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藏传佛教佛塔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0 15:20:50 点击:

    【摘 要】 源自古印度的佛塔随着佛教的传播和本体化逐步发展成为西藏宗教艺术重要内容,包含西藏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和风格的佛塔由于历史演变和地域差异有很多类型划分。可用来供放高僧大德的舍利,安置活佛或高僧的骨灰或遗体,以及存放经卷、圣物、金银珠宝等;也可用来避邪镇魔,祈福禳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信众顶礼膜拜的一种崇拜对象。而藏传佛教佛塔的演变也反映出当时人们思想、观念以及藏传佛教的发展历程,  藏传佛教佛塔保留有印度早期佛培特征,融合了苯教丹卡尔塔的技艺,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造型庄重典雅的藏式例塔,以比附性象征手法,准确地传达出藏式佛塔丰富文化内涵。本文对藏传佛塔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梳理.对藏传佛塔的主要含义及象征进行了重点剖析和阐述。

    【关键词】 藏区 佛塔 起源 象征 佛塔 藏传佛教

    一、藏传佛塔建筑溯源

    塔作为佛教的产物,佛塔的建筑也是从印度传到西藏。佛塔的梵文स्तूप音译为“堵波”,意为“方坟”、“圆冢”等,是保存或埋葬佛祖舍利(尸骨)建筑物,据佛典载称,当年佛祖释迦尼圆寂后,弟子们将其火化,结成了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碎的小颗粒,称为舍利子;其他尚未烧化的身骨、牙齿、毛发等,亦称“舍利”后来,佛徒们将高僧大德死后烧剩下的骨、齿遗骸都叫做舍利。大多数佛塔是安放这些舍利和遗骸的建筑物,所以也有人把佛塔称为“舍利塔”。如“阿育王八万四千宝塔。另有一种说法有舍利的日“塔”,若无舍利则称之为“支提”其实无含利的塔建得最早,数量也不少按照佛典的说法,塔应是佛祖生前修建的发塔和爪塔。关于藏式佛塔建筑形式的最早起源,根秋登子先生认为早在佛教没有传入西藏之前的苯教时期,藏区已出现类似于佛塔的建筑,主要是用来供奉神灵,建筑形式是尖立土石堆成方形石室,此类建筑藏语称之为“丹卡尔”(rten mkhar)至今藏区仍可看见用士石堆积造就的众多依舍式供塔。虽然其形制与佛塔建筑有区别,但是从功能上有一定的相似点,可以说丹卡尔是藏族塔建筑早期的维形。

    藏语通称为“却丹”。是安奉佛祖和西藏高僧大德舍利和骨骸,有的还存放高级喇嘛的全尸(经过特殊防腐处理的木乃伊),据藏文史籍记载,早在拉托托日年赞时期,就有洛桑措班智达和李提斯两人试探性的将批佛物带去吐蕃,即后来传说从天而降至雍布拉康宫顶的“宁布桑瓦”,其中就有佛塔等“玄密神物”。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随着觉卧等佛像进人拉萨,以及为安奉佛像的神殿的修建,佛塔也开始创建起来。[1]《松赞干布遗训》记载:“在吐蕃雪域,建造佛塔方面,以昌珠寺五尖塔为早”,昌珠寺五尖塔和松赞干布纪念八塔[2],由于千余年的社会沧桑,只见诸史籍,已不存实物。然而,公元七世纪中叶,西藏地方所修建的佛塔还是有踪可寻的。布达拉山顶的两座白塔,恐怕是西藏保存下来最早的古塔。白塔位于曲结竹普(法王洞)东西两侧。

