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在爱与责任的感召下前行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9 05:45:10 点击:

    学校教育,一头挑起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一头挑起千百个家庭的幸福与期待。教育工作,系关学生之发展,家庭之幸福,民族之兴衰。揣教育之重,置身其中,陈立群时常追问自己,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我们的教育究竟缺什么?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关爱活动。”2001年,陈立群得到如此感悟。2002年,他又提出“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和责任感”。当这句话被刻写在学校最醒目的墙面上的时候,陈立群不仅仅是在倡导一种理念、展示一种认知,更是在印刻一条足迹,一条由他所开辟的教育求索和实践探知之路。在这条路上,陈立群树起了一面“爱与责任”的大旗,带领着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一路前行……

    爱的学习与责任赋予

    长期的教育实践,二十多年的校长生涯,使陈立群深刻地认识到“爱是教育的本原与灵魂,爱是教育的内在动力”这一真理,并率先提出教育爱有真爱、假爱、错爱之分。爱学生这个“人”本身,尊重学生的个性,接纳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真爱”;爱学生的聪明、分数、长相和听话,爱家长的权势、地位,爱财、爱物,是教育的“假爱”;忽视甚至违背作为教育本体“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而施予学生的爱,则是教育的“错爱”。教育,需要抛弃假爱、调适错爱、展现真爱。

    近十年来,陈立群带领着长河高级中学,沿着“省内首创宏志班——宏志精神的培育与提炼——宏志精神迁移一一国内首创精神教育”这一脉络一路前行,用智慧回答了什么是教育的真爱。

    2001年,以“关注百姓困难,倡导刻苦精神,完善健美人格,体现教育公平”为宗旨,陈立群率领下的长河高中在浙江省首创了宏志班,实行“五免一补”的宏志生资助体系,即对宏志生免学费、代管费、住宿费、校服费、床上用品费,每月补助300元左右的生活费,而且规定,宏志生读满3年,回当地参加高考。在陈立群看来,与给这些孩子一个求学机会相比,高考成绩算在谁的账上实在是微不足道。10年来,长河高中共招收宏志生751人,其中有孤儿35人,父母一方已去世的单亲家庭的83人,家有残疾人的120多人。有的自EZ8个月大时,父母就在车祸中同时丧身;有的一生下来就成了弃婴,由孤寡老人养大;有的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开始过一个人的独居生活……但正是这一群孩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在生活中,他们克勤克俭;在学习上,他们分秒必争,在高考中不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什么他们没有被贫穷压倒?难道贫穷也是一种财富?陈立群的回答是:贫穷肯定不是财富,但能从贫穷中走出来的人,必定拥有某种财富。那么这种财富又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样的个性品质在推动着宏志生创造各种佳绩?而学校作为一种外部支持系统,又能够为这些孩子们做些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陈立群带领教师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对宏志班学生的研究、对宏志精神的研究、对宏志精神迁移的研究、对学生精神成长的研究等等,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2008年,“宏志精神的培育、阐扬与迁移的实践研究”获浙江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比一等奖。2009年,“宏志精神引领下学生精神成长的行动研究”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也被中央教科所确认为全国首批百所特色高中。2010年11月,“宏志精神的培育、阐扬与迁移的实践研究”又获得了“浙江省新世纪基础教育科研重大成果”一等奖。现在,在对中学生精神生活现状反思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行动,陈立群已初步构建成一种基于校本的学生精神成长的“榜样激励一实践体悟一课程引领一文化濡染”模式。

