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场所意识的觉醒与当代图书馆空间设计规划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7 09:10:23 点击:

    (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广西 南宁 530006)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人逐渐意识到图书馆作为场所的重要性,对图书馆空间设计进行了变革:大幅缩减纸质图书馆藏空间,大幅增加公共交往空间,阅读空间趋向多元化,重视开辟文化休闲空间,提升阅读环境,关注阅读体验,注重空间设计的灵活性,并为未来发展预留拓展空间。

    【关键词】场所意识;图书馆空间;公共交往空间;图书馆设计规划

    【中图分类号】G2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6)05-0146-03

    0 前言

    场所和空间其实属于同义词,都是指一定领域范围内的某一事物。只是强调的主体不同。场所强调人的活动,强调活动主体:人,强调人的参与。而空间更注重事物物的属性,主体是物。图书馆馆舍既是空间也是场所,不同时期由于图书馆主要职能的不同,图书馆馆舍的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

    1 高校图书馆场所意识的觉醒历程

    1.1 馆藏存储空间时期

    网络时代以前,数字资源还不是很丰富,纸质资源独霸天下。图书馆每年都要增加大量纸质馆藏,图书馆人不断腾挪馆藏空间疲于应对,很多小馆实在倒腾不出空间,甚至还压缩读者阅读空间。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就是如此,在西校区图书馆没建成之前,外借书库几乎没有阅览座位提供给读者使用。简单地说,那时的图书馆藏书大于一切,读者到图书馆主要是借还图书,体现不出图书馆作为其他活动场所的另一面,图书馆馆舍的价值主要是馆藏储存图书资料。

    1.2 场所意识的觉醒历程

    1.2.1 第三空间理论崛起时期:场所意识的萌芽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电子资源的普及,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发生改变,师生足不出户就可轻松获取学习、研究所需资源,读者需求发生变化,各大高校图书馆入馆率纷纷下降,图书馆馆舍不再是学习、科研必到场所,那么位于学校中心位置的高大雄伟、宽敞明亮的图书馆对读者的价值又何在?1989年,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Ray Oldenburg)在其著作《绝对的权利》中提出:社会空间可以分为3个层次,第一空间是家庭环境,第二空间是职场环境,第三空间是前两者之外的其他所有空间。书中写道:在第三空间里,没有等级意识,不受家庭角色束缚,也没有职场等级压力,人们可以自由地释放自我[1]。随着第三空间理论的传播,图书馆人逐渐意识到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对读者的重要性,将图书馆空间朝着释放读者自由场所的方向发展。

    1.2.2 信息共享空间时期:场所意识的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美国各高校图书馆开始兴建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慢慢地在香港、台湾地区也出现了类似信息共享空间性质的资讯廊、资讯访、资讯公共空间、资讯公共关系空间、资讯市集、资讯大众等[2]。最初的信息共享空间对释放读者自由方面关注度并不高,主要是注重提高读者的信息技术水平,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曾在他的论文中认为:“信息共享空间是提供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场所;使用和检索信息的场所;在新的学术环境中测试软件和硬件的场所;促进学术发展和创造合作机会的场所;以及支持交叉学科研究的场所。”[3]但实际上,这时的很多信息共享空间在第三空间思潮的影响下,场所意识逐渐体现,已有了一站式服务的理念,配备大小适宜、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和装潢舒适的空间[4],有的还为读者提供小憩场所,服务更人性化,逐渐考虑到读者的利用感受。

    2009年,在意大利都灵召开第75届国际图联年会,会议将“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定为年会主题。可见,此时的图书馆界对图书馆是读者的第三空间已达成共识,已完全意识到图书馆是读者活动的重要场所,大幅度地增加用于学习、交流的公共交往空间,为读者提供社交、休憩场所。馆舍面积紧张的馆纷纷压缩纸质图书馆藏空间,将利用率低的图书放入密集库,将更多的馆舍空间让位读者。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就在昌平校区建了容量为100万册的存储图书馆,同时还建了第二存储馆。

