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浅论“西湖传说”中的佛教文化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0 16:55:38 点击:

    【摘要】在传统文化中,佛教的文化与思想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极其深远,而民间传说在口口相传中,与佛教文化思想紧密结合,让传说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关系等无一例外地打上了“佛”的烙印。本文以“西湖传说”为对象,探究了佛教思想的特点以及在“西湖传说”中的体现,挖掘了“西湖传说”独特的文化价值,以期更多人关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佛教;文化;西湖传说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西湖传说”,最初是由老百姓创作讲述的、与西湖及杭州地域相关的一种生活形态的口头文学,现在则是指历代流传于杭州地区的各类传说的统称。西湖的人文历史是“西湖传说”的内容依托,西湖周边的名胜古迹、风俗物产则是“西湖传说”得以流传的物质保证。长期以来,“西湖传说”通过传承人的口口相传,不断流传。其中也有许多口头故事被记录成文字,在历代文人笔记、传奇、戏曲、宝卷等文化创作中移植改编,被赋予新的形式得到传播。这些传说故事,内容丰富多彩,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保存了杭州地区的社会历史状况,反映了人民的现实生活,体现了人民的道德理想、审美观念和思想愿望,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地方文献价值。杭州,从五代十国的70多年间,佛教盛行、宝刹众多,寺院是杭州“东南佛国”最具象征意义的人文符号。杭州佛教在长期发展中,与西湖自然景观相呼应,形成了以灵竺为中心的北山寺院群和以净慈为中心的南山寺庙群。因此“西湖传说”在形成与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到佛教的影响,渗透着浓郁的佛教思想和元素。

    一、人

    民间传说中人物的形象极具代表性,人物的个性、行为、命运都是人民大众内心理想与现实的期待与关照。他们将自己的愿望与理想寄托于故事主人公,依靠主人公来帮助自己诉求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生活的渴望。

    (一)神仙

    西湖传说中,有许多小人物的命运非常坎坷,在遇到欺凌、压榨的时候,往往无能为力。这时候,劳动人民就将小人物的命运寄托在“神仙”上,而神仙就是拯救人民命运、改善人民生活的救星。这与佛教倡导的“慈悲为怀”密不可分,同时,也借助“神仙”之力达到佛教信奉的“平等”。

    1.观音菩萨

    观音在中国民间受到广泛崇拜,许多寺庙都有观音的塑像。她大慈大悲并且能救苦救难,又因为是女性形象,所以民间对观音菩萨有着强烈的崇拜。当民间出现死亡、疾病、饥饿、洪水、恶霸时,观音菩萨就会出现,拯救人们。“西湖传说”中的故事有很多与观音菩萨有关。《石香炉》《观音覆顶镇鱼精》《观音制服黑鱼精》讲述了西湖出现了黑鱼精祸害人间,观音菩萨抛出石香炉将黑鱼精镇在湖底的故事;《大井巷的传说》《夜里吊水不点灯》讲的是观音菩萨将妖怪制服之后押在水井里的故事。此外,在《观自在菩萨》《三百六十亩芦苇观音赐》《观音惩恶观音堂》《白塔的传说》《砻糠筑塘》《望江山的故事》《白莲花寺的传说》《江岸草荡牛头庙》《廿家弄与严家弄》等故事中,都有观音菩萨帮助穷人、惩治恶人(妖)的情节。这些故事里观音普度众生的情节是人们心中对生活不公的呐喊,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寻求一种安慰的方式。

    2.济公活佛

    济公修行于杭州的净慈寺与灵隐寺,不仅在杭州,在整个华人范围都是家喻户晓。一方面,他能够像神仙一样伸张正义、救人于危难中。这反映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另一方面,济公疯疯癫癫的形象能够让人们更乐于接受,他那许许多多凡人的色彩又能满足人们向往自由、不拘一格的理想。“西湖传说”中《飞来峰的传说》讲述了济公发现了一座山峰要落到村庄里,急中生智抢走新娘。等全村人追上济公后才发现,村子已经夷为平地;《济颠匿池》说的是济公看不惯富家公子哥欺负一个老太太,而施法术将放生池的水排空,并讥讽那些虚伪“放生”的富人。济公的故事在“西湖传说”非常多,例如《济公戏造净慈寺》《万公池》《火烧净慈寺》《运木井的传说》《神手巧搓刨花梁》《五仙石的传说》《办爿山的故事》《济颠净慈斗火神》《运木古井》《飞来峰》。等。“济公”的形象打破了“神仙”的清高、自律 、严肃形象,而是嬉皮笑脸、充满幽默、机智聪明的形象,并且有些调皮又不墨守成规,与普通百姓更为接近,因此也更受欢迎。

