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职业指导课程改革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7 09:15:31 点击:

    [摘要]在办学有特色、就业率高的高职院校里,面对没有就业压力的学生,要提升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必须在充分调研企业和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改革,根据学生实际和企业需要,通过靶向模块教学,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按照职场要求与行业(企业)标准,培养和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就业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高职职业指导课程改革还必须重视和解决好校企合作机制、师资队伍、教材体系、指导体系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职业指导 课程改革 订单班

    [作者简介]余毅晖(1964- ),女,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湖北 武汉 430205)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职业指导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B336,课题负责人:余毅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13-0089-05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以“订单培养”“2+1培养”“工学交替”等为主要形式的多种校企合作模式,使高职教育越来越贴近企业和市场,特别是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代表的一批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高职学院,就业率更是令人瞩目。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称“武铁职院”)为例,作为全国高校就业50强院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7%以上。该院自2009年起实施“千人订单”计划至今,每年新生尚未进校,大量来自国企的订单便已虚席以待。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感受不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也基本体验不到就业的压力。进入订单班,让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是进了保险箱,所表现出的学习动力不足和整体懈怠状态,足以影响其学业水平、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的认可度。

    这种情况下,如何将职业指导课程的作用真正落实在“指导”上,帮助学生以理性、务实的态度面对学业、面对职场、面对即将入职的企业;职业指导如何“传道、授业、解惑”, 是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事实证明,高职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必须抛弃传统“一刀切”的套路,改革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视域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企业实际需要,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二、课程改革的依据

    1.政策导向。职业指导课程改革首先要顺应国家高职教育发展趋势。近年来,教育部等部委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从四个方面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一是要改革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将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二是要加强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责任意识等综合素质;三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就业与创业、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四是要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制定课程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2007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根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称《课程要求》),高校职业指导课要以职业指导理论为依据,重点帮助学生解决职业规划、就业方法与技巧以及创业等相关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自主意识,学会合理地规划未来,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一系列文件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能力作为关注点,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的、课程开发建设的标准与路径、教学组织形式等诸多方面,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课程要求》更是从知识、技能、态度等层面,对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建设提出目标,搭建框架,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

    2.现实需要。职业指导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是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将职业指导课程纳入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诉求。然而,现实状况呈现的却是两个错位:一是教与学的对接错位;二是供与需的对接错位。

    首先,学生对职业指导课程的认可度并没有想象的高。2011年,一项面向武铁职院近千名在校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30%的学生认为职业指导课“实用性不够”“针对性不强”,持这种观点的学生80%以上集中在各类订单班中。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有二:一是对于订单班的学生而言,就业既没有给他们带来压力,也没有给他们带来困扰,而职业发展又并非他们眼前必须面对的话题,因此产生职业指导课“没什么用”的想法便不足为奇。这也反映出很多高职生看问题缺乏长远目光的通病。二是按照统一的授课计划,对订单班的学生讲授他们目前并不急需的内容,如求职方法与技巧等,显然没有抓住学生的需求点,教与学因此产生对接错位。

    其次,职业意识、规划理念、自我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认同欠缺的毕业生很难得到认可。调研显示,高职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表现出的职业素养等职业软实力方面的不足,常常令企业感到失望,显示出了供与需的对接错位。

    三、课程改革的原则

    1.注重实效性。注重实效性是高职职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根本诉求。职业指导课程改革必须调动和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与资源,提高实效性。既要注重课程的科學性、系统性,又要注重课程的实用性;既要着眼于学生长远职业发展,又要重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现实中从高中生到大学生、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既要进行有必要的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相关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既要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努力发挥企业专家、毕业校友的教育示范作用;既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战场作用,也要注重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

    2.强化针对性。强化针对性是高职职业指导课程改革的重点。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大一新生与毕业班学生的需求不同;普通班与订单班学生的关注焦点不同;不同专业学生面对的职业方向及发展特点不同;不同行业对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素质的要求不同;行业内部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不同;男女生因性别差异,面临的求职难度不同。职业指导课程改革必须将诸多不同纳入视线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特点和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凸显教学的针对性。

