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纷繁与多维:区域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0 12:25:33 点击:

    [摘要]从学科角度看,区域文化研究是专门史范畴内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80年代后研究热起;进入21世纪,区域文化研究高潮形成,学界在研究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问题纷繁,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多维;回溯既往,研究成果虽然丰富,但在处理好区域文化与整体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区域文化的个性与共性关系、区域文化研究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之关系及多学科协作研究等方面,仍有着较大的拓展空间。

    [关键词]区域文化;概念;理论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6)05-0097-07

    区域文化,顾名思义是指特定区域内人们所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各种文化事项的总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关注并研究它们,肇始于二十世纪30年代学术界各种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最早的是吴越文化研究会,接着巴蜀文化研究也随之兴起,再后有楚文化、岭南文化、齐鲁文化、三秦文化、中原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等。{1}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研究的热起,区域文化不仅成为学术研究的资源,也成为学术研究的特色。进入二十一世纪,区域文化研究高潮出现,学界在研究的过程中,所涉论的理论问题纷繁,研究的方法多维,研究的成果丰硕。限于能力与篇幅,本文仅就新世纪以来“区域文化研究”略作回顾,期以管窥、总结区域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就区域文化研究的前瞻作一思考。所選论、著,是从综合角度而论,对于区域文化内某一具体的特色文化研究,则不在本文所论范围之内。

    一、区域文化的概念与分类

    (一)区域文化的概念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化的概念可能是最繁杂的。取用权威的辞书解释,即“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指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特指精神财富。可见,广义上的文化是内含多种文化元素的复合型文化。但文化与区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化的创造发展与传承需要周围的环境和环境中生存的人。这种环境就是区域,区域环境的存在是文化发生和发展的载体。在某个区域的载体中,文化成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相同气息的文化相互联系,共同形成了该区域文化。所以,学界基本趋同认为,区域文化在本质上属于复合文化。张森材、马砾在《江苏区域文化研究》里直言,“区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出现的复合文化”;{2}赵心宪在《地域文化与文化区域的文化研究》中也认为,区域文化是指某个特定地区中产生的特殊的文化现象的总称;{1}双传学在《区域文化刍议》中说:“区域文化是指区域成员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的总和。”{2}

    但正如人们对文化概念的阐释多种多样,不同学者对于区域文化的内涵理解也不尽相同。在文化区域学者看来,它“是指生活在特定文化区域的人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带有一定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变迁痕迹以及一定族群烙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心态、民族意识、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文化艺术遗存和生活方式、人文传统等诸多要素的总和”。{3}而张凤琦则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解释,区域文化是生活在同一个文化单位的人们所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这些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形成的气质、风俗和道德价值观念成为这个地区的区域文化。赵心宪侧重从地理空间角度解释,区域文化是空间的概念,他们有着共同的生活空间和相似的文化特征。周大鸣、吕俊彪、林亦修等学者,从族群角度解释,区域文化是“指在具体的自然地理空间之中的族群文化的总称,在一定程度上,它甚至还包括有不同的文化区域”。{4}

    尽管内涵阐释不尽相同,但从中可以梳理出区域文化所必备的要件。第一,共同的区域或者生存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自然的地理空间为主,也可以是社会行政区划空间为主,或者是二者的重叠。第二,创造区域文化的人。文化离不开人类,没有人类,文化无从谈起,人类是文化的产生的最重要的因素。第三,历史上形成并传承。区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据此要件,拙文界定区域文化的概念,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特定的人们,通过社会实践所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区域文化的分类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五千余年的文明历史赓续不辍。在历史上形成的各区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个区域文化自身的个性。对这些丰富的区域文化如何分类,也是学界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我们所熟悉的划分方式,大体有如下几类:从文化的主体属性划分,有汉文化、藏文化、羌文化、纳西文化、客家文化等;从行政地理角度来划分,有湖湘文化、滇黔文化、闽文化、齐鲁文化等;从自然地理地势角度划分,有珠江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岭南文化、海州文化等。近年来,随着区域文化研究的深入,学术界比较侧重综合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及地势不同来划分区域文化的类型。《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收录的《区域与区域文化》一文,就依之将区域文化划分为东部地区的关东文化、燕赵文化、黄土高原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两淮文化、巴蜀文化、荆湘文化、潘阳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台湾海峡两岸文化;西南少数民族多元风格的族群文化;西部游牧民族的内蒙古文化、北疆文化、南疆文化、青藏高原文化。{5}