    3.其他神仙

    “西湖传说”中还有许多神仙形象,他们都能够解救穷人、惩治恶人,将百姓从“水火”中拯救出来。如《西湖女神救渔女》中,渔女因为受恶霸欺负而投湖自尽,西湖女神得知后将其救活,又运用法力将恶霸沉入湖底;《金银二桥》中,王母娘娘制服黑龙怪,命仙童造好两座桥方便过路行人;《断桥的传说》中,段氏夫妇搭救的一位落魄长者是神仙化身,为了答谢段氏夫妇,老神仙送给段氏夫妇三颗酒药,帮助他们酿出美酒;《韬光仙水》中,八洞神仙吕纯阳帮助杭州武林城百姓治好了瘟疫;《錢王射潮筑海塘》中,主管钱塘江潮水的潮神帮吴王钱镠造一支神箭射伤自己,好让钱镠趁潮神养病期间筑起堤坝抵御潮水;《弥勒化身游飞来》中布袋和尚弥勒佛将化缘来的食物装进布袋中,再施舍给穷苦小孩。此外,《望仙桥的传说》中的铁拐李、《雷峰塔》中的吕洞宾、《冯家村米谷铺地》中的老神仙、《江岸草荡牛头庙》中的地藏王、《小城隍庙》中的城隍菩萨都有乐善好施的佛教品质。

    (二)诗人

    西湖风景天下闻名与中国文人留下的千古名篇密不可分,因此“西湖传说”中,诗人的故事非常多。这些诗人受杭州浓郁的佛教氛围影响,其性格、行为、诗文也透露着深深的佛教色彩。

    1.白居易

    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已经受洪州禅宗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处世哲学。他关注现实生活,珍惜现实生活,重视现世生命,善待众生。《白公堤》说道,白居易为官杭州期间,放西湖水灌溉农田,修堤造闸,还亲自写了篇《钱塘湖闸记》,刻在石碑上,详细地记载了堤坝的功用,以及蓄水、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将白沙堤称为“白堤”。这些“善举”出于一种自我本有的,视百姓与佛具有同等生命价值的善心。“西湖传说”中也引用了白居易的诗句,这些诗句同样也体现了白居易的禅学思想。《白公堤》中: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这首诗流露出浓浓的善意,体现了佛教中施惠于人、惠及万物的理念。

    2.苏轼

    苏轼号“东坡居士”,居士一词本就是佛教称谓。苏轼秉承南禅宗的教训,时刻保持自己的清净自性;又受洪州宗的启发,在生活中保有一颗平常心。为官之时,他恪尽职守、为民造福,悉心研究西湖水利,疏浚西湖、拆除葑田,建造长堤;除此之外,还亲自在扇子上作画、题字,帮助扇子店老板卖扇子还债。这种积德行善、施惠百姓的品质也是佛性的体现。《西湖景致六吊桥》讲述了苏轼为了解决西湖南岸与北岸的交通而修堤的故事,也是为民造福的善举,同时留下了“六桥横绝大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的美丽诗句;《六一泉》则讲述了苏轼与惠勤和尚的友情。

    3.林逋

    林逋又称林和靖,是北宋著名诗人,他厌倦功名利禄,隐居杭州孤山。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西湖传说”中就有林和靖“梅妻鹤子”的故事。《梅妻鹤子》中说道,林和靖不满当朝昏庸腐败,不愿意做官,在杭州孤山搭了间茅屋住了下来,种梅花、养花鹿、放白鹤,隐居二十多年……林和靖的诗画作品也多以“梅”为主题。《山园小梅》是林和靖作品中最为读者称道的:“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这种淡雅娴静的品格也是诗人自身的写照,与佛教思想中“出世解脱”的哲学相一致。佛教认为由于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人生是苦,一切皆空,众生就应当看破红尘,追求出离世间,与世无争,无所追求,舍弃一切执着,达到寂灭境界,以求得解脱。林和靖正是以这种出离世间的隐居生活达到人生的解脱。

    (三)僧人

    1.诗僧

    “西湖传说”中许多和尚善于作诗,人称诗僧。《六一泉》中的惠勤,与苏东坡是好友,惠勤是余杭人,当时有名的诗僧,曾游历京城开封,与欧阳修是好朋友,常一起论诗。贯休,唐末五代著名的诗僧。曾有诗句: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功臣堂》说道:在吴越国王钱镠府署的西面约一里地处,曾有一座功臣堂。此堂建于唐天祐二年,是钱王以唐太宗皇帝为榜样,为了嘉奖他的部臣勤勉忠义而建的。钱镠亲自书写“功臣堂”三个字,并请贯休在刻有将领名字的石碑后面写下贺诗。

