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把握汉语课标精髓精心修订民族汉考大纲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7 15:45:15 点击: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以下简称汉语课程标准)已于2013年12月底颁布了。在继承2006年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新的汉语课程标准巩固和深化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诸多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和突破,主要体现在:突出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强调了汉语课程的双重性质,提出了培养汉语应用能力的主要任务,重视学生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学段目标和标准,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些新思维、新观点的提出,既是对近年来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改革成果的总结,也预示着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众所周知,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可以预想的是,随着汉语课程标准这一纲领性文件的推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领域将发生重大的变革,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以及考试与评价方式等都将随之调整和发生变化。

    汉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启动后,教育部民族教育司于2012年年底也启动了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以下简称民族汉考,缩写为MHK)大纲的修订工作。无论是民族汉考研发伊始,還是在之后十多年的试行中,民族汉考的研发者始终将汉语课程标准作为制定考试大纲和施测的重要参考依据。从十多年考试推广的实践可以看出,民族汉考和课程标准的目标是一致的,课程标准对民族汉考起着指导作用,是民族汉考实现考试目的和命题的重要参考依据,而民族汉考是检验各地课程标准贯彻实施情况的一个客观、权威的评价工具。在新的汉语课程标准颁布的背景下,民族汉考大纲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民族汉考大纲修订的必要性

    新的汉语课程标准颁布了,以其为重要参考依据的民族汉考,必然要把握它的精髓,作出相应的调整,把其中的新思维、新观点融会到新考试大纲之中。而且,民族汉考大纲修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对外部要求和内在需求的一并回应。

    外部要求。民族汉考大纲自2002年颁布迄今已有十多年,这期间,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的更加重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各地教育部门也十分重视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民族汉考大纲必须作i出相应的回应。

    其次,近十多年来,汉字和词汇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信息的交流不断扩大,变得更加快捷,汉字和词汇变化的速度在加快,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高频词变成了低频词,不少低频词变成了高频词,新词语也在不断涌现。民族汉考大纲应与时俱进,把汉字与词汇变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在汉字和词汇大纲中。

    内在需求。定期对考试大纲进行修订完善是考试界的共识。民族汉考自2003年试行以来,考试大纲已沿用十多年。在考试的推广过程中,民族汉考大纲自身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口试的测评体系和方法不统一,原设想为档案式面对面口试,在三、四级考试实测中发现,这种方式不适合大规模考试,因此随后的正式考试就改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人机对话”方式。二是一些题型设计得不够实用,如三级书面表达的第二种题型是逆向思维,侧重考语法,对提高考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作用不大。三是因判断有误,四级大纲样题的题量和实际考试的题量不同。四是四级大纲中的样题已经老化,语料中的有些内容和说法已陈旧。五是因词频发生变化,词汇的等级需要调整,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此外,教育测量学的理论与技术以及计算机科学也有了重大进展和突破,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都应吸收、融会到新考试大纲之中。

    民族汉考大纲修订的原则与设想

    民族汉考大纲从出版至今已十多年,其间一直未进行修订,这意味着本次的修订不是例行的微调,而应在理念和结构上作出调整。民族汉考自2003年试行以来,广泛用于高考、中考、学业水平质量监测、社会化考试等领域,截至2014年12月底,累计考生人数已超过80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其注重测试考生汉语实际运用能力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许多地区将它作为人学、结业、求职、升的重要参考依据,这就决定了本次修订不能“伤筋动骨”。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确定了本次大纲修订的基本原则:

    稳中求新。即理念、架构保持整体稳定,内容更新,方式创新。具体来讲就是:充分吸收新课程标准的新思维、新观点,继续保持原大纲注重考查考生汉语实际运用能力的理念,突出能力的全面考查,保持原大纲的主体结构不变;修订等级标准,采用认知诊断的评价方式,改革分数报告的方式,以给考生和教学机构、教师提供更多的反馈信息;考虑计算机化考试的发展需求,对大纲的题型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完善考试流程;更新和调整字表和词表;更换样题,增加样题解析。

    整体考虑,分步实施。目前,国家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分步进行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汉语课程标准2013年年底颁布了,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现在才启动。而民族汉考一至四级的跨度从小学毕业生延伸到大学毕业生,这就决定了以课程标准为重要参考依据的民族汉考大纲修订工作不可能一次性完成。为了确保大纲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本次民族汉考大纲修订工作将整体考虑,分步实施,首先在2015年上半年推出一、二级大纲,然后根据汉语课标修订的进程,适时修订和推出三、四级大纲。

