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我家的老屋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9 05:55:09 点击:

    在风景旖旎的“老虎腰”脚下,有一个写进“马湖村史”的村庄叫熊山岗。据长辈人说,此地世世代代因熊氏家族成员之多,村庄背后又与“老虎腰”山头紧紧相连,属山岗之间的大动脉,故后人便称之为“熊山岗”。

    在这不足100户的熊山岗,如今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楼房。昔日的村民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新时代的“打工市民”。众所周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打工经济”带活了这一方古老而神奇的热土:熊山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了!家家盖起了别墅楼,村民外出以车代步……

    但倘若您细心留意观察,就会发现在一栋楼房旁,有一栋与新时代房景极不相称的两列砖瓦房,几次都逃过了拆除的“劫难”。虽然白色墙壁已裸露出泥色的砖块,但陈旧与古老的痕迹见证了我家人曾经隐居和生活过的快乐时光。这就是我家迄今保存了40余年的老屋。

    老屋之所以称为“老”并非过分,那是因为这一栋房子走进了“古”的历史,已成为时代淘汰的“易碎品”。所谓老屋的“古”,我认为,一是老屋设计“土气化”,房子的主体是土砖与木梁结构,不能防地震;二是老屋建筑跨越时间长,在熊山岗是唯一幸存的老屋,已有40多年的历史;三是老屋居住的家族成员之多,可以说已足足见证了“四代同堂”;四是老屋变成了有考研价值的“古董”,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老屋与国家命运共存,与我家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着深厚感情。与老屋同龄的垸上垸下的老屋现都已拆除,目前只有我家的老屋仍“旧貌变新颜”。老屋虽然遭过几次狂风暴雨的袭击,后经哥哥多年的修缮,如今仍保持着古色古香。正如哥哥常说的:“保存古董,是让下一代人好好记住当年苦难的家史,更加热爱和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新生活。”

    老屋的地理位置好似台湾岛,交通便利,是通向周边六个村庄的十字路口。老屋的门向坐南朝东,门前有一个如虎肚型的水塘。在这里有我童年时许多浪漫的童话故事。小时候,因家大口阔,家里常常闹断菜荒。于是我萌生了一个“捕鱼法”。用家里一个旧米筛,上面缝上一块纱布,在布上剪一个能放进小手的圆孔,放进鱼爱吃的油米糠,再在筛子底系上一根约10米长的小麻绳,甩进水塘底。大约过半个小时后,我迅速将米筛拉至岸边。这时,在米筛里就有一堆正偷油糠吃的小鱼和虾子。有时收获可大咧,一次逮鱼就有半斤多,可做两大碗菜。那时,我每天坚持逮鱼,家中再没有听到闹菜荒的故事了。这个极土的捕鱼法,从我美好的童年一直延至七彩梦的少年,前后断断续续有6年之久。可以说,那时我为父母节省了一笔不小的经济开支。因此,那时家中每天的饭桌上都少不了我献上的一碗“上等菜”。

    在老屋的北边,有一口水塘,水面约有5亩之大,水深有10余米。这口水塘的储藏水源,一是塘底下由无数个自然喷孔喷出的碧清泉水,二是“老虎腰”脚下汇聚的无污染的山水。泉水与山水的汇聚,使这口水塘一年四季水色碧清见绿。可以自豪地说,这口塘养育了熊山岗脚下不知有多少代人。迄今垸上垸下几百号人,都把这口塘称为是生命塘。无论发生多大的自然灾害,这口塘从未有过断水干涸。因为这口塘是人们重点保护的“水源工程”之一。

