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浅谈媒体如何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转变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7 08:05:19 点击:

    【摘要】2003年,大学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开始凸显。本文以大学生杂志8年来(2003-2011)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方面的报道实践为例,探讨媒体如何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转变的方法及经验。

    【关键词】就业;价值观;媒体引导

    就业价值观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模式从“国家包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以及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也不断发生变化。从2003年至今,大学生杂志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和报道不断深入,在引导青年就业价值观转变的方法上也显现出层次性与灵活性,作为国内面向大学生群体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本文将结合各个阶段就业问题的特点,总结大学生杂志在就业问题报道方面的经验与收获。

    皇帝女儿愁嫁,吹风提点法

    2003-2004年:2003年,1999年大学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高达46%。当年毕业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初步凸显,天之骄子、精英理念开始松动。与此同时,考研、留学逐渐升温,大学生杂志为此加大了考研留学指导内容,但基本围绕“国外名校介绍”“留学精英故事”“国内名师名校如何考”等方面展开资讯分析及指导,励志故事则多以社会著名成功人士为主。可以看出彼时杂志精英意识尚浓——这也可以视为整个青年群体心态的映射,即“此处不留爷,必有留爷处”;2004年,大学生就业问题进一步突出,大学生杂志对此的正面关注度提高,“博士养猪为哪般”、“皇帝的女儿也愁嫁了”等报道密集出现,同时从就业形势分析与提点鼓吹,积极引导大学生们正视困难,放下身段,正面现实,摆脱等、靠、要思想,为就业作出积极努力。在此时期的就业报道,多为正面吹风法,相对来说方法比较简单。

    普通劳动者:望闻问切法

    2005年-2007年:这三年里,就业形势进一步严峻,社会、教育部门及相关政府部门对就业难问题的认识也逐渐深入。2006年5月22日,中国青年报一篇《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的文章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与激烈讨论,中国青年报记者本就高考填报志愿问题采访了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该负责人强调时下应放低对大学生身份的期望,“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1]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口号提出,正式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从“精英”转向“平民”,这引来社会一片争论。家长及大学生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我们采取了望闻问切法。

    所谓望、闻、问,就是深入了解大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我们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方法。被动法是及时收集整理读者来信、来电及邮件内容,在那一时期,我们几乎每天都能接到许多讨论此事的电话及邮件,家长会问:“既然大学毕业生都是普通劳动者了,那我当初干吗花那么多钱让它们接受大学教育?直接高中毕业直接去打工不就得了?”家长们大多觉得自己花了精英教育的学费和付出,得到的却是孩子们普通劳动者的前途,不满;同学们则满腔委屈与抱怨:抱怨扩招制度,抱怨大学僵化的教育体制,学的东西派不上用场,形成不了竞争力等等。我们从这些抱怨里可以看到,他们对普通劳动者的普通两字有误解,觉得普通等同于低端工种,等同于低等的社会地位;主动法,就是我们深入校园,采访大一到大四的同学以及高校老师,问他们如何看这一说法,我们进校园与同学们聊天,发现大部分同学对此说法付之一笑:我们早就是普通劳动者了呀?哪里还可能奢望不普通?现在已经是网络相声实践者之一的东东枪,2006年本科刚毕业,他告诉本刊记者:“我认为所有劳动都没有什么特殊的。我愿意做普通劳动者,因为我只能做普通劳动者。”

    主动和被动的望闻问诊完成后,我们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判断,那就是大家对普通劳动者概念不清,对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应对感到迷茫。诊断完成后,就是下药了。当时已经有多家媒体从政府角度,请了诸多教育领域的专家来解读此句话含义。但是我们始终认为,苦口婆心往往招年轻人厌烦,居高临下的说教或指导,定难解开此心结。惟有他们的同龄人站出来说话,说出自己的感受。为此,我们采取了这样的报道层次,请局外高人解读“普通劳动者”的普通,到底是个什么意思;所谓当局者迷,研究教育的人未必如跨界的人看得清,我们就此问题独家采访了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对方语出惊人:“别以为普通劳动者就是水平低,(从实践技能层面讲)大学生现在还不如普通劳动者!”“凤凰太多,只有落在鸡窝里才有出头之日”[2]这些观点看似惊人,实则直击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严重弊端,如一剂猛药,点醒了仍躺在大学温床里的同学。

    下了猛药,还得调理,到底怎么做呢?我们决定让学生自己站出来说话,于是有了自救篇,讲了三个故事:当普通劳动者的故事——当保姆也要当出技术含量;实习的故事——普通劳动者有经验我们没有?实习去;转变观念的故事——不愿卖糖葫芦的北大学子与拖地打水的香港大学生。通过刚柔并济的方法,让大学生既认识到问题的严峻,又不至于过度焦虑,明白要解决问题尚有成功先例可循。最后的导向是积极而温暖的。这种方法比较冷静,力图解决问题,身份上兼导师与顾问二职。

