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我们校园歌声飘荡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7 16:15:12 点击:

    【摘要】语文新课程价值取向中强调“关注传统,弘扬民族文化,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六年级的语文教材里,有一个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还有一个专门的诗歌欣赏单元。古代诗歌教学正是许多语文教师所关心的。面对现在许多学生不爱学语文,尤其是反感古文、诗词等古典文学的状况,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时,更能提高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思考的。

    【关键词】古代诗歌课堂引导课外创造环境

    古道西风,长河落日;小桥流水,杨柳依依。古代诗歌宛如一朵瑰丽的奇葩,绽放在中国文学史的最高处,似沧海明珠般耀人眼眸。古代诗歌的教学,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任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能够读懂诗歌,背诵诗歌,更要求学生能够学会欣赏诗歌。这几年的教学经历,我发觉传统的诗歌讲授教学法,过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背诵、默写能力和接受思维,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欣赏者地位和主观思维,因此使得学生对诗词学习提不起兴趣。尤其在许多的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学得不到充分利用,更加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新时代要求我们继承古代文化的优秀传统,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承担者,要想引导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尤其是阅历极少的小学生,古代诗歌无疑是一个主要的培养源泉。如何让学生们在诗词学习中由苦学变为乐学,使民族优秀文化得到大力弘扬,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此文便是我结合自身经验,对小学高年级古代诗歌教学的一些简单思考。

    一、古代诗歌–—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史悠久,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而意趣深远。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尤其是古诗,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它脍炙人口,对小学生来说,是学习古代文化的一个切入点。文学教育离不开诗歌,诗歌是最纯粹的艺术,从内容、形式、结构、韵律等方面,诗歌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上都比散文和其他形式更优越,更适合。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需要让他们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了解诗歌的魅力所在。

    1、诗歌,抒发着人类最真挚的情感。自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后,“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歌作为一种人类内在情感的外在体现方式,便得到无数世人的青睐,并由此开创出一个数千年都不曾衰落的中华诗歌大国。从“乐府诗”到“建安风骨”,从边塞田园诗到豪放婉约词,其间名家辈出,诗人们行于世间,或醉或醒,或执着或洒脱,均用诗歌抒写着各异的人生情感。如,《将进酒》能让人感到李白飘逸洒脱的情怀,而陆游在《卜算子·咏梅 》中则表现出一种悲凉情怀和高洁的人格意志,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却流露出一股深深的孤寂飘荡的愁绪。然而无论是何种情感,它都能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我们后人产生共鸣。

    2、诗歌,有着韵味无穷的优美意境。古诗词中的基本要素是意象,“意象是文学作品中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意象的呈现、组合、转换、衔接等构成了诗词内容,从而展现出一种意境。“意境是艺术作品中所创造的具有人生意识、历史意识、宇宙意识,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空灵之境”。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句一个意象,月光、霜、月亮、故乡,四个意象组合成了一幅优美的思乡图,月光、霜雪之冷,家鄉之远,无可奈何,诗人真挚深切的思乡愁情,感伤之痛通过这四个意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3、诗歌,树立正确人生观的优秀导师。“读诗使人灵秀”,中国古代诗歌

    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着许多哲理。“哲理是诗情之根,诗情是哲理之花;没有哲理底蕴的诗情是无根的浮萍,开不出诗情之花的哲理则是一条僵死的枯藤。”孔子也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歌,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想象,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优秀的人格魅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里,陆游启发人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要继续前进,只要于困难中坚持不懈,前方必定会有一片广阔的天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苏轼教会人们纵然年老,也应老当益壮,积极进取。

    二、为什么学生不爱学诗

    曾看过一则报道,有记者在中学校园里采访时看到一位老师在讲一首诗歌,便提问:喜欢诗歌的同学请举手?结果只有几个女同学。有了一定理解能力的中学生都不爱学习诗歌,更加不要说理解能力比较薄弱的小学生。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爱学习诗歌?采访中学生们说他们也知道诗歌有悠久的历史,但是自己就是不想去学,太难理解了。其中一个男生谈了一下自己不喜欢诗的原因:学习压力很大,所以在课余休闲放松的时候会选择一些体育运动和摇滚音乐等动感较强的方式。另一名女生则认为诗歌让人体会不到卡通,漫画一类的意境。

    许多教师认为,现在的教育仍然是围着考试转,高考、中考、小升初,在各项考试中,古诗词的价值基本上是背诵,而作文更是强调,除诗歌外,体裁不限。学生们没有什么考试的压力,谁愿意在古代诗歌上下功夫!

