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冉庄地道战传奇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9 11:55:21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唐槐明井千年镇

    史料记载,冉庄村史最早可追溯至东晋时期。唐代,曹氏迁来与冉姓共建村庄,因冉姓先来,故名冉庄,不过现在冉庄已无冉、曹二姓。村里老人说:冉庄建于隋代,唐代植槐于街,宋朝一度繁荣,有唐村宋镇之说。

    走进冉庄,远远就看见那两棵虽已干枯却依然挺拔的老槐树,枝头高悬的那口饱经风霜的硕大古钟,似在无言地倾诉着往日的传奇。这正是《地道战》中的老槐树。1965年拍电影的时候,老槐树还有暮年的树叶,拍完后,它们好像也知道完成了最后使命,便枝脱叶落,只留下这不朽的树干……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个夏夜,西侧古槐被狂风拦腰刮倒,人们细观其年轮,已过千年,当属唐槐无疑。

    从老槐树往西,十字街的西南角,有一眼砖砌水井。村民们说:这是当年与地道相通的十三眼水井之一,作为地道内排水、取水、通风之用。电影中,日伪军抽水灌地道,“宝贵的井水”又被“放回原处”,即拍摄于此。

    鲜为人知的是,这眼水井还是一眼明朝的古井。相传明崇祯年间,冉庄南20里的大李各庄出了一位官员陈灿,深得朝廷赏识,因政绩显赫,擢升吏部任职。后陈灿回乡省亲,命沿途隔数十里构筑一眼水井,以供炊饮。公元1644年,李自成义军挥师北上,直逼北京,陈灿所筑水井为义军所用。崇祯大怒,以“暗通反贼”罪,将陈灿处死。冉庄这眼水井,是保留下来的唯一一眼陈灿所筑水井,水质清冽甘醇,每逢佳节,人们就在井侧设“井泉龙王”之位,燃烛焚香祈福。

    原汁原味风俗画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在以十字街为中心的四条主要街道两侧,面积十九万多平方米,房屋五百余间,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冀中平原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农村的旧风貌。

    随手推开一家临街小门楼的木门,跨进院子,门楼在院子的东南角,迎门是影壁。厕所在西南角,北面紧接着是猪圈,厕所的便道与猪圈的下圈相连,是当时典型的“连茅圈”。影壁后隔一段是个敞棚,下面一个牲口槽,旁边拴着一头小毛驴,正在啃食干棒秸。北屋三间,一明两暗,前墙山上方六个水道,外间屋门两侧有鸡窠台,都由古朴简单的砖雕砌成,东西各一木格窗,上糊窗户纸,一个关着一个吊着。上台阶进到外间屋,两侧各一锅台,锅台上有碗架,碗架上方贴着灶王爷像,靠北墙正中一张高桌,一边一把圈椅,高桌上方有神龛,内贴全神画像。掀门帘进到东侧的里屋,北面是一板柜,南面窗下是一面土炕,上面的苇席反卷着,露出一个圆圆的洞口……

    回到街上,才发现脚下的街道并没有用水泥硬化,只是铺了青砖,黄沙土灌缝儿,与原先的土路差不多。两侧是清一色的青砖民居,房屋低矮,且大多是里生外熟的打斗房,屋檐是用砖重叠几层,错落有致地构成古朴的造型,跟脚砖受潮表皮有些剥落,地上有掉下来的砖面,跟脚上面为防水防碱铺的芦苇显然有些年头……古朴的村道,斑驳的磨房,风化的石碾,墙角依稀可辨的枪眼,依然保持着的旧日模样,看不出一点现代气息。甚至街道两旁屋墙上写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做亡国奴”“反蚕食、反扫荡、反封锁”的繁体标语也未褪色,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仿佛在这里已经凝固、石化,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保护区内当年修筑的地道口、纵横交错的地道网、地下作战设施,与在主要街道和路口构筑的高房、地堡、庙宇、碾子、柜台、烧饼炉等战斗工事,上下相通相连,构成“明暗火力交叉,地面与地下火力交叉”的火力网,整个冉庄成为一座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走进冉庄,仿佛走进一座偌大的历史博物馆,每一条街道,一幢房屋,一段残壁,一处旧垒,一个枪眼,一方暗堡,甚至是一根草一棵树,都是历史的见证,无字的丰碑,都在无言地歌唱。