    由上可见,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或以地理、或以主体、或以文化特质,或综合各元素,来划分不同内涵的区域文化;划类的目的也在于更好地研究该区域的文化,展示区域文化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所在。

    二、区域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近年来,随着各地对区域文化研究热情的高涨,其研究理论和方法也不断完善,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除上述的区域文化的概念探讨外,所涉论的问题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区域文化研究的角度问题。研究角度即区域文化研究的视角问题,研究区域文化应该从什么视角出发,把区域文化的研究置于什么样合适的位置。一种观点是从纵向的历史视角出发,将区域文化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来考察研究。章开沅先生在《历史视角下的区域文化研究》中指出,《鄂西北历史文化论纲》出版,是鄂西北地区区域文化研究中的一个成功的阶段性研究,这个成果的关键之处便是它以区域历史为切入点,展开对区域文化整个体系的研究。{1}诚然,研究一个地方的文化,必定会联系到它的历史根源,一方面,在地区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区域文化自身不断发展并且增添适应自身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邻边地区的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都对区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可以看出,将历史作为研究一个地区的区域文化的入口,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地方历史文化相结合,将研究的个体即区域文化置于广阔的中华文化历史的海洋里,抓住区域文化研究的本质,阐明个体与整体的联系。另一种观点是从横向的联系角度出发,将区域文化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来考察研究。陈建森的《关于区域文化研究视域和价值取向的思考》一文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延绵五千年,其优秀的文化也是全世界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区域文化的研究应置于全球化的视角之下,一方面不仅回归于本源的中华文明,另一方面更加强了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接轨,与世界文化相呼应。{2}张树俊的《论区域文化价值及其研究取向》、{3}蔡平、张国勇的《区域文化研究的新视野——以雷州文化研究为例》均持此观点。{4}持此论者的视域更为广阔,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下,区域文化的研究应该关注与其相关的周边文化的互动共生的事宜,研究区域文化应有越过特定研究对象的地域和气度,这样的研究成果才能达到区域文化精神中所包含的品格。

    第二,关于断代区域文化的研究问题。历史造就了深厚的文化,在研究区域文化时,不仅可以从面这个横向的视域看整个区域文化,还可以从历史的纵向来观察文化,纵向地选择一个时期再展開这个时期的面进行探索,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相比较,可以更清晰地认知区域文化的传承。因此,断代区域文化的研究就具有了很高的学术与实际价值。徐州文化的研究是一个典型代表,王建在《区域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论略——“汉代徐州区域文化研究”课题的方法论思考》中提出,“汉代徐州区域文化研究”这个课题是从历史穿梭的方向对徐州文化进行探寻。{5}《江苏区域文化研究》一著是成功的案例,该著以历史断代的形式探究了苏北的徐汉文化和苏南的吴文化,不仅有空间地域的定位,还有时间的界定。{6}

    断代区域文化研究是区域文化研究领域内一个新拓展的文化史学园地。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事项,我们在区域文化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考虑到其与其他文化的不同特征与联系,还要注意考察因自身时代不同而产生的阶段性特点,方能更清晰地认知区域文化的源起与传承,这就是断代区域文化研究的意义所在。

    第三,关于多区域文化比较研究的问题。任何一种区域文化都不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它既有其个性,也应体现着其所处时代的文化共性,尤其相邻区域的文化特质还会出现重叠交叉现象。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多区域文化比较研究的趋势出现并且加强。成功范例是自2012年起由湖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和湘潭大学共同倡议、轮流主办的“湖湘文化与巴蜀文化高层论坛”,从湖湘文化与巴蜀文化研究的双边交流开始,已经逐步扩展为长江流域的湖湘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的多边交流,出现了“区域文化比较从‘点’向‘线’拓展”。{7}这种区域文化研究的新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它是未来区域文化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和趋势。多区域文化比较研究不仅是区域文化研究的一种方法,而且促进了区域间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的研究。李静在《论区域文化的传播与区域文化的关系》中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区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1}所以,在研究区域文化时,更应该通过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注重各个文化之间的联系,不能把研究范围仅仅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地理空间之内,应把几个相关联或者相近的文化共同进行研究,认识文化的成长和相互交融过程,丰富区域文化研究的方法,赋予文化研究以新的动力。