    3.强调合作性。加强校企合作是高职职业指导课程改革的主要路径。加强与企业合作,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在课程的标准制定、内容選择、形式呈现,以及教师培训、教材开发等方面,全方位引入企业元素,将职业指导课程置于具体的行业、企业中,使其具有明确的指示对象。其中,对学生而言,有了明确的企业目标,根据不同企业的文化、标准、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这是今后就职的企业对“我”的要求,一切皆与“我”有关,“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会关系到未来在企业的发展。对企业而言,有了明确的受教对象,订单班学生亦即企业准员工,让准员工们尽早了解企业文化、用人标准和素质技能要求,从而在学校做好充分的入职准备,缩短入职后的适应期与磨合期,符合企业利益。对职业指导课程而言,则更能凸显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服务性,真正发挥连接企业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课程改革的实施

    1.指导思想。作为公共课程,职业指导课涉及全校所有院系和专业,因此教学改革必须符合基本教学规律和具备可操作性。一不能偏离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使改革流于虚无;二不能脱离学校教学安排与管理的大环境,使改革成为难以实施的空想或空谈;三不能希求面面俱到,必须明确目标,解决关键和重点问题。

    2.教学安排。职业指导课程一共有56(28+28)个学时,授课时间分为一年级上学期和二年级下学期两个阶段。一年级上学期为第一阶段,设定主题为“大学生活与职业发展”。这一阶段的教学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针对新生的特点,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二是指导学生认知自己,了解职业、专业、行业及企业,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掌握职业规划方法,为今后的职业及人生发展奠定基础。二年级下学期为第二阶段,针对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成为职业人的特点,设定“求职与就业”主题。此阶段教学尤其要注重“因班施教”,对于非订单班学生,重点帮助他们解决求职择业问题;对于订单班学生,重点帮助他们解决初入职场的角色转换问题。

    3.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以武铁职院2014—2015学年“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为例,该课程以模块化教学形式组织实施,授课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若干通用模块,即所有学生必须了解、懂得、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模块。二是若干靶向模块,即面向不同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灵活取舍的教学模块。例如,第一教学单元“大学生活及其适应”,第一部分内容设定为“新环境适应”,具体由“大学生就业形势”和“面对大学新生活”两个通用模块组成,教学目标为帮助学生认识、适应大学生活环境,树立自我管理意识、竞争意识、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意识,思考自我发展目标;第二部分内容设定为“专业及职业认知”,具体由“职业素质、态度、技能与职业发展”“打造职业竞争力”两个通用模块和“目标企业文化及用人标准”一个靶向模块组成。教学目标为帮助学生了解专业、了解专业对应的行业、认知职业世界、建立基本的职业意识。靶向模块则面向不同的企业订单班设置,旨在帮助学生具体了解目标企业。再例如,第三教学单元“求职”部分,包括“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求职简历的撰写”“求职资料的投放”“面试各环节的处理及面试应对”“求职礼仪”五个靶向模块,主要针对尚未落实就业的非订单班设置,对订单班学生不再讲授本单元内容,直接进入第四单元“就业”部分的学习。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建立理念、掌握方法、信息搜集与处理、案例剖析、企业文化介绍为主,淡化理论灌输,强化实践指导,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形式上,打破教师中心模式,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强调和强化学生参与,教师作为指导者,围绕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参与到讨论、观摩、实际操作等具体过程中来,避免出现教学脱节,学生置身教学过程之外做旁观者的状况。

    五、改革需要重视和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1.校企合作机制建设问题。在职业指导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深化校企合作是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从本课题组对企业的调研结果看,企业虽然在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规划等方面对学生有较大的期许,但是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指导课程的意愿并不强烈。在被问到“企业是否愿意派出相关专家进入职业指导课堂,为企业订单班或拟录用的学生授课”时,93%的答案是“不好说,要看情况”,而非“愿意”。在被问到“企业是否愿意接纳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进入企业开展随岗学习和调研”时,82%的企业选择的答案是“不好说,要看情况”,而非“愿意”。关于“如何利用学校职业指导这一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合乎企业需要的员工”,84%的企业选择了通过参与职业指导教材的编写,实现行业或企业对学生的职业化影响。显然,企业一方面希望得到满意的准员工,另一方面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却不高,这是当前高职教育在深化校企合作问题上普遍遭遇的尴尬,职业指导课程同样无法幸免。寻找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是职业指导课程改革需要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2.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专业性不强、稳定性不够,始终是高职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无法回避的问题。关于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与队伍建设问题,教育部都有明确要求,概括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要摆在高校师资建设的重要位置;二是要加速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和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三是专职职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聘毕业生的比例要保证不低于1∶500。然而,现实状况是,真正训练有素的专职职业指导教师严重不足,任课教师多由学生辅导员兼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指导课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建设稳定的、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至少应在三个方面加以重视和强化:一是加强专业培训,有计划地对职业指导教师进行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二是强化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将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常态化、制度化。通过开展企业调研,了解职业世界,熟悉常规岗位特点及基本素质要求,特别是合作企业的行业特点、企业文化、用人标准、员工发展路径,使教师成为真正熟悉职场的专家,成为连接课堂与职场、学生与岗位、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纽带和桥梁。三是最大限度地取得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合作与支持,将企业人士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请进职业指导课堂中。

