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9 02:55:08 点击:

    摘要《儒林外史》是一部优秀的古代讽刺小说,它把矛头指向了儒林阶层,描绘出了种种世相,讽刺了儒林阶层道德堕落和精神空虚的现实,深刻反映了处于封建社会统治之下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儒林外史》所独有的讽刺艺术是整部小说的最成功之处,其讽刺艺术是大力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在学术界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关键词:《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 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堪称是我国古代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代表,作者将笔端触及士人灵魂的深处,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深刻反映了处于封建社会统治之下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它的讽刺艺术也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也是整部小说的最成功之处,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就极其推崇《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其战斗的文学传统特别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和《儒林外史》有一定的关系。

    一《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产生

    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出生于累代科甲的家族,从小受到封建正统思想的熏陶,但是他却厌恶举业。在吴敬梓的成长过程中,他亲身经历了封建家族在财产问题上的纠纷,认识到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丑恶,看清了缙绅人物的虚伪面目。在这种情况之下,吴敬梓和那些依仗门第的庸俗人物分道扬镳,严厉批判缙绅人物的虚伪面目。作为缙绅阶级的叛逆,吴敬梓在30岁以前就把家财消耗一空,结果“乡里传为子弟戒”。家道的中落,使吴敬梓对世态人情有了更深切的体验,他逐渐看到了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们的招摇撞骗,以及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卑污灵魂和丑恶嘴脸。这一切都使吴敬梓很自然地产生愤世嫉俗的感情。其用心血著成的《儒林外史》,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真实生动的描写,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

    《儒林外史》是一部不朽的讽刺作品,其独有的讽刺艺术是整部小说的最成功之处。小说把矛头指向了儒林阶层,详细描述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描绘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腐败和黑暗世相,对封建礼教和传统文化进行了赤裸裸的批判,讽刺了儒林阶层道德堕落和精神空虚的现实。吴敬梓亲眼目睹了官僚豪绅的丑恶嘴脸,看透了纨绔子弟的真实面目,内心逐渐形成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随着时间的推移,吴敬梓在思想上开始鄙视功名利禄,对社会的庸俗产生了厌恶之情。就这样,在《儒林外史》的创作过程中,吴敬梓就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为立文的基础,借助于锋利的现实主义目光,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世相和腐败面,把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儒林外史》这部巨著的艺术成就非常之大,成为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这要归功于作者的思想进步,他对官场黑暗和官吏昏庸的鄙视,对科举制度的厌恶,对封建礼教的不满,才使得作者更能看清现实。

    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特征

    1《儒林外史》的讽刺题材具有真实性

    鲁迅先生在讽刺对象的选择上曾经说过:讽刺的生命是真实的。鲁迅认为,讽刺的对象应该是真实的,同时是有或者应该有的。《儒林外史》在讽刺对象的选择上体现出了真实性的一面,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都出自现实生活中。比如说:马纯上在现实中的原型是冯粹中,迟衡山的原型是樊南仲,等等。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的创作过程中,对现实生活中的题材进行了细致的概括总结,进而典型化,让读者能够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通过自身的感悟来体会作者在小说中所体现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的很多场景都是对当时生活的一种描述。比如说:范进中举之后发疯,范母一喜而死,还有严监生临死的时候点了两根稻草不断气等,这些场景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进而又加以描绘得出的。《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当范进第三次中举时,当捷报传来,邻居去向在街头卖鸡的范进报喜,结果范进不信。文中是这样写的:“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邻居见他不理,走上来就要夺他手里的鸡。范进道:‘你夺我的鸡怎的?你又不买。’邻居道:‘你中了举人,叫你家去打发报子哩。’范进道:‘高邻,你晓得我今日没有米,要卖这鸡去救命,为甚么拿这话来混我?我又不同你玩,你自回去罢,莫误了我卖鸡。’”读者可以从范进的言谈举止中判断出,在范进进行漫长科举考试的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的痛苦,他的心里已经对前途和命运产生绝望,形成了羞愧和怕人奚落的心理。以前是苦苦追求功名利禄,可是当期望的东西来临之后,反而却不能相信。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是经常出现的。

    《儒林外史》中很多场景和对话都是对现实情况的一种再现,都是对现实生活中的题材进行了细致的概括总结,进而典型化,让读者能够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通过自身的感悟来体会作者在小说中所体现的讽刺艺术。

    2不乏夸张却又适度的讽刺力度

    夸张是一种能够起到特殊效果的讽刺艺术手段,夸张手法的运用通常是先把一个人物的主要特征作为人物心理与行为的描写基础,描绘的手段不是轻描淡写,而主要是采用浓墨重彩的方式,尤其是着重地夸大描写细节,达到淋漓尽致的讽刺效果,所以夸张是讽刺小说常用的艺术手段。《儒林外史》中的讽刺也稍加了夸张,通过运用夸张使读者清晰地看出了社会的荒谬和人们灵魂的扭曲。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运用适度的夸张,准确地揭露了讽刺对象的丑陋,抓住社会生活的某一个角落,合理地去放大和暴露丑恶,虽然是夸张,但是读者仍能感觉是描写真实的社会生活。以严监生为例,他是一个极端吝啬的守财奴,富可敌国,童仆成群,牛羊成行,钱过北斗、米烂陈仓,但是他自己平时竟然连猪肉都舍不得吃,小儿子要吃猪肉的时候就买四个钱的熟肉哄哄。严监生自己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却舍不得银子买人参,就是濒死时还迟迟不肯断气,因为他看见有两根灯草,他害怕浪费灯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吝啬的人。吴敬梓就是在把握住生活原型的同时,对某一个侧面进行描写放大,也就是进行了适度的夸张,但是应该看到作者的这种夸张是建立在生活原型本身的基础上的,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