    第四,关于多学科研究方法的使用问题。前述区域文化在本质上属于复合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出现的各种文化事项的总和。因此,研究、揭示区域文化的内涵,必然涉及到多学科研究方法的使用,概论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历史学的文献研究与考据法,这一方法在区域文化的纵向研究,尤其断代区域文化研究过程中普遍使用;二是社会民俗学的调查研究法,包括田野调查与问卷调查,该方法较多用之于文献资料匮乏且又是活态的文化事项的研究;三是文化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该方法似乎与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法相似,但实质不同,需长时间的参与、观察文化主体的活动,主要用于揭示具体文化事项的源起与传承机理;四是地理学的环境分析法,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分析,以考察区域文化产生的环境载体和成因;五是系统论的联系分析法,系统论认为一个整体便是一个系统,整体内的各分支是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的内部则是一个个更小的系统,它们相互联系构成整体,“区域文化也是由一个个子系统构成的文化系统,这些子系统就是区域文化的基本要素”,{2}这些基本要素相互且共同作用,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这些多学科研究方法,在具体的区域文化研究过程中往往会被研究者综合运用,这也是区域文化的复合性特征所决定的。如林亦修在研究温州区域文化时,“主要以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区域社会史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采用地方历史文献,民间谱牒、各类民间口述资料、田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自然地理、族群演进、信仰民俗三个维度上剖析温州区域文化”;{3}周大鸣、吕俊彪等在研究珠江流域的族群与区域文化时,“采用历史资料研究、民族研究文献整理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具体的田野调查中,我们主要采用传统的人类学参与观察法进行长时间的深入调查”;{4}张森材,马砾在研究吴文化时,“力图运用统计学、文献学、考古学等多种手段,通过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具体的史料,希望能够对吴文化的种种现象、这些现象所反映的吴文化的精髓,及其发生、发展、演变的历程,进行多视角、多方位的审视和历史的考察”。{5}这些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开展区域文化研究的必备条件,仅仅运用其一,则难以研究清、揭示出区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三、区域文化研究的实践与前瞻

    (一)区域文化研究的成果

    区域文化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热起,进入21世纪,学术界有关区域文化的研究宏论大作不断涌现;文化的研究也吸引了行政部门的高度关注,被置于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研究成果更加丰富。限于篇幅,拙文难以全部阐述,遴选相关专著介绍如下,以期能起窥斑见豹之效。

    张森材、马砾合著的《江苏区域文化研究》,将江苏苏北地区的徐汉文化、苏南的吴文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对南北的戏曲、民俗风情、饮食文化作了阐述。林国平主编的《闽台区域文化研究》以章节和专题结合的形式,论述了闽台文化的形成和历史作用,展现了闽台地区特有的文化习俗,包括宗族、教育、文学、音乐、戏曲、歌舞、宗教、民间信仰、民俗等各个方面。{1}吕静的《陕北文化研究》,不仅对陕北文化的概念界定、文化区域范围及形成作了介绍,重点是对陕北的文化特点展开了深入研究,并探究了榆林生态,绥德炕头石狮文化、民间舞蹈、陕北道情、陕北民歌等专题性文化。{2}周大鸣、吕俊彪的《珠江区域的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一著,从珠江流域的族群分布与文化互动角度,考察了珠江上游、中游、下游不同的族群及其区域文化,使我们对珠江区域复杂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了解。浙江省社科联组编的《区域文化研究》,虽非特定区域的文化研究,而是涉及苏、浙、赣、鲁、皖、沪等地域的文化事项研究的论文集,{3}但也反映了具有官方性质的学术机构对区域文化研究的高度关注。林亦修的《温州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专著,也从族群迁移的视角,考察了温州历史上长期以来的族群迁移与温州区域文化的形成过程,得出了温州区域文化是一种有特色的移民文化的结论。丰坤武的《南通文化研究》也是一部区域文化研究的佳作,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南通区域文化作了进一步的划分,解析为海陵文化圈、胡逗洲文化圈、沙地文化圈、通东文化圈,并根据南通区域文化的个性提出了南通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4}潘承玉的《中华文化格局中的越文化》一书则对越文化的创造主体和发育环境及其与吴文化、楚文化以及北方中原文化的互动关系,越文化对整个中华文化的贡献和对东亚文化的影响等一些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全新的阐述,{5}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区域文化研究力作,标志着越文化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6}堪称近年来越文化研究不可多得的成果之一。

