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试论新课改的教学原则(下)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10 10:00:36 点击:

    五、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相协调原则

    教学活动既是一个教师“教”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学”的过程。在这个双边活动的特殊认识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通过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实现自身的引导功能。同时,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焕发学生主体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一原则的主要依据在于,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原理。众所周知,原教学论在论述这个原理时,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当论述教师主导作用时,条理分明,论证得力;而在论述学生的主体作用时,则“模糊”而过,给人形成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个“黑箱子”的印象,其实质是偏宠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课程改革以后,新的理念把教师的作用定位于“引导”层面,同时倡导教师要成为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研究者、探索者等。如此定位的初衷在于给学生“放权”,为学生拓宽展示主体风采、张扬主体个性、焕发主体生命活力的时空。因此,我们可以这样阐述二者的辩证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激趣活情、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同时要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激励、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使学生成为坚韧、刚强、有血有肉的“学习的主人”。其辩证统一的基本特点是:教师与学生的动机联合体,是推动教学和谐运动并达成目标的主体力量;二者之间通过复杂的双向互动与相互作用,整合构成教学的最佳动态过程。

    贯彻本原则的要求有三个方面:

    首先,要正确认识、科学把握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努力实现科学引导、恰当引导与有效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先进理念,抓住有利时机,恰当引导学生点燃情感之火;引导学生在展示新知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与方法,点拨、鼓励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引导学生进行精要、扎实的课堂练习;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真谛……尤其在学生处于百思不解、合作无奈的状态时,教师要理直气壮地进行讲解,确保达成学习目标。

    其次,要真诚地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推向主动学习的前沿阵地。教师在实现角色转换的前提下,要以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主体能力、主体人格为目标,以激励参与、引趣激情、质疑问难、展示过程、指导学法、操作体验、互动对话、联系生活、探究创新等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有效训练为主渠道,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鼓励,因材施教,充分而尽情地展示学生的主体才能,用学生的主体生命打造亮丽的课堂精品。

    第三,关键在于教师引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要革新备课方法,把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进行设计,力求教师引导的步骤方法同学生的主体行为对应和谐。要在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实现师生情感零距离接轨的前提下,追求师生的双向主动、双向促动和双向能动,使教学在自然的对话与和谐的互动中推进、拓展,走向成功。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做到优化引导,突现主体;恰当引导,因材施教;精心引导,提升生成;有效引导,实现目标。

    六、激励进取原则

    激励,既是一种管理艺术,也是一条教学原则。从课堂教学角度讲,是指教师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全体学生发展”的理念,采用目标激励、情感激励、评价激励等方式,引发学生求知兴趣,点燃学生情感之火,激励学生主动进取,趋使学生探究创新,让学生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去实现学习目标。

    激励,是当今世界各领域普遍崇尚的一种管理艺术。美国著名的激励专家范佛里特曾经说:“如果你能为人们激发一个兴奋点,他们将会死心塌地追随你。”这是因为,激励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观念。“以人为本”不仅强调尊重人、关爱人,而且要求培养人、使用人和通过多种手段激励人去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从心理学角度审视,激励可以使人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点,进而引起情绪的积极变化与情感的滋生。这种积极性情感更多地表现为热情、欢悦与喜爱,其可使人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推动个体有效完成活动任务。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科学、恰当运用激励艺术趋使学生主动进取、勇于探究,其课堂大多都呈现出生机勃勃、坚忍不拔的主体状态。这就是之所以把“激励进取”升华为一条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所在。

    运用激励进取原则时应当做到:

    一是激励方法多样化。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是多样的,从课改实践看,一些优秀教师常用的方法有目标诱导、引趣活情、闪光评析、鼓掌奖赏、合作评价、小红花奖励、情感激励、煽情鼓动、挑动争议、目光暗示、小组竞争、命名“美”称(小小发明家、小博士)、成功体验等。具体运用时既应注意年级学段差异,又要关注学生个性特征,恰当择定激励方式。

    二是要重视激励的有效性。尽管激励的方法是多元的,其一般都能生成一定效果,但从科学的角度看,尤其应重视目标诱导与情感激活两种最为有效的激励方式。范佛里特说:“赢得雇员合作的最佳方式之一,是为他们指明一个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列宁说:“没有情感,就不会有、也不可能有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所以,利用学习目标的导向功能与诱导启动功能,通过煽情鼓动、成功体验、即时评价等方式激励学生进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总之,有效激励、深度生成是激励学生进取的最佳策略。

    三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激励。教师要用“四心”强化“四性”:即用爱心激发参与的主动性,用童心激励参与的积极性,用信心换取参与的探索性,用诚心焕发参与的有效性。尤其要关爱后进生的微小进步与瞬间闪光,使他们成为学习的幸福之人。同时,要激励学生彰显特长,张扬个性,让各个层面与具有特长的学生,都能因受到激励而倍感欢悦,都能尽展自己的个性与才华,都能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既是千百年来我国教育总结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激励只要达成这个层次,教学就进入了一个“美”的境界。

    四是注意三个问题。一要注意即时评价,恰时激励,追求雪中送炭、趁热打铁的效果。二要注意恰当评价,使评价激励客观、公正,学生心悦诚服。三要把激励进取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不得为了追求激励而掩盖问题,宽容失误。对于学生学法、思维、认知上存在的不足,要善意纠正,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七、直观性与探究性相整合原则