    公元八世纪中叶,桑耶寺的兴建,藏族人的出家,吐蕃自身僧团的创立,设立经院,大量佛经翻譯成藏文。佛教文化已由公元七世纪的接纳、酝酸阶段,逐渐发展起来。嗣后,寺院林立,规模宏大,佛塔建筑也有新的发展。其代表作就是桑耶寺大殿四角的白、红绿四大佛塔。四塔分别建在桑耶寺乌孜大殿四角外延数十米的直线上。除白塔围墙上108塔外,还有寺墙上的1008塔。桑耶寺的围墙初为多角多边、后改为隋圆形围墙。 公元八世纪中叶到九世纪中叶是西藏佛教巩固发展的时期,藏王赤热巴巾(805-839)把藏传佛教前宏期推到顶峰。这时的寺塔建筑必定有一个大的发展。但由于此后不久朗达玛灭佛政策的实施和随之而来的王室分裂,社会动乱,佛教受挫,寺庙被毁,很多古塔建筑没能保存下来。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是一些不太著名的佛塔,如乃东地方的达钬的巴塔,据说是八世纪后半叶修建的。朗达玛抑制佛教的政策,迫使藏传佛教度过约一个世纪的潜伏期。到公元十一世纪初传佛教才从上部阿里和下部多康逐渐复苏和宏扬起来;然后复归传到卫藏,蓬勃兴起。各派的佛塔也随之大量兴建。首先后宏期的佛塔数量巨增,大凡有佛寺的地方必有佛塔,许多没有寺庙的地方也有佛塔建筑。而且有的塔群一处就是八塔、十塔、乃至上百座的塔。有的形成一片片塔林,有的组成一道道塔墙。阿里古格和托林寺的塔墙是后宏期初期塔群的代表作;每道墙上都有上百座佛塔;而山南乃东颇章地方的一道塔墙则长达400余米,上建佛塔数百座。其次,后宏期佛塔的建筑规模逐渐增大,到公元十四、五世纪佛塔建筑达到空前的规模。最为著名的有昂仁日吾其金塔、拉孜甘丹彭措林万佛塔、江孜白居寺贝考曲丹塔等。后宏期的佛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建筑材料越来越高级,内部装饰越来越富丽佛塔建筑的规模和装饰的富丽程度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十三世纪元朝一统天下,把西藏十三万户委于萨迦管理,社会相对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十四、五世纪,在帕竹地方政权时期更有一段经济繁荣阶段,为寺塔的高层次建筑准备了物质条件。后宏期初期的佛塔多以土石为之,到公元十四、五世纪以后,土、石之塔已不足以表示信徒对佛祖和西藏高僧大德的崇敬心理。于是花费大量钱财和劳力修建铜塔、银塔和金塔。建一塔耗用金银数千两、乃至上万两。十七世纪建造五世达赖喇嘛的金塔则用去黄金十一万余两。塔上锒嵌珠玉宝石,雍容华贵,价值连城。

    二、藏传佛教佛塔文化蕴意

    (一)佛塔的装藏和开光

    佛塔是神圣的建筑,修造佛塔同塑造佛像一样具有无量的功德,佛塔建成以后要进行装藏和开光。只有进行装藏和开光以后的佛塔才会具有佛光灵气,也才能起到应有的“功德”作用。装藏在佛塔建成以后,为新塔配置一些永久与塔伴随的法物、经卷、舍利等圣物放人塔内,这些内藏圣物就象心样,对塔起着核心作用,产生灵气,为信徒解除苦难,以利济众生。装藏的内容主要有佛身舍利、法身藏物和谷、芥舍利等圣物。佛身舍利的内藏物多,神佛高僧的牙齿、毛发、指甲、衣物、用品等皆可作为佛身舍利入藏塔中。有的也将圣僧的遗骸舍利或是经过腐处理的遗体作为佛身舍利入藏塔中,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以及其他些高僧大德的灵塔中的装藏圣物,就是经过特殊处理的遗体,作为法身装藏物的经卷,多取陀罗尼咒文的全文或部分段落,有刻板印恻的,也有手写的,有的还将生前重要著作的手稿装藏塔中。

