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动线理论下宗祠文化空间视觉体系优化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7 23:35:06 点击:

    陶奕如,景剑雄,马 玲,栗宗爱

    (安徽工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目前,我国乡村多采用普适性较为明显的视觉元素展现乡土文化的历史轨迹,这样虽然可以带给人们更直观的体会,但却缺少对乡村地域文化厚度和独特性的感知,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农村需要现代设计介入[1]。本文从安徽省黟县南屏村乡土宗祠文化出发,以受其影响的聚落空间结构为代表性场所,将动线理论引入到乡土文化空间中,目的在于将聚落空间中的三维动线与二维视觉元素结合,以空间节点为串联因素,建立一套能够引导动线的乡村视觉体系,从而强化乡村的地域特征,提升整个乡村的经济、文化面貌。

    (一)乡土宗祠文化空间

    “宗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的各个家庭,在祖先崇拜及宗法观念的规范下,组成的社会群体。”[2]乡土宗祠文化是当时社会文化和伦理道德的体现,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宗祠文化空间是乡土宗祠文化的建筑形式体现。乡土宗祠文化空间是族人进行祭祀、聚会活动时的功能性场所,是族人对族内权利合法使用的空间载体,还是宗法制度的象征和载体,独有的乡村空间为族人的精神需求提供了强大的内部动力。

    制约聚落空间结构的关键是文化。乡土宗祠文化空间的形成是儒家文化对建筑聚落结构的凝练和体现,聚落空间的核心位置是由宗祠文化的浓度和宗祠建筑的聚集程度决定的。例如:徽州地区的居民建筑往往是以体现宗族文化中的阶级概念和伦理秩序为表征,以宗祠为聚落空间核心,形成多个交错的环带状聚落结构。

    乡土宗祠文化的历史变迁对聚落空间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对乡土宗祠文化的提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村空间结构起到优化作用,而聚落空间结构的优化又进一步反映在视觉动线体系上。

    (二)视觉动线体系

    聚族而居是我国农村常见的一种聚落形式[3]。血缘关系所衍生出的阶级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个村落的聚落结构和空间形态,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状态。通过对历史遗址的发掘发现,受血缘关系影响的乡土空间往往会形成一种向心型的结构形态,而这种向心型结构又受不同乡土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呈现出单核心和多核心两种结构形态,这一点在徽州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在设计视觉动线体系时需要将血缘关系及其影响下衍生出的聚落空间结构作为重要因素,进行优化和再设计。

    “动线”一词原是建筑与室内设计的用语,意指人在室内室外移动的点,连接起来就成为动线[4]。目前关于动线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公共空间、道路系统等场所中,一般指在特定空间内移动时,人感到舒适、有明确指向性的线路设计。而平面中,人眼在阅读时的习惯和顺序形成了一条隐形的动线,我们将之称为视觉动线,这条动线主要来源于人眼的生理结构和习惯,常见于科普读物、可视化设计等需要利用视觉习惯引导流程的场景。在大部分的研究中,以上两者都是割裂的。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基于乡土宗祠文化空间,提炼出其视觉动线的可规划性、可引导性,将动线与视觉结合,将三维的空间节点与二维的视觉符号结合,将空间与人的行为活动结合,形成一套二维与三维共存的视觉动线体系。