    3形象客观的讽刺手法的运用

    不因个性的喜好和厌恶来扭曲事实,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尊重描写对象的客观性。在《儒林外史》中,“外物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作者将这种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利用人物语言的特点,对社会现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作品虽然有着尖锐辛辣的批判与讽刺意味在其中,但是作者本人却是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不以暴露黑幕为宗旨,而是针对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评,进而擦亮读者的眼睛,唤起世人的警醒。作者塑造了大批的讽刺形象,并且对其进行了客观的描写,不暴露作者本人的偏好,这种写作手法在《儒林外史》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比如吴敬梓非常讨厌讲举业,但是他却没有恶意地丑化马二这个角色,虽然马二是一个科举制度的痴迷者,吴敬梓对他进行批判的同时,又肯定了马二的诚恳、古道热肠、急人之难、为人朴实的品行。他虽然是一个反面的形象,但这并不代表他的本质恶劣,只是受了科举制度的毒害。同样,对于马二的描写手法,在匡超人、范进等人物的身上也得到了体现。作者对这些扭曲的人物性格进行描述的时候,更加注重对客观环境的批判,针对的是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毒害。《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就是“镜中取影”,作者善于把自己的感情隐藏在现实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己的倾向性,使作品达到了生活真实性和情感倾向性的完美统一。

    4白描手法的运用别具匠心

    《儒林外史》这部书对封建儒林士人的描写别具匠心,无论是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是非常成功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是儒林士子的“灵魂史”,这主要是得益于白描手法的巧妙运用,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隐藏起来,对人物不做任何的直接评论,而是用人物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去演示自己,让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直接沟通,使作品更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如周进“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无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开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这寥寥几笔,连用三个“旧”字就已写出人物生活的困顿,着一“破”字,可谓神来之笔,写出举业道上苦苦扎挣者“四体不勤”的特性。“红”“黑”“花白”三个词描写色彩,惟妙惟肖地勾画出周进不伦不类的衣着特点及委靡、颓唐的精神状态。

    5喜剧氛围下的强烈悲剧意识

    悲剧从来都是和喜剧相对而言的。喜剧氛围下强烈的悲剧意识是儒林外史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这也是我国古代剧论的一大特色。吴敬梓选择了用喜剧性的形象来表现其悲剧色彩,就如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一样,以乐景写哀景愈见其哀,同样用喜剧性来表现悲剧色彩也同样达到了这种悲剧性的审美效果。因此,当小说中那些人物在我们面前晃动的时候,其可笑和迂腐行为的确会让我们发笑,但由此来反照客观生活之时,我们又会潸然泪下,因为笑的背后是苍凉的世态,是病态的社会和被扭曲的灵魂。

    总之,《儒林外史》具有非常独特的讽刺特性,在讽刺对象上选择了真实性,在对小说中的人物刻画采取了夸张性,在讽刺对象上保持了客观性,最后在叙述手段上展现出了无我的性质。这些特性为《儒林外史》的成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为以后的讽刺小说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三《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时代意义

    可以说《儒林外史》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社会缩略图,吴敬梓运用形象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当时的社会万象。丰富的生活阅历、高深的文学造诣使得作者写透了整个时代、整个社会。他提炼了许多民间口语,运用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出了贪官污吏的刻薄卑鄙,写出了科举制度的黑暗,写出了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举人们扭曲的灵魂,写出了那些假名士的庸俗可笑,描写得恰到好处、谑而不苛。同时在艺术结构上,他分阶段地展开这种体制,而没有贯穿到底的人物,这种写作方法对当时明清小说有很大的影响。《官场现形记》、《海上花列传》等作品都受到《儒林外史》的影响,体现了一种现实批判的意义。后来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集成和发展了这种写作手法。总的来说,虽然这部小说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主干,但是至始至终都有一个中心,即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的科举制度,有力地抨击了恶劣、虚伪的社会风习,展现了重大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另外《儒林外史》的语言幽默洗练,人物形象血肉丰满,细节描写细腻优美。总之,这部作品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不可磨灭的。

    四结语

    总之,《儒林外史》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成为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要归功于作者的思想进步,才使得他更能看清现实。作者通过犀利的笔触,“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运用多样的讽刺手法,客观冷静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程朱理学和孔孟之徒的反动、虚伪,讽刺批判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对社会的侵蚀,描绘了一批深受其害的儒士们的丑态。直至今天,讽刺艺术仍是当代作者运用于文学中的有利武器,依然是文艺家们手中的一把利剑。

    参考文献:

    [1] 严云受:《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特色》,《安徽师大学报》,1981年第4期。

    [2] 马淑梅:《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4] 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5] 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导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6] 吴小如:《古典小说漫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7] 周振甫:《小说例话》,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张海轮,女,1977—,山东潍坊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语文教学,工作单位: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访问:儒林外史 浅析 讽刺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