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殊途同归:论学者小说《小世界》与《围城》的同质性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9 01:15:06 点击:

    比较是作为手段,其目的在于汇通。本文意欲运用文学文体学的方法,通过比较中英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小说——钱锺书之《围城》与戴维·洛奇之《小世界——学者浪漫传奇》说明它们在结构上都使用追寻为主题,借用巧合和冲突很好地反映小说的隐含意义;阐释虽然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思维习惯不同,但两位作家都借学者这一小天地反映出人性,因而具有普世价值。

    《围城》与《小世界》可比较之依据

    中国在这方面兼得的学者当属钱锺书先生,其小说《围城》在幽默诙谐之中讽刺批评了学界中的种种;无独有偶,在英国当代也有位兼得之人——戴维·洛奇。他一方面钻研小说理论,另一方面自己搞创作,且两方面都颇受好评。《小世界》是他在1984年出版的小说,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提名;也被评论界认为是“一部奇异非凡、妙趣横生

    的小说”[1]。

    《围城》出版于中国惨遭战争阵痛洗礼的年代1947年;而《小世界》却是英国物质资源极其丰富的1984年出版的。《围城》出版时中国的当代文学还处于整装待发的准备阶段;而《小世界》出版时的西方文学界已经经过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而跨入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潮流中了。但是如果中西小说比较仅限于此,那也未免太肤浅了。

    首先,《围城》和《小世界》同属学者小说,它们具有学者小说所具有的文体特点。学者小说有三重含义:其一就创作者的身份而言;其二指小说人物主要由学者组成。第三是学者小说一般都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围城》和《小世界》在叙事情节上表现一致,都依据追寻的主题。《围城》中的“可冲进也罢,逃出也罢,都不过是盲目的冲撞,谁也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到头来你要的你得不到,你得到的又不是你要的。人生就是这么一个可怜的‘梦’”[2]。而《小世界》中有一句话:“真正的罗曼司是一种前小说叙述形式。它充满了冒险与巧合,奇遇与惊险,其中有许多人物,他们或者失踪,或者被迷惑,或者四处互相寻找,或者寻找圣杯,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当然,他们也常常恋爱”[1]。

    由于对这两部小说语言技巧方面的论文已有很多,本文将着重从两部小说叙事结构、文本意义和文体反讽性这三方面论述。

    传奇小说结构与流浪汉小说结构

    “中古欧洲的圣徒行传尤其是骑士传奇,为流浪汉小说的生成奠定了重要的艺术基础。虽然骑士传奇反映的生活面十分狭窄,虚构的成分也过多,但它善于以一二个中心人物的冒险经历为主线来组织一个长篇故事,通过人物外貌刻画、心理描写、生活细节展示以及生动的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这些艺术特征都对欧洲近现代长篇小说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3]。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历史延续性,从上面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知西方流浪汉小说是在骑士传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骑士传奇的结构特征对整个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都产生了影响。洛奇的《小世界》在情节结构上模仿骑士小说;而美国学者夏志清则认为《围城》是“浪荡汉的喜剧旅程录”[4],具有流浪汉小说的特点。

    弗莱在其《批评的解剖》中写道:“传奇是一种永无穷尽的形式。传奇一旦获得一种文学形式后,便往往暂且描写一系列次要的冒险事件,逐步导致一次水到渠成的重大险遇;这一重大险遇在开头是通常业已声明,等到它完成时故事便圆满收场。这一重大险遇便是赋予传奇以文学形式的成分,我们可以称之为‘追寻’”[5]。而“追寻”得以继续的关键就是“巧合”。没有巧合的得到神物或者神启,追寻无法继续,并且巧合也是在冲突中凸显出来的。古典传奇依据冲突来增加叙事长度,而在逐渐发展过程中,巧合的叙事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夏志清先生首先提出《围城》采用了西方流浪汉小说的模式,由于“流浪汉小说”历时久,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因此对它很难定义。库顿认为流浪汉小说指的是“以流浪汉为主角的叙事作品。小说通过描述流浪汉的遭遇来讽刺当时的社会”[6]。到了20世纪,对流浪汉小说的定义变成“第一人称叙事体视角、插曲式结构、开放式结尾的描写流浪汉遭遇的叙事作品”[7]。又由于流浪汉是经由传奇演变而来,所以在核心结构上都有“追寻”、“巧合”和“冲突”。

    罗兰·巴特认为“在叙事结构中,‘核心’事件是故事的关键或转折点。在故事中,‘核心’是不能省略的,而‘卫星’事件却没有这种必要性,它即使省略也不会破坏故事的逻辑,它可以重新布局,甚至由另一个‘卫星’事件替代,它不涉及故事发展中的基本选择,它的任务是补充、丰富、完成核心事件,使之丰满和具体”[8]。在古典传奇中,叙事的核心是追寻,而在追寻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恶棍坏蛋之类的冲突仅仅属于“卫星”时间,会增加叙事长度,而不会对叙事主线产生破坏。

    在《小世界》和《围城》中,“冲突”表现为不同的层次。浅层次的冲突在《围城》中表现为方鸿渐求爱不得,求事业亦不得,最终惨遭抛弃;在《小世界》中表现为诸多学者对心目中不同“圣杯”的求而不得。深层次的冲突在《围城》中表现为方鸿渐与自身懦弱的斗争,以及被动地接受现实;在《小世界》中表现为诸多学者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尽管主观上激情洋溢地去追寻目标。两部小说均表现出人们不得不接受现实抑或命运的安排,而这一主题的实现最主要依靠巧合。因此,巧合在两部学者小说中荣升为“核心”事件,成为叙事的关键。

    1.永恒的“追寻”

