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寻找张展的意义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9 05:05:09 点击:

    读孙惠芬的《寻找张展》,让我想到了《人民文学》2016年第1期发表的陈继明的小说《圣地》,想到了那个叫周羽的女孩子不堪的成长和死亡。这两篇小说,主题都是孩子成长与教育遭遇的难题,读来发人深省。其实,张展青春期的成长同周羽的成长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面对的是家长粗暴的教育手段,都有着不为人知的青春骚动,都有着对成长的粗暴践踏和强力干涉,都有着以爱的名义进行的非爱暴力。但周羽最终走向自杀,而张展却化蛹为蝶,成就了自我。在当今这个喧嚣浮躁、物质至上、精神空虚的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人的终极意义是什么?自我的价值在哪里?这一系列社会问题,都以尖锐而敏感的触角,让作家孙惠芬不能释怀地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个时代独生子女的成长上。他们真的是“垮掉的一代吗”?小说让我们从张展艰难而强劲坚韧的成长历程中感到,一个自我建构的健全人格是如何实现的,这也许正是作家“寻找张展”的意义所在。

    张展的成长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寻找的过程。他在寻找爱,寻找接纳和认同,寻找自己人生的支点,寻找理解和关怀。张展的童年是灰色的,是城乡差别在一个幼小孩子身上的投射。农村出身的父亲在乡下有“无尽关系”,有发达的乡村根系,而城郊出生的母亲,因姥爷曾当过县组织部长,母亲便成了跻身上流官宦之家的大小姐,母亲便在城里有了“无尽关系”,有了发达的城市根系。而正是由于母亲对乡下的偏见和“瞧不起”,张展的童年便只能在他那七姑八姨和大舅二舅家的孩子中间拥有“无尽关系”。而在张展七岁那年,发生在表姐梦梅身上的一起车祸,让少不更事的张展对这个“势利使人憎”的世界,对人性的险恶,产生了颠覆性的认知。梦梅被县政府的车撞死了,而他的父母为了自己的仕途和升迁,用扯谎来掩盖真相。正如张展所说:“我的家庭遭遇破产,那是对爸妈信任的破产,感情的破产。于是哭充斥了我的童年……”在他少年之时,张展寻找到了那个长着大板牙的黑脸男孩,找到了那个“散漫、随意,自由自在的世界”。“梦梅在一瞬间就被土豆饼替代了”,就像当年被月月替代。在黑脸男孩的土豆食品拥政小卖部,张展体验到了什么是独立、自由和平等。正如张展自己所说:“这里没有虚假,没有谁看谁脸色那些暗中讲究,即使还涉及到迎客送客收钱算账一些程序,那程序也是先来后到,人人平等的。”在那里,张展享受了“长这么大最快乐的时光”。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他的逃课被舅舅发现,拥政小卖部和黑脸男孩的命运也发生不测风云。黑脸男孩被打,小卖部被关。愤怒的张展第一次以离家出走的方式,向霸道蛮横的父母发出了自己的抗议。他跟一个从甘肃出来的长得像梦梅一样的流浪儿月月私混上了。他有了一种重新回到梦梅怀抱的感觉,然而,这短暂的幸福随着他们被警察扔进收容所而划上了句号。他又一次回到了他的“无尽关系”中,陷入冰冷无爱的世界。“我是不幸的,我的不幸,就因为有一个当官的爸妈”。

    张展的第二次离家出走,跟他私下在家里烙土豆饼有关。势利而瞧不起乡下人的母亲发现他在家烙土豆饼,认为是没有断掉农村的土根,是没出息的表现。“烙饼的事是不文明,是落后,是只有穷人小混混才干的事”。当那香喷喷的滋味变成“穷人的滋味”,听到这样的训斥,张展无法平息内心的愤懑和不满,他又一次选择了离家出走。“离家出走,这是一剂良药,它能医治抑郁、愤懑、不满;它又是一种疾病,一旦你有了被医治的经历,稍感抑郁和不满,你就想迈出家门,就像吸毒者对毒药的上瘾”。

