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从教育的个体功能论述大学生逃课现象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7 16:35:26 点击: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管理大学生期间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其中大学生逃课现象已经成为让全社会忧虑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大学生逃课的自身原因,主要结合教育的个体功能,提出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逃课 教育个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37-02

    逃课是指学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没有按照既定时间和地点去上课的一种旷课行为。[1]在这里,笔者特别提出逃课是学生的一种失范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隐性逃课”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熱点。笔者认为不论是显性逃课还是隐性逃课,均属于逃课行为。综观学术界,学者们主要是从学校、教师、政府及个人角度分析大学生逃课现象,很少有专门从大学生本身的角度去展开研究。本文主要是从教育的个体功能,包括教育的个体经济功能、教育的个体社会功能和教育的个体成就功能出发,分析大学生的逃课行为,希望能为更好地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大学生逃课原因浅析

    (一)急于成长与就业形势严峻之间的矛盾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科学技术迅速更新换代是其显著特点,快节奏的发展速度,使得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新技术产业需要更多的高新技术人才,而大部分学校所能提供的只是拥有传统产业所需技能的人才,造成了优秀的传统产业毕业生找不到心仪的工作,而相对优秀的高新技术人才却能够找到很好的工作的现状。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占绝大多数,因此这类大学生为了能够找到所谓的好工作而不断地逃课去丰富自己的履历,期望增添更多的工作经验,以适应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求职者的实践经验和业务能力的现状。

    在建国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毕业包分配,并且择优分配,这能够更好地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以求分得好的工作职位;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发挥主导作用,个别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经过统计发现,大学毕业生基本年龄在22岁,早已过了成年的年龄,可是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后却不能立刻找到工作,回报父母和社会,这种心理压力以及急于成长的迫切心情,让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知识无用,反而选择逃课去做各种兼职和社会实践工作等以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储备企业需要的工作能力。

    (二)旧的思想行为范式与新的思想行为要求之间的矛盾

    1.客观环境的不适应

    中国的中学实行应试教育,为考试而学是其普遍特征,学校、教师和家长齐力为学生做好规划,三方共同努力督促学生努力学习,以考取所谓的“名校”,甚至有的学校规定了学生上厕所和吃饭的时间,严格按照既定的时间行动。严格的管理和一致的发展方向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由选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接受教育,一旦逃课就会立刻被发现,并受到非常严厉的惩罚。大学,实行宽松自由的管理,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提倡全方位发展,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发展进行规划,教师只能给予适当的指导,然而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大学生不能够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适当的选择,于是选择逃课来获得暂时的回避,正因为宽松的管理,大学生逃课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受到惩罚,因此大学生逃课现象愈演愈烈。

    2.自我认知的不适应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承担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学生也同样,不仅要承担学生角色还要承担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只有在各种角色间相互转化,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初入大学的大学生们大都刚满十八周岁,在未入大学之前,都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孩子,只需要承担学生角色就可以了,所有的行为都有人为自己承担后果,所有的事情都有人替他们安排好,心理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进入大学后,面对很多和自己同龄的学生,以及显性和隐性的竞争,学生角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还需要对应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发展。因此,这种对自我角色认知的不适应让很多学生选择逃课去促进自己的其他角色的发展,期望借此跟上他人发展的步伐。

    行为受意识的支配。积极的意识会指导行为的发生,消极的意识会阻碍行为的发生。初入大学的学生都是经历了十年寒窗苦读进入到大学,在过去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一直被灌输“上了大学就轻松了”的思想意识,形成了思维顺势,真正进入大学后,这种思维顺势表现在行为上就是行为惰性,沉浸在“解放”的思维中,大学生不愿意甚至排斥上课,认为应该好好补偿一下自己,这种对自我行为认知的不适应使很多大学生选择以逃课来“犒劳”自己。

    (三)体制束缚与个性发展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制度,尽管在一定时期实行素质教育,但是实用性教育一直在国内占据较大的比重。素质教育要求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的人才,但是中国的高考和中考制度的规定使得学校重视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创造性和个性的培养。21世纪的学生和以往的学生的不同点在于更加注重现代化信息的传递以及个性的发展。尽管现在许多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要逐步培养自身的个性和与别人的差异性,也在努力地作出改变,但是体制束缚与个性发展之间的矛盾,使一部分大学生选择用逃课排斥应试教育与当前高校运行模式下的考试规则。

