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拂去尘埃再征战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8 18:25:13 点击: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提到,“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其中“根”、“病”、“魂”的提出,实际上是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困境的总结和归纳。“无根”之作源于脱离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无病呻吟”之作源于不顾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无魂”之作源于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失去了文艺的大众之根和本应有的思想高度、精神高度。从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创新性发展、新时期文艺创作的前瞻性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精品化发展之路。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这一远大目标。

    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文艺性质、规律及影响进行理性判断之后形成的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它科学地揭示了文艺的社会本质和功能,辩证地说明了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及经济的关系,为探讨审美意识的起源、研究文艺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指出了正确的途径。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经济与文化艺术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到恩格斯的“典型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列宁的“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说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极为重视文艺创作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功用。从恩格斯的文艺要有“倾向性”到列宁的“艺术属于人民”,可以看出人民是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的重要源泉。从毛泽东的“二为方向”(即“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到邓小平的新“二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可以看出,它开放且多元,随着文艺创作的实践不断被丰富和发展,并非如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所认为的,是一个闭锁的,偏重于工具理性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发展到了今天,必然要为新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们继续丰富和发展。由此,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创新性发展势在必行。

    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针对尚长荣提出的传统与创新这一问题,表明了他的看法。这一看法也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创新发展的总体原则,即“古为今用,以古见今”。这恰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继承性相契合。恩格斯曾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可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创新,首要解决的就是继承与发展的问题。

    如何继承与发展,就是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见今”,要立足现实,深耕细作。所谓“现实”就是要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的重大变化,强化文艺创作的时代色彩和现实针对性;所谓“深耕”就是要进一步挖掘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的精髓,将其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结合,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比如传统文艺理论中的“兴、观、群、怨”说可以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工具论”相结合,突出文艺作品针砭时弊的特点;再比如传统文艺理论中的“与民偕乐”观可以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的“去席勒化”创作相结合,强化人民群众是文艺创作的主体,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倾向等。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更不是牵强附会地让“古训”换“新颜”,而是要找到两者在文化、精神方面的契合点,融会贯通,真正形成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想体系。

    推动新时期文艺创作的前瞻性发展

    新时期文艺要有前瞻性主要是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文艺创作,应该通过艺术实践,塑造更鲜活的时代形象,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的创作要求。前瞻性的文艺创作要在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掀起广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参与热情,并以前瞻性的美好寓言引领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为最终实现马克思提出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目标而努力。

    如何塑造具有前瞻性品格的文艺作品?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聪明才智,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智库中寻求能够为当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运用和发展的新时代品格。中华民族在每一个时期都不乏特有的时代精神。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到新中国成立后所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等,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 “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要在新时期的文艺作品中被“浓墨重彩”地渲染出来,才能唤醒更多社会主义参与者和建设者的工作热情和激情,才能真正发挥以文艺聚集民意,聚拢民心的强大推动作用。

    在塑造时代精神的同时,还要坚持服务人民、引领人民的创作态度。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人民的现实生活,这样的作品,吸引读者,有可读性;用高尚的道德力量重塑人民的精神生活,这样的作品,打动读者,有启发性。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植根于人民现实生活的沃土之中,挖掘人民群众的想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用现实主义描写再现人民生活,用浪漫主义情怀预见美好生活,让人民群众从文艺作品中“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中国新时期的文艺创作者要对历史发展趋向或者趋势准确把握,不就事论事,不对人生社会浮光掠影地“浅唱低吟”,要深入描写人的灵魂本质,充分揭示形成种种性格的社会环境,尽可能透视人物历史运行的前景,给人民提供更美好、更真实的现实关爱和精神抚慰。“力透纸背”的优秀作品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人民热火朝天的建设热潮中迸发出来的。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精品化发展

    在谈到新时期文艺创作存在的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这句话点出了当下文艺创作在貌似繁荣背后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日趋成熟,艺术的市场化已是无可规避的时代现象。艺术作品的大批量生产,使得艺术的“精英化打造”成为过往。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艺术消费的门槛,形成了大众消费文艺的热潮,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艺术生产的商品化对文学艺术和人类精神家园带来的负面影响。马克思对此曾有过警告,艺术生产与商品生产的合谋,会使它越来越失去艺术性质。因此,调整艺术生产的商品化价值取向,把被边缘的人文精神重新摆到艺术创作的核心地位,挖掘中外古今的人文精神理论资源,系统梳理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人文精神复归脉络,不仅是对文化产业负面影响的补救,更是新时期文艺工作者的时代责任。

    如何降低文化产业的负面影响,打造代表新时期人文精神的“高峰”之作、“精品”之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已经明确提出,文艺“精品”要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首先,“思想精深”是指文艺作品要立意深远,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毛泽东就提出,文艺作品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邓小平也曾指出,要用文艺作品“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创造活动”。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精品之作一定要弘扬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理性、全面发展。当下,全球化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学创作呈现多样活跃的态势,中国新时期文艺工作者一定要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发现和把握社会进步思想发展的脉络,挖掘优秀文艺作品所蕴含的进步成分并促进一批优秀艺术家见贤思齐,塑造出一批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的优秀文艺作品。

    其次,“艺术精湛”是指文艺作品要动心动情,让社会主义主旋律深入人心。在文化产品日常化消费日益盛行的今天,日常化诉求部分导致了文化产品质量的下降,而对于民众来说,也存在着把文化艺术消费等同于娱乐、消闲消费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媚俗、低俗的快餐式文化消费、盲动式文化消费的不良现象。在种种的文艺乱象之中,我们要保持理性的、审慎的创作态度,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坚持创作有蕴含的、能调适人民心理,陶冶人民情操的优秀文艺作品。这些作品或展现新的时代风貌,如电影《歼10出击》、《飞天》、《北川重生》等;或讴歌新的时代楷模,如电影《郭明义》、《杨善洲》、《焦裕禄》等。这些作品依靠并运用了艺术的积极力量,把艺术的精神转化为社会的精神,既有助于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又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现代性冷漠,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最后,“制作精良”是指文艺作品要精益求精,提升大众文化的审美品格。在中国艺术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艺术工作者逐渐意识到,简单、廉价和粗糙的作品不可能带动文艺创作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着力打造品牌艺术、创造精品艺术,才能一方面获得高额的利润回报,另一方面推动知识产权转让和产品开发等艺术产业的后续发展。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传递出蕴藏在东方美食中的文化传统,受到海内外海量“粉丝”追捧,拉动了国内民俗产业的发展。2013年,全国餐饮收入25392亿元,同比增长9%,传统饮食和各地的小吃特色带动了各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可见,精致的艺术作品并不排斥市场化运作。只要它是具有人性魅力的、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品格的优秀作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样的精品之作一定能够成为市场的“宠儿”。

    在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勇立潮头迎接各种挑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作,用一批“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优秀作品记录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

    推荐访问:征战 尘埃 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