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文艺春风暖洛阳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8 18:05:21 点击:

    李为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安徽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现在安徽芜湖海关工作,主要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当代》《山花》《江南》《长江文艺》等几十家期刊,共计150多万字,有作品被《小说月报》《长江文艺·好小说》《中华文学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刊》等期刊转载,出版小说集《从明天起》《每个人都有秘密》等,中国作协会员。

    1979年5月,中共洛阳市委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精神指导下,决定恢复文联活动,10月,市文联党组建立。以此为标志,洛阳文学艺术界迎来了文艺的春天,组织机构不断健全,文艺团队迅速扩大,文艺活动丰富多彩。

    在其后的40年中,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洛阳文艺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人才辈出,硕果累累,成为洛阳“两个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拨乱反正 浴火重生

    洛阳市文联成立于1949年10月19日。在当天召开的洛阳市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洛阳市文联宣告成立。10月21日,市文联召开第一次执委会。文联机关办公地点在老城图书馆街市民众教育馆内,设办公室和文学、音乐、美术、戏剧4个部。

    洛阳市文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年全国成立的4个城市文联之一。文联从建立初期到“文革”开始的16年间,相继召开过四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配合洛阳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形势,开展文学艺术活动。在编印文学艺术宣传普及读物、举办文艺活动、组织工人文艺创作培训班、改编传统剧目、发现民间艺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初,洛阳市文联以所谓“执行资产阶级文艺黑线”机构被撤销,人员被解散,一些文艺骨干在“文革”中被批斗,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文艺队伍受到摧毁性打击。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共洛阳市委贯彻中央精神,把恢复文联作为拨乱反正的重大举措之一。1979年5月,中共洛阳市委决定恢复文联活动,成立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荷任组长,申任天、黄秉忠为副组长的文联筹备领导小组。10月,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共洛阳市委即决定成立洛阳市文联党组。文联党组成立后,把重建文艺队伍作为重要工作目标,相继组建了文学、戏剧杂技、音乐舞蹈曲艺、书法、美术、摄影6个文艺工作者协会。文联机关设办公室、组织联络部、《牡丹》编辑部。

    在以“执行资产阶级文艺黑线”的重压之下十余年,洛阳市文联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春风吹拂下,在中共洛阳市委坚强领导下,得以及时恢复,可谓浴火重生。

    1984年5月,洛阳市第五次文代会召开,洛阳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易名为“洛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改革开放初期数年间,洛阳市文联健全了工作机构,重新组建了一支适应社会发展的文艺家队伍。

    二、《牡丹》杂志 一枝独秀

    《牡丹》文学杂志创刊于1957年1月1日,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刊名由郭沫若题字,中共洛阳市委第一书记李立写创刊词。当时《牡丹》作为文联机关刊物,牡丹编辑部是文联所属的部门。出版1期后停刊,1958年6月1日,《牡丹》复刊。1960年10月,因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牡丹》再次停刊。

    《牡丹》杂志是新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洛阳作为全国重要工业基地建设高潮时应运而生的。当时,全国多地大量技术骨干、工人来到洛阳,形成了洛阳当代第一次人口、文化大融合。洛阳又是军事重地,同期驻军较多,《牡丹》创刊后,刊发了大量的工人、农民、军人的文学作品,还有一部分全国知名作家如萧殷、李凖、莎蹊、青勃、张一弓等的作品,成为展示当时展示洛阳新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当时,《牡丹》杂志培养出的一批工人作者,有的成為全国知名作家。军人作者中最高军衔有孙继先、皮定均中将,校、尉级军官作者比较多,军人的作品多以革命战争为题材。1957年1月~1960年10月《牡丹》共出版30期,最多一期印数15000册。

    1979年10月洛阳市文联党组成立后,即把恢复《牡丹》出版作为主要事务之一。1980年1月,《牡丹》复刊,继1960年10月停刊号复刊号为总第31期。复刊后为双月刊。复刊号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明确提出“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着眼青年,繁荣创作”的办刊方针,开辟“青年习作专辑”“阅读与欣赏”栏目,刊登青年作者的作品,还有全国著名作家王蒙、徐震铎、蓝翎等小说、评论、杂文等,令人耳目一新。之后,坚持把青年习作者的作品和著名作家的“作家谈创作”一起发表,体现了“着眼青年”的方针和特色,引发全国青年读者的关注,复刊后第3期(总第33期)印数达61000册,其后发行量连续飙升,第4期印数85000册,第5期印数76000册,第6期印数83000册。