    二、从教育的个体功能论述大学生逃课现象

    (一)教育的个体经济功能

    1.教育能提高个体的市场竞争力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个人的市场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市场竞争力是指个体自身的实力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占据多大份额,若是份额够大,那么个体在市场发展中就能够获得很好的地位和待遇,若是份额过低,那么个体在市场中就无法取得满意的地位和待遇。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教育是决定一个人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还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就业又决定了一个人经济收入水平的高低。[2]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对一个人的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商业化社会中,学历是评判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指标,学历的高低直接影响就业前景的好坏。我国目前在就业问题上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企业需要人才具有相应的职业道德素养、职业技术能力,而学校培养的人才缺乏相应的职业素质。彼此信息的不对接,造成了企业越来越看重应聘者的学历高低。因此,学历成了很多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敲门砖。

    当代大学生要转变自身的想法,“知识无用论”不应该出现在学生的心中,这种思想不利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生涯中,无论是自然科学知识还是艺术文化知识,都应该得到重视。良好的知识储备能够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就业形势固然严峻,但是学历的高低在大多数情况下仍是用人单位第一眼看中的条件,只有满足前提之后才能得到后续发展,通过逃课去充实自己的经历和為职业做准备是不明智的选择,不仅耽误学习,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自身能力并不能得到锻炼。大学生为了获得就业前的经验,可以在课程空余时间进行兼职、或参加社团活动以及学生工作,同时也可以在学校各个部门招收助理时争取得到相应的职位。总之,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竞争力,大学生要自觉接受良好的教育。

    2.教育提高个体的创造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最终还是人才的竞争。经济的发展,创造占据重要地位。[3]国家鼓励建设创新型社会,企业需要创新型人才,学校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全社会形成需要创新的氛围。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懂得经济发展规律,跟上科技发展进程,在一些学者的观点中可以总结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的创造能力越强,能够找准经济创新点,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和经验准备开展创新事业。

    在当今社会,大学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境地,又面临着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自己养活自己的现状,面对这种两难的境地,大学生们可以选择通过自主创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的增长增加一些创新性元素,使之更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同时也可以满足自己的职业需要,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

    (二)教育的个体社会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思想、行为的社会化。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写道:“我认为,一种适当的教育,只要保持下去,便会使一国中的人性得到改造,而具有健全性格的人受到这种教育又会变成更好的人。”思想是行为的产物,但又指导着行为的发生。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传递者”的角色,它通过特有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理念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主流文化和真善美的思想体系传递给下一代,让学生获得持续发展所需的思想意识。大学生在不能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时,要加强心理意识建设,多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别人的经验,让自己从中学的教学环境中跳脱出来,为适应大学生的生活做好思想准备。

    教育在传递思想意识的过程中,也会向学生渗透社会化的行为方式,即社会行为规范。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其具体的行为规范,例如,教师需要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医生需要医生职业道德规范,社会公民也需要社会行为规范。教育在传递思想意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针对大学生 “厌学”现象,笔者认为学生应该明白自己的本职是学生,第一要务是学习,无论是在哪个环境,作为学生都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人既是社会人,也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身的人格、行为方式和个性,其中人的个性是个体区别于社会人的重要手段,体现着个体对社会的发展和创造。体制的束缚是不可改变的现实状况,但是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还需要自身的加倍努力。当体制束缚人的个性化发展时,学生个体要注重主体能力的发展,形成自身发展的独特性。主体个性的发展寓于教育中,通过教育,个体获得变革社会所需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实现符合现代化社会要求的个性化发展,进而推动体制的变革。

    参考文献:

    [1](苏联)M.N.季亚钦科.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24.

    [2]王妮娜.教育的个体经济功能初探[J].教学与管理,2014(11):8-10.

    [3]高宏亮,傅明聪.大学生逃课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8(1):46-50.

    责任编辑:孙瑶

    推荐访问:逃课 论述 个体 现象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