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8 18:30:08 点击:

    摘 要: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创办了数量巨大的国有文化单位,它们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落后的体制机制使其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必须通过改革让其焕发青春活力。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就是在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的基础上,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要积极创新激励扶持、批评研讨、市场运作等工作机制,大力推动文艺事业发展繁荣,不断出精品、出人才。

    关键词:文化市场 文艺事业 精品 人才

    中图分类号:G123&G114文献标识码:A

    Accelerate the For-profit Cultural Units into Enterprises to Cultivate New Cultural Market Main Body

    ——Mechanism Innovation to Promote Prosperity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Gansu Province

    TANG Hao-li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Since new China holds 60 years, our party to establish a vast number of state-owned culture units, the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But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it is impossible to survive that backward system mechanism makes more do not talk to go up development, our government must adopt reform to radiate vigo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culture un-

    its, which is the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cultural units based on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distinction is treated, classification is directive, step by step, accelerate the for-profit cultural units into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cultivate new cultural market main body. Positive innovation incentive support, criticism research, market operation mechanism, vigorous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sperity, a boutique, a talent.

    Key words: Cultural market; Cultural undertakings; Quality; Talent

    一、甘肃省文学艺术工作基本状况

    “十二五”以来,甘肃省文艺战线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文化强省”战略,大力推动文学艺术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同步共进,文学艺术工作基础更加坚实,氛围日益浓厚,精品不断涌现,开创了发展繁荣的崭新局面,为现代化大城市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条件、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近几年以来,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文化厅等部门,连续召开了各类文艺创作系列专题研讨会,长、中、短篇小说创作研讨会,散文创作研讨会,诗歌创作研讨会,青年作家创作研讨会,戏剧创作研讨会,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讨会等。省委省政府发出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号召,使甘肃文学艺术创作呈现出繁荣景象。

    (一)文艺工作基础更加坚实

    “十一五”期间,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文学艺术发展繁荣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坚实基础,文艺社团蓬勃发展,展示平台更加宽广。

    一是建阵地。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甘肃省文联在组织各类文艺精品的创作和开展具有引导、示范性的大型文艺活动方面,充分发挥了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县、乡、村三级“两馆一站一屋”(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阵地日益巩固。

    二是建社团。不断壮大骨干力量。近几年来,甘肃文学艺术创作再次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文坛人才辈出,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创作成绩斐然,硕果累累,在我国西部扬起了一面多民族风情浓郁的丝路文化大旗。各市区组建作家、书法家、美术家、音乐舞蹈家、摄影家、戏剧家、民间文艺家等各类协会。

    三是办期刊。不断拓展交流展示平台。《读者》杂志自1981年创刊迄今,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历经31年的发展,成为省内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学刊物。全省坚持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组织创作了大量的各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话剧《在康布尔草原上》《西安事变》《兰州老街》;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形成了甘肃文艺的重要特色。

    (二)文艺工作氛围日益浓厚

    广泛开展各类文艺活动,大力推动文学艺术普及,积极培育有利于文学艺术发展繁荣的丰厚土壤。

    一是把准方向。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党90周年等重大节庆纪念活动,举办“永远跟你走”大型红歌会、“红色诗篇”诗歌征集暨优秀作品展演、在全社会唱响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引领文艺工作发展繁荣的正确方向。

    二是提升素质。全省文艺工作者立足本省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提出了“以敦煌为源流、以丝路为背景、以主旋律为基调、以多民族为色彩”的创作思路“敦煌、丝路、多民族”,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地方特色鲜明,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剧目。大大提升了市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

    三是交流展示。成功举办“四体会”开闭幕式、中国合唱节、城市作家“看陇原、写陇原”大型文学创作活动等大型主题活动近20个。甘肃诗歌创作队伍庞大,作品很多,堪称“诗歌大省”,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

    四是优化环境。积极推动文艺批评,在甘肃日报、兰州晚报等市属媒体开设文艺副刊,开辟“黄河茶楼”等批评栏目,营造“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营造健康有序的学术空气。

    甘肃的文学艺术创作如此之活跃、繁荣,不仅数量大,获奖多,还呈现出多样性、多民族性。这跟甘肃多民族、文化底蕴丰厚、历史悠久以及西部大开发的火热生活分不开,为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加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艺工作,鼓励多出优秀作品、优秀人才,制定了有效的管理办法和优惠政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收集素材,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作机会。

    (三)文艺创作精品不断涌现

    在大力推进群众文艺工作的同时,成立甘肃省精品文艺创作研究中心,整合社会资源,推动文艺精品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省文联举办的重大活动:如首届戏剧红梅奖、艺术名家老区行、首届丝绸之路摄影艺术节、第二届秦腔艺术节、首届敦煌书法艺术节、兰洽会文博会、甘肃美术进京展、甘肃书法进京展等。