    然而,这次的离家出走,在张展成长的道路上,不啻是一次惊心动魄的警示。月月拉着我的手,像奔赴幽会的情人。“她个子长高,胸脯隆起,她大冬天的,还穿着露着大腿的超短裙,她歪着腰肢对着你时,更像一个女人而不是女孩,让你止不住心慌、害羞。”就是那个晚上,张展看到了已经堕落深渊的月月,不停地出入色情场所,还是个高级扒手。在月月身上,他猛然意识到,“离家出走再也不是我叛逆的选择”。

    懂得“意义和没有意义”,让张展开始了理性的反思。他明白:“对爸妈的举动做出任何表面的对抗都是幼稚的,没有意义的。它还有可能把你推向堕落的深渊。”因此,他用理性为自己铸就了一个安静的港湾。但这样安静的港湾,时不时也会被专横霸道的母亲卷起一场暴风骤雨。张展觉得,一个理性和感情正常的人,就不会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苦难无动于衷。在他初二那年假期,大姨得乳腺癌去世了,由于他的哭泣让妈妈无法忍受而招致指责。张展知道,大姨妈的去世与女儿梦梅的死有关。在张展幼小的的心灵里,他切肤地感受到底层小人物的不幸和痛苦,但他的父母却无动于衷,连起码的同情和怜悯都没有,他感受到了人性的残酷和可怕。“如果你对痛苦、苦难都感受不到,还叫什么健康?”在张展的内心,他无法接受这样残酷人性的现实。最后通过痛苦的反思,他知道他父母得病了,不管这病的根由是根植于父母不择手段而要争取的所谓的“自由”(从大的方面讲,他知道“爸妈与权力同流合污是何等的伤天害理”),还是社会文化生态的畸变,他们确实是病了,并且病得不轻。有了这样准确的理性认知之后,张展坚定了他作为一个健康人的自信。

    张展转学大连,有了一个更加剛愎自用、甚至有些变态的“交换妈妈”。转学的起因是,2006年夏天,他把一个叫吕梁的女同学带回家中作模特被他的父母发现了。在父母眼里,画画这个职业就是不正经,就是臭流氓。特别是当他的父亲傲慢地命令他:“小子,你记住喽,我们家决不允许出现一个画画的小混混。”张展透过傲慢专横的父亲,看到了他们的无知。“这世上确实有一种人,他们从来不知道艺术为何物,不知道在所谓的知识之外,还有更宽广的东西”。张展在经历了父母的羞辱和指责后,开始同情无知的父母。从这件事后,张展知道自己已经不再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不再以父母所谓的“成功”作为自己的目标,他有了对人生理想更深刻的认识。张展的高中生活是和交换妈妈一起度过的。父母为了让张展功成名就,他们决定为张展转学,让他离开那个引诱他走向“堕落”的现时环境。而这个环境里的人和事,在张展那里,却正是他生命成长中最为珍贵的东西。他的绘画、书籍、他的同学吕梁,特别是那个让他“重返课堂,没有成为小混混”、没有像月月那样被生活吞噬的黑脸男孩。“他让我知道我和爸妈的区别,我不把土豆饼的滋味看成某种落后;我知道这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它一旦和情感发生共鸣,便是比任何东西都高贵、高尚的东西”。

    然而,在这个资本逻辑当道的社会,人的理性往往无法抵御来自金钱的强力诱惑。令张展始料不及的是,他去向黑脸男孩告别时目睹的一切。黑脸男孩拿着政府拆迁补偿款去搞传销。当他看到黑脸男孩做着发财梦,急匆匆向他挥手告别,“消失在栅栏后边光影恍惚的院子里”时,在张展的视野里,“那栅栏是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老虎”,而黑脸男孩就是那虎口的美味,是那“扑火的飞蛾”,让他的眼泪“像断了线的风筝”。张展的内心很痛,他隐约感到失去了什么宝贵的东西。张展感受到了在这个物质和金钱的时代,人无法遏止的欲望所呈现的人的精神免疫力的脆弱性。