    服务教学,促进教学。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和民族汉考的研发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课程标准将民族汉考引入汉语教学的评价体系中,反映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汉语教学改革的重视,由此也明确了提高汉语教学质量的途径和要求,这就是要利用好民族汉考为汉语教学改革服务。因此,在本次修订中,考试内容和表述方式应贴近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和汉语教学的实际,使考试的情境尽可能地与考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删除一些“为考而考”的题型,增加应用性的题型,强化口语交流,并采用一些计算机科学、教育测量学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发挥考试的导向和反馈作用,引领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的改革。

    民族汉考大纲修订需要重点考虑的几个问题

    考试大纲修订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僅是考试本身的自我完善和超越,还涉及与课程标准、教学的关系问题。而且,大纲修订本身就是一项长期的、不间断的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每次都应突出重点,量需而为,量力而为。本次的修订将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与新的汉语课程标准的衔接。民族汉考研发是2001年启动的,考试大纲制定主要参照了1999年的课标和2002年的教学大纲。在随后特别是近几年的命题中,关于课程的性质主要参照了2006版课程标准的说法:“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课程的首要性质是工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突出了工具性。

    新汉语课程标准对于汉语课程的性质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提出:“汉语课程是一门学习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实践性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对于民族汉考来说,这不仅是表述上的变化,其内涵也有了较大的延伸。

    此外,新汉语课程标准在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汉语课程总体目标的同时,提出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五位一体的概念,强调这五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这些新思维、新观点对民族汉考的修订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大纲修订不是考试本身的自我完善,需要考虑与新课程标准的衔接,需要把握它的精髓,将其新思维、新观点融会贯彻。但问题是,课程标准和考试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东西,彼此可相互借鉴,不可替代。就课程性质来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在考试中如何体现?这是民族汉考大纲修订必须直面的问题,需要多层次、多维度来考虑,不能简单地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中,语料的选取、命题角度的设计等都需要精心地考量。关于汉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和五个方面的辩证关系,新汉语课程标准巳阐述得非常清晰,摆在民族汉考大纲修订面前最大的问题是,需要厘清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哪些能测,哪些不能测,能测的怎样测,不能测的又如何体现。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深思熟虑。否则,就可能顾此失彼,影响考试的信效度。

    民族汉考与教学的关系。关于如何用好民族汉考这一评价工具,汉语课程标准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可以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实际,选用相应级别的考试,考查学生的汉语能力,检验汉语教学取得的成效,查找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以上的表述不仅清楚地阐释了民族汉考与教学的关系,也为在少数民族地区使用民族汉考提供了正确指导。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的环境差别较大,各地的汉语教学基础不一,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也各不相同,加上在汉语学习中学生的性格取向、兴趣爱好、认知能力、生活环境等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各地在推广民族汉考时不能搞“一刀切”,而应因地制宜,视具体情况而定。

    其次,对于教学来说,任何考试只是手段和工具,不能作为目的。考试的目的只能是为实现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和要求服务。民族汉考强调不以任何教材为命题依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强调要尊重教学的自身规律,不能让考试打乱了教学秩序,搞“应试教育”;二是强调标准的客观性,既不让使用了某一教材的获利,也不让没有使用该教材的吃亏。

    再其次,新汉语课程标准强调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就是为了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目标的多维化,提倡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结合,避免评价方式的单一。而采用民族汉考正是实现以上“三化”的具体体现。而且,教学考试和民族汉考的考试内容、方式、功能各不相同,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学校应充分发挥民族汉考的诊断、反馈功能,把它作为教学考试的补充和完善,使之成为科学评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修订的重点与策略。承前所述,大纲修订是一项阶段性和长期性兼具的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明确每次修订工作的重点。本次大纲修订重点在于体系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因此,修订工作将依据新课程标准,充分吸收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双语教学理论和教育测量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和评价功能,采用计算机科学和测量技术的新成果,努力提升主观性试题评阅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率;而对于教育测量学的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实际以及人力、财力的投入情况,将量需而为,量力而为。比如,对于计算机自适应性考试,目前实施的条件还不成熟,主要制约因素是民族汉考现在还没有基于IRT(用来分析考试成绩或者问卷调查数据的数学模型)的题库,而题库是实现自适应性考试的基础,比较现实的策略是先实现考试的计算机化,把实现计算机自适应性作为民族汉考远期努力的目标。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

    推荐访问:汉语 精髓 大纲 修订 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