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佛教中的生态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0 17:30:36 点击:

    摘要: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反过来人类的生活环境不断恶化,以至于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危机。面对这一危机,佛教 《梵网经》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参考的解决方案。《梵网经》作为大乘佛教的戒律经典,里面讲述了许多关于护生、戒杀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平衡思想,并叙述了佛教戒律中关于保护生态的具体规定。它为我们处理生态危机提供一定启迪,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能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护生;《梵网经》;和谐;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后,一方面人类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和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造成自然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天气变暖、雾霾严重、物种的灭绝等新旧的环境问题,以及由它们引起来的各种新生疾病,更加普遍,反过来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伤害。中国大乘佛教具有自利利他,救度一切众生的菩萨精神。《梵网经》是中国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它主要讲述的是大乘佛教的戒律思想,以戒律来说明大乘佛教的护生、慈悲、利他精神。《梵网经》有十条重戒,四十八条轻戒,是佛陀宣说,来约束四众弟子,要求弟子不杀生、护生的戒律。

    现代生态学虽然起源于西方,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态实践。回顾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在佛教文化中,有许多教导我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佛教教义。我们应该以现代生态学的观点为基本立足点,对佛教乃至其他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和理念进行深入研究和积极吸纳,丰富生态思想的内涵,来提升环保实效性和人们的环保自觉性。我们就以最典型的《梵网经》为例加以说明,剖析传统经典中的生态思想,并诠释它的现代意义。

    一、《梵网经》中的护生、戒杀理念

    佛教伦理观是强调众生平等、尊重生命,因此佛教反对杀生,并认为杀生会触犯戒律,有莫大的罪过。佛教主张人人皆可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一切生物都有其生存的权力 ,作为人类的一部分,所以他们的生存空间,理应受到尊重与保障。再加上佛教因果思想和轮回观念的影响,戒杀护生更是成了佛教的伦理准则。不杀生同时也是佛教“五戒”中的基本戒条,在“五戒”的基本要求下,戒杀、放生构成了佛教信仰的基本要求,不杀生也体现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利益一切众生,这同样也是现代生态学观点的基本要求——关怀和尊重个体的生命价值。佛教的这种伦理要求,在今天社会,对我们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挥着新的作用。《梵网经》关于戒杀有如下几处论述: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①又说“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鉾斧、鬪战之具,及恶网罗杀生之器。……若故畜一切刀杖者,犯轻垢罪,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下六品中当广明。”②亦说,“佛言,佛子不得为利养、恶心故。通国使命军阵合会,兴师相伐杀无量众生,而菩萨不得入军中往来,况故作国贼,若故作者,犯轻垢罪。”③

    《梵网经》中要求戒杀、护生等戒律,对佛教素食的全面普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自此以后素食成了中国佛教的特色,现代营养学家认为素食对于人的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戒杀是对一切生命的内在尊重,佛教的戒杀体现了佛教保护动物的慈悲精神,现在佛教徒经常组织放生更是对其的体现。从外在他律的角度考虑,佛教自然地倾向保护森林、绿地、保护水资源等这也是佛教戒律所要求的。现代生态学认为人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一个部分和环节,要恰当处理人在生态系统中与其他物种之间发生的关系。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梵网经》要求诸佛子,不能以任何理由杀害或者破坏一切众生,这同生态学的要求是内在一致的,《梵网经》对护生、爱生的要求体现了现代生态学对于生命价值的关怀。

    二、《梵网经》中的生态平衡思想

    佛教的缘起理论则揭示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整体不可分割性,每个人同周围的自然世界是不可分割的,人和自然界是相互依附、相互作用的。自然界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潜移默化地同我们发生着某种关联。同样,人的活动也对自然界有影响。人和自然在佛性上也是平等的,佛教史上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无情有性”的观点,这些观点的提出更加提升和突出了自然界的价值。在生态危机的今天,对于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危机显得尤其重要。《梵网经》中有许多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律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若佛子,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四月乃至九月,放火若烧他人家屋宅城邑僧房田木及鬼神官物,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烧,若故烧者,犯轻垢罪。” ④又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⑤亦说“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当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归十戒。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若不教化众生者,犯轻垢罪。”⑥

    自然界和人类都是地球的一部分,都处于一个生态系统当中,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分破坏也会影响人自身的生活与生存。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梵网经》要求诸佛子,不能损害一切树木、花草等,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身体。我们对待畜生,也要有慈悲心,要同它们自然平等、和谐相处。这体现了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大乘佛教要求“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情有性”等,这里的一切众生包括“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这是一种超越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这同生态学有某种不言而喻的契合。现代生态学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肯定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从整个生态系统内部来看,它们同人类有共同的生存与发展权利,都具有其价值。

    三、佛教《梵网经》的现代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人民物质生活丰富的基础上,我党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应对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挑战。2012年12月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上指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我国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前我国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整体退化等严峻形势,所以今后起我们必须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更要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点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的各方面,把它当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一环”[1] 这是十八大上,我党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论述,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升到同等重要的层面并写进党纲,作为党的政治纲领。见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党的共识,对它越来越重视。

    西方生态伦理学家罗尔斯顿认为,虽然传统文化没有被当作现代意义的科学理念,但是从词源上来说他们具有生态学的意义与价值。他们具有全面的观点,依据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世界上的动植物都是有目的的存在,都有其价值。”[2]272佛教虽然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学,但是它具有丰富的生态思想,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理念,这说明佛教生态学存在的现实根据和意义。佛教作为传统的文化,《梵网经》中的关于保护动物、保护植物的规定以及保护土地、水资源等的具体规定,而反对杀害动物、虐待动物,反对对花草树木的破坏,并明确指出如果触犯要遭受一定的罪罚。这正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具体表现,尊重动植物的生存权利。

    佛教要求“众生平等”,因为众生在自性上是一致的,在成佛上是平等的,都平等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形式上的平等,而是具体的。如《大智度论》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与一切众生苦。”在这里佛教慈悲就是要求尊重一切生命,怜悯一切生命。比如还有佛教教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众生皆有佛性”、“无情有性”、“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等法语。这样的佛性观是任何生命都具有的,这也就使人们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得以尊重。纵观国内各大名山大川、佛教寺院道场大多位于青山绿水之间,风景优美,佛化自然,为修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佛教的宗教活动场所,大多绿化得树木葱郁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典范。近年来佛教界更是积极参与环保、呼吁和平、致力于慈善,这成为新时代佛教界环保的新的实践形式。《维摩诘经》中说“心净则国土净”。佛教自身不但重视心灵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更是通过具体的措施来改造世界,建设美丽中国和和谐社会。

    《梵网经》作为大乘佛教的经典,主要讲述佛教戒律思想,它具体诠释了佛教的护生理念、生态和谐思想等。它倡导不杀生、不破坏花草树木、山林鸟兽的观念,具有重大生态环保价值,守持《梵网经》不但有利于佛学建设,同时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也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注:本文系作者2014年9月在第八届寒山寺文化论坛·国际和合文化与生态文明研讨会上递交的会议论文。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鸠摩罗什译《梵网经》卷2,《大正藏》(电子版2011)第24册。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全文[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编.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

    (1992-1993)[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李亮,陕西安康人,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直)

    推荐访问:佛教 生态 意义 和谐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