    从1979年以来,甘肃省文化院团紧紧抓住敦煌这一文化资源,进行不间断的艺术转化工作。在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之后,先后创作出大型乐舞《敦煌古乐》、舞蹈诗《西出阳关》、儿童剧《九色鹿》、舞剧《大梦敦煌》、京剧《丝路花雨》、杂技剧《敦煌神女》等。如今,甘肃省舞台艺术展现或者创造的敦煌乐舞、敦煌意象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成为传统文化资源再生转化的经典范例。

    二、甘肃省文学艺术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甘肃省文艺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成果,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文艺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

    (一)精品力作不多

    文艺精品代表着一个地区文艺事业的发展水平,是文艺事业的“地标”。总的来看,甘肃省真正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力作数量不多,一是国内、国际重大奖项尚未实现根本性突破。二是没有出现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文艺产品。

    (二)人才队伍不强

    目前,全省所有文艺门类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才总量偏小、结构不尽合理、领军人物缺乏的问题。究其根源,一是育才基础薄弱。民间艺人大多采取“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培养新人。省属各类大、中专院校普遍没有开设甘肃地方艺术专业,培养不出本土艺人。二是聚才制度不活。收入分配、考核激励制度不完善,文艺工作者待遇偏低,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调动。三是引才办法不多。“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引进办法没有形成。四是用才平台不广。受人事制度影响,体制内人才与体制外人才待遇差别化,“草根艺人”的管理与服务不到位。

    (三)经费投入不足

    各协会专项工作经费最多的一年只有1万元,有的协会甚至没有经费,严重制约了工作开展。究其根源,一方面,投入渠道单一,把文艺事业办成了公益事业,大部分依赖政府投入。另一方面,文艺产品风险大、回报低,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社会投资难以撬动。

    (四)运行机制不活

    没有建立重大文艺项目选题、策划、扶持、运作机制,推动重大文艺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及运作的有效性难以保证。究其根源,就在于留念计划经济的“温床”,没有建立起既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又符合文艺事业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

    (五)文艺批评不力

    文艺批评严重缺位,各级文联普遍没有设立文艺理论家协会,讲好话的多、讲真话的少,有目的的多、有见地的少。究其根源,主要是文艺工作的领导方式单一化,倚重行政手段,忽视批评引导。

    三、进一步发展繁荣文学艺术事业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发展繁荣文学艺术事业面临着极为难得的历史机遇。从中央和国家层面看,文化建设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为文艺事业发展繁荣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看,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

    (一)深入转变思想观念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四位一体”的战略高度出发,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文艺工作,像抓经济项目建设一样抓重大文艺项目建设,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大城市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二)强化规划引领作用

    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围绕甘肃的文化资源优势,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时代性与地域性相结合、审美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的原则,力争推出一批具有西北特色的精品力作。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战略工程来抓,建设一支德艺双馨、富有活力的文艺人才队伍。一是扩大人才总量。要推动省属大中专院校开设地方文化课程,改变传统育才模式,扩大规模效应,迅速扩大人才总量。二是提高人才质量。要制定人才培训计划,推动各种采风、观摩、研讨活动经常化、规范化。要探索各种办法引导文艺家加强学习,提升素养,立志于做一个思想家。三是发挥人才作用。要淡化体制、创新机制,加强对各类人才的管理和服务。要坚持事业留人的重要思想,搭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四)健全文艺工作机制

    要积极创新激励扶持、批评研讨、市场运作等工作机制,大力推动文艺事业发展繁荣,不断出精品、出人才。一是完善激励扶持机制。建立文艺创作专项基金,实施重点作品签约制度,扶持重点选题创作。二是完善批评研讨机制。建立文艺批评家协会,进一步办好媒体的批评专栏,大力发展文艺批评、学术研究、创作研究,以积极健康的文艺评论引领文艺创作及文艺鉴赏。定期举行各类交流研讨、学术报告、精品展演、展览展示等活动。三是创新市场运营机制。建立重大文艺活动、公益性文艺活动、文艺项目的招商、招标制度,投资参股和融资担保制度,完善文艺作品的经营办法。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推动文化建设的关键,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加快改革,用强有力的工作把文化体制改革的蓝图变成现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提供了动力。我们一定要把《决定》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抓住机遇,攻坚克难,奋力开创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建疆.突破:从研究敦煌艺术再生开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2]郝相礼.待飞的甘肃文化产业——关于甘肃文化产业建设的思考[J].党的建设.2004(01).

    [3]胡锦涛.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10.

    [4]胡锦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7.11.

    [5]闫宗仁.甘肃文艺[J].甘肃文艺编辑部.2011(4).

    [6]林起.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若干思考[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6(06) .

    责任编辑:琰 柽

    推荐访问:改制 培育 市场主体 性文化 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