    在大连三年的高中生活,无疑是他生命成长中最重要的时期。在那里,他虽然有交换妈妈的看管和监视,但正如张展说的:“妈妈的最大失误在于她不明白,一个不是妈妈的妈妈天然就会失去约束力。”因此,他从身体到心灵都获得了解放感。特别是他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后,他可以戴上那顶在他看来作为叛逆武器的毛线帽,可以烙土豆饼、画画、读书、听音乐,可以利用周末和同学们聚会……他有了难得的“自由”,在那里,他发现了自我。当然,最重要的是在那里他遇到了心灵的知己申一申,“就像梵高遇到了高更”。在那里,张展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得到了认同,对人生的理解有了共鸣,同时,他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信。在申一申看来,张展营造的“自我世界”就是艺术氛围浓厚的艺术世界。作为他们这一代人,申一申有他自己独特的判断力。他认为如果没有校外小吃摊上那些小吃,他们的思想就没有出轨、流浪的机会,那在他们的生活中就只剩下一张张试卷,那他们才是地地道道的穷人。在张展看来,如果没有思想的出轨和流浪,就没有向艺术敞开的享受。当然,作为朋友,申一申还不留情面地解剖了张展作为一个矛盾体,性格虚伪的一面。海德格尔说:自从人类有了意识,性格中就埋下了分裂的种子。张展也不例外,他的叛逆漏洞百出,不堪一击。他一心不做爸妈那样冷漠的人,但他对他的爸妈却又分外冷漠;他极力摆脱爸妈权力的操纵,却又心安理得地享受爸妈权力给予的一切。

    青春期的成长,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绕不开的命题,这就是初恋。有位作家曾经说过:“初恋的失败是人生天地之间一个坎,很难回避、躲避。这个坎如何跨过,会给人造成极大影响,甚至会改变今后人生的运行轨迹和发展方向。它会把你推向地狱般的深渊,也会引导你步入天堂。”无疑,恋爱是青春男女遭遇最大的一件事情。在自私和无私的恋爱中间,不但是对当事人心智的考验,更是男女双方灵魂镜像。张展遭遇的恋爱与他的同学申一申的恋情是不一样的。虽然张展的恋人斯琴是一个发廊女,但她不像申一申的恋人蒋子蔓,在电话本的每一个电话后面都要注明家长的社会职能角色。她身上少有世俗的功利。并且,张展在与斯琴的交往中,让他震惊于这样一个在他的“交换妈妈”眼中的“发廊卖淫女”身上,看到了在所谓的正人君子身上无法看到的人性的亮光。正如张展自己说的,斯琴身上有母性的柔情和温顺,有阳光般的温暖,有敢于擔当的勇敢和善良。在斯琴作为张展的模特被保姆小夏告发,“交换妈妈”当着斯琴的面辱骂张展的时候,当斯琴被冤枉、被玷污的时候,她不但不埋怨张展,而是“拥抱了我,紧紧地,她的脸贴上了我的脸,她说别害怕,有我哪。她有我母亲没有的动作,她老是摸我的头,她有我身边人没有的柔情和温顺。她说话总是带着商量的口气……”缺失母爱的孩子是最易于受惠于母爱的诱惑的。张展被斯琴身上母性的光辉笼罩了,恋母情结让他对斯琴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

    当然,在张展的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是斯琴给了他艺术和美的启蒙。通过斯琴,张展懂得了“深藏在身体里的艺术的美,那是一切美的源头”。斯琴以她完美无瑕的身体,诠释了艺术的神圣和人体之美的圣洁感。在张展的精神世界里,斯琴俨然就是一个高贵的女神,深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当他的同学刘朗在酒吧看了斯琴的疯狂演出后说出“这斯琴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时,张展的心“咯噔”了一下,他知道刘朗说的“不简单”所包含的意思。他有些担心。“在她听到我说杀出一条血路而哭得更厉害的时候,在她唱摇滚朝观众打着响指的时候,某个念头曾在脑海闪过……每当想到有一天她也许会像月月那样因堕落而消失,我的心就往深渊坠落,泪就噼里啪啦掉下来”。

    其实,斯琴只不过是张展成长道路上的一颗流星,她不可能驻留,只是以一颗流星的亮光,唤醒了、照亮了潜藏在张展身体里的艺术世界。当然,用张展的话说,斯琴更是他人生之旅中“更为深刻的动机”,她指引着张展不是走向所谓的“成功”,而是去认识真正的自我。