    1.2.3 场所意识推动图书馆文化休闲发展

    近年来,图书馆不但越来越重视读者公共交往空间建设,还注重开辟文化休闲与阅读体验空间,在图书馆里设书吧、咖啡吧比比皆是,就连经济文化条件比较落后的广西也有近10家高校开设了咖啡吧。沿海的厦门大学一所高校就开了几十个咖啡吧,俨然成为厦大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开设咖啡吧已成为图书馆休闲服务拓展的方向与吸引读者的必要手段。很多图书馆借此扩大了图书馆的文化休闲功能,让读者更好地释放自己,增加读者对图书馆场所的认同感与归宿感。

    1.2.4 空间生产理论引入图书馆场所管理

    近期空间生产理论逐渐开始引入图书馆界,推动图书馆人更好地对馆舍空间进行管理。闫小斌在《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的生产——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新趋势》中认为空间不仅参与了整个物质生产过程,而且也参与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空间并非孤立或处于静止状态,它不仅是“产物”,而且是“生产者”。他认为传统图书馆服务是空間中的生产。无论是古代藏书楼还是近代图书馆,馆舍都只是扮演了书籍与服务“容器”的功能,即便是经过改造、扩大的馆舍,也只是“容量”的扩大。无论是古代藏书楼还是近代图书馆,馆舍都只是扮演了书籍与服务“容器”的功能,即便是经过改造、扩大的馆舍,也只是“容量”的扩大。现代图书馆服务的转型才是空间的生产,空间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被“人化”,将人的思想、理念甚至想象融入该空间,使空间更具“灵性”,更贴近人性,以最大限度、更好地满足人的自我体验和需求[5]。图书馆建筑更具艺术性,馆舍空间设计更加舒适、人性、立体、开放、多样,追求个性化和文化氛围。

    2 广西民族大学西校区图书馆空间设计规划特点

    广西民族大学西校区图书馆于2013年开工建设,2014年投入使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功能设施完善,采用EM-RFID标签管理,全WIFI覆盖,可以说代表了目前广西图书馆的最高发展水平。

    2.1 注重个性化艺术设计

    建筑是一种艺术,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既要与学校整体建筑风格保持一致,又要有其独特的魅力。高大、雄伟、具有厚重的历史感与文化感是图书馆建筑所必须具备的特点。广西民族大学西校区图书馆作为西校区的标志性建筑,整体风格与广西民族大学的民族性建筑风格保持高度一致。不但建在学校正门中轴线上,而且一进校门便是图书馆。馆门前是开阔的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铜鼓文化广场,门厅上方是少数民族浮雕,二者交相辉映,与广西民族大学的民族建筑风格浑然一体,体现广西民族大学民族性办学特色。门前几十级分层台阶更显出图书馆的高大与雄伟。大厅正前方双层层高与二层带镂空扶梯的阅览室共同突显图书馆的空灵。

    大堂里替代高大厚重书架的是各式轻巧、随手可触的新书展示架,架上都是刚到的新书,与散落在各处的布艺沙发共同吸引着读者坐下来享受文化大餐。室内各式盆栽绿植更是体现了当今生态友好理念,让读者产生与自然相融合的感觉,在图书馆里感知大自然。

    2.2 大幅削减馆藏空间,大幅增加公共交往空间,注重场所价值

    用户至上、服务第一是图书馆服务的核心理念和精髓,读者永远是第一位的。近年来的读者流逝并不是读者不需要图书馆,而是图书馆没有跟上读者需求变化的脚步,没有提供给读者真正想要的服务。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实行藏、借、阅、咨询“四位一体”服务,实行大开间、大流通、EM-RFID标签管理,将利用率低的图书放进密集书库,留出更多的地方给读者阅览,将最好的位置让位读者。