    (一)南屏村宗祠文化空间结构分析

    乡土宗祠文化空间结构主要有分散型和集聚型两种,其中集聚型宗祠文化空间结构又分为多核心结构和单核心结构,徽州地区的南屏村就是典型的多核心结构。南屏村始建于唐宋时期,距今已有1100多年,是我国以乡土宗祠文化闻名的历史名镇之一。元朝时期,叶氏成为第一批在此安家落户的大家族,南屏村开始第一次形成了以叶氏家族为核心的初级宗祠文化空间形态。到了明代,程、李两大家族兴起,与叶氏家族形成分族而治、三足鼎立的景象,村庄的空间聚落结构也从初级的单核心结构开始向多核分布的空间结构转变。从明成化年间开始,在三大家族核心宗祠的周围,陆续建起了许多支祠,这些支祠多是为家族增光所设,是该氏族人才辈出、商业兴旺的体现。现在的南屏村由于是三个家族共存的村落,各个家族都以自己的宗祠为中心来拓展自己的领域,从而形成现在村子犬牙交错的局面[5]。这种乡土宗祠文化空间形态一定程度上是受血缘关系和宗族理念影响,呈现出一种向心型的、多核心的聚落空间结构。这些核心的等级是依照祠堂的重要性由内向外递减的,主要以三大家族的宗祠为中心向心而聚的支祠为重点,形成南屏村独具特色的聚落空间形态(图1、图2)。这些支祠是宗祠文化空间的重要建筑节点,是引导人的动线的重要视觉元素。在乡土宗祠文化空间的优化中起到引导作用,也是串联起视觉动线体系的关键设计要素。

    图1 单核心、多核心空间结构

    图2 南屏村空间结构

    (二)南屏村宗祠空间视觉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是视觉引导的残缺性。与安徽其他传统乡村相比,南屏村聚落空间形态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受乡土宗祠文化和靠山环水的地理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体现在南屏村窄而多的巷弄和复杂的道路系统中。这种道路系统虽然四通八达且相互连接,但多数巷弄都存在相似性高、难以辨别的问题。当地村民对这些道路非常熟悉,很容易找到出行的最佳路线。但对于初次进入到这个空间中的外来者而言,却很难辨别,容易迷失道路,这不利于对南屏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文化的宣传,需要提升视觉符号在南屏村宗祠文化空间中的引导功能。

    二是功能设施的单一性。与宏村、西递等已具有较完善功能设施的乡村相比,南屏村在徽州地区属于开发不完善、知名度不高的乡村,公共设施和服务功能较为单一,除村中心的广场和主干道外,许多地方缺乏基本的照明设施,匮乏的照明设备限制了人的活动范围,使人在空间的活动行为过度依靠自然本身,活动时间和动线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制约,缺乏人为的引导和参与。因此提升基础功能设施尤其是照明设施的覆盖面,是当前南屏村宗祠文化空间视觉体系优化过程中最迫切的一步。通过提升南屏村内部基础设施和功能的多样性,将基础功能设施作为动线中的时间节点元素,优化时间限制下的视觉动线体系,改善本地居民和外来者的生活品质,引导不同人群合理利用南屏村的视觉动线体系。

    三是活动方式的被动性。南屏村乡土宗祠文化空间下开展的活动受自然时间因素限制,参与者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被动选择,导致乡土宗祠文化活动出现游玩时间段集中、游玩方式单一的状况,这种状况下的乡村文旅经济效益无法得到改善。所以在视觉动线体系设计时,应该充分利用村中广场、特色建筑等元素,在视觉动线体系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新演绎,既能提升参与者对活动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又可以延长视觉动线运用的时间长度,从而提升南屏村文旅经济效益。

    四是时间安排的无序性。南屏村的聚落空间结构决定了其自身的局限性,三大家族宗祠的核心地位,使其成为参与者首要集中的动线参观节点。通过实地观察发现,南屏村人流多集中在上午10点和下午2点左右。人流快速集中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节点中,对参观者的体验度和动线的流畅度都产生了消极影响。对南屏村现居人口的年龄调查发现,本地居民中留守老人居多,而外来者以年轻人群和学生为主,造成了乡村空间内不同人群的活动时间差异,导致商业开展与人流活动的时间不符。因此需要利用视觉体系对人流动线进行引导和规划,合理分布人流数量,提升旅游体验、提高旅游经济。