    2.医僧

    “西湖传说”中,有许多医术高明的僧人,他们一方面有着僧人的慈悲,另一方面又有高明的医术,能治病救人。《玉泉》中:老早以前,玉泉这地方的寺院里,有一位能看眼病的老和尚。他医术高明,心地善良,给百姓看病,免费施药,从来不收钱,方圆百里地方很有名气。有一次,东海龙宫的海龙王得了眼病,两眼红肿,疼痛难熬。他听说玉泉寺老和尚专治眼疾,手到病除,便摇身一变,变成一个白面书生,来到寺里求医。老和尚问明了起病原因,替他细心检查,敷药调治,吩咐他每隔三日去换一次药。《苏东坡施药惠民》也提到参寥是东坡的一个诗友,精通医道。

    3.神僧

    “西湖传说”中的许多僧人具有法力,能够像神仙一样施展法术惩治恶魔、帮助穷人。高僧慧开《龙头的来历》中,名将孟珙邀请慧开和尚去新开的护国仁王禅寺去当主持,但慧开与一条黄龙为伴不舍得离开。在念咒之后,黄龙同意与慧开大师一同去杭州;《月轮山下六和塔》讲的是智觉大师与道士葛洪共同灭孽龙,镇住了潮水。当然,济公在《运木古井》《飞来峰》《济公戏造净慈寺》等故事中也有神奇的法力,也属于神僧。

    二、景

    (一)寺

    杭州的寺庙有两千余所,“西湖传说”中提到的寺庙有42座。其中,净慈寺、虎跑寺、灵隐寺的故事最多。佛寺已经成为杭州的重要景致。《南屏晚钟》的故事发生在“净慈寺”,原本康熙皇帝要将南屏晚钟改成“南屏晨钟”,但实体考察后发现,它的妙处不在一撞,而在撞钟后的尾声——和鸣上:清悠、辽遥、静谧、安详,创造了一个静远、和谐的意境。《虎跑泉》中讲述的是大虎、二虎两兄弟历尽千辛万苦到南岳衡山请来了童子泉,在变成了两只老虎之后,刨挖土体,泉水涌出。“虎跑梦泉”也被评为“新西湖十景”。灵隐寺的故事更多,如《飞来峰》《康熙题匾》《灵鹫峰》《一线天》《五仙石的传说》等。由于灵隐周边有上天竺、莲花峰等名山,佛音庄严,禅意隐现。所以禅踪乃是灵隐山水的境界所在,故取名为“灵隐禅踪”。

    (二)月

    在佛教变相肯定的现实世界中,圆相之美是甚为突出的一种形态。佛教认为,圆相圆满无缺,是一切形状中最美的形状。在西湖的美景当中,符合这种圆相之美的景致也获得了极高的地位。《平湖秋月的传说》讲述了江南才子徐文长在西湖孤山望湖亭与西泠诗社的文人共赏明月的故事。当晚,徐文长作画“平湖秋月”且题诗云:天上一轮圆圆月,水中圆圆月一轮。一色湖光万顷秋,天上人间共圆月。圆月在民间代表团圆、圆满,而这也符合佛教中的圆相之美。此外,平湖秋月的湖水,也倒映出天上的圆月,使景物更增添了一丝朦胧美。而这与“缘起论”中的“水中月”及其吻合,佛教認为所有的美都是虚无,天上与水中的两个月亮形成了虚实结合的柔美意境。佛教中也多取圆形之物,如“圆轮”“圆月”“圆镜”“圆珠”“弹丸”等。《日照亭与印月潭》讲述了苏东坡改造西湖的故事。在疏浚西湖之后,苏东坡命人在西湖中建造了三个葫芦型的小塔,并在塔身上凿出圆孔,透过圆孔可以看到许多月亮,天上、水中、塔中,共33个月亮的奇妙景象也使“三潭印月”名扬海内外。这葫芦型的圆塔与圆孔的造型也来源于佛教以圆为美的审美倾向,透露出极强的圆相之美。

