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道德与法治课程统整的价值追求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0 20:00:38 点击:

    摘 要 课程统整是落实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但实际教学中对统整的价值追求并不清晰,整合过泛、过乱,为统整而统整的现象普遍存在。为此,有必要依据学科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强的特点,围绕单元教育主题,从学生已有道德知识、道德经验和社会生活三方面实施课程统整,并通过活动式和项目式整合教学予以落实。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课程统整;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1-0056-03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其教学内容从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生活场域逐步拓展,选取学习素材,突出德法兼修、强化实践体验,深入浅出地体现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治国理政理念;它既是一门聚焦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导课程,也是一门社会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活动课程。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统整的教学思想。但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对统整的价值追求并不清晰,统整过泛、过乱,为统整而统整的現象普遍存在。为此,我们有必要从课程整合和教学实施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统整的价值取向

    统整通常指在概念或组织上将分立的相关事物合在一起或关联起来,使其成为有意义的整体,也就是连结与整合之意[1]。衡量统整的价值,关键看其是否形成了新的“有意义的整体”。课程统整是根据一定的课程目标,对相关学科以及学科内部相关主题之间进行交叉、渗透、融合,使之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有意义的课程内容。道德与法治就是这样统整形成的一个新的学习整体,其课程统整应该充分彰显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价值取向。

    1.遵循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首先,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学生生活不管是哪个场域,都涉及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因素。教学实施中,我们要善于将存在于家庭、学校、社区、社会乃至世界等不同生活领域中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规则进行内在整合,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例如,在家庭生活的指导中,我们可以将家庭成员之间的长幼关系、家庭生活习惯、就餐礼仪要求与家庭环境卫生等要素,统整到《吃饭有讲究》一课。让学生在与家庭环境、家庭活动、家庭关系的交互作用中,实现道德品质与法治素养的发展。

    其次,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将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众多过于分化的学习内容进行统整,使之形成一个有机融合的学习领域,使课程结构更合理。

    例如,我们可以将生命教育、安全教育、亲情教育、责任感教育、环保教育等内容统整到《珍爱生命》这一单元主题中,引导学生从美丽的生命、生命的秘密、珍爱生命等不同层面,促进道德与法治的认识与实践,引领学生不断成长。

    2.遵从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综合性课程教学的重要特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法治素养的提升源于他们对日常生活事务的认识、体验和感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应是知与行统一的过程。因此,教学统整一方面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利于引导学生将个人生活经验与知识学习、社会参与、法治体验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统整,使之相互渗透、彼此沟通;另一方面,要统整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的探究体验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以此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法治素养的提升。

    例如,关于“家中的安全与健康”的主题教育,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自身和同伴、家人生活习惯与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如作息、饮食、运动、交往)等,展开认识、比较、反思、改进,从中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问题,获得良好道德品质的培育与法治素养的提升。

    3.尊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理念,它既包括教学内容要向社会现实开放,及时吸纳鲜活的社会事件作为课程资源,又包括教学评价要向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开放,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可以在开放性统整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和法治性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性视野,在鲜活的现实情境中“学会生活”,提升作为未来公民必备的素养。

    例如,环保是现代公民应有的素养,为了培育学生的这一素养,在进行《绿色小卫士》主题教育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围绕如何环保展开课前调查的交流与讨论,知道环保就体现在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电、纸等事情上;通过活动体验感悟到如果人人都做环保卫士,就可以汇集成强大的环保力量,我们的社会也将成为资源节约型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统整的实施路径

    道德与法治课程统整的实施,既要进行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统整,也要进行基于教学实际的教学方式统整。二者有机结合方能相辅相成,彰显学科育人价值。

    1.基于单元主题的课程内容统整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发展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课程内容的统整应以小学生的成长需要为观照主体,从直接作用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渠道上着力,服从和服务于单元主题。因此,基于单元主题的课程内容统整一般可以从学生已经习得的道德、日常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活动三个向度展开。

    三方面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学生这一成长主体。已有道德知识需要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应用才能内化成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才会外化于行,产生持久的生命力;同时,学生在应用中也会产生提高道德知识的学习需求,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知识的学习;从人的社会性发展的角度看,日常生活也是学生社会化成长的一个部分。

    知识统整,即以实际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和议题为主题进行。学生现有的知识大都是在分科课程中习得的,按照学科本位的思维在自己的领域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世界,且自成体系。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多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现实生活中的知识原本就是与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和议题相关联的有机整体。因此,我们实施教学,就要善于将现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和议题作为主题,将与之有关联的学科知识找出来,通过统整使之还原成与具体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和议题有机联系的知识整体。由此,引导学生在对具体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和议题进行亲身观察、感受、探究、体验的过程中,得到良好道德品质的培育与法治素养的提升。