    (二)佛教宇宙观

    按照佛教的世界观,土、水、火、风构成一切色法(相当于物质现象)的四种基本元素,称之为“四大元素在此基础上加“空”,便是构成宇宙的五大种子。佛塔也由此五大物质构成五大分表代表方形、圆形、三角形、半圆和宝珠形,由下而上依次堆聚成培形每个部分都有其象征的含义。方形基座代表“地”(黄色)圆形的塔瓶代表“水”(蓝色)三角形的十三相轮的正立面,代半圆形培制8分(伞)代表“风(绿色宝珠形的日月,分别代表太阳、月亮和心(白色),《金刚经续部》云:塔座象征欲界层级象征色界、培瓶象征无色界。

    (三)佛教教义的象征

    佛即是塔塔即是佛:  藏传佛教以佛陀的迦跌坐姿为佛塔的象),根据衰珠永丹嘉措著的《知识总汇》记载: “佛坐姿的脐位以下为台阶,四层级为金刚盘腿之形象脐上到肩膀之间象征佛身斗垫象征颈部,十三法轮这种象征手法,充分的体现了“塔即是佛,佛即是塔,佛塔一体”的藏传佛教的信仰观念和象征体系。

    佛、法、僧三宝族人对佛教三宝的信仰具有普遍的民族性,而且具有很深厚的虔诚度。藏式佛塔作为藏传佛教的象征实体,当然会把藏族人对佛教三宝的信仰体现在藏式佛塔建筑上。藏式佛培由基座、覆钵和三塔刹部分组成,象征佛教中“三宝”(dKon- mchog-gsum)佛、法和僧。即佛、法、信的三位一体,是构成佛教庞大体系的最重要的三种要。塔刹象征佛宝:代表着觉悟,佛味着贪欲、镇患、愚痴等烦恼之火被吹灭的状态。象征涅超越时间、空间超越任何事物。塔瓶象征法宝:代表理,就是指众生清除自身罪恶和过失的正确方法和解脱之道。培座象征信宝:信人承担宣传佛教法典即“法宝”的任务。僧宝由由方形的基座代表,是佛法传播昌盛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藏传佛塔从底层的基座,

    “戒、定、慧”三学是学佛的根本。“定”即禅定,要义在于息虑静缘,这是入道的枢纽这是学佛的最终目的。三学有先持戒而后有定,若能入定藏式佛塔也从建筑形体上象征三学,方形塔座象征戒律,圆形塔瓶象征禅定,锥形象征塔刹智慧。反映在佛塔的构成中,戒是基础,自然位于最下部。圆是专注的象征,是从一个集中点向所有方向的放射,或者说是所有方向向一个点的集中。圆又是完美的象征,无始无终使它站在了时间之外,同样是佛法永恒的象征。慧是摆脱俗世,向彻悟的飞跃,以锥体象征。而代表最终目标的

    (四)佛教入世的象征

    平息纷争、和合团结的白塔(曲登布mhodrTen-dKar-Bo)藏式佛塔建筑在世俗的世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平息纷争、和合团结的象征。,在藏地部落纠纷和战争时,通常高活佛或高僧会出面调解,在发生纠纷的地界建起的息诤塔象征和合团结。公元8世纪,西藏乃东和琼结发生领地纠纷由大译师白若杂那出面进行调节,召集双方首领向神灵发,在划定的界线建佛塔为标志。扮演着勘界碑和平息纷争的角色。

    另外,藏式佛塔建筑颜色也是和平、团结的象征。建筑的用色是由审美习惯及使用的环境决定,自古以来因宗教信仰与生活习惯,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对色彩有不同的感情,从生活习惯而言,白色代表素食,红色代表肉食。日、黑就是善与恶两种颠色的象征,白色象征雪山一样纯洁无服白色是一种平安、和谐、善良、明快的颠色,因而被广泛地使用在寺院、佛塔和民居建筑的外墻,民间谚语有“以塔为伴白色,与锅相伴黑色,来比交友要慎重。藏语有“曲登布”( mchod-hen-dkar-bo)即白色佛塔之说,象征和平吉祥和满净,有首歌调也是这样唱的“曲登嘎布(白色佛塔),你似天上的星星布满草原,你洁白身形照亮虚诚的心你雄伟的身影把和平活人间