    长河高中取得上述令人瞩目的成就,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而陈立群正是那个引活水开沟渠的掌舵人。其动力何来?动力就在于陈立群“研究人,并根据人性的需要去培育他们,去发展他们”的教育追求。近十年来,陈立群带领着他的团队,开创了“班会课系列”“家史教育系列”“国旗下讲话系列”“暑期活动系列”“家庭教育系列”等德育的新形式和新内容,用行动担当了社会所赋予教育者的重大职责。无怪乎浙江省教育厅张绪培副厅长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和浙江省教科院联合主办的“陈立群教育思想研讨会”上说:“陈立群校长一次次地把‘爱与责任’升华,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将‘爱与责任’变成全校老师的共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爱与责任’转变成看得见的、可操作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陈玉琨教授曾如此评价说:“陈立群校长用十年的时间用心在写一篇关于爱与责任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陈立群校长创造了许多德育的新亮点。

    班会课系列。班会课是德育的主阵地,但当今大多数班会课流于说教,这样的德育形式是很难激发起学生内源性动力的,外在价值观念也很难被学生所内化。因为品德内化有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若忽略“情感的激发”和“意志的强化”过程,感受阶段被忽略,分析阶段被替代,把品德内化过程当作一个认知问题来处理,最终的结果常常是造成认知与行为之间出现断痕。正是建立在这样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陈立群提出根据年级特点、重大纪念日、“三志”教育系列和学校精神系列等四个维度来构建班会课课程体系,并事先指定人员准备,先培训后创造性地使用,以强带弱,不断修改完善,循环递进,形成校本教材。陈校长还提出了一堂成功的班会课的三条标准——有没有与学生切身体验相关联的现场的真实的心灵震撼,激发起内源性动力;有没有创设产生“顿悟”的情景与载体;有没有精神上的高峰体验。

    “三志”教育系列。“教育总应该有学生灵魂安顿的设计与精神居所的创生。”陈校长的感叹,让人印象深刻。他提出“三流的班主任管形,二流的班主任抓心,一流的班主任育神”。他认为:只是关注学生有没有坐端正,眼睛是否看着黑板,很容易出现“坐着的身,浮着的心,飘着的魂”。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只是要求学生把心思集中在学习上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思想、生活、学习、身体、心理等各个方面,每天都在经历着顺利不顺利,成功或失败。一个人在成功时的喜悦兴奋,失败时的痛苦煎熬是需要大德、厚德来承载的,正所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他把培养学生“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作为从平凡走向卓越的基本路径。“高远的志向”就是要解决学生“宏”什么“志”的问题。让学生把自我实现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脱离狭隘的“知识改变命运”的认识。“高昂的志气”就是解决如何“宏志”的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坚韧执着、追求卓越的精神。“高雅的志趣”就是解决“宏志”为了什么的问题。是让学生在品质生活中增加对真、善、美的体验和追求,并激发对自我实现的需求。

    国旗下讲话系列。在陈校长的倡议下,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被设计成“让学生听一次讲话,过一次精神生活,受一次精神洗礼”的历程。讲话的内容,每周日晚由行政会议审定。每篇1500-2000字,分爱国励志、勤奋好学、健全人格、关爱感恩、节日寄语、科学

    实践、快乐运动等专题。同时,升旗仪式由宏志军乐团和国旗护卫队负责,让全体师生感受宏志生神形皆备的气质。由陈立群校长主编,汇集了人大附中、上海中学等全国名校国旗下讲话的书籍《感召》已由红旗出版社出版,长河高中将此定为校本教材。

    暑期活动系列。陈立群一直认为,一个人生活经历中反差比较大,往往思想比较深刻,看问题比较尖锐;反之,生活经历比较平淡的,无论是穷得平淡,还是富得平淡,往往思想比较浅薄。孤陋寡闻者不是自卑,就是自大;不是无我,就是唯我。独生子女成长在温室里,缺乏生活的历练和挫折的洗礼,性格好像杉木条子,或直或断,缺乏竹片那样的韧性。在平时注重学生“逆商”教育的基础上,每年暑假,学校都安排、设计丰富多彩的精神教育活动,如高一的“宏志夏令营”活动、高二“走进农村大课堂”活动、高三别开生面的“宏志毕业典礼”活动等等。