    上述浙江省社科联组编出版《区域文化研究》反映出官方对区域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视。无独有偶,安徽省社科联也每两年一度组织举办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學术研讨会,并出版论文集。如自2004年起至2014年,省社科联联合皖江各市,先后举办了六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并出版了学术论文集,此也可视为皖江区域文化研究的成果。{7}论及安徽,则徽州区域文化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皖南徽州(今黄山市)正因其文化的厚重,在学界的研究下形成了一门国际性的显学——徽学。在徽学研究领域内,有大徽州、小徽州之称,小徽州即指历史上徽州一府六县的区域,在此空间范围内形成的同质性文化,我们称之徽州区域文化,简称徽文化。该区域文化研究的成果颇为浩繁,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为进一步推进徽学研究,1999年,“徽州文化全书”课题被确定为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目前《徽州文化全书》20卷已全部完稿,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可视为对徽州区域文化研究的一次整体性总结。{8}

    (二)区域文化研究的前瞻

    综上来看,关于区域文化研究,无论是就其内涵的发掘、理论方法的开拓,还是具体的区域文化研究,较之以前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当下,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之一,各地方均在积极整理、发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以此来看,区域文化研究应有着广阔的前景。为了进一步深化区域文化的研究,推动文化的发展,陋见认为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拓展。

    第一,处理好区域文化与整体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近年来虽然区域文化研究成绩可表,但似乎过分强调区域文化的特质性,忽略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整体的传统文化与各个区域文化是源与流的关系,不论地方区域文化是怎样婀娜多姿,都离不了传统文化对她的滋养和哺育。如徽州文化,“它是在原徽州(府)下属六县(歙、黟、休宁、祁门、绩溪、婺源)所出现的既有普遍性又有典型性并且具有一定学术含量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整合”,{1}其普遍性就在于它“是中华正统文化传承的典型。它集中地、典型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2}换言之,徽州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滋润下而产生。因之,在研究具体的区域文化的时,应将之置于整体传统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考察,才能更加清楚地认知区域文化。如陈建森教授就认为“在岭南文化历史生成的过程中,中原主流文化一直就是岭南文化的核心内容”。{3}

    第二,重视区域文化的个性与共性结合研究。此与第一点近似,但又有区别。当下区域文化研究往往过分的注重地区间文化的差异,忽视或轻视地区间文化的共性,表现在研究中,通常都是以其差异性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这样离开共性专谈特殊性是没有根基的做法。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不同不是因为本身的不同,而是先有相同的根源才能产生比较而有不同;如宗族文化,随着北人南迁,它在皖南、赣南、苏南、沪浙、岭南等地落根开花,但因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等要素的不同,宗族民众在各地又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如抽去宗族文化的共性,则难以理解其个性了。

    第三,协调好区域文化研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步履。近年来,许多地方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大力进行地方的文化研究、发展文化产业。地方政府关注、重视地方区域文化的研究,于学界而言是好事,但步履太快却没把事办好。如有些地方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的大量研究都不具有可靠地理论和详实的资料支撑,带来了文化研究的夸大和虚假性,这种急功近利式研究是学术研究之大忌,并不利于区域文化深入研究与开发。因之,必须在做好充分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做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四,加强多学科相互协作,拓展区域文化研究的视野与方法。区域文化本质上是复合性文化,这就要求结合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去分析文化现象,如文学、社会学、宗教学、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等。{4}近年来,学界在努力尝试运用多种学科的交叉与渗透来开展区域文化研究,如李后强、苏东来在学界研究康巴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康巴文化研究的“六度方法”,即从经纬、海拔、日照、水量、物产、交融等六个方面展开分析,“该方法(就)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知识体系,涉及生态学、文化学、地理学、气候学、民族学等内容”,{5}使我们对康巴文化的成因及其特征有了更清晰地认知。但总体上观察学界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区域文化,应该说尚存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欲推进区域文化研究的深化,必须开展多学科之间的整合研究,以增添研究的活力。

    四、结 语

    新世纪以来,区域文化研究呈蓬勃发展态势,研究成果迭出。究其因有二,一是承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之势,研究力量壮大,研究视角拓宽,研究理论方法多元;二是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内驱力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发掘历史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成为地方关注的事项,这也拉高了区域文化研究的热度。当下,社会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优秀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应是文化建设领域内深化改革的重要课题,以此来看,区域文化研究前景看好。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从事区域文化研究的主体力量还是史学、文学工作者,受专业熏陶,多学科理论、方法的综合运用还是我们的瓶颈,需要理论的拓展、方法的更新,也需要其他学科的人才融入区域文化研究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拓展区域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责任编辑:吴树生)

    推荐访问:多维 纷繁 实践 区域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