    三、让诗歌无处不在,课堂与课外共同激发学生兴趣

    1、课堂引导

    前几年随堂听课时,学校一位中年老师正上一节古诗课,一节课讲了三首诗歌,要求学生课后尽量全部背诵出来,并且能够默写出来。许多学生连讲的是什么都没明白,怎么背得出来啊,还谈什么默写。听过许多古诗课,发现许多老师都是先范读一遍,然后让学生们齐读,紧接着就是分析,逐句逐联来讲,比如这一联写的是什么,那一句又抒发了怎么样的情感,一句句讲完后,一首诗词便算是过了。许多老师都强调诗歌没别的好讲,让学生们多读,读到能够背诵默写就可以了。然而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最基本的应该是让他们先理解,若是连理解都没有做到,又怎会喜欢这首诗歌,更不用谈对诗歌来什么兴趣了。

    【1】详细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许多老师讲解诗歌时,不提写作背景,对诗人也没有什么介绍,重点全在诗歌的朗读和背诵上。古代诗歌毕竟离我们现在太久远,如果对诗人及写作背景没有什么了解,就无法真正理解诗中内涵和诗人情感,更谈不上感受意境,学会欣赏了。如《春夜喜雨》一诗,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生活后,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如果不跟学生们提到“安史之乱”这一历史背景,他们就可能很难理解诗人生活的艰辛以及当时百姓生活的困难,更理解不了诗人那份难得的愉悦之情了。因此,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对于书籍阅览较少,知识不够丰富的小学生来说,讲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简介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历史知识的引入还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同时,在讲解古代诗歌前,有条件的先让学生搜集诗歌作者及作品背景的材料,丰富了他们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的认识和了解,也为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2】尊重学生学习时的欣赏主体地位。

    在鉴赏诗歌时,教师角色不应该是“翻译员”,把古诗词一句一句译成白话,而应该是“引导者”的角色,注重诗歌教学中以一种美学角度去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每一首诗歌里都有着不一样的意境,也因而能展现出各异的画面图景,诗歌曾是能够唱的歌曲,每一首诗歌都表达着它自身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融入画面和音乐更能把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真切的表现出来,这也比单调的分析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不论是多媒体教学,还是传统的课堂授课,都能利用图画和音乐来进行“视听美感教学”。

    怎样进行课堂的“视听美感教学”?首先,起视觉引导作用的图片应选取适应的。利用图片教学并非要把所有诗歌中的内容用图片展示出来。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其中有许多意象或意境是无法用图片展示出来的。欣赏诗歌虽类于欣赏图画,然而,图画的内容是有限的,而诗歌却是可以无限想象的。过多的图片容易造成学生思考重心的转移,他们会以欣赏者的姿态去对图画本身进行欣赏,而不会再想到这些图展示的是诗中的什么景物、情节等。并且诗歌教学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太丰富的图片反而限制了他们的主观思维。

    其次,课堂朗读应具有多样性。诗歌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为主,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表现在视觉上,听觉上也一样重要。配乐朗诵有助于引导把握诗歌节奏,感知诗歌中情感。除了利用配乐朗诵外,还可进行教师范读,当然,诗歌教学中的朗读主要还是由学生们自己来进行。集体一次又一次的朗读太过乏味、枯燥,而且容易产生唱读,使诗歌的情感丧失掉。最能培养学生朗读背诵能力的应是“对比法”。学生们对比赛一类的事情是十分欢迎的,采用比读比背,让学生们读学习的诗歌,看看谁朗读得更有感情,谁对节奏把握得更准确,谁背诵得更快更好,而比的结果不用老师来讲,同学自己就能听出优劣。这在不知不觉中让他们讲究朗读方法与技巧,讲究怎样又快又好地记住整首诗歌并背诵出来。当然,方法并不能够太单一,方法的多样灵活性,学生学习时才有兴趣。因此在课堂中应是多种方法并用,毕竟,诗歌最重要的是“读”,读得多了,理解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正是此理。