    家庭教育系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阵地,其影响甚至远远超过学校教育。陈校长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始终相当重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利用家长会等各种教育机会,陈校长多次向家长说明,一代不如一代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下一代在知识、智商上超过上一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带来的问题是,上一代对下一代进行正确、有效教育力量的不足。父母既要对这种“后喻文化”和“文化反哺”现象有足够的认识,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成为孩子各方面的楷模。同时要防止出现对孩子的“溺爱”和“强制的爱”等错爱现象。造成这些错爱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对孩子的尊重,或者说是责任凌驾于尊重之上造成的。尊重,意味着乐意接受孩子的本来面目,而不是要求孩子成为父母预先设计好的模型,更不是把孩子当作为父母挣面子谋利益的工具。

    与此同时,陈校长还通过开展实话实说、座谈会、征求意见信等形式,广泛征求家长和学生对办好学校的建议和意见,很好地把家校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教育共同体,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在杭州市教育局组织的总共八次“人民满意学校评比”活动中,长河高级中学八次蝉联,其中五次第一,两次第二,一次第三。最令家长满意的就是长河高中教师的爱心和责任感。

    爱的传递与责任践行

    陈立群认为,教育是一群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外一群同样不完美的人迈向完美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两种不同的群体实现爱心传递、责任践行和自我超越的过程。教育是播种爱的种子,教育应当让爱进入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引导孩子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科学,让孩子们充满阳光、充满梦想并成就梦想。教育就是要用爱心来培育爱心,用人格来塑造人格,用灵魂来呼唤灵魂。在这种高境界的思想引领之下,陈立群秉承“在生活上悉心指导、在思想上耐心开导、在学业上热心辅导、在心理上细心疏导”等原则,实施了一系列的有效教育。如对宏志生的悉心爱护,对所有学生的精神教育等等。

    2001年一个初冬的夜晚,天气阴湿寒冷,气温低至零度,陈立群在学生宿舍看到宏志生小董一边吃菜饼,一边抖颤着身子,原来他校服里面只有一件短袖汗衫。旁边的同学解释说,他只有一件线衫洗了还没干。陈立群不禁有些心酸,连夜赶回家拿来几件羊毛衫为其御寒。陈立群在教师大会上说了这件事之后,第二天,教师就捐了300多件羊毛衫,100多双鞋,不少还是新买来的。多年来,陈立群一直和宏志孤儿一起吃年夜饭,一起过中秋节,尽可能让这些孩子感受到家的温馨。许多孤儿还叫陈立群“老爸”,当初他感到突然,想到能够给这些孩子弥补一生中那缺失的父爱,从而能让他们发展得更健康,陈立群默允了这一称谓,也尽可能一直如老爸一样照顾他们,既给予物质上的关照,更给以心理上的温暖。2009年,他被评为“感动杭城”十大教师。

    在陈校长的带动下,每逢节假日,一些班主任主动带宏志班的学生回家;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一些教师还经常嘘寒问暖,给他们吃的、用的、花的;当有两位宏志班的学生需要进行心脏手术时,全校教师捐款数万元;当闻知一位已经毕业在外校工作的校友生病时,全校教师又纷纷慷慨解囊。2008年年初下大雪时,正逢寒假放假之时,来自杭州郊区的40多名宏志生已经买好了回家的车票却走不成。离家最远的一位由陈校长接回家住了下来,教师们自发地联络有春运资格的专车,或者自驾车、托顺路车,把学生们一一送回家过年。这样的爱心,举不胜举。就连食堂的员工,只要看到专买蔬菜吃的学生,也会主动为他们加上一勺肉汤。

    “找不到爱与归宿是我们这些破碎家庭里出生的孩子们最难以打开的心结。因为我们先天缺乏爱,更可怕的是有太多这样的孩子正在失去爱的能力。严酷的社会,残忍的现实,让多少这样的孩子反叛社会,走上歧路?为此,作为一个鲜活的人,我为自己能在这里发自肺腑地说出内心的感激而感到幸运,是你们赋予了我这种感激的能力,是你们打开了我们因绝望而封闭了的心。你们的好不仅仅在于给了我们温饱,更是因为你们打破了我们心灵成长的瓶颈,让我们不仅仅只是活在这个世上,而是懂得了如何活得精彩,活得丰满。”陈凌群,这位昔日的长高学子、曾经的宏志校友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长高人的心声,也是对陈立群所倡导并践行的“爱与责任”教育的最好回馈。