    1981年7月《牡丹》第4期(总第34期)开始承接创刊后商业广告,首期广告在封底刊登,内容为洛阳市邮政局《使用邮政编码 改变用邮习惯》。

    1981年第6期,《牡丹》以本刊编者名义发表对一起抄袭事件的发现和处理情况并印制《<牡丹>征求读者意见》。《牡丹》复刊一年内,在改革开放思想路线指引下,真正体现了“坚持文艺为最广大的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自由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实现了“努力把《牡丹》办成既具有时代精神、战斗风格,又有鲜明特色的文艺刊物。同时按照综合性、群众性、辅导性的要求,力求稿件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和“进一步肃清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流毒和影响,继续解放思想,打破精神枷锁,调动一切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段,努力把刊物办好,使它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目标 。

    《牡丹》复刊一年,洛阳的一批作者如丁令武、齐岸青、郭林森、郭萍、李同茂、廖高群、简梧秋、赵宪章、张才选、梅意辛、李青联、李金安、王天奇、叶鹏、刘国魂、任华光、宫大中等,通过连续发表文章崭露头角。

    1981年度,《牡丹》杂志,内文由上年64页扩展为72页。1~3月,洛阳市文联暨《牡丹》编辑部举办小小说创作讲习班。第1期“评论随笔”栏,发表叶鹏《1980年<牡丹>小说评述》。该文对1980年《牡丹》杂志发表的30篇短篇小说进行评析。 第2期开始间断转载国外著名作家作品,封面、封底开始引入彩色摄影作品,刊物外观焕然一新。第6期,开设“争鸣之页”专栏,引入文艺批评,体现了办刊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其后《牡丹》杂志不断解放思想,以小说、散文、诗歌、评论、报告文学等各种体裁,以丰富的题材,坚持以文学的正能量歌颂真善美,最高发行量数以十万计,大量文章被全国各种刊物选载,是全国地市级文学刊物中的佼佼者。作为洛阳唯一的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可谓一枝独秀;1983年洛阳牡丹花会开始举办后,《牡丹》也开始进行配合宣传,后来连续开辟有关牡丹文化作品的专栏、专辑,洛阳“牡丹”并蒂盛开,是洛阳重要的文化名片。

    三、全面发展 硕果累累

    洛阳市文联恢复后,根据市委的工作部署,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履行联络、协调、指导、服务的职责,团结广大文艺家,不断培育新人、发现人才,发展洛阳文艺家队伍,促进了洛阳文学艺术事业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对文艺作品的要求迅速增加,各种文艺人才层出不穷,出现了要求文艺门类细化的趋势,同时也要求不断提高文学艺术研究的水平,洛阳市文联根据社会发展,成立、调整文艺机构和组和文艺家团队。

    1986年4月,成立洛阳画院,为文联直属的以书画研究、创作交流为主要工作任务。1992年12月,成立洛阳市文艺发展中心,为文联直属的经费自筹自支事业单位。

    1987年 4月,成立洛阳市电影电视工作者协会。

    1990年10月,经市委宣传部批准,文联各文艺工作者协会分别更名为作家协会、戏剧家杂技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音乐家舞蹈家曲艺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电影电视家协会。

    1991年11月29日,“洛阳市戏剧家杂技家协会”更名为“洛阳市戏剧家协会”,代管杂技艺术事务。

    1993年11月,洛阳市音乐家舞蹈家曲艺家协会更名为“洛阳市音乐家协会”,代管曲艺艺术事务;舞蹈门类从中分离,成立洛阳市舞蹈家协会。

    1994年4月,经中共洛阳市委宣传部批准,成立“洛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至2000年12月,洛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团体会员有洛阳市作家、戏剧、音乐、书法、美术、摄影、舞蹈、电影电视、民间文艺等9个文艺家协会;偃师、孟津、新安、伊川、宜阳、汝阳、嵩县、栾川、洛宁等市、县文联;一拖集团、洛轴集团、洛铜集团、洛玻集团、洛阳铁路分局、洛阳石化工程公司等企业文联。这些团体会员构成了洛阳市文联的主体。

    之后,有洛阳石化文联、洛阳公安文联、洛阳检察文联、洛阳法院文联加入洛阳市文联。2015年1月,成立洛阳市杂技家协会。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洛阳市文学艺术队伍迅速扩大。洛阳市文联所属的文艺家协会,基本涵盖了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分布在全市各个地方、各条战线的文艺家协会会员,是洛阳市文学活动的基本队伍,是洛阳市各项重要文学艺术活动的骨干力量,是洛阳市各项群众性文学艺术活动的带头人,是洛阳市文学艺术产品的重要创造者。至2017年12月,洛阳市文艺家协会会员共有10688人,其中河南省文联所属各文艺家协会会员 3175人,中国文联所属各文艺家协会会员484人。