    (三)塔

    塔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高耸型点式建筑。佛教的传播,一是利用佛经来说教,二是用形象化的实物来做宣传,因此佛教传入中国时,佛塔也就随之而来了。塔在“西湖传说”中也很常见,如宝俶塔、三潭石塔、雷峰塔、河渚塔、六和塔、白塔、白玉塔、兴盛塔等。塔在民间逐渐世俗化,但仍然是神圣的象征。《雷峰塔》中记载法海用金钵收了白蛇,并将白蛇镇压在雷峰塔下;《玉泉》中,老和尚设计,要求“草龙”挖井,草龙钻到地底下挖井时,老和尚用宝塔将草龙压在井底下。由此可见,塔在民间故事中,有着“镇妖”的功能。《万公池》则讲述了济公为了让净慈寺的香火旺起来,请来一万个人的魂灵一夜之间挖好一座水池,将雷峰塔倒映在水池中,由此构成了“雷峰夕照”的全景图。《六和塔》中:钱塘龙王经常发大水,给百姓带来灾祸。渔夫之子六和往江里扔石头制服了龙王,百姓为了纪念他,在江边建起了六和塔。这里,塔已经有了尊重、纪念的含义。

    三、理

    (一)因缘

    缘起论是佛教世界观的立足之本,也是佛教理论的核心,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的因缘产生,外物与内心也是互为因缘、互相贯通的。《楞严经疏》说:“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稻秆经》说:“见缘起则见法,见法则见佛”。这种缘起论显示世间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是因缘起而生,因此要快乐,就必须培植好的因缘,遇到不好的事情也不要计较,要学会改善逆缘、培植好缘、广结善缘、随顺因缘。“西湖传说”中,好人有好报的故事非常多,这种“报应”说也来自于佛教的“因缘”论。《王婆与大井》中王婆一连十九天都拿家中的好酒招待过路的道士,后来道士在王婆家中挖了一口能产生美酒的井,王婆因此致富;《玉泉》中清涟寺的和尚医术高明、心地善良,免费给方圆百里的百姓看病,之后给东海龙王治好了眼疾,龙王为了答谢他,给寺庙挖了一口玉泉水井;《吴山第一泉》讲述了祖孫三代为百姓找水源,因误解被官府错杀,后来孙子找到了水源却献出了生命,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将水源命名为“吴山第一泉”;《十二生肖石》中太白金星化成乞丐考验一对在瑞石山下开饭店的老夫妻,而老夫妻热情招待了他,作为报答,太白金星许诺把天上的十二金童给老夫妻做儿子。这些故事教导人们帮助弱者,广结善缘,为人们的日常行为做出了示范,指明了方向。

    (二)涅槃

    涅槃,原意指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佛教用来指“圆寂”,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经验、不可思议、不可言传的实在,它是一种以空寂为特点的实体,是不依因缘、独立自足、永恒存在的。释迦牟尼认为死亡是美的:在一切正念禅中,念死最为尊贵。死是生之痛苦的结束,又是新生的开始,且体现了“无常”真理。因而,涅槃是美的。“西湖传说”中许多故事都有“死”的情节,并且主人公死后都以另一种形象出现,展现出一种新生。《寻太阳》中,刘春为了替百姓找回太阳,献出了生命,化作天上的启明星;《七仙女争镜美天堂》中,七位仙女触犯天规在人间化作七座山峰;《一株杨柳一株桃》中,姐姐小柳和妹妹小桃为了制服千年鱼精,和乡亲们一同造剑,在搏斗中姐妹两人手持宝剑飞入鱼精的身体里面将鱼精刺死,自己也失去了生命,最后化作了西湖苏堤的柳树和桃树。《虎跑泉》中大虎二虎两兄弟为乡邻寻找水源,化作两只猛虎。《三生石的传说》讲述了高僧圆泽与名士李源三生相会的故事。在民间,生命的逝去无疑令人惋惜,但“西湖传说”中用“化身”这种方式,展现了一种轮回,一种新生,这与《梁祝》中的“化蝶”异曲同工,也符合佛教中的“涅槃”之美。

    (三)自由

    佛教讲的道理其目的无非是引导芸芸众生彻底地“解脱”。《成唯识论述记》中说: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解脱也,就是为了使信徒能离“苦”得“乐”,获得真正的自由。“西湖传说”中,许多人物都对这种“自由”有着崇高的向往与积极的追求。《七仙女争镜美天堂》将天宫和人间进行了辛辣的对比。天上规则严密,神仙虚伪冷漠;人间温暖和谐,生活其乐融融。七仙女宁可化为山峰也要永留人间,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柳浪闻莺》讲述了几百只黄莺帮助柳浪和黄莺摆脱郡王的纠缠,最终获得自由、喜结良缘的故事。