    为了真正了解学生,走近学生内心,学校开展“分享生命中的感动”征文比赛,让学生记录那些最能打动他们,让他们记忆最为深刻的人或事。陈立群认为,最为感动的,一定是直抵内心的,一定是震撼心灵的,一定是真爱使然的,一定是最为缺失的。了解了他们为何而感动,提炼出了能让他们感动的“情感因子”,教师在践行“爱与责任”的时候便有了指针。

    在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爱与责任”逐渐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也使学校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4年11月,《人民教育》杂志以“爱满长河”为题,用一万多字的篇幅介绍了陈立群的办学思想和教师的敬业精神以及关爱学生的生动事迹。2009年,由浙江省政协华光影视公司拍摄、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发行的电影《爱满长河》,就是以陈立群校长和宏志生的成长为原型拍摄而成。

    独特的教育实践,使长河高中确立了“爱与责任”的学校精神,并创设了“爱心奖”“责任奖”和“育才奖”。陈校长还把被评为“杭州市杰出人才”所得的2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学校作为教师的奖励基金。学校工作确定了“爱心立校,责任强校,科研兴校,质量荣校”的四大抓手。陈立群的榜样行动,为现时代的教育注入了一股清泉,向社会发出了一声呐喊,树立了一种教育立场。十年来,在这样的教育立场影响下的长河高中,教学质量连年创学校历史新高。

    爱的体验与责任唤醒

    在教育中,要夯实“爱与责任”这两块基石,就必须重视实践与体验,而非授受与说教。因为情感关注的并不是客体本身,而是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生成,离不开实践与体验。在实践中,在人与

    人、人与周遭世界的广泛交往与接触中,每个学生方能作为一种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人格主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他人、社会以及外在世界的真实存在,感受到个体与外在世界的息息相关,并能凭借着自身的理智与激情去选择、思考、判断这种相关。为此,陈立群提出让学生“在自我感悟中唤醒自我责任感”“在亲情感动中唤醒家庭责任感”“在实践感触中唤醒社会责任感”,并要求学生在毕业宣誓中谨记“爱与责任”。

    在自我感悟中唤醒自我责任感。外因必须要通过内因才能发生作用,责任,唯有在自愿、自觉的基础上方能得到真正地践行,而自我责任感的唤醒,是一切责任践行的前提。在陈校长看来,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基本生存需要都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家里财产将来都是他们的,哪怕最上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不实现又怎么样呢?而对于宏志生则不一样,五个需要层次的“阶距”不那么明显,他们只有通过“自我实现”,才能满足基本生存的需要。由此,陈立群提出了“阶距”的概念。

