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本科《计量经济学》:浅议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0 12:05:58 点击:

    摘 要 本文在详细分析了当前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从培养应用型计量经济学人才目标出发,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教学,本科

    本科《计量经济学》是多门学科交叉的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微、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掌握经典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能够灵活运用上述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经济现象和问题,有助于他们探索新的现象,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动态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等更高级的计量经济学技术打下坚实基础。经过多年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国内计量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然而,也反映出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需要今后加以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文将在总结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论讨如何进一步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旨在为应用型计量经济学人才的培养贡献绵薄之力。

    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方面

    目前。计量经济学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往往存在两方面问题:

    首先,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众所周知,随着近20多年来计量经济学的迅速发展,计量经济学本身已发展成为一个庞杂的学科体系,从分类上看,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的差异,可以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与应用计量经济学;根据分析的主体不同,则可以分为微观计量经济学和宏观计量经济学;若根据内容难易程度则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计量经济学。从经济类专业来看,目前给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教学计划中都安排有计量经济学课程,而各层次教学的分工与衔接往往存在问题,许多学校对本科生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定位偏高,通常定位在研究生层次上(而博士生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定位又往往偏低。与培养层次不相匹配),结果强调了理论教学,弱化了实验教学;强调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弱化了本科计量经济学应对传统计量经济模型与方法重点讲解的中心地位。

    其次,在课程的具体内容体系上,贪多求全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本科生来说,有限的学时内,要求其学习并掌握计量经济学完整的摹本理论和知识体系显然不切实际,也不符合教学规律。许多高校的本科计量经济学大纲要求的课程内容体系与实际学时存在明显的矛盾。在实际教学中,有的任课教师为了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贪多求全,什么理论和方法都作一一介绍,重点内容则没有足够的学时保证,对方法的实际应用也重视不够,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似乎什么都懂一些,却又没有吃透,更谈不上灵活应用。

    (二)教学方法方面

    当前,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课堂教学方法不灵活,几乎都以讲授为主,比较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等没有很好展开,普遍存在重理论课、轻实践课;重主动讲授、轻启发式思考;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忽略重点理论、知识点的讲解和应用现象。具体地说:

    1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大量用到数学与统计学知识,加之一些学校的计量经济课程主要由数学教师任课,较多地偏于理论方法的证明,使学生感到这是一门数学课,望而生畏,尤其对许多文科生源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数学基础较差,他们普遍感到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压力大,困难重重,从而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2 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计量分析软件运用的实际操作训练仍然是薄弱环节,学生学了不少参数估计和检验的方法,面临实际问题时上机操作时却无从下手,特别陌生,或者对计算的结果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运用计量分析软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亟待加强。

    3 案例教学仍处在初级阶段,居于辅助地位,理论方法与案例、案例与专业结合得不够。在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和课程讲授中,结合实例分析和应用较少,许多学生学习完这门课程之后,不知道如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很快就将所学习的内容遗忘了。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地讲授尤其是案例的选取,没有注意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差异,多增设一些与该专业密切相关的案例。如果能结合专业选用案例,则一方面学生容易了解建模需要的经济背景、相关的经济理论,降低建模的难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还可以为接下来的毕业论文打下扎实的基础(因为毕业论文通常都是紧密结合所学专业选题的,这样有助于同学们培养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解决现实专业问题的能力,提高计量经济学方法在毕业论文中的运用和普及率。以笔者所在的南通大学商学院为例,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在本科毕业论文中,能够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的学生不足2%,这至少间接说明了学生还没有形成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习惯或能力)。

    (三)教学保障条件方面

    在教学保障条件方面,如任课教师能力与水平、实验条件、课程设置体系等,这些都是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首先,在师资力量上。目前,多数院校,特别是一般省属院校的计量经济学师资缺乏,任课教师要么是数学教师角色转变而来,要么是经济类专业出身的教师。前者的数学工具运用能力很强,但对经济理论和现象的理解和诠释能力较差,因此在讲授时通常容易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注重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介绍及数学推导,从而忽视了运用基本理论和知识解释和验证现实经济案例的教学,使得计量经济学授课几乎成了数学课;与此相反,后者经济学理论深厚而数理基础通常相对薄弱,授课时通常避重就轻,对基本理论的讲解不够深人和透彻,容易导致学生被动接收,而过分强调应用,其结果是学生很难真正灵活地掌握各种基本理论和方法。因此,培养既有深厚数理功底又熟悉系统经济学理论的计量经济学教师是当务之急。

