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梁启超的家教之道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9 11:40:22 点击:

    梁启超, 近代著名学者和政治家, 知识渊博,学贯中西,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的一生,除在学术上与政治上有重大影响外, 其在家庭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同样不可忽视。梁启超身先示教, 饮冰室英杰辈出, 先后出现三个中科院院士, 新会梁氏成为文化名门, 实在是中国家庭史上的一个奇迹。

    一、言传身教, 培养子女爱国奉献的情操

    苏联教育家别林斯基在论及道德教育时有一个经典的观点: 在儿童的道德教育中起着决定性的, 不是伟大而远离儿童的人类范例, 而是每天围绕在儿童四周的普通行为范例。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品行在朝夕相处之中不知不觉被子女接受、效仿。明代陆世仪认为童蒙教育“凡家庭之教最急” , 以身示教是家教的关键, 若父母道德有缺, 子女人生的第一课上不好, 以后“虽有良师, 教诲亦难” 。因此父母自身的道德品质在家教中至关重要。《学记》曰: “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梁启超也说: “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人的人格模范, 最少也不愧做你们姐妹弟兄( 指思成、思顺诸人) 的模范。”他是如此说也是如此做的。辛亥革命后, 袁世凯妄图称帝, 为确保革命果实维护共和, 梁启超著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声讨窃国巨贼袁世凯。袁尝以二十万元巨款收买这篇檄文并恐吓任公(任公是梁启超的号): “亡命十年, 此种况味亦既饱尝, 何必更自苦”呢? 梁任公谈笑自若: “余诚老于亡命之经验家也。余宁乐此, 不愿苟活于此浊恶空气中也。”他的弟子蔡锷回忆道: “帝制议兴, 九宇晦盲。吾师新会先生居虎口中, 直道危言, 大声疾呼, 于是已死之人心乃振荡而昭苏。先生所言, 全国人人所欲言, 全国人人所不敢言, 抑非先生言之, 固不足于动天下也。”表现了梁启超高尚的人格和高贵的爱国情操。

    梁启超常常教育子女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奉献社会、回报社会。他在给儿女的信中说: “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 才不愧我之爱儿。人生在世, 常要思报社会之恩。”抗战期间, 梁思顺居住在沦陷区北平, 日本人威逼利诱三番五次拉她出来做事, 她坚决不应, 保持了高洁的德操, 并且从自己并不宽裕的积蓄中拿出一部分捐给防痨协会, 赞助设立在西山的青年肺病疗养院。抗战胜利后, 国民党反动政府推举她为“国大” 代表, 她拒不接受, 却通过协和医院余汝琪女士向解放区捐赠衣物。“人必有真爱国心, 然后可以用大事”。梁启超的子女大多留学国外, 完全可以进人西方上层社会,国外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要远远大于国内, 但他们都义无反顾地选择归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思成夫妇疾病缠身, 生活清贫, 度日如年。美国有些大学和博物馆想聘用他们, 这无论对于他们研究或治病都大有益处, 梁思成一一婉言谢绝:“我的祖国正在危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哪怕仅仅是暂时的。”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院和西点军校的三子思忠秉性更似乃父,对祖国前途命运尤为关心,值日寇侵华之际,思忠不畏凶险毅然回国,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上校,参加了著名的淞沪会战,不幸为国事牺牲于兵火纷飞的战场。

    二、启蒙开智,奠定子女智力发展的基础

    启蒙教育的重要,使人们极为关注早年智力的开发,“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二程也认为儿童的启蒙教育应早为之,“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便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虽未晓知,且当薰聒,使盈耳充腹,久自安习,若固有之,虽以他言惑之,不能人也。若为之不豫,及乎稍长,私意偏好生于内,众口辩言铄于外,欲其纯完,不可得也。故所急在先人,岂有太早者乎?”