    3.教材建设问题。职业指导教材建设包含两大任务:一是教材编写,二是多媒体信息资料库建设。目前职业指导教材种类繁多,但是从内容上看,普适性的泛化理论较多,能够针对学生实际“把脉问诊”的内容不足。一项面向武铁职院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们很少认真研读职业指导教材。63%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丰富,理论和道理很多,但是他们迫切希望了解的与行业、企业有关的知识或信息很少涉及,所以相比较于阅读教材,他们更倾向于直接登录互联网或求助老师。因此,编写符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职业指导教材,是职业指导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编写教材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应该调研为先,编写在后;充分酝酿,谨慎论证;扎实推进,力求出新。教材编写必须以深入的企业调研为基础,必须有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参加,必须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能够突出企业文化特点。在内容上需加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针对学生特点,结合岗位要求,立足学生就业,关注学生长远发展。

    多媒体信息资料库是课程教材的重要补充。由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视听资料、测评平台、职场案例、行业(企业)动态、各类模拟试题、相关资料汇编、重要网站链接等构成的多媒体信息资料库,与教材共同构成多维度的立体学习资料体系。职业指导所面对的职业世界、人力资源市场、行业企业等对象都是动态系统,会随着经济形势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多媒体信息资料库建设不能一劳永逸,必须不断充实、更新,确保为学生提供最新、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有效的课外学习园地。

    4.指导体系建设问题。职业指导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职业指导的全程性和全覆盖性,有赖于包括课程体系和服务体系在内的完整体系建设。

    建设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即构建以职业指导课程为主,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及相关选修课程为辅,讲座、报告会、现场观摩、企业参观等课外活动为补充的体系,形成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专职教师、学管干部与企业专家、资深校友结合,互为补充的课程格局,实现职业指导有的放矢地全程全覆盖。目前这一体系的框架已初步形成,但囿于一些主客观原因,要完善这一体系,还需要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部门参与。

    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在以下认知基础之上:一是职业指导的本质是向被指导者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服务;二是职业指导服务体系是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延伸;三是在校企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职业指导的服务对象不仅是学生,也包括企业,服务企业发展是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内容;四是完善的服务体系是增强职业指导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础及保证。基于此,学校职业指导服务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五个平台:一是为学生提供面对面的答疑解惑,满足学生个性化服务需要的职业咨询平台;二是运用专业职业测评软件,为学生提供个人职业规划与发展的有科学依据的职业测评平台;三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最新职业资讯的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四是提供最新就业信息并答疑解惑的就业信息发布与在线咨询平台;五是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掌握毕業生和企业满意度的毕业生跟踪平台。

    专业化、科学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能够极大地提升职业指导的作用和价值。完善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涉及多部门的协调与协作,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成本投入。目前,尽管高职院校已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的职业指导服务,但是形成以完善机制为保障的相辅相成、缜密衔接的完整体系尚需时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Z].2000-01-17.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教学〔2002〕18号)[Z].

    2002-12-30.

    [3]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Z].2004-04-02.

    [4]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Z].2004-09-14.

    [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Z].2006-11-03.

    [6]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号)[Z].2007-04-22.

    [8]余毅晖.职业指导中人本服务的内涵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2007(3).

    [9]姚钦英,王凤基.企业对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需求的调查及思考[J].高教论坛, 2010(7).

    [10]赵苁蓉.构建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

    [11]张国,原春琳.“流水的”辅导员挑大梁 高校就业指导师资之痛[N].中国青年报,2014-05-12.

    推荐访问:职业指导 高职 课程改革 校企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