    改革开放使洛阳文艺家的个性得以张扬。文艺家团队及文艺家个人注重扩大自身影响和社会形象,注重结合洛阳实际、结合洛阳各级党委和政府或企业一个时期工作中心的需要,策划文化项目,开展文化活动。重大节日组织各种活动。市文联及所属各县市文联已经成为洛阳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织者。洛阳的文艺家团体及文艺家,在一年一度的洛陽牡丹花会期间的文艺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广大群众的肯定。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洛阳广大文艺家逐步提高了对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认识,提高了对稳定与发展关系的认识。在稳定高于一切的重大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重大意义,为洛阳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宣传造势的自觉意识大大提高。

    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促进了洛阳文艺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认识,文艺团体和广大文艺家的精品意识、市场意识、交流意识、协作意识基本确立,活动形式多样化。洛阳文艺界已经成为洛阳软实力创造的生力军。洛阳各文艺家协会,重视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各文艺家协会精品意识明确,努力在全省、全国大展大赛上取得好名次。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至今,洛阳市文学艺术界每年在省以上获奖的项目约在100项左右。

    改革开放推动思想解放,思想解放促进改革开放。洛阳文艺界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文艺活动形式的探索和广泛的文学艺术交流。各文艺家协会频繁开展了创作笔会、作品研讨会,邀请名家讲座、组织大展大赛等;走出去,请进来,进行工作经验和作品交流;与企业联办文学艺术活动。这些成功的探索,为文联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坚持改革 与时俱进

    文联恢复以后,坚持以改革的方法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1985年初,按照国家关于对地市级文艺刊物实行自负盈亏,不再给予补贴的精神,市财政部门减少了对《牡丹》经费的拨付。编辑部采取自办发行的办法,完全靠零售发行刊物。同时成立牡丹杂志社。为了保证刊物的正常出版发行,解决经济困难,杂志社在指导思想上侧重编发雅俗共赏的文章,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刊物的期发行量达20万册左右。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学艺术平台不断增多,传播媒体进入多元竞争繁荣时期,《牡丹》订量呈不断下滑趋势。1987年9月,为加强杂志社的领导,文联党组决定由一名副主席、党组成员兼任《牡丹》主编。1988年《牡丹》杂志与北京中国国际图书对外贸易公司签订了对外发行手续,从1989年开始,向国外发行。1997年,成立牡丹文学杂志理事会,联系洛阳市新生集团等10个单位成为《牡丹》文学杂志第一批理事单位,理事单位以资金和理念与牡丹杂志社联合办刊。2001年3月,牡丹文学杂志社成为文联直属事业单位、独立社会法人。2008年6月,洛阳市文联报请洛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牡丹》杂志社加挂“牡丹文学院”牌子,增加其文学研究和在利于其在更大范围开展活动。2010年,为了更加有利于工作,牡丹文学院改为“洛阳文学院”。2012年8月,洛阳市根据事企分离的原则,保留洛阳文学院,重新核定洛阳文学院全供事业编制12名,领导职数2名。事企分离后牡丹文学杂志社进行转企改制,成立“洛阳牡丹文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至此,《牡丹》杂志完成了自创刊以来脱胎换骨的转变,文学院成为组织文学研究创作的独立事业单位,《牡丹》杂志成为其密切合作的平台。

    洛阳画院成立于1984年,成立之初,主要是开展美术创作研究活动。2000年开始根据洛阳市的历史文化地位和长久发展的需要,首先致力于场馆阵地建设。2000年洛阳市政府批准立项建立洛阳画院主体工程,地址位于环卫路南端洛浦公园北,2003年被列入洛阳市重点工程,同时批准同列洛阳画院和洛阳美术馆名。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是集美术创作、研究、收藏、展览为一体的公益性事业单位,2004年10月开馆。其规模、设计、位置等综合考量,在全国地市级画院、美术馆属先进位次,成为洛阳书画界展示的重要平台。这个项目是洛阳市改革开放后在文学艺术事业方面投资建设的重要工程,开展了大量的艺术展览交流活动,为洛阳赢得了极大的荣誉。

    洛阳市文联所属各文艺家协会发挥群众文艺团体灵活的特点,以改革进取的姿态,广泛联系与社会单位合作,通过冠名联办等方式开展了无以计数的有声有色的文学艺术活动,创造了经验,探索出了群众文艺团体发展之路。

    洛阳的文学艺术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复苏、发展、复兴,40年来,在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出色的艺术劳动,热情歌颂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 各个文艺门类百花竞放、异彩纷呈,为推动我市社会发展进步、弘扬时代精神、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做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 杨 枥

    推荐访问:洛阳 春风 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