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从高善穆石造像塔看北凉时期河西佛教文化的繁荣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0 18:20:33 点击:

    [摘要]佛教文化的传播是沿丝绸之路循序东进的。我国东汉至魏晋时期开始有了佛的形象。十六国时期,北凉的统治阶层大兴佛法,不论是出土文物还是实物遗存,都说明佛教造像、塔寺是随着佛教经丝绸之路从西域传播而来。本文结合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高善穆石造像塔资料,揭示了北凉时期佛教文化逐渐东传的梵迹。高善穆石造像塔是丝绸之路上北凉时期佛教文化辉煌的印证。

    [关键词]高善穆石造像塔;北凉时期;佛教文化;丝绸之路

    [中图分类号]K8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0-0046-02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高善穆石造像塔造于北凉承玄元年(429),出土于甘肃酒泉市城南。此塔雕刻精美、文化内涵丰富,而且铭有纪年。它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宝贵文物,也是北凉时期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盛行的历史见证。

    河西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佛教艺术经过这里并向东传播,在战乱频繁、局势动荡的十六国时期,位于河西走廊的凉州地区却处于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这恰恰为佛教在这一地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佛教艺术在这种环境下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佛教艺术大兴佛法,遵循佛教经典,模仿西域的佛教人物或古印度人物形象绘制,在佛教石造像塔上呈现出多样形式。这时出现了最为典型的高善穆石造像塔。

    高善穆石造像塔是用整块青黑色玄武岩雕琢而成,高44.6厘米,底径15.2厘米,由宝顶、相轮、踏颈、覆体、经柱、基柱六部分组成,基座已佚。

    基座之上为八面形基柱,高8厘米,在每面用阴线刻出供养菩萨八身,为四男四女,均刻有光头。七身为立式,上身袒,下身裙,戴项圈、臂钏,双肩绕帔巾。七面阴刻菩萨。七世佛、弥勒佛是当时佛教中比较流行的题材,也是禅法大盛的结果,是禅修的主要对象。七世佛不仅能“宣说法教”,照明世间,而且能解除众生的生死病痛。弥勒佛象征着清平世界的到来。只有一身为老者形象,端坐莲台,身着宽袍大袖,为药师佛。各像均手擎莲花,像右侧上角各刻一八卦符号,刻像的形象与所配的八卦符号与《说卦传》中的说法一致。

    基柱上部为圆柱形经柱,高7.2厘米,柱围46厘米,周围刻发愿文与经文36行,每行六至十字不等,一般为八字一行。书法规整刚劲,笔势硬朗率真,尚含隶意,是典型的北朝写经体,其文字内容在“高善穆为父母报恩立此释迦牟尼得道塔”之后为《增一阿含经·结禁果》中的一段,起自“闻如是”,至“是各得道”。

    经柱之上为瓶形覆体,覆体下部开八个圆拱龛,龛上部饰大瓣覆莲。两龛楣尾端于斗下结束成环。七身龛内高浮雕禅定坐佛,面容较圆,双睛鼓凸,高磨光髻,身短,着通肩大衣,阴线刻重叠式衣纹于胸前呈“U”字形。另一身龛内为交脚弥勒佛,头戴有冠帔的宝冠,袒上身,戴项圈、臂钏,下着羊肠大裙,双手交于胸前。各像背后刻圆形光头及弧形背光。佛坐只雕成矮台,素面无饰。

    塔颈仅高1.2厘米,用雕出的矮柱分成八格,每个中间雕“品”字形方斗承托。七层相轮高16厘米,逐层收分呈立锥形,相轮的四角刻留四条垂线,把相轮分成四档。

    塔宝顶为扁圆形宝盖,高0.4厘米,直径4.7厘米,顶上弧面阴刻北斗七星,以应天象。北斗七星是我国古代指示天文与大地方位的标志,八卦符号是我国古老易学观念的抽象化图式,它们无疑都属于典型的华夏文明。这种集儒、释、道思想于一塔的现象,反映了当时民众普遍把“神”与“佛”等同,揭示了佛教东传过程中文化融合的趋势。