    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梁启超是最早关注儿童启蒙的教育家之一。他认为幼学是人生的起点,“春秋万法论于始,几何万象起于点,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梁氏兄妹入学较早,基础知识打得很扎实。思礼刚三岁,梁启超就令他每天写五个大字,手把手教他给兄姊写信。梁启超以为近代中国科技文化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在于人才匮乏,毫无创新意识。究其根源,乃幼年所受“蠢陋野悍,迂谬猥贱”的学究教育所致。以此为鉴,梁启超没有让子女进呆板的私塾启蒙。长女思顺出生较早,其时尚无女子学堂,任公便亲自授女,主课经史,副课诗词,造就了思顺深厚的古文功底。梁启超还为爱女的书房取名“艺蘅馆”,传颂一时的《艺蘅馆词选》即源于早年所受的家教。

    梁启超在启蒙教育中主张奖赏教育,反对体罚教育。他认为教子应以道导之,以术抚之,而不是以力服之。旧教育中动辄对儿童棍棒相加,“毁齿执业,鞭笞挞,或溃血肉,饥不得食,寒不得息”的残酷做法,梁启超深恶痛绝。他抗议,七岁孩童即使犯罪尚且可以宽免,为何孩童上学却要“受此苦刑”!不因势以导,强迫儿童学习,这种做法违背教育学习的基本规律。梁启超接受了近代科学知识,了解到人的“大脑主悟性”“小脑主记性”,因而强烈反对强令记忆,扼杀儿童的天赋悟性,主张“教童子者,导之以悟性”。夫人李氏对子女的教育很严格,梁思成回忆说:“我小时候很淘气,有一次考试成绩落在弟弟思永后面,我妈气极了,用鸡毛掸捆上铁丝抽我。”梁启超得知后,一面狠狠地批评了李夫人,一面教导思成应该怎样学习,怎样做人,既是慈父,又是良师。对于子女的学习,梁启超每令他们理解后再记忆,他甚至还在家中设一实验室,孩子们遇到理化问题一时想不通,可以动手做实验,增强理解。梁启超的儿女们完全是在一个高于同时代的良好环境中学习的,既学得轻松又学得扎实。他们的智商在早年就得到了很好的开发,这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无惧忧患,培养子女不怕挫折的精神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张载提倡“困辱非忧”,人可以在逆境中焕发智慧,磨炼意志,升华情操。梁启超亦常常告诫子女:“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使汝辈再处如前数年之境遇者,更阅数年,几何不变为纨绔子哉。”优逸的环境容易使人慵懒丧失斗志,反之逆境则能让人奋起斗志昂扬。梁启超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继承了中国儒家传统的忧患意识,并巧妙地将它移植到家庭教育中来。梁思成回国择业时,曾打算直接进清华做教授,一则清华待遇高,二则清华环境舒逸。梁启超极力反对,“生活太舒服,容易消磨志气”。其时张学良创办东北大学,急需大批人才开恳处女地。梁启超闻讯非常高兴,忙代儿子接下聘书,“那边建筑事业将来有大发展的机会,比温柔乡的清华园强多了……我想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路上走。”于是思成去了条件待遇大大低于清华的东北,创建了东北大学建筑系,不但培养了众多现代建筑人才,也在低劣的环境中锻炼了意志、能耐,为以后成为斐声中外的建筑学家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同世间寻常人父一样,任公并非圣人般能够太上忘情,他也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女,但是绝不纵容溺爱他们,以免长大后庸庸碌碌一事无成。他希望子女能够较早地独立生活不依赖父母,让他们在困境中磨炼出独立的人格。梁启超曾对儿女们说:“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磨炼出来。”16岁的思庄本拟去美国念书,思成、思忠、思永等人都在美国,兄妹间可以相互照应。梁启超怕爱女过分依赖兄长,养成娇气,断然将“小宝贝”送往加拿大读书。对那些在海外的子女梁启超一再叮嘱他们要做好迎接困难的准备,“把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十二分地注意锻炼、修养,预备着将来广受孟子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者”。为子女掌舵导行,可谓煞费苦心。