    本刊用此思路,开辟了职场专栏,通过行业分析、职场精英、实习故事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大学生细致认识今后将要从事的职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强调“要做职场精英先做好小事”的核心理念。此外还先后报道了社团、关系是社会资本等重要选题,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多实践,扩大人际交往圈,为增加求职竞争力作好准备。这一时期,中央及各地政府对大学生下基层、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计划等政策加大了推广与实施力度,我们对此报道也基本上采取这个思路,进一步引导大学生转变城市中心价值观,面向广阔的基层锻炼才能,发挥才干。

    创亦有道:春风化雨法

    2008年-2009年:2008年底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大学生就业迎来最为寒冷的冬天,受经济危机影响的产业,在转型中产生的人才需求变化,挤压了很大一部分就业空间,同时又释放出全新的人才需求信号。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是创业的毕竟仍是少数,据调查,200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仅有1.2%的人自主创业,三年后有4.9%的人自主创业。[4]但根据我们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是,虽然大学生创业的事实不多,但创业的心人皆有之,也是在此时期,大学生对创业的关注程度与热情空前高涨。

    大学生杂志采用了全面改变创业典型报道策略的方式。那些有创业冲动的大学生,最常问的问题就是:我这样的是否适合创业?我们联系了多位有过创业经历正在创业者,接连發了20多篇创业指导方面的文章,鼓励、提醒、泼冷水,兼而有之,更主张大学生们在大学时多折腾、多实习、多发现自己是否具有创业的激情与潜质;但是,我们也深刻意识到,鼓励大学生创业,必须还得从根本上扭转创业价值观开始。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转变:打破创业神话报道方式,回归平凡真实的创业故事;曾几何时,互联网黄金时代,大学生的成功创业典型是:马云、张朝阳、李彦宏,那些一朝功成,日进万金的成功人物,成为炫目的光环,“暴富”“多金”“成名”一度成为创业成功的标杆,却抹煞了许多创业低谷时期的艰辛,那是对后来者来说最真实也最有借鉴意义的细节。《哥们儿要吃文化饭》、《一对新理想主义者在行动》等文章,讲述了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创业故事,清新、自然、亲切的叙述,同龄人完全可以感受到其中之甘苦。我们对创业的报道,转向创业之乐、创业之艰、创业之新,逐渐把大学生对创业的关注点,从“挣大钱”慢慢引导到“受大苦,享大乐,受苦享乐皆是青春”的境界中来。即便和其他媒体选择了同样的采访对象,但是叙述的视角与挖掘的角度就立刻有别于为吸引眼球而鼓吹的“掘金神话”,我们静下心来,给大学生们打开一扇扇窗。这些可以称之为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引导方法,受到了大学生读者的真心欢迎,最大的表现就是,每期创业故事一出,就有无数同学打电话到编辑部索要创业主人公的联系方式,希望能跟对方进一步交流、解惑。这种报道方法,是整体战略、高度、认识一致的,读者不会在杂志中产生认知错位,杂志在其中充当了青年群体顾问的角色。

    此外,我们还进一步挖掘诸多创业蓝海:对大学生来说,传统的创业固然是起点,但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投身于产业转型中的朝阳产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网络经济、公益等领域的创业,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片亟待开发的蓝海。通过整个报道角度、报道方向的转变,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不拘一格:多元报道法

    2010年至今这一阶段,中国经济迅速回暖,就业随着2009年第一批90后进入大学,我们对90后在就业价值观特征一直密切关注;90后成长环境的变化:家庭经济实力的提高,网络带来的获取信息多元化等特点,就业价值观呈现多样化;对他们来说,就业虽然也是令人头疼的问题;但是,至少他们在选择逃离北上广,回到家乡或二三线城市的时候,他们的背后有着一个可以给他们一定经济支撑的家庭,因此,他们更能按照内心的喜好来决定未来的方向,或就业、或创业、或自由职业、或干脆自创职业……他们的选择没有固定标准,也懂得尊重别人的选择,凡客体最好地体现了90后“做自己就好”的心境。因此,我们对大学生就业的报道方法也采取了多元化,没有标准就是最大的标准。喜欢的、个性的、能够把自己的爱好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就是成功的。如到处都是生意经的创意市集、温馨体贴的爱情银行、科学大爆炸的5023宿舍、绿色先生的绿色账户、热闹的校园话剧等等报道,这些故事不会以ABCD的方式告诉大学生求职方法,却从另一个方面婉转透露这样的信息:只要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只要做的是有社会需求的有善、并有爱的事,就不愁找不到要就的那个“业”;只有不断肯定多样化的就业价值观,才可能使大学生读者以平常心来看待自己的就业,在这个理念下,大学生杂志真正担负起了朋友兼倾听者的角色,当然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改进。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N].中国青年报,2006,5,22(考试版).

    [2]做有饭吃的蓝领 还是没饭吃的精英[J].大学生杂志,2006(14):10-11.

    [3]早就不把自己当精英了[J].大学生杂志,2006(14):13-15.

    [4]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推荐访问:浅谈 价值观 大学生就业 引导 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