    后来,张展的爸爸在法航飞机失事中遇难,这个无妄之灾对张展无疑是天塌地陷的。接着,姥姥又因心脏病猝死。在巨大的灾难面前,脆弱的张展多么想有一个坚实的肩膀或者温暖的怀抱靠一靠,好让他和那个可以依靠的人一起对付那落入深渊的恐惧。然而,给张展重重打击的并不是爸爸的罹难、姥姥的离世,而是当他想把自己的痛苦和灾难告诉最心爱的人时,却发现走到他面前他心爱的斯琴并不属于他。这个自信、温暖、神秘的女子,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身世和传奇般的心路历程。斯琴一直爱着他的老师,那个拯救了她一直把她带入艺术王国的老师,并怀上了老师的孩子。为了老师,自己又违心地嫁给了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这一切让张展震惊,震惊于这样一个卑微的灵魂是何其高贵和善良。张展也正是在斯琴坚定的支持和鼓励下走进了考场,去完成他人生至关重要的一场考试。

    记得两千四百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将巴特农神庙金顶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成为他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的宣言。从此,西方哲学告别了自然主义的传统,向人的哲学回归。同样,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寻根应该是一个人成长到真正成熟不可或缺的命题。

    记得美国作家卡尔松·麦克库勒说过:“要知道你是谁,你就要有一个来处。”而这个来处需要人的寻找和自我发现。张展的寻找和发现,首先从寻找真实的爸爸开始。

    当张展被妈妈带到爸爸的遗体告别大厅时,当他看到妈妈花了二十万元仿制爸爸的遗体鼓鼓胀胀地安放在那里供人们瞻仰告别时,张展的悲愤无以言表:“置身于荒诞的戏剧当中,我不但哭不出来,反而愤怒得想笑,想大喊大叫。这情景使我不由得想起梦梅的车祸,那时爸妈还是小官僚,他们为了往上爬,公然忽视一条生命。现在,他们爬上来了,爸爸却用自己虚假的生命,公然遗弃了尊严和荣誉。”张展无法原谅妈妈导演的这场荒诞不经的闹剧。此刻,“爸爸你到底是谁”的疑问强烈地占据了他的心头。爸爸丢失得太久了,寻找真实的爸爸已经成了张展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他为自己找到“存在”的理由的根据。

    在寻找爸爸的过程中,张展发现,爸爸曾经的理想是做个木匠。“这实在太神奇了,这和我认识的爸爸相差太远了。在他的理想被仕途撂荒时,内心难道没有剩下一个角落?”

    后来,在张展回大榆树爷爷奶奶家,看到里屋爸爸做出的一屋子漂亮家具时,当他用手抚摸着家具的纹理时,他分明感受到了爸爸的温度。特别是当他在立柜的抽屉上方看到爸爸雕凿出的麻雀和“展翅”二字时,他才真正体会到了爸爸年轻时冲突纠结的内心。

    奶奶的身世和她大半生漫长的挣扎,她不希望爸爸当木匠,她希望爸爸通过读书将来出人头地,在爸爸的前途里包含着奶奶深重的寄托。当然,最终让爸爸割断与乡村的血脉相连的纽带的是霸道功利的母亲,她瞧不起乡村的穷人,也看不惯村人的土气。她一心要将爸爸打造成为一个官员,所谓有权有势的人上人,这些都让一只麻雀的展翅在一开始就有了悲剧的意味。

    对爸爸生命历程的回顾,让张展痛彻地感受到:“爸活着,我从没感到他的存在,没感到爷爷奶奶在我生命中的存在,爸爸走了,爸爸却复活了,他不光一个人复活,还复活了一个家族。”以致“后来,我和爸爸有了可怕的亲密关系”。于是,孤独难耐时,跌入底层的张展,渴望和爸爸说话的张展,拿起了画笔,开始漫溯爸爸的心路历程。画爸爸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与爸爸交心的过程,当然也是张展进行精神越狱、让自己的灵魂在底层世界的缝隙里爬行的过程。

    随着他与父亲情感的打通,张展对父亲的思念越来越强烈。他多么羡慕他的同学于永博有一个活着的爸爸。于永博的爸爸是一个老板,于永博的成长史伴随着他爸爸的发家史。在与于永博的深入交流中,他们深深地认识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病症,权力和利益如何绑架了我们的父母,在他们欲望的羽翼下我们如何畸形成长。……我们在享受父母给予的物质和权力的同时,精神上承受着父母关爱的缺失。”

    后来,于永博的爸爸因癌症去世,张展似乎找到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但令他嫉妒的是,于永博还能在医院的病床上陪他爸爸两个多月,自己却什么都没有。