    《小世界》以一场学术会议的召开展开叙事,书中主要人物也都在此会议中一一亮相:卢米奇大学英文系系主任斯沃娄教授以增加生活厚度为借口与女学生有染,并借参加国际会议寻找艳遇;美国解构主义学者扎普教授为了成为国际工资最高的学者,不惜舍弃自己多年对简·奥斯汀的研究,转而投向热度最高的解构主义;另外还有一批男士表现出的对美女博士安吉丽卡的追逐,等等。各个人物的出现都是为了追寻某种目标,抑或美女、抑或高位、抑或金钱等。

    《围城》以方鸿渐追寻爱情、事业、婚姻、家庭为主线来刻画其中遇到的各类人物,可以说“追寻”的主题贯穿全书。主人公方鸿渐从国外留学回来,先在上海逗留了一年,依靠各种关系想谋份职位,都以失败而告终;继而追寻自己理想的爱情又未果;无奈中辗转内地,想在平静中“追寻”一份安身立命的教职,却见识了大学教授们的明争暗斗,因不愿同流合污而遭到辞退;从内地经由香港回到上海,“追寻”婚姻家庭生活的他又遭到新婚妻子的抛弃。方鸿渐一直在追寻一个连自己都不甚清楚的模糊目标,当他追寻的爱情弃之而去时,方鸿渐转而追寻事业,当事业也不甚理想时,方逐渐陷入一种绝望。“方鸿渐是一个永远在找寻精神依附的人,但每次找到新归宿后,他总发现到这其实不过是一种旧束缚而已。小说中数度提到的‘围城’,象征了人间处境”[4]。

    2.转变为核心结构的“巧合”

    《小世界》中到处都是巧合。扎普教授本来生活很圆满,但是他却在飞机上与人聊天时无意听到一个让他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席,接下来就是扎普教授为此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努力:诸如打电话巴结现任主席金舍费尔教授,举办以享受为目的的学术会议等。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人绑架,从中悟出人生到底是什么。珀斯在追寻爱人安吉丽卡的过程中,巧合地找到当初抛弃其表妹的负心男子,并成功让其承担责任,完成了一个真正骑士惩恶救弱的责任;并且巧合地发现了安吉丽卡的生身父母是谁。这些事件的完成都依赖巧合。

    “巧合”也是《围城》得以发展的原动力。书中的方鸿渐一直在“追寻”自己理想的爱情和“纯粹”的工作,而一次次的追寻失败都是在“巧合”的作用下使得他去追寻下一个目标。方鸿渐在上高中时,家中便为其订婚,方鸿渐不满,在北平上大学曾写信回家要求退婚,未被应允,但却换来巧合般的出国深造。但是总感觉被婚姻无形的枷锁套牢,但是其未婚妻巧合般地病逝使其解脱;继而在回国的船上因为无聊,“巧合”地和鲍小姐发生肉体之爱;又因为下船“巧合”地和苏小姐产生暧昧;继而在苏小姐家邂逅其表妹唐小姐;在爱情眼看就要成功的时候“巧合”地牵出其船上的风流韵事,爱情没有了,工作也没有了。眼看故事就要落幕的时候“救世主”般的“情敌”赵辛楣的帮助使得柳暗花明又一村,方鸿渐去内地三闾大学任教,期间与孙柔嘉“巧合”地相识与结合再到被抛弃等。可以说没有了“巧合”也就没有了《围城》。

    3.“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

    在《小世界》中,所有人物都处于某种对立的关系中——亦即冲突之中。珀斯追寻安吉丽卡以及安吉丽卡的不在场为一组冲突、斯沃娄教授追寻刺激性爱以及受其所害为一组冲突、扎普教授费尽心机谋求高位以及差点为此丧命为一组冲突等。而“冲突”在《围城》中的体现从其名字就可体现:“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爱情如此,婚姻如此,人生更如此。

    《小世界》的结尾以珀斯开启另一段追寻结束,这种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看似已有的结尾其实叙事并未结束;而《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在经历了进城、出城后孑然一身,茫然中继续追寻生命的意义。

    结 语

    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叙事结构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这两部学者小说都洞察到了学者的名利追求和伪善的人性弱点,而这些弱点又都掩盖在高端精英文化之下。两位作者通过低劣弱点与高端虚伪的对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反讽艺术。但这种辛辣讽刺并非意图全盘否定高端精英文化,反而是对其的“爱之深,责之切”。学者小说最大的文体特征和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作者在鞭挞同行时,绝不尽失学者的所有特征。两位作家在叙事中都不忘对细节的描写和刻画,以至于书中的方鸿渐、孙柔嘉、鲍小姐、珀斯、扎普、安吉丽卡等人物在读者心里留下鲜活的形象。虽然《小世界》自问世以来,就其性质引发学术界的讨论。毋庸置疑,《小世界》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但是也不妨我们将其解读为现实主义小说。按照这种思路,《小世界》就是一部“揭露资本主义知识界内幕、讽刺知识分子生活的小说[9]。”

    参考文献:

    [1]戴维·洛奇著.小世界[M].罗贻荣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封面,418.

    [2]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

    [3]李志斌.漂泊与追寻——欧美流浪汉小说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3-54.

    [4]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09,313.

    [5]诺斯罗普·弗莱著.批评的解剖[M].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吴持哲校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6]J.A.Cuddon.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M].London:Andre Deutsch Ltd.,1977:505.

    [7]Chris Baldick.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Z].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168 .

    [8]罗刚.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85 .

    [9][英]戴维·洛奇著.小世界——学者罗曼司[M].罗贻荣译,王逢振校.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7.

    作者简介:

    李利敏(1981— ),女,河南汤阴人,博士,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国语言文学、认知诗学。

    推荐访问:同质性 殊途同归 围城 学者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