    (三)南屏村视觉动线体系优化需求

    第一,人流动线是南屏村最主要的动线之一。南屏村的现居村民80%都是中老年人,他们对人流动线的需求是直线型的,目的在于避免干扰,快速到达目的地,因此本地居民对于乡土宗祠文化中视觉动线体系的引导功能需求不多。该动线的适用人群主要是外来者及游客,着重发挥其引导功能。因此,动线的优化主要针对外来游客,视觉动线体系中的节点应集中在南屏村的中心广场、标志建筑及主要干道处,引导游客进行消费和参观,提升南屏村的经济效益。而针对本地居民,应将动线节点设计在宗祠和支祠外围的居民住宅处,依靠旅游业带动自身经济发展,同时减缓旅游高峰期外来游客活动对本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第二,时间动线是南屏村另一重要动线,时间和季节对于乡土宗祠文化空间中的视觉动线设计也具有影响。从时间点的方面看,本地居民的老龄化导致活动时间集中在5点-17点;
    外来者的年轻态使视觉动线体系中的时间节点开始于9点景区售票后,但受限于村庄设施,一般结束于基础照明设备使用之前。从时间线的方面看,主要集中在3-5月份和9-11月份,这是一年中游客量最大的时段。从季节性上来说,一般在春秋季外来游客较多,这个季节的沿途及村庄风景是最适宜参观的。因此,在设计时我们还必须考虑影响时间和季节等动态的因素。

    第三,南屏村的空间聚落形态和复杂的道路系统决定了其车流动线的模式。车流动线主要针对本地居民生活需求进行设计,外来者多以步行为主,因此不作为重点设计对象。由于巷弄狭窄,本地居民出行多依靠电动车,在视觉动线体系的设计中,应多避开外来者人流拥挤处,适当地在拐角等节点设置提示标识,避免危险发生。

    设计实践主要从本土符号引导、景观节点呼应、交互小品吸引和文化活动介入四个方面进行。首先从南屏村乡土宗祠文化空间中选取合适的景观节点要素,结合具有地域性的聚落结构形态,整体转化为视觉符号,运用到乡村的整体标识系统和交互小品之中;
    对人在乡土宗祠文化空间下的活动进行引导,优化该乡村的视觉动线体系,使其同时兼具动态和静态两种方式。

    (一)空间形态结构的二维转化

    南屏村的特色在于全村仅1 000多人口,却有36眼井、72条巷、300多栋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从村头到村尾不足200米的中轴线上,竟有8座代表宗祠势力的大小祠堂[6]。这是南屏村乡土宗祠文化空间地域性的体现。因此在视觉动线体系设计时,把南屏村的水井、巷道、聚落形态转化为视觉符号中的点线面,将南屏村乡土宗祠文化空间的三维形态通过视觉语言进行再设计,作为视觉符号的主体元素,优化南屏村乡土宗祠文化空间下的视觉动线体系。

    以视觉符号中的点元素为例,南屏村的36眼井是区别于其他徽州历史文化乡村的特点之一。井这一符号在转化到二维空间的过程中,可以以点的形式单独存在。将点大密度、大体量地排列在空间形态的视觉符号中,采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南屏村井的数量之多,使其在具有传统井的形态的基础上更具现代设计语言。

    以视觉符号中的线元素为例,乡土宗祠文化空间本身的线条感是繁多无序、有曲有直的,体现南屏村72巷的特殊道路系统。三角组合形态中的共用线是南屏村的中轴线,也是视觉元素的交点,是南屏村由中心向四周散发的空间形态的二维转化。线条象征的街巷始终是建立在南屏村整体结构之中的,而南屏村宗祠文化空间的鸟瞰图本身就极具视觉语言,可以转化成简洁的三角组合形态作为基础元素,将街巷的繁杂与整体的完整进行对比,使其在视觉层面上更具冲击力(图3、图4)。

    图3 宗祠文化空间形态转化

    图4 宗祠文化空间视觉符号设计

    (二)景观小品的交互体验强化

    景观小品既可以作为村庄的标志物,为南屏村建立良好的初印象,又可以吸引行走过程中的游客,通过交互的方式提升参观者的沉浸感和参与性,改变乡村视觉动线的走向,优化动线的引导功能。在南屏村景区北入口处至万松林之间,有一条保存完好的古栈道可以作为景观小品的置放处。选择该区域的原因是其地理位置在主要祠堂的入口处,可以有效缓解主要景点处人流量集中、游览体验差的问题。

