木刻字取自汉字形体,但是他的字彻底杜绝了文字识读的可能性,以假汉字、一种无法识读又无法否定其存在意义的‘天书’向人们昭示传统的存在方式。在对中国传统元素的表述上有了一种超越。正如现代抽象艺术那样摒弃了作品本体与作品之外所指事物之间的关联,所以有人认为它是中国特色的抽象艺术。”【4】之后徐冰的《天书》、《地书》都是他探索新版画的代表作。如果说《析世鉴》里还多多少少有一点现实的感悟,后两个则完全是语言上的探索了。同样,也有不少的版画家也在色彩、构图等形式方面不断探索,抽象的版画也开始出现。像赵经寰的《人与自然》、秦松的《太阳节》等。甚至还有看似回归古代的题材如应天齐的《西递村》系列,同样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正常的现象,也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解释这个问题,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看看现在的社会现实。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巩固,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蒸蒸日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满足,又不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最大的现实。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没有解放前太平盛世的苦难现实需要批判他们会很自然地把注意力转向实际存在的其他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反腐败等;厌倦了奔波的城市喧嚣,田园牧歌很有诱惑力;科学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版画艺术家尝试新技术和新材料成为可能;同时,没有了生存危机,对艺术本身做进一步探索也是更自然的事。所以我们可以说,版画艺术的创作现状不等于说版画家脱离了现实的反映, 它仍是现实的反映,只不过采取了含蓄的表达方式,反映现实的程度更深了一步而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较为清晰的上下文。解放前,社会黑暗、生活困苦,版画家以刀代笔揭露现实,号召人们起来反抗;建国初期,百废待举,版画家讴歌新生活,反映新成就;文革中,有人成了政治的牺牲品,有人则停止创作,还有的只是以小品遣兴;改革改善了生活,版画家就开始反映社会现象、揭示人生真谛、探索艺术的创新之路。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版画家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们始终不忘用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重任;版画作品是版画家深入体现生活的结晶,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现实;一部版画史,就是一部社会生活史。

    注释:

    【1】齐凤阁:《拓展与延伸—序<中国版画典集>》转引自《超越与裂变》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2】齐凤阁:《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史》,吉林美术出版社,1994.4

    【3】朱其:《互联网和新媒体艺术——访本杰明·维尔》见《新艺术史与视觉叙事》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8月版 第139页

    【4】顾丞峰 贺万里:《装置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年6月第1版

    湛江师范学院校级课题资助项目(2011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课题编号:QW1112。

    责任编辑:杨建

    推荐访问:版画 巨变 看中 题材 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