    这样的知识统整从具体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和议题出发,围绕主题选择、组织内容。所有内容被组织在一起是因为与主题有关,是探讨主题的需要,服务于问题和议题的解决;而不是从学科思维出发,把与主题有关的内容做简单的知识并列,甚至堆积。如此,既可以避免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等同于知识学习过程的“异化德育”,又可以避免为统整而统整的知识拼凑。

    经验统整,即以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和需要为导向展开,它是课程统整的重要向度之一。学生的生活领域是由课内到课外,由家庭到学校、社区、社会不断扩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其社会性经验中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主要因素交互作用、逐步统整的过程。因此,经验统整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的重要策略。我们首先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基础,组织和统整过去的经验,以帮助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情境时,能及时调动过去的经验系统解决问题;其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将新的经验统整到学生的意义系统中,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社会统整,即以学生真实的现实社会生活为基础实施,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与法治素养的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建设社会奠定必要的公民素养基础。落实社会统整应加强两方面教学引导,一方面,允许他们将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最大限度地运用于新的生活领域,并以新生活领域的社会问题为中心,有效处理其中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建立与新领域生活相适应的道德和法治化秩序;另一方面要将知识学习与生活经验、社会参与彼此渗透,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体验性学习中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引导学生及时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真实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促进社会适应性与法治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我们生长在中国》单元主题下《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强化上述三个层次的统整。一是引导学生收集了解我国多民族组成,各民族人口分布、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特点等知识,并通过知识统整,使之融入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之中;二是引导学生结合汉民族的已有生活经验,正确认识各少数民族的民族习惯、宗教信仰和生产生活方式,构成包含各民族不同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的新的社会经验,从而实现经验统整;三是在了解了不同民族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的基础上,学会在民族交往中理解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并由狭隘的汉民族“国家观”上升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观”,完成社会化统整。三个层次的统整,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公民素养的提升和社会化发展。

    2.基于实际教学的教学方式统整

    整合的课程内容需要有整合思维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方能彰显课程整合的魅力。根据学科课程特点,进行基于单元主题的教学方式统整,一般采用活动式统整、项目式统整,或者两者兼用。

    活动式统整。道德与法治教学一般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呈现,活动方式丰富多样,如讨论、辩论、调查、游戏、角色扮演、模拟实践、统计制图等[2],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范围和价值。我们在进行统整时,要根据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的特点加以选择,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效用,而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在一节课内出现多种活动方式,容易导致教学时空变化的频次和跨度过大。

    我们必须明确,活动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主动进行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六年级下册“健康成长”一课,教学围绕“身体健康与什么有关”“如何保持身体健康”两个主题展开,旨在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学内容涉及的健康知识、健康生活方式较多,为了让学生明白道理,并身体力行,教师可在教学中整合“调查”“查阅资料”“行为辨析”和“知识分享”四项活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既让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查阅,了解影响身体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又让学生在不良生活方式的行为辨析和健康生活常识分享中,明确日常生活中应该坚持的健康生活理念与方式。

    项目式统整。对于一些学校教育主题和社会教育主题的实践性内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资源,结合学生成长实际和需要,以项目统整的方式,将相关体验活动整合成一个大的实践项目,多维度多形式组织系列教学。例如,学校教育主题《认识我们的学校》这一项目,可以将参观校园环境设施、了解其他学科老师的教学活动与少先队活动课、学校体育节、开学典礼等相关活动整合一体化实施。这样既增强了本课程的生活性、社会性,又能将其与学校德育工作整体规划,统筹实施,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拘泥于一课、一师、一教材,真正达到促进学生持续、长远、有效、生活化发展的目的。又如社会教育主题《小鸟与榕树的对话》教学,可以将有关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观察和体验活动统整到“绿色生活”这一项目中。包括绿色小区和绿色学校考察、环境污染现象调查、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论坛、环保志愿者行动、环保知识竞赛等,通过一系列生活化、开放性的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更加全面、立体地感受到环保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融道德教育、生态文明和法治教育于一体,培养学生崇尚美好生活的情怀,知法、信法、尊法的意志和信念,较好地实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

    通过统整,我们能更好地凸显学科的性质特点,更符合学生道德养成和法治观念形成的规律,更有效彰显学科育人价值。明确统整的价值取向,选择正确的统整方式是落实课程统整的关键所在,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

    参考文献:

    [1]黄正杰.课程设计[M].台北:东华出版社,1991:292.

    [2]段俊霞.我国中小学社会科课程統整研究[D].西南大学,2009:4.

    (作者单位:佛山市铁军小学广东佛山 5280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推荐访问:法治 道德 追求 课程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