    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生活难免有跌跌绊绊的挫折,有时打击还来得很大甚至无情。戊戌变法失败后,不少先进的仁人志士对国家社会丧失希望,有的专心学问终身不问政治,有的干脆遁入空门伴守古佛青灯。偌大的中国竟无梁启超安身之处,迫使他不得不背井离乡流亡日本,还不时躲避清廷鹰犬的搜捕,如此遭遇让人心灰意冷打鼓退堂亦在常理之中。然而任公并不悲观失望,继续为国事东奔西走。他教导子女:“我以为一个人什么病都可医,唯有‘悲观病’最不可医,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1923年思成出国前夕不幸遇车祸,伤势甚重,非但耽误了深造之机,而且留下了终身残疾,他的左腿比右腿短了一截,走路微跛。梁启超得知情况后,最担心的不是思成身体落残,而是怕他精神低落,丧失生活前进的勇气。梁启超疾书劝慰:“人生之旅历途甚长……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畏。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炼德性之好机会。”他鼓励儿子战胜心理上的阴魇,把挫折当成磨炼的机会。梁思成后来在文革中遭受了不公正待遇,被指为右派,正是在父亲谆谆教导的感知下,他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四、注重实际,培养子女经世致用的学风

    古代著名家庭教育家颜之推曾批评世上的读书人,“但能言之,不能行之”,“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军国经纶,略无施也。”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是学人常有的一种毛病。梁启超把学问分为“纸的学问”和“事的学问”,也就是现在人们常提的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他主张两者结合,知行并进,认为如果学习不得要领,如学医学、矿学这样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把它的教科书、课本背得滚瓜烂熟,而不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就像把文章烧成灰吞食掉一般,“无论文学之纸灰,矿学之纸灰,其为无用一也”。思永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考古学,这是一门与实践联系极紧密的学科,梁启超写信要求他回国实习,收集一些中国野外的资料。于是思永回国整理了清华所藏的著名考古学家李济于1926年发掘的山西省西阴村史前遗址出土的部分陶片,并写成了英文专刊,收获颇丰。宋代教育家胡瑗说:“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梁启超的思想与之不谋而合。思成夫妇在美国学成建筑学预备回国之时,梁启超说:“我总想你们回国之前,先在欧洲住一年或数月,因为你们学此一科,不到欧洲实地开开眼界是要不得的。”而且一再关照:“你脚踏欧陆之后,我盼望你每日有详细的日记,将所看的东西留下印象(凡注意的东西都留它一张照片),可以回来供系统研究的资料。”思成夫妇一路欧游,观赏了北欧严整的市政,德国莱茵河畔的著名堡垒,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人文装饰,土耳其回教的建筑美术。这次游历对日后梁思成建筑艺术的成功着实功不可没。

    梁启超大力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求知的目的有二:一是求智,二是致用。二者缺一不可,即所谓知行合一,二者兼备方称得上是学问。”学问是拿来致用的,不单是为学问而学问而已。”他以自己晚年讲得最多的史学为例,不仅仅满足于“求真”,而且主张“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这与胡适从美国搬来大力提倡的实用主义很有几分相似。但是梁启超的“致用”是“致用于国家”,致用于国计民生,社会进步,而不是为个人私利所“用”,他反对子女将学问当成做官、谋求私利的手段。国富民强需要人尽其才,发挥个性和特长。他多次反思青年为仕而学,拥挤于政界的危害:不仅成为政治腐败的温床,而且埋没人才,危害自身。“虽以志节之士,一人乎其中,则不得不丧其未来,而人格既日趋卑微,则此后自树立之途乃愈隘”。他痛述自汉而后,朝廷以利禄引诱士人,人们都为官而学,“为官而学,学自此湮矣。”所以他极力反对“为官而学”,教育子女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他曾告诫思顺夫妇:“作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任公的九个子女每个人在学术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对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与梁启超的悉心教育是分不开的。