    交互式的景观小品在设计时除了要把握小品造型与乡土宗祠文化的关联性,更要注重交互方式的趣味性,使其具备吸引参观者、留住参观者的功能。小品中的单体元素由三大氏族的姓氏构成,材质选用了当地的青石打磨成柱,构成一个组合式的景观小品。其中文字方面以百家姓为设计的主体元素,重点突出南屏村叶、李、程三大姓氏,其他姓氏为辅。三大姓氏分布在景观小品中轴线处,石柱粗大明显,其余石柱的空间排列则融合南屏村巷道分布和聚落形态,突出与南屏村空间结构形态的关联性。小品的交互性体现在石柱可以通过人的触摸被点亮。每个石柱之间的缝隙可供人穿过,人通过穿过、寻找、点亮的动作,与景观小品进行互动,获得沉浸式体验。外来游客在参观景观小品时,通过交互式体验,不知不觉地被延长了人流动线节点的停留时间(图5)。

    图5 景观小品个体及组合方式

    (三)传统文化活动的创新演绎

    基于乡土宗祠文化空间下的活动类型,可以将生活区域划分为聚居区域和自然区域。聚居区是生活型态和文化背景的体现,自然区则是生产活动的主要进行地,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传统文化活动创新演绎时,要注重文旅融合联动,将传统文化注入到创新活动形式中。

    南屏村三大氏族宗祠围绕中心广场展开,使得该广场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可以结合沉浸式剧场的引入、乡土宗祠文化性质的表演,吸引人群的驻留时间,优化动线节点的利用率,起到引导分流的作用。

    万松林作为南屏村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其场地的利用性非常强,可以结合上述景观小品,与消失的传统活动进行结合,再现宗祠文化的历史情境,以游戏的方式带给人沉浸式体验。

    (四)基于文化的视觉导视体系引导

    经调研发现,南屏村现有视觉导视体系与徽州地区其他乡村在样式上同质化严重,缺乏地域性设计,难以体现其自身的宗祠文化底蕴和特色;
    在功能上缺乏对基础设施的多样化应用,引导方式单一;
    视觉导视体系中节点不明确,逻辑较为混乱,缺乏科学、系统的空间规划。因此,需要对南屏村现有视觉导视体系进行优化设计。南屏村空间聚落形态是在宗祠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所以其本身就具有文化特性。通过对聚落空间鸟瞰图的分析,将这种独具特色的结构形态提炼为视觉层面上的二维图形,作为南屏村视觉导视体系的logo,贯穿运用在整个体系中(图6)。

    图6 南屏村LOGO再设计

    视觉导视体系的制作材质取材于当地,运用黟县黑石和本地竹材作为地域性材料,既符合绿色发展的政策,又具有地域文化特征;
    造型上将logo与宗祠文化空间形态相结合,使其具有南屏村文化特色;
    空间排列上将标识置放于重要景观节点处,起到强调和引导的作用;
    功能上将普通导视牌与景观小品和活动策划相结合,使之成为一个兼具二维与三维、动态与静态的系统(图7)。

    图7 南屏村导视系统设计

    乡土宗祠文化对南屏村空间形态、聚落结构和动线设计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南屏村视觉动线体系现状的分析发现,乡土宗祠文化这一隐性文化可以通过不同的物化形式,用更有深度的方式进行展现和宣传。在视觉动线体系设计时,不应局限于单纯的视觉体现,而是要将聚落空间、建筑形态、景观节点与视觉元素相转化,将静态设计与动态活动结合,将空间动线与二维视觉结合,建立一套体现宗祠文化深层内涵的视觉动线设计体系,带动南屏村以及类似乡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

    猜你喜欢动线宗祠乡土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12-14机械领域专利文献翻译中的语言“动线”探究现代英语(2020年13期)2020-05-24博物馆展览空间的参观动线设计研究环球首映(2020年9期)2020-03-25乡土中国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0年1期)2020-02-07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基于业态的商业动线设计研究山西建筑(2017年8期)2017-04-06慷慨宗祠祭先贤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大众考古(2015年9期)2015-06-26

    推荐访问:宗祠 视觉 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