    “如果爸爸能住院……”这成了张展“铁杵一样冰冷的设问”,让他在梦见自己的爸爸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时,便不由自主疯狂地奔向那里。

    在中心医院的关怀病房,张展经历的一切,让他真正走向成熟,完成了自我确认。可以说,那里是张展的心灵福地。特别是他与那个二十岁就患上白血病的男孩子朝青山相处的二十八天里,他的人生理想以及面对生死的态度,让张展精神世界完成了一次自我完善。正视一切成长的伤痛,才有内心历练过的坚定。有了坚定信念的人生才是全新的,可以永在的。什么是真正的“自我”?“那不是一般的自我,是生命在經受疾病挑战之后的那个自我”。这里的自我,已经从肉体的痛苦中升华,进入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是超越了肉体感受的精神和信念。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念,人才能成为亘古的星辰,照亮苍茫的大地。张展的“自我”觉醒,让他有了战胜特教学校那些特殊的孩子和特殊的环境给他带来的恐惧和挑战的勇气,于是他选择了去特教学校当老师。张展想:“上帝制造了残缺,目的或许就是让某些人来成全完美的,就像特教学校之于我残缺的人生……”而张展的责任就是:“为那些不幸的人的心灵安装上软件。”他真正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有坚定信念的人,一个完成了自我建构,有了健全人格的人。

    读完《寻找张展》,沉思良久,有一种莫名的孤独感袭上心头。秋气渐浓,秋味更烈。我仿佛看到了驳杂尘世之上那个叫张展的年轻人,用自己艰难的成长在思考和回答一道关于人生的千古之问:“我是谁?我从那里来?我将要去那里?”我认为这是近年来关于成长、青春、人生、命运、教育等诸多有关年轻人命运主题最有思考深度的一次书写之旅。

    “谁的青春不兵荒马乱?谁的理想不崎岖蜿蜒?”一个人的青春和成长,本身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是一次风险实足的旅行。多少人的青春走向了迷失,走向了平庸,走向了无为,甚至走向了堕落。

    张展的成长具有复杂性,伴随着父母的发家史,带来更不堪的是自己的成长史。张展的成长史是一部血淋淋的历史。在父母严重功利的压迫下,张展的成长是丧失了主体性的“工具性”成长。在父母扭曲的成功学的变态追逐中,张展早已丧失了作为人的尊严和权利。自己的爱好和追求被强制粗暴地阻断,青春的性觉醒也被指斥为“下流”的名声。他深味这青春的叛逆和痛苦,他受尽了父母自私的苛求和折磨,他过早地体味到了人间的丑恶和不平,人性的阴暗和光芒。而正是这些看似很负面的复杂性,让他对人生、意义、价值等有了思考,思想的成熟让他在痛苦的蜕变中完成了自我确认。我是谁?虽然尚未明晰,但隐约之中他已经知道人生的方向。不是励志,也不是虚荣,而是指向一种对自我生存意义和价值的追问。也许正是这充满血淋淋的成长,如炼钢中的淬火,让他在这血与火的洗礼中,学会了辨识、思考、理性和发现。他发现了人性的美好依然如不灭的火种,熠熠生光。他发现人类需要大爱和悲悯,人间需要温暖和真情。走向成熟、完成自我确认的张展虽然在这个斑驳的尘世有些孤独,但还是让我们看到了岁月深处的那束荡涤尘埃的阳光,穿透云层,驱散雾霾。这也许是作家寻找张展的根由,更是作家的希望和理想所在吧。

    我们要有抵御诱惑的定力,我们要有识别真伪的眼力,我们要有廓清迷雾的能力。《寻找张展》,看似随意的小说标题,却体现着作家创作的真正命义。相对于现代社会错综复杂的转型过程,而正处于这个转型浪潮之中的我们的独生子女,在这个普遍矮化的青春成长季,怎样的成长才能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才能担当历史使命和道义责任?伴随张展的成长,作家也在探索:在这个转型的社会里,人如何造就自我。

    萨特说:人是被抛到这个世上来的,一切皆由自己设计。面对时代大潮,自己被淹没,还是成为弄潮儿?张展的人生轨迹,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迪。

    久违了,张展!

    推荐访问:意义 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