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艺术传播的伦理问题及化解思路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8 18:20:17 点击:

    摘 要:当下我国艺术传播受市场逻辑和消费语境的影响,艺术作品的政治性、审美性、伦理性被忽视,艺术作品沦为类型化生产线上的商品,艺术传播呈现出通俗艺术一枝独秀的传播格局。同时,艺术主体被物化,也被异化为消费符码。要化解这些问题,需正视艺术作品娱乐性、审美性、伦理性中蕴含的快乐维度;让艺术传播扎根传统文化土壤;可巧用大众传播推动各类型艺术均衡发展;还需倡导艺术主体回归艺术本性和精神本质。

    关键词:艺术传播;伦理问题;艺术主体;市场逻辑

    作者简介:尹金凤,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湖南 长沙 410081)

    在远古时代,文字尚未出现,语言系统尚不发达,人类先祖就已通过远古图腾和原始歌舞来表达情感、思想、信仰和期望,这些带有观念内容和情结意义的图腾和歌舞被认为是人类艺术的先驱。而此时的艺术是没有传播介质的,每个人既是艺术活动的创作者又是艺术活动的表演者,同时也是艺术活动的欣赏者,呈现出艺术主体、艺术本体和艺术客体的高度合一。随着文字系统的日渐完善,印刷媒体、电子媒体等相继出现,大众传播媒介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一方面,拓展了艺术活动的表现空间,延展了艺术活动的生命长度;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嵌入艺术活动,交融成艺术传播,生成为艺术的一部分,为艺术添加了新的内涵,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我们从伦理视角来分析艺术传播的相关问题,并探讨化解思路。

    一、艺术传播中的伦理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飞速发展和急剧变迁,艺术传播也受到了经济结构、社会形态、文化形态变化的影响,其中,经济结构的转变对艺术传播的冲击直接导致了艺术传播的主体和本体从形态到内涵发生变异。

    1. 市场逻辑中艺术传播作品的伦理问题

    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媒介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剥离出来,实行了政企分离、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改革,至此,主导媒介话语的传播除了政治逻辑之外,还有市场逻辑。针对艺术传播,政治逻辑与市场逻辑经过一番博弈后达成了某种默契:一贯至上的政治逻辑选择在强势的市场逻辑面前降低姿态,营造出只要不触犯政治底线、一切好商量的语境。而市场逻辑中的艺术传播是以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旨归的,这就产生了以下问题:

    (1)艺术作品的政治性、审美性、伦理性被忽视

    艺术作品的本体性特征体现为政治性、审美性、伦理性、娱乐性等。市场逻辑中的艺术传播,艺术作品创造被纳入资本生产的轨道,“一切艺术的法则不得不让步于媒介资本的最大利益和优胜劣汰法则,只有那些能为资本带来利润的艺术作品才具有生存发展的合法性,而那些不得为资本带来利益的艺术产品是没有存在价值的”{1}。于是,艺术作品政治性、审美性、伦理性被忽视,娱乐性成为唯一法则。

    政治性是艺术的本体性特征之一。在艺术主体、艺术本体和艺术客体合而为一的远古时代,作为艺术先驱的图腾歌舞是巫术礼仪活动的外化形式,古代常把礼(巫术礼仪)乐(原始歌舞)同列并举,把它们直接和政治兴衰联结起来,并认为它们与其氏族、部落的兴衰命运直接相关而不可分割。{2}后来,艺术传播中的主体、本体、客体逐渐分离为艺术创作者、艺术作品和艺术传播的受众,但艺术的政治性却是历朝历代矢志不渝的永恒诉求。如毛泽东就曾提出过文学艺术的两个标准——“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2010年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可见,无论什么形式的艺术作品及其传播都应受到政治规范的制约,都是在维护“国家意识”,强调“政治意识”,体现“群体意识”这一方向上获得发展的{3},所以,政治性既是艺术作品的本体性特征,又成为艺术传播的规范和引导。在艺术传播中维护“国家意识”、强调“政治意识”,就是既要保持艺术代表先进文化的方向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维护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尊严和地位,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而现实中,我国本土的艺术常被贴上“土的”、落后的标签,一些艺术作品就以戏谑传统、传播“伪民俗”来博取国际艺术界的欢心和关注。同时,大众媒介以百倍的热情传播西方或日韩等外国文化艺术,如:通过议程设立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欢欣鼓吹,使受众“只知有人不知有己”;引进欧美电影大片、日韩电视剧使受众沉醉其间;还以购买国外电视节目模式,掀起了购买海外版权的电视生产热潮。这样,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并冲击国人的思维。学者托马斯·麦克菲尔将这种状况称为“电子殖民主义”,“电子殖民主义寻求的是心灵,其目的是通过眼睛、耳朵来影响那些消费了进口媒介节目的人的态度、欲望和信念、它们的生活形态、消费意愿或购买形式。观众在无意中学会了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导致了某种心智状态”{4}。而这些将不利于我国先进文化的传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及人们对国家自豪感和认同感的建立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李泽厚先生说审美的研究主要通过艺术(艺术品、艺术史)来验证和进行,据此可推导出审美性应是艺术作品与生俱来的本体性特征及本质要求。现代美学研究认为,艺术作品审美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唤起人们愉悦的审美心理体验,这种体验被称为审美愉快。但并不是所有能够使人产生愉悦心理体验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性,审美性和娱乐性都披着“愉悦”的外衣。康德认为,愉快在先还是判断在先,是审美和娱乐区别的关键,由愉快而判断对象为美乃是生理快感,只有由人的各种心理功能和谐运动而生愉快,这才是美感或审美。所以,审美并不是某种单一或单纯的感知反应,而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包括了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多种因素的交错融合。{5}市场逻辑中的艺术作品生产遵循短平快的效率回报原则,自然没有精力追求艺术作品的审美性,也没有耐心守候人们对艺术作品感知、想象、理解进而产生审美愉快的“漫长”过程,所以大众媒介制造了诸多让人不假思索便能开怀大笑的影视作品,如各类舞台喜剧,通过展现丑陋、模仿荒诞、讽刺异类、嬉戏搞笑来博得欢乐。有时,大众媒介还会打着满足受众需求的幌子,制造一些迎合受众低俗欲望、低级趣味的作品,如在影视作品和电视节目中贩卖色情、渲染暴力,通过刺激原始的物欲、情欲、性欲来引发受众感官快感。而事实上,“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6},长此以往,导致人类出现精神从肉体退出、人性向动物性倒退的病症。

    推荐访问:伦理 化解 思路 传播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