    在实践中,他提出了三个抓手,一是通过开设《宏志大讲堂》,请著名校友、大学校长、专家学者、成功人士定期来校作讲座。用榜样引领、偶像激励的方法激发学生内驱力,提升学生的发展需求。二是在反思中感悟,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培育学生在思想、学习上的自我调控能力。反思乃个体成熟之标志,反思加改变等于成长。每个年级都有来自四个维度(重大纪念日、年级特点、学校精神、三志教育等系列)的统一班会课要求,反思是必备内容。三是倡导学生“自主当家”。其一,倡导学生在生活上的自立自强。父母给的一切,地震、战争都可以拿走,但只有自己双脚站立起来的力量、自己双手支撑起来的能力、自己头脑创造出来的财富,才有可能偷不走、抢不走。故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前途负责,不要过度依赖父母和家庭,依赖他们的金钱和权势。其二,倡导父母给孩子花钱记账。美国社会已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众多的富豪子弟因为家庭富裕而剥夺了通过自身奋斗、实现自身价值的历练机会,使其的人生变得苍白而单薄,还常常出现“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因此,现在许多富豪在处理遗产时都只留给后代一笔创业基金,其余的捐献给慈善机构。其目的无非是迫使孩子能通过自我奋斗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陈立群倡导自高中开始,学生的吃、住、用等所有花父母的钱都要记账。通过记账,使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数字中、一笔笔不菲的花费中领略到自己是如何被动地依赖父母,依赖他人。这将有利于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其三,倡导学生思想、学习上的自主当家。从多年的教育实践来看,学生是自主当家模式的,没有一个是考不好的;是老师当家模式的,或许也能考个像样的成绩,但不可能得高分,而且进入大学之后还有一个痛苦的适应过程;若是属于没人当家模式,则没有一个是考得好的。通过倡导自主当家,使学生从自在走向自为。

    在亲情感动中唤醒家庭责任感。陈立群倡导开展家史教育活动。要求高一学生利用寒假时间修家谱。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与家人的沟通、对家人和亲戚朋友的采访,从曾祖父开始到自己,做一个调查记录。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父母,了解祖籍,了解家庭;重在提炼家人对工作与生活的执著坚持与不懈追求。“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往上数到第三代,通常会有不在人世的了,只能通过对家人的调查采访才能完成,惟其如此,才能使学生深入内心,触及灵魂,从而激发情感,强化意志。”陈校长如是说。他还鼓励高二高三学生给家长写封信,在每年11月份由学校统一寄发,并鼓励家长给孩子回信,以便进一步增加沟通和了解。学校还对学生和家长同时布置亲情作业。希望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克服亲情淡漠、重物轻人的现象;使学生明白对父母、对家庭应尽的责任,从而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自我责任感,进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开展生命教育,增强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倡导对自我的超越。

    在实践感触中唤醒社会责任感。透视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学生毕业必须做规定时间的义工;乃至鼓励学生跨越国界,远到非洲、亚洲农村帮扶,借此锻炼自我,体验生活,并尽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陈立群在原有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和其他公益性社会活动基础上,利用宏志生资源,以“培育宏志精神,提升教育品质,促进城乡和谐”为追求,推出了让学生毅行苦旅的“携手同龄宏志生,走进农村大课堂一一共创宏志精神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的基本方案为:凡在长河高中就读的城市学生,三年内,必须有累计三周的时间到农村的宏志生家庭中学农、体验生活。为了使正常的文化课学习不受影响,一般都安排在寒暑假或长假内进行。白天以田间劳动为主,适当组织辅导当地孩子学习,并安排时间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活动期间,城市学生家长不得接送,不得中途探望、送物品。没想到城市家庭的家长、学生报名踊跃,大多数宏志生家庭要安排两个城市学生。通过活动,两种具有不同生活背景的群体结对互动,城市学生走出水泥丛林,走出单一的生活方式,走进山村,走进田野,走进大自然,在割稻、掘地、摘茧、砍柴、做饭、洗衣等农村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知农村。通过调查、访谈和学生的实践报告,学生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与不易,更深刻地理解了宏志生勤奋刻苦的精神源泉,开阔了视野,历练了意志,认识了国情,加强了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意识。实践完成后,每人都必须在“我看宏志精神”“我看三农问题”“和谐社会与我”等系列主题中选择其一写出生活体会与考察报告。

    与此同时,此项活动也激发了宏志生家庭的活力,让他们自豪于宏志生的身份,能勇敢面对外界目光,有礼有节地待人接物,学会展示自我,介绍家乡,坚定理想。

    爱的创造与责任担当

    爱的本质是给予,通过给予,人能够领略到自己的力量、财富和能力。任何人,只要他还可以给予,他就是一个富有的人,还可以通过给予而体验到生命的升华所带来的欢乐。贫穷的危害,在于超过一定的限度以后,将剥夺一个人给予的资格和能力,堕落常常就此趁虚而入。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给予”比“得到”更快乐。