    直观性是传统教学论内涵的教学原则之一。根据课程改革理念要求,如今课堂教学虽然也强调直观性,但它更强调通过“直观性”的功能为学生探究未知提供条件,创设平台,使“直观”在发挥其固有功能的同时更好地为探究服务。从此出发,这一教学原则的本质含义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创设情境、直观演示、现代技术、动手操作、生活经验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求知兴趣,点燃学生情感之火,搜集有效教学信息,启迪学生探究智慧,有效促使学生于特定的情境中探究新知,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教学原则呢?首先,这是由教学的特殊认识规律所决定的。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辩证统一,要求教学必须重视直接经验对学生认知的辅助、启迪作用,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其次,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也是本原则的基本依据之一。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按照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的轨迹,既分阶段重点、又相互交织地随着年龄增长和知识积累而演进的。同时,心理学认为形象思维伴随着人的终生认识活动。教学的功能主要在于遵循思维规律,促成过渡发展,开发智慧潜能。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时必须坚持既要突出直观性又要重视探究性,并以直观手段达成探究之目的。再次,探究学习的过程特征也要求体现这一原则。探究学习不仅关注主动学习的兴趣、问题情境,而且十分重视信息的搜集、材料的积累和求证的解释,而“直观性”,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则能为探究提供有力的思辨支撑与求证之据。可见,直观性与探究性的有机整合,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

    从教学实践看,要优化运用本原则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必须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充分利用直观手段,为探究强力奠基。不但应继承传统教学领域一些富有形象辅助意义的直观方式,而且应十分关注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丰盈、升华学生的学习活动。既应注重教具、实物、模型、主题图的有效演示,更应重视运用学具创设动手操作的亲历过程。特别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特殊功能,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的探究学习有机整合起来,本着“科学、实用、有效”的指导思想,追求最佳的、整合的教学价值。

    第二,以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精神为主旋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从全国课改的发展趋势看,一些专家、学者与先进地区的课改经验,都主张在精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为主旋律,深化课堂教改。这既反映了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本质联系。所以,贯彻本教学原则必须本着这一根本要求,唱响主旋律,升华新课改。

    第三,凭借直观性和探究教学内在联系,于整合中达成教学目标。直观性是探究性的前提基础,探究性是直观性的演进归宿。直观性对探究性的功能有三:一是使抽象事物与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快捷理解认知;二是通过引发兴趣、激活情感为探究进取提供驱动力;三是凭借收集、积聚知识信息,为探究求证提供思维支撑。探究不仅可以实现直观手段追求的教学目的,而且可以通过探究成功之后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进而自觉配合教师满怀激情地走进问题情境,攀登新的探究高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依据它们的内在联系特征,认真贯彻这一教学原则,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素质。

    八、注重过程与追求实效相统一原则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必须认真设计“过程与方法”,十分看重“过程”的价值,在展示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三维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实施教学时应特别关注展示新知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学生主动思维的过程和引导学生有效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力求以最优化的过程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哲学层面思考,过程与结果是紧密关联、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过程是基础、是手段,过程的优劣决定结果的水平状态;结果是过程生成的结晶,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结果对过程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从社会发展的实践看,有什么样的过程就必然生成什么样的结果。各行各业的管理说到底都是紧紧围绕管理目标,通过强化过程管理,追求最理想的结果。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凡精品教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格外注重过程的设计和展示,理科教学尤其如此;同样,凡是轻视过程者,其教学大多步入误区。然而,看重过程并非忽视结果,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设计、实施、评价课堂教学也始终要以“有效性”为出发点与归宿。凭借最优化的过程谋取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本教学原则的本质特征。其根本目的在于,既通过“展示过程”培养学生的求知精神、科学精神与探索精神,又通过“和谐整合”全力提升课堂教学的生成价值。

    贯彻本教学原则应关注三个方面:

    其一,坚持“五性”,精心设计、展示过程。一是注重过程的目的性,做到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二是渐进性,使过程符合知识形成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切忌“跨越推进”;三是严谨性,其问题难度、引导方式、教具学具的选择运用,乃至对学生的激励评价,都应科学、严谨、规范;四是探究性,过程应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步骤方法,突出学生探究创新的进取精神;五是开放性,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欢悦的利于张扬个性的教学氛围。

    其二,以“有效性”为生命,在注重过程的前提下,全力追求有效教学。教学的有效性一般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精熟程度,过程设计与展示的科学水平,教师引导艺术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状态,课堂练习的精要、实在与效果。基于此,教师应当殚精竭虑地设计教学,用生命与激情组织运作教学,使教学全程既新又活,求真务实。当前应特别关注对有效训练的研究与探索,反对以任何借口玩花样,赶时髦,搞形式主义。

    其三,引导鼓励学生亲历过程,独立思考。让学生亲自经历新知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并鼓励学生在亲历中主动思考,自觉体验,探究发现,并踊跃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一个关键。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所说:“把一门学科教给一个人,不是要他把结果牢记心头,确切地说,那就是要让他参与知识获得与组织的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综上,笔者尝试性地论述了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应当遵循的八条教学原则。在贯彻这些原则时,诚望广大教师坚持从整体出发,关注教学原则的整合效应。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教学风格,实事求是地运用教学原则。坚持积极探索,主动创新,不断完善、升华教学原则体系的时代价值。责任编辑丁洪刚

    推荐访问:试论 新课改 原则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