    冉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风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007年,冉庄被命名为河北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又入选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的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先后有《地道战》《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刘关张传奇》《擎天柱》《模范边区晋察冀》《平原诗篇》《滹沱河风云》等影视剧组来此拍摄。

    神出鬼没地道战

    从十字街一直往南,出村跨过清水河上的南大桥,偏西路南的新建纪念馆便迎面而立。新馆占地24亩,外观庄重宏伟,展厅面积约1800多平方米。展厅内珍藏着革命文物数百件,主要有挖地道使用过的镐、铁锨、辘轳和照明灯;民兵集合、作战使用过的铜锣、军号、牛角号;士兵工厂制作的土枪、土炮、翻火子弹及使用过的工具;烈士遗物、遗诗、资料、照片、奖旗、抗日支前用具及写实造景等,让人仿佛嗅到战火硝烟的味道。

    其实,冉庄的地道是被逼出来的。“七七事变”后,日寇常来搔扰,开始人们躲到青纱帐中,秋后,庄稼一收,只好在偏僻、低洼的野外藏身,但容易暴露。1938年,村里成立党支部,开始领导群众挖地洞,俗称“蛤蟆蹲”。但被敌人发现没法跑掉,血的教训逼着人们把单洞口改成双洞口、多洞口,万一被敌人堵住,可从其他洞口转移。但这些隐蔽地洞只能防御,不能打击敌人。县武委会搬到冉庄后,决心用地道反击敌人。当时正是数九寒天,冻土层七八寸厚,十分坚硬,一镐下去只能凿下一小块土疙瘩,但群众热情高涨,创造出“沿地道走向,多口出土”的方法,加快开挖速度。经过昼夜奋战,4条主干线、24条支线初战告捷。之后随战随挖,最后形成了洞洞相连、户户相接、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长达32华里的战斗型地道体系。

    可歌可泣英雄谱

    冉庄人民凭借地道,保卫家乡,歼灭敌人,让敌人闻风丧胆,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在鬼子伪军中流传着“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的说法。

    当年敲钟是最危险的,经常敲钟的是老支书高振福和村长王玉龙,他们是电影中高老忠的原型,二人虽受尽敌人的严刑拷打,但并没有死,为增强艺术感染力,电影虚构了高老忠被杀害的情节。编导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笑着说:“为了电影,咱们就死一回吧。”

    老槐树北边不远路东是老纪念馆,这是一座古朴的四合院,李连瑞就出生在这个富裕之家。芦沟桥事变后,李连瑞投身抗日,历任村“青救会”主任、区委宣传委员。1942年冬天,他只身趁夜色到东孙庄宣传抗日,被日伪军包围。李连瑞身中数枪血染布衣,弹尽越墙突围时被捕,壮烈牺牲,年仅21岁。敌人还不罢休,暴尸三日,扬言有起尸者当场捕杀。后来敌人放松警戒,人们才把尸体起回,含泪洗净烈士的遍体鳞伤,安葬在他深爱的这片热土。

    张森林是冉庄村第一名党员、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和冉庄地道的创始人。1939年夏天,斗争环境恶化,家人劝他离开冉庄,他坚决不听。后来张森林不见了,可墙上的反日标语不断更新,乡亲们知道他还在村里,便吃了定心丸,可他到底在哪儿呢?原来他在李永家的地洞里,昼伏夜出,坚持与敌斗争,不见阳光达两个月之久。1943年3月初5夜,张森林等人在耿庄开会,翌日凌晨,被敌包围,子弹用尽,脚部负伤被俘,带伤奔走,血染荒郊,誓死不坐敌人的汽车。在段庄炮楼,张森林受尽酷刑被活埋,年仅34岁,灭绝人性的敌人又在他头上狠钉几镐。在纪念馆里,陈列着张森林的两件诗稿,一件是《从戎赋》:“东来魑魅践山河,神州烽烟血泪多。且将毫墨抛书案,怒持剑戟战群倭。”另一件是他被捕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写下的《就义辞》:“鳞伤遍体做徒囚,山河未复志未酬,敌酋逼书归降字,誓将碧血染春秋,人去留得英魂在,唤起民众报国仇。”睹物思人,烈士豪情宛在,铮铮誓言似在天宇间回荡。

    现在,冉庄烈士陵园安葬着30多位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优秀儿女,每一座墓都有一个不屈的灵魂,一颗赤诚的爱心,一副铮铮铁骨,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

    (责编:刘贤)

    推荐访问:地道战 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