    真正的爱是那些具有创造性和成熟性格的人的一种能力,是人的内在创造力的表现,是一种在自由自觉中发挥的源自灵魂深处的一股力量,它永远不是强制的产物。而且只有那些具有积极的关心以及无私的给予精神的人才具有爱的能力,因为他们摒弃了剥夺他人或聚敛财富的欲望,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爱的目的是使其对象获得幸福、发展和自由”。真爱必定能接受到某种“回馈”——在“给予”中诞生新的力量,创造新的爱。为此,陈立群成立了“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教师志愿者服务队”等。

    去敬老院照看老人,为孤寡老人洗头、修剪指甲等等;寒暑假,去新华书店,帮助店员整理书架、打扫卫生,为顾客提供服务,或是走上街道,打扫道路周围,

    擦去乱贴、乱写的广告、标语,清理堆放的垃圾等等善举,已是长高学生志愿者的常态。援非、援疆、援川,长高教师志愿者的身影,也已经走得很远、走得很深。“汶川地震发生后,在食堂、在课间,一些教师心情沉重,表示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而感到内疚,灾后二十几天,杭州市要派四位教师前往灾区支教,教师们踊跃报名,全部四位教师均由我校派出。”陈校长如是说。与此同时,长河高中被确定为“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教育优质化工程项目”合作学校,并先后接待了三批来自地震灾区学校的领导、教师的参观交流。2008年12月,陈立群校长与两位教师一起前往地震灾区三所结对学校进行实地考察、指导,并利用晚上时间站着为当地教师作了两个小时的报告。

    “宏志八姐妹”的7封信,曾在《钱江晚报》上刊登,并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的报道,深刻地展示了长河高中学生爱的创造和责任担当的能力。那是一个“五一”节,宏志班一个女生寝室7个人都回老家了,只留下小芳一人因为严重晕车而独自留守。没想到小芳一个人的7天生活并不孤单:每天,她都会接到一个室友的电话,告诉她有一封给她的信,就在她每天生活的某一隅等她寻找。当第二天接到一个室友的电话,找到第二封信时,小芳已经明白,肯定全寝室的同学都给她写了信。这些信,分别被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在床板下,有的在被子里,有的在墙上的画背后……那是同学们瞒着她在走的前一晚就写好藏好的,然后再按约定好的日子轮流告诉她。宏志班的小何,把学校补贴的饭钱省下来补贴给别的不够花的宏志生。首届宏志生大学毕业后集体资助贵州的一所希望小学。爱,在长河高中的这块沃土上已经得到了创造和传递,并逐渐成为一个辐射源,不断地向社会散发和延伸。

    爱,就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看到自己的责任。这份责任,是社会的需要,是民族的需要,更是每位师生自身践行、发展、完善的需要。正是这份责任,让陈立群校长深感应让更多的教育同行形成共识,携手并进,分享其对教育的深刻认识。陈立群校长已连续九次应邀到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授课,深受校长们的欢迎和好评。在“文革”期间接受基础教育的他感叹道:人,无法选择自己生活的时代,但不能逃避所处时代赋予的责任。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在分数、业绩、数据、物质追求与回馈充斥视线的时候,教育必须站出来引领社会。教育必须有建立在爱心基础上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正确认识教育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作用,正确处理好一名教育者内心的坚守和放弃。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都需要有高度的职业精神,要勇于做出自我牺牲,从民族振兴、人类进步的高度来尊重这份事业。一个人的力量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所有的教师齐心协力,就会形成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让我们用爱心编织成一张扶贫帮困的关爱网络;构筑起一条植根于儒家传统文化、佑护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仁爱之路;奏响出社会团结进步的和谐乐章。陈立群这样憧憬着、这样实践着,也这样不断追求着……

    推荐访问:感召 爱与 前行 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