    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时,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即在诗歌学习中,作为欣赏者的学生也应是“评判者”,教师应给予学生大量地自由言论空间。很多教师进行分析时,喜欢把自我的理解与认识强加于学生,容易让学生机械的接受自己所传授的观点,而没有他们自己的感想,或是有感想也不愿想、不敢想。此种做法不利于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诗歌分析中应主张学生分析为主,教师进行引导作用。我认为无论学生的分析或观点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进行鼓励。看到怎样的景,感受到怎样的情,取决于欣赏者的欣赏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并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身份的人,不同学识的人,对同一事物都会存在不一样的理解。对学生多进行鼓励,有助于提高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更是对他们主观思维的培养。

    2、课外创造环境

    古代诗歌的学习,光靠在课堂上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显然是不够的,短暂的时间里根本无法让学生们完全感受到诗歌所产生的韵味。并且,诗歌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因此,这就需要为他们在课外创造学习诗歌、感受诗歌魅力的环境。

    【1】在流行音乐中学习诗歌。

    “古典诗词之所以不容易被大众接受,根子主要在于诗词的语言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不同,从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对比中就能看出来,文言文晦涩难懂,白话文却通俗易懂。然而现代的流行音乐中有许多歌曲中的歌词却都是化用了古典诗词。著名作家琼瑶在写作歌曲时就很喜欢化用古诗词,如《在水一方》是改编了诗经中的《蒹葭》,《梦里》是改编了汉乐府民歌中的《上邪》;古诗词演绎的流行歌曲《明月几时有》、《月满西楼》等经久不衰;倍受学生喜爱的周杰伦、林俊杰等更是引领乐坛创造了一大批中国风的歌曲《青花瓷》、《醉赤壁》等,歌里许许多多的歌词都是化用古代诗歌。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更是为20首古诗谱了曲,这些新学堂歌,受到许多师生的喜爱,成为校园歌曲。

    教师们一般都不提倡学生迷恋偶像明星,迷恋流行音乐,然而这些流行乐却于传唱中有力的普及了人们的古代诗歌文化知识,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支持并引导学生们听取优秀的诗歌流行乐,这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探讨、理解,这些音乐对诗歌的传播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创造各种环境,进行诗歌文化宣传。

    校园广播要播放诗歌朗诵,创设激发学生朗读热情的大环境。在耳濡目染中,学生不可能对诗歌无动于衷。

    在校内组织诗歌文学社团,或在文学报上开诗词专栏,鼓励学生创作,大量刊登学生作品促进学生间的交流。“每一个人都是诗人,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小学生是表现欲最为强烈的孩子,在他们稚嫩的青春世界里,有着他们自己的青春旋律,而作为教师,应当鼓励他们歌唱。

    举办各种相应活动,如“古诗背诵大赛”,“诗词默写大赛”等。也许他们对枯燥的背诵不感兴趣,但争强好胜是他们的天性,利用比赛来锻炼他们,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训练他们的朗读水平、书法水平,更训练了他们在“舞台”上的胆量与表现力。

    邀请一些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教师不定期进行有关古诗歌的学习讲座,加强师生交流,使学生受益,再聪明的天才,都需要老师的指点才能成功。

    結论:“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日暮人归图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人生茫然无措之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深情,纵使隔了数百年、数千年,仍能打动我们。“人类应该诗意的栖居于世界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当今人文教育的主体,在小学教育工作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引导学生喜爱上诗歌,让诗词文化在校园中大放光彩,让校园里古韵飘香,让我们在追忆中弘扬古老的智慧之光,更让我们在美的世界里引吭高歌!

    推荐访问:飘荡 歌声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