    高善穆石造像塔以雕刻为主体。当时人们以其卓越的艺术才能,对外来的佛教艺术进行了大胆的变革与创新,大大地丰富了中国雕刻的文化内涵,延续发展了中国固有雕刻艺术的优良传统。

    北凉时期的佛教在我国佛教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度曾成为北部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佛教文化的发达主要表现在当时对石窟的开凿和寺塔的兴起。北凉时期的窟塔,在河西现存石窟中如敦煌莫高窟、酒泉文殊山石窟、张掖金塔寺石窟、武威的天梯山石窟中都有开凿。此时佛教在河西地区已深入民间,信徒们常以开龛塑佛、画像立碑或雕刻建造像塔的形式,表达他们某种高尚的心愿,在佛祖面前呈示一片虔诚。塔本是印度佛教的产物,佛教东传之后,佛像塔也就随之传了进来。在河西地区,北凉石塔共有12座,武威1座,酒泉6座,敦煌5座,基本情况如下:

    丝绸之路同时也是佛教东传之路,佛教经西域向中原传播,必经甘肃河西走廊。所以说,任何一种宗教的传播弘扬,都要经历一个适应异域文化土壤的过程,佛教的中土化,正是在北凉时期完成的。从人物造型、服饰看,甘肃河西地区北凉时期佛造像塔的雕刻风格都具有古印度、西域和汉风相结合的特征,在佛造像石塔上体现出了多种文化元素。

    北凉石塔的基本特征可概括如下:其一,基本结构与塔型均为上层三层八面体,下层多面体,与印度、西域覆钵塔型相似,雕刻以阴刻为主,线条精美绝伦。其二,造像均相同,每面龛中都各浮雕一尊佛或菩萨。除武威石塔为佛,其余均为七佛一交脚菩萨。雕像面庞圆丰、鼻高且直、鼻梁直通额顶、秀目鼓睁,这是明显的犍陀罗式造像风格。而坐姿也与汉人的坐姿习惯相似。其三,龛型大都相近,为圆拱尖楣龛或圆拱形龛。其四,佛与神的结合。每座塔基均刻有八神王配八卦符号。从而显示了文化传播中的一种有趣而特殊的现象:外来宗教要在新的传播地生根开花,必须在当地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并与当地民情习俗相融合。

    公元3世纪中叶,佛教艺术传入我国河西走廊一带。此时,佛教文化在甘肃境内处于萌芽和成长阶段,佛教题材大多接受了外来佛教文化的内容,以佛教经典为依据,经过精心设计与创作,绘制出绚丽多彩和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宗教幻想世界,成为我国石造像史中最具感染力的光辉篇章。所以说,北凉石塔也是展现佛教文化与雕刻艺术相结合的共同体。由此可知,丝绸之路上北凉石塔之间也存在借鉴关系,这也是对佛教艺术东传的一种直接继承和延续。

    高善穆石造像塔是我国历史上发现最早的石造像塔中最精美的一件,也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模仿印度覆钵塔的最早实例。它石质坚腻,造型优美,阴刻重叠式衣纹,刀法简练,雕刻精致,线条流畅,人物神情超脱中又露严正,此时雕刻技艺已臻完美。它不仅是难得的艺术品,也是研究当时佛教思想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为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丝绸之路的历史及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物证。它见证着佛教的传入和弘扬,更彰显了丝绸之路上北凉时期河西佛教艺术的辉煌篇章。

    [参考文献]

    [1]张宝玺.北凉石窟艺术,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2]甘肃省考古研究所.河西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3]陆庆夫.五凉佛教及其东传[J] .敦煌学辑刊,1994,(1).

    [4]梁新民.五凉文化渊源探微[J] .西北史地,1994,(1).

    推荐访问:河西 造像 繁荣 时期 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