    同时,在数字图书馆时代,仅仅依靠宽敞明亮的阅览室吸引读者是不够的。图书馆是学校文化信息中心,不仅要让读者到图书馆看书,还要设置大面积的适合公共交往的空间供读者交流学习。广西民族大学西校区图书馆增设大量的展厅、报告厅、各种规格的研讨室、影视欣赏体验馆等,为读者提供多元交流研讨场所及学术研究室。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读者多进图书馆。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已举办系列“相思湖畔”专业阅读推广活动,邀请学校名师亲身参与阅读推广,为学生荐好书。同时,还举办一些其他通俗文化讲座,如花艺、茶艺讲座,一改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呆板形象,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待报告厅和影视欣赏体验馆装修完成后,图书馆将举办更多的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文学创作交流会、小品、话剧、舞蹈展演、英语沙龙、音乐欣赏、影视作品赏析、美容化妆、棋牌竞技、书画展览等专题文化休养讲座与休闲文化体验讲座,使图书馆既具有书卷气浓郁的高雅文化品位又能充分重视文化休闲体验活动,增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使高校图书馆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提高图书馆的场所价值。

    2.3 空间多样化,重视文化休闲

    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关注生活质量,休闲娱乐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同时,受多媒体数字化网页阅读方式影响,读者追求享乐性、浅表性、视觉化、注重“悦读”体验的特点明显[6]。滨州医学院图书馆的用户调查也显示,64.84%的读者希望图书馆提供文化休闲服务[7]。高校图书馆应顺应时代潮流,承担起引领健康、时尚新型文化休闲阅读方式的重任,拓展服务领域,让读者在紧张工作、学习之余也能到图书馆舒适、快乐、惬意地阅读与休闲,提高生活质量。

    在一切为了读者的宗旨下,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从读者的角度去思考,以管理者的立场去规划,于2015年10月份在西校区图书馆开设了咖啡吧。咖啡吧采用职工内部集资的模式进行经营,实行股东制管理制度,具体负责经营的主要是勤工助学学生,采用挂靠学校食堂的形式,以不追求利润为目的,拓展了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深度与宽度,为读者创造轻松、舒适、惬意的阅读氛围,使其更契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咖啡吧同时也是信息共享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纯粹的商业机构。在咖啡吧里可以边看书边品茶,还可以轻声交流,既是休闲场所,更是知识获取场所。

    2.4 关注空间的灵活、可拓展性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读者的需求会不断发生变化。图书馆作为生长着的有机体,其服务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要通过不断变换服务方式以适应读者需求。图书馆空间也必须具备变化的可能性,室内各空间能相互调换或相互协作,同时预留出可用于拓展的空间。广西民族大学西校区图书馆采用国际上流行的“三统一”结构模式设计:统一柱面、统一层高、统一荷载,在相对可任意分割的情况下,为图书馆未来的功能性发展预留出空间。除了空间整体结构的可任意分割外,同时在家具设计、购买方面也应考虑可移动性和摆设的灵活性,从而适应不同的需求。

    3 结语

    任何时代,图书馆作为传播知识的空间和场所都不可取代,但同时其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围绕用户的需求进行重新调整和变革空间设计。当代图书馆空间设计规划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纸质图书馆藏空间大幅缩减;公共交往空间大幅度增加;阅读空间多元化,阅读环境质量提升,注重读者阅读体验;为未来空间变化预留拓展空间。这是顺应读者需求的结果,也是图书馆人场所意识觉醒的反映。

    参 考 文 献

    [1]于雷.空间公共性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45,123.

    [2]石莉.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体系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0.

    [3]吴建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7-10

    [4]任树怀,孙桂春.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發展与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24-27,32.

    [5]闫小斌.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的生产——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新趋势[J].图书馆论坛,2015(5):27-31,49.

    [6]张鑫昕.书吧的“悦读”与“体验”[J].美与时代,2010(12):31-32.

    [7]梁艳,王庚.高校图书馆开设书吧拓展第三空间——从星巴克的成功想到的[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12):95-97.

    [责任编辑:陈泽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高校泰语读者信息行为研究与服务重塑——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项目编号:KY2015LX089)的研究成果之一;也系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信息重点研究基地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泰语读者信息行为调查分析与服务定位研究—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石莉,女,重庆西阳人,图书馆学硕士,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馆员。

    推荐访问:觉醒 空间设计 当代 场所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