    (五)镇魔消灾的象征

    对于藏地的信众而言,佛塔能满足人们平息自然界灾难的一种愿望,藏地建塔镇灾自古有之,据藏文文献记载吐蕃时期,文成公主对藏地进行堪奥后,认为西藏地形扰如魔女但卧图,专门塔建寺来镇之,改善了藏地的风水。另外,镇魔建塔(丹卡尔)本身也是苯教的一种传统。人们也会选择在地相不吉处、河边、经常发生灾害的高台地建造佛塔,使过往的人们能够看到佛塔,满足人们的一种平息灾难的

    思望。

    结 语

    西藏佛塔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是西藏神秘而富有研究和观赏价值的文化现象。西藏佛塔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邃的宗教文化内涵。西藏佛塔起源于一定的宗教观念.并依附于青藏高原这片藏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故土。它是伴随着藏传佛教的诞生而诞生,也伴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而发展,是中国佛塔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佛塔不仅具有鲜明的建筑风格特征.而且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有宗教方面的,也有佛教建筑方面的;既有考古方面的,也有佛教艺术方面的既有历史方面的,也有文化方面的;既反映了藏传佛教曾经所拥有的辉煌,也诉说着藏传佛教现世的发展。它蕴涵着藏传佛教最具代表性的象征意义,是藏传佛教信仰者的一种瞻仰礼佛的物化对象,是藏传佛教建筑艺术之珍品。雪域高原巍然耸立的一座座佛塔,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和敬香拜佛之人,以及国内外大量的藏学爱好者和研究者。这些佛塔为揭开西藏佛教文化的神秘面纱,展示西藏一千多年社会历史和宗教文化之成果研究西藏佛教文化、建筑艺术、民俗风情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注 释】

    [1] 《西藏王臣记》里讲了一个西域沙弥同僧人斗法的故事,其中就提到昌珠地方已修有佛塔。故事说那位僧人“运用神通将五峰宝塔抛在空中,待塔下落时,承接在指尖上面。”

    [2] 《汉藏史集》载称:“松赞干布一生之功业可以与释迦牟尼在印度所建树的十二功业相比拟,所以在拉萨大昭寺绘有松赞干布一生十二功业的图画,在忿怒金刚像的背后建有纪念他的八塔。”

    【参考文献】

    [1] 苏娜,藏传佛教佛塔文化艺术探析[J], 民族民俗文化,2009(2)

    [2] 王宏利,藏传佛塔的形制及其特点[J,] 五台山研究,1995(1)

    [3] 龙珠多杰,藏式佛塔建筑的象征体系探析[J],古建国林技术,(43)

    [4] 索南才让,论西藏佛塔的起源及其结构和类型[J],西藏研究,2003(3)

    [5] 陈锵仪,妙应寺白塔[J],北京档案,1996(3)

    [6] 周晶,李天,婆罗浮屠窣堵坡与藏传佛教噶当塔原型研究[J],学术论文期刊,2014(2)

    [7] 毛君周,西藏佛塔和泥塑小佛龛艺术[J],美术史论,1985(1)

    [8] 欧信福,西藏佛塔及其建筑艺术[J],建筑艺术,1987(4)

    [9] 张亚莎,Pagoda-Shaped Pictures in Tibetan Rock Paintings[J] ,China Tibetology(chines Edition),2005 No.1

    [10] Yael Bentor, TLSG-Literature on Consecration[M],from Tibetan Literature

    [11] Yael Bentor, Consecration of Images and Stupas in Indo-Tibetan Tantric Buddhism[M],Leiden;New York; Koln;Brill,1996

    作者简介:扎西旺(1992),性别:男 民族:藏族  籍贯:四川阿坝 职务/职称:在读硕士研究生

    学历:硕士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研究方向:藏学专业藏语言文学方向

    推荐访问:佛塔 藏传佛教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