    佛教中的禅宗崇尚自然,这种自然包含着心灵的自由,主要表现在超越经典、偶像,超越好恶取舍的是非判断,超越主客对立,超越生理欲望等方面。[10]“西湖传说”中的济公形象就一举摆脱了“经典”“偶像”的制约,塑造出一个“身披破袈裟、手拿破蒲扇、脚踏烂草鞋,疯疯癫癫,胡言乱语”自由自在的僧人形象。《火烧净慈寺》中,济公还利用谐音“多一事、少一事”,让教条迂腐的老方丈听错,导致净慈寺被火神烧掉。但是,济公这种形象又丝毫不影响他惩恶扬善、普度众生的行为。《飞来峰》中,济公知道一座山峰即将飞来毁灭村庄,但谁也不相信他的劝说。他急中生智抢走新娘,让全村的人追他而去,避开了灾祸。这种行为,也不同于观音菩萨那种端庄威严、靠施法术就能够铲除妖孽的做法。

    (四)物

    佛教向往光明、追求光明、赞美光明。《无量寿经·光明遍照》说: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除佛光之外,佛教又提出“外光明”,即外界存在的种种光明之相,能象征佛光,驱除各种黑暗,比如日、月、灯、火、镜、珠等。“西湖传说”深受这种“光明之美”的影响,在许多故事中体现出对“外光明”的追求。

    1.日

    太阳是外光明中最亮的物相。佛经当中有《大日经》《大日经仪轨》《大日经疏》《大日经不思议疏》《大日经义释》等;菩萨当中也有日光菩萨,日本有日莲宗。“西湖传说”中《寻太阳》是“西湖传说”中最长篇幅的一则故事,讲述了刘春与儿子宝俶历尽千辛万苦寻太阳的故事,表达了人们追求光明的理想,希望太阳能够驱除黑暗。

    2.月

    月亮的圆融丰满,是佛教所崇尚的圆相之美。另外,月亮的光明也是佛教赞美月亮的原因之一。《祖堂集》卷五《三平和尚》:菩提回日朝朝照,般若凉风夜夜吹。此处不生聚杂树,满山明月是禅枝。《三潭印月》《月桂峰》则赞美了月亮;《三潭石塔》的来历介绍了中秋之夜人们在三潭石塔中点灯望月的习俗;《平湖秋月》讲述了绍兴才子徐文长在中秋月圆之夜与西泠诗社的文人共同赏月作诗的故事。

    3.镜

    镜与万物之间构成各种复杂关系,正与佛教玄理的多重性相对应,镜,自然成为其阐发佛理“空”的首选意象,以镜喻空,强调世俗世界是空幻的假象世界,宇宙万法刹那生灭,故不真,不真即空、即假,事物亦空亦假,非空非假。《宝镜》《西湖是一面镜子》则将西湖的来历讲述为是由王母娘娘的一面镜子化成的;在天空,镜子反映的是假象,王母娘娘本身又老又丑,但照过镜子之后,变得年轻美丽。说明,镜子里反映的事物,是不真实的,是虚空。而这虚空的假象没有生命力,于是,镜子因种种原因跌入人间,变成了“西湖”。

    4.珠

    《明珠》讲述了金龙、金凤将石头琢磨成一颗明亮的珠子,最后变成西湖的故事。这些故事中,太阳、月亮、灯火、镜子、珍珠在其他传说中也很常见,表明佛教对光的赞美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把这些“外光明”的代表物融于故事中,也反映了人民向往光明、驱除黑暗的愿望。

    四、结语

    “西湖传说”在流传整理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其中展现佛教的真、善、美;勤劳、公平、正义、淡泊、平和、自由对当代文化、生活、审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代青年一代的事业观、爱情观、人生观有着正面的引导作用。在新媒体发展迅猛的今天,民间传说的挖掘整理者与传播者要紧扣传播规律,把握时代特征,寻求新的传播手段,让民间传说焕发新的光彩,对受众进行熏陶和影响,使传播方式与目的更加巧妙、自然,让接受者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得到思想的提升与人格的净化。

    参考文献:

    [1]杭州图书馆编.“西湖传说”故事集成名胜古迹卷(上册)[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2.

    [2]徐承.西湖景观美学与佛教[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0.

    [3]方立天.中国佛教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4]祁志祥.中国美学原理[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5]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M].呼和浩特:内蒙文化出版社,1998.

    [6]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佛教与中国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赵志军.作为中国古代审美范畴的自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刘超(1976-),男,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师,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语言传播。

    推荐访问:西湖 佛教文化 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