    五、趣味与渐进,培养子女学会学习的方法

    梁启超自称信仰趣味主义,拿趣味作人生观的根底。梁启超一生所作极多,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每天除睡觉外,没有一分种一秒钟不是积极活动。然而我绝不觉得疲倦,而且很少生病,因为我每天的活动有趣得很,精神上的快乐,补得过物质上的消耗而有余”。他把学问上事业上的成功归结为趣味的导引,没有趣味的人就像机器没有燃料一样不能运转,这种人勉强留在世上也不过是行尸走肉。梁启超时刻注意子女的兴趣,他怕思成在美国学得太专门,把生活弄得近于单调、厌倦乃至苦闷。他要求思成“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学之某部门,多用点工夫”,只有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学习、生活才会有滋有味。

    不可否认,有人凭苦学而非趣味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样付出的劳动较之有趣味的学习不知要艰辛多少。鉴于19世纪以来生物学进步造成的社会许多巨大变化,梁启超本希望思庄学生物,可是麦基尔大学的生物教授教得不好,思庄学了很长时间都不能对生物产生兴趣,更谈不上好成绩。梁启超了解到女儿的状况后,特地写信劝导:“凡学问最是在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思想近来发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你应该自己体察作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话。”思庄此后改学有浓厚兴趣的文献学和图书馆学,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趣味是人生前进的要素,趣味丧失掉生活则变得无意义。但趣味是有高尚和低贱之分的,梁启超指出,趣味的性质未必都是好的,如赌嫖也是某些人的人生趣味。作为家长、老师、教育者要积极引导子女、学生走正途,激发他们好的兴趣,不跌人下流行列。

    有趣味学习就有了动力。但是,学习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应该遵循“由浅而深、由粗而精”“由繁反约”“因势以导、引譬为喻”等原则、规律。孟子以“揠苗助长”的故事来比喻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一方面应是尽力耕耘,反对放任自流,另一方面也反对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知识只能靠点滴积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南宋朱熹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提出“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远者大者。……学者当循序而渐进,不可厌末而求本。”也是对学习应循序渐进的一种阐述。学习无终南捷径可走,梁启超痛感幼儿教育”未尝识字,而即授之以经;未尝辩训,未尝造句,而即强之为文”。他很推重我国古代先哲的“优游涵泳,使自得之”的学习方法。“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特别强调只有“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思庄初至北美因语言不通等原因,学习跟不上进度,于是拼命用功以免落于人后,梁启超并不欣赏她的学习方法,对她说:“做学问不必太求猛进,像罐头样子,塞得太多太急,不见得便会受益。”尽管思庄奋力苦读,可是收获甚微,没能进大学。此后思庄聆听了父亲的教诲,一年下来便轻松考进了加拿大著名的高等学府麦基尔大学。梁启超科学的学习方法又一次在女儿身上得到了证明。

    梁启超的育子之道绝非上述五个方面所能概述,而梁思成众兄妹的成就是梁家良好家庭教育的结果则是有目共睹的。并非所有学者名人的后代都能成才,就以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为例,南海先生的儿女多数平庸无能,梁启超对此也很痛心,他分析是康南海“全不会管教儿女,弄成这样局面”。得此教训,梁启超百忙之中不忘家庭教育。子女在身边时,任公以自己为榜样,对他们言传身教;子女远离自己时,就以两地书为工具时刻了解他们的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梁启超的书信中,没有居高临下,没有道德说教,没有随意指斥,只有平等交流,循循善诱,关心呵护溢于言表,让挚爱的温情流淌在每一个儿女的心田。正因为如此,梁启超造就了梁思成等新中国解放后尤其是建设中的一批梁氏功臣,书写了中外教育史上一个传奇佳话。

    参考资料:

    1.傅任敢《学记译述》,上海教育出版社。

    2.梁启超《梁启超家书》,中国文联出版社。

    3.陶菊隐《筹安六君子传》,中华书局。

    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

    5.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

    6.《二程集》,中华书局。

    7.林洙《建筑师梁思成》,天津科技出版社。

    8.毛礼锐《中国古代教育家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黄延复《梁启超治学杂拾》,《人物》1985年第1期。

    10.夏晓虹《追忆梁启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1.《荀子新注》,中华书局。

    12.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

    (选自《南通师范学院学报》)

    推荐访问:之道 家教 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