    其次,实验设备和条件上。从硬件设施看,目前多数经济类专业所在学院通常都配备有专用实验室(主要是计算机机房),但由于一般商学院的学生人数和机房的设备数不匹配,学生多而机器少,因此学生通常只能在上课期间才能接受到专业的计量经济分析软件的训练和实践(学生自己配备有电脑的除外),难以满足和保证案例研究和实践训练的需要;从软件设施看,目前多数学校公共机房通常不预装类似Eviews、SPSS统计分析软件,因此也不能满足经管类专业学生进行计量经济学课外训练的需要。

    再次,在课程设置体系上。计量经济学的前期课程至少应该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以及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上述课程的学习与否、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目前,许多学校经济类专业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为考查科目。学时数明显偏低,而计量经济学的学时数通常又压缩在48-64学时之间(其中还包含课内上机实验学时),这使得学生的前

    修课程学习效果较差,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受到很大影响,容易顾此失彼,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最后,在其他方面,如:许多院校的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文理兼收,一些文科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一些经管类院系领导仍没有深刻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类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导致在师资配备、课程建设、实验条件等方面没有得到重视,这些都是影响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

    二、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笔者认为,从切实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出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明确目标定位,优化教学内容

    注重课程定位,总体上看,本科计量经济学的定位应该是应用型计量人才的培养。计量经济学包括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时间序列计量模型、非参数估计、投入产出法等,然而,作为本科阶段的教学。则应以传统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为主,介绍给学生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一套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这就要求:首先。一定要做到重点突出,讲授时不要贪多求全。例如,在将介绍异方差检验时,有多种方法可以运用,我们可以重点介绍White检验法和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处理,这样学生容易掌握并投入运用。如果同时介绍多种方法将导致学生似懂非懂,最后常常什么方法也不会运用和真正掌握。其次,要分层次的组织教学,不同的专业要区别对待,如统计学专业、金融专业等要求可高些,应用经济学各专业如贸易、产业经济等相对要求可降低些,文理混合招生的专业则要求应适当降低,更强调其应用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加强考核环节

    1 突出案例教学,重视计量经济学案例库的建设。紧密结合实际经济问题,实施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把握研究问题的背景,容易理解。从而能够提高其学习兴趣。在案例库建设中,要注意两个方面:(1)既要包括大纲中涉及的主要理论和方法的实践案例内容,又要有重点地针对某些章节设计更多的案例,便于学生掌握必须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方法;(2)案例库中,既要有适用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基本经济问题的案例。还要有针对不同专业的各知识点和方法的案例,这样在教学中有助于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案例,以利于学生接受。

    2 由于计量经济学软件提供各种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模块,已将各种参数估计方法的具体计算固化起来,让读者看到的是直观易懂的窗口界面和输出结果,因此,就方法本身,只要掌握其原理和适用条件和范围。并不一定要掌握该参数估计方法本身的具体计算过程、推导过程以及方法准确性的证明。重要的是会实际应用。需要说明的是,在软件的选取上,应采用一种软件为主,如Eries4.0等。另外,实验指导书的编写十分重要。指导书应该重视实验目的、实验方法的介绍,尤其是实验步骤的详细介绍,要有针对性,也要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主动思考。实验课的具体安排上,宜分阶段穿插在各有关章节的重要理论和方法之后,目的在与强化对该方法的实际运用。

    3 对计量经济学学习成绩的确定必须以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相结合。且在理论考试中,仍然应以应用计量经济学为主,多出实际应用题,纯理论方法的考题比重不宜过大。只有这样,通过考核环节的导向作用,才有助于引导和保证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始终牢记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目的在于实际运用(因为本科教育当$-st经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化教育,主要直接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重点不是对计量方法的研究,重点在应用,会运用才是硬道理)。因此,笔者建议,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最终成绩宜由三部分组成,即理论考试成绩、实验考核成绩和作业成绩,具体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总评成绩=理论考试占60%+实验考核占30%+作业10%”。

    4 重视课后作业的训练。课后作业宜尽可能结合课程实验布置,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复习巩固了课堂知识,又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如:在介绍完序列相关性的检验和处理方法后,可布置多个紧扣现实的经济问题,给出实验数据,让学生自行选择一题。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做序列相关性检验和处理,并写出实验报告。

    (三)完善教学保障体系,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

    在教学保障条件方面,针对前文所述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尽快培养一批既有深厚数理功底又熟悉系统经济学理论的计量经济学教师是当务之急,因为,计量经济学师资水平的普遍提高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第二,在课程设置体系上,要重视提高计量经济学先修课程的教学效果,这是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前提,并适当增加计量经济学的学时,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第三,注重改善实验条件,并考虑增设专门实验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

    推荐访问:计量 教学效果 经济学 本科 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