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网络舆情分析与评估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0 20:10:19 点击: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网络舆情基础理论,深入分析了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并针对其特性提出了网络舆情的评估。

    关键词:网络舆情 指标 评估模型

    1 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

    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它们都是民意的综合反映,可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对于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从社会舆情的形成角度加以研究。目前,我国大多采用程序学派的理论观点来研究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按照这个观点,将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划分成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舆情形成的线性过程

    2 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是自由交互性。传统舆情的传播主要是一些大众传播机构(如书刊、广播、报纸、电视等)通过“我说你听”这样的方式,将信息由上到下传播给社会公众,公众不能实时互动地针对某个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匿名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论坛、微博、新闻评论等多种方式发表自己真实的意见。

    二是多元性。网络舆情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多元化以及来源的多元化。从舆情参与的主体来看,网民可以是来源于政府机构、医疗机构、教育机构、企业等各个领域,舆情的内容可以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譬如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舆情的来源可以是新闻网站、也可以是论坛、博客等。

    三是突发性。当某一社会突发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不同的网站论坛上发帖、跟帖,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在网络上进行互动,各种各样的意见经由网络的传播迅速地汇聚起来,公共意见便随之形成,随着网民互动的不断增强,便会引发一个舆论热点。

    四是偏差性。由于网络言论发布的匿名性,有些网民把互联网当作是发泄个人情绪的场所,将现实生活中受挫后的一些偏激情绪化的想法,或是对某一事件或社会问题片面化的意见在网络上发布出来。信息的不对称等原因也会造成公众不能充分了解到事件的具体细节,进而导致了一些不理性的判断和行为的混乱,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威胁。

    3 网络舆情的评估指标

    对某一特定的网络舆情进行安全评估,主要从传播扩散、民众关注、内容敏感及态度倾向四个方面出发。表1列出了网络舆情安全评估的各项指标。

    表1 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

    4 网络舆情的评估

    如图2所示,可以按照舆情收集与整理、舆情分析与研判、舆情总结与报告三个步骤对网络舆情进行评估。

    图2 网络舆情的评估流程

    4.1 舆情的收集和整理。舆情信息评估的第一步就是收集各种各样的舆情信息,舆情信息的收集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主流的新闻媒体网站。②政府新闻网站。③论坛。④个人网页、微博。⑤大型的商业网站。

    舆情信息收集结束后需要对其整理,把无序的信息变成有序的信息,便于后期舆情的分析和评估。

    4.2 舆情的分析和研判。该环节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再加工,需要借助于相关的技术对信息进行挖掘、聚类、归纳、判断推理等,分析工作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分别是来源分析、真伪分析、归类分析、指向分析和矫正分析。在研判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预测性研判、提示性研判、动态性研判和反思性研判等研判方式。通过分析研判,预测舆情的发展趋势,做到及时的舆情预警和引导。

    4.3 舆情的总结和报告。在对舆情信息进行分析和研判之后,需要归纳、总结舆情分析所形成的一些资料,并写出相应的舆情评估报告。

    参考文献:

    [1]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203.

    [2]马荔.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3]郑军.网络舆情监控的热点发现算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4]王文峰.网络舆情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推荐访问:舆情 评估 分析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