    当我长大成人后,奶奶、父亲和母亲,才断断续续告诉了我老屋沉睡多年所发生的零星故事。老屋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正好是新中国成立15周年时。当时我家只有4口人。奶奶为了父亲这个独生子拥有一套新住房,开始拼命挣钱。一是在家里用纺线车给别人纺线织布;二是凭着自己多年的乡医资历(她曾为刘伯承和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时的伤员们看过病)给乡亲们看病;三是省吃俭用,身上的衣服总是补丁垫补丁,大约每3年才做一套新衣服,她脚下三角型的包脚鞋都是自己挑灯夜战做成的。新房盖成后,奶奶几乎花完了手中多年的积蓄。而父亲是一个大孝子,为了乡下奶奶的生活,他毅然多次放弃了进城上班的“铁饭碗”,最后心甘情愿地回到贫穷的乡下与奶奶相依为命,一直居住在这套远离闹市且陈旧简陋的老屋里。

    老屋在当时是流行的“时尚品”。奶奶是老屋精心设计和策划的主人。那时建房子,被人们称为“造府”或“造福”,其寓意是上辈人为下辈人留下的最大财产是“府”(即房子)。而“造福”呢?则是长辈为自己和下一代人乃至几代人送去的“福品”(即房子),可谓是“造福子孙万代”。故此,奶奶将这套老屋盖好后,亲手交给了父亲和母亲。

    老屋整体建筑面积约90平方米,当时称连二暗四(即两列四间房)。在我的记忆中,堂屋既是大餐厅又是接待客人的活动场所。两个卧房前卧是父母居住的,后卧是奶奶独住的。哥哥和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是在两卧房中间“暂住”的。另外还有一个灶屋是专用烧火做饭的,也是一家人共进餐的“临时餐厅”。

    老屋整体造型结构有点像“合”字形,中间没有设立旧时的教堂,而老屋四周也未设计多样式的四合院。老屋的屋脚是用火砖作垫基,既防水进入又防屋基陷落。老屋的墙面均为土砖和沙泥混砌而成,屋梁和门窗均为樟树和杉树做成的木制品,屋顶是农窑烧出的黑色布瓦。若看整体,老屋的上下结构严谨,有时代的个性和创意。父亲曾说过,这老屋是奶奶一生亲手盖起的第一套住房。

    我和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均出生在这套老屋里(哥哥出生在湖北咸宁)。4个新的生命,与老屋的生命紧紧连在一起。老屋随着时代的变迁,慢慢地变“老”了,而今4个新的生命已从童年到成年,成为了见证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演变的目击证人。在我的记忆中,1977年我最小妹妹的出生,让老屋的人口膨胀突破了纪录,第一次让老屋居住人口达到了8人。一个不断繁衍的大家庭,从老屋里开始“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我们兄妹5人变成了5个庞大的熊氏家庭,每一家都住进了新的别墅楼……

    我从参军离开老屋,迄今已有20余年。每年回家探亲访友,都能看到被无情岁月摧残得摇摇欲坠的老屋,而至今它仍坚强地矗立在“老虎腰”的脚下,用自己坚韧的残生面对着现实的严酷。这使我又想起了童年和少年时在此放飞梦想时的花季岁月,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爱生命!

    一转眼老屋步入了“中年期”,虽然成熟,但屋体确实变老了。曾经居住的8口人,如今已纷纷搬出了老屋(其中奶奶和父亲相继去世)。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奶奶在老屋里走完了她生命最后一段快乐的时光。她亲手盖起的老屋最终给她幸福的人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让她在老屋里安谧地离开了人间……

    如今的老屋,变成了哥哥的农具库,种田用的犁、耙、耖等等,哥哥把它们全都存放在这个旧库里。昔日养人的老屋,如今变成了为人保管农具的库房。经历了40余年的苍桑岁月,老屋就像一位白发苍苍步履维艰的老人,一直在奉献着自己对新生活向往的满腔热情,一直为人类社会美好的事业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毕生的精力……

    我家的老屋,在别人的眼里,也许是茶余饭后不值一提的陈年旧事,而在我的眼里却重如泰山。老屋是我永远写不完的家史书。是我心中永远自弹自唱的幸福歌谣。是永远见证时代嬗变和熊氏家族壮大的象征。

    责任编辑:黄艳秋

    推荐访问: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