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高校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天津市5所高校的实证分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7 01:50:11 点击:

    ■ 周聪聪,赵春颖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宁 272000)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高等教育要承担起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时代使命。为此,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相关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有学者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虽有了解,但还不全面;
    生态文明意识虽觉醒,但还不健全;
    生态文明行为虽开始形成,但仍存在缺位[2]。也有学者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提出建议,认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可以通过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倡导生态文明教育等途径实现[3]。

    然而通过文献梳理发现,鲜有学者对研究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进行研究。研究生作为未来科学技术创新的后备力量,其生态文明素养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究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鉴于此,以天津市高校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如何?二是高校实施研究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如何?三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如何影响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有效提升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建议。

    (一)研究思路

    为了着重探究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影响,进而提出高校培育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建议。基于此研究目标,确立研究思路。

    首先,明确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概念并探究现状。奥尔认为“具备生态素养的人需要有理解相互关联性所需的知识及关心的态度,还需要有根据知识和感觉进行实践的能力[4]。”我国学者将生态文明素养定义为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学习积累而形成的关于生态知识、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能力的综合素养[5]。基于已有研究,认为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是包括生态知识、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在内的综合素养,进而试图从生态文明知识、意识及行为三个方面探究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

    其次,明确研究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并探究现状。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借助教育手段,使人们获得防治环境问题的知识与技能,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态度[6]。有学者认为要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考评机制、学科协同及校际合作等方面加快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7]。基于已有研究,认为研究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指高校在一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导师指导、课程教学、学生活动及考核评价等教育活动,引导研究生掌握生态文明知识与技能、自觉以生态文明意识约束生态文明行为,进而试图从培养目标、导师指导、课程教学、学生活动及考核评价五个方面探究高校研究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基于上述分析,应用回归分析方法探究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影响,进而形成研究结论及建议。

    (二)研究工具设计

    为了着重探究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影响,其中生态文明素养为因变量,生态文明教育为自变量。基于生态文明素养及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形成操作性定义。

    因变量生态文明素养包括生态文明知识、意识及行为三个因子,其操作性定义说明如下:生态文明知识指研究生对包括生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前沿理论知识在内的综合知识的了解;
    生态文明意识指研究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科研活动中生态价值观的形成;
    生态文明行为包括研究生在日常生活及科研活动中的生态文明行为。

    生态文明素养量表包含14个测量题项,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根据符合程度,1表示“非常不符合”,3表示“一般”,5表示“非常符合”。第一,利用CR均值对题项进行项目分析,所有项目达到显著水平(P<0.001),因此将其全部保留。第二,利用KMO样本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得出质量感知KMO值为0.776(P<0.001),认为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第三,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14个题项提取为四个因子,将因子题项进行归类后,不完全符合研究者架构。因此,根据主成分因子提取并进行正交旋转的结果,再参考生态文明素养相关理论,删除不符合研究目的和解释量较小的题项,确定了生态文明知识、意识及行为三个因子,三个因子累积解释的方差为68.429%,与概念界定一致。而后进行信度分析,所得克朗巴赫系数为0.774,此量表可以作为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测量工具。

    自变量生态文明教育包括培养目标、导师指导、课程教学、学生活动及考核评价五个因子,其操作性定义说明如下:培养目标是高校对研究生在生态文明知识、意识及行为等方面的规定;
    导师指导是指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生态文明素养方面的指导和影响;
    课程教学主要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网络平台建设等内容;
    学生活动主要包括学生参与的环保类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考核评价主要是指在对研究生的课程、论文的开题、中期及答辩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考核的过程中,涉及生态文明素养的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量表包含28个测量题项,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根据符合程度,1表示“非常不符合”,3表示“不清楚”,5表示“非常符合”。第一,利用CR均值对题项进行项目分析,所有题项达到显著水平(P<0.001),应全数予以保留。第二,利用KMO样本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得出质量感知KMO值为0.945(P<0.001),认为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第三,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28个题项提取为五个因子,将因子题项进行归类后发现,各因子的结构清晰,他们共同解释了总方差变异的65.425%,且与概念界定一致。而后进行信度分析,所得克朗巴赫系数为0.948,此量表可以作为研究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测量工具。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

    以天津市高校为研究对象,选取天津市5所高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电子版问卷与纸质版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613份,有效问卷505份,有效回收率为82.382%,样本结构如表1所示。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应用均值和标准差分析探究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及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探究生态文明教育对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影响。

    表1 数据结构(N=505)

    (一)生态文明素养及生态文明教育的特征分析

    1.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特征分析

    如表2所示,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均值为3.74。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包括的三个因子中,生态文明意识因子得分最高,为4.38;
    生态文明行为因子得分为3.95;
    生态文明知识因子得分最低,为2.95。

    表2 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总体特征

    2.研究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特征分析

    如表3所示,生态文明教育的均值为3.54。生态文明教育所包括的五个因子中,培养目标因子得分最高,为3.82;
    导师指导因子得分次之,为3.74;
    课程教学因子得分最低,为3.30;
    学生活动因子得分为3.58;
    考核评价因子得分为3.37。

    表3 研究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总体特征

    (二)生态文明教育对生态文明素养的影响分析

    为分析生态文明教育对生态文明素养的影响,将研究生的个体变量做虚拟变量处理后作为控制变量(以男性、人文社科类、普通高校、一年级的研究生为参照组),分别以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所包含的三个因子作为因变量,生态文明教育作为自变量构建回归模型,回归方法采用强制进入法。

    1.生态文明教育对生态文明知识的回归分析

    由附表1可知,回归方程的F值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回归模型是显著的,修正后的R2值为0.252,说明上述自变量解释研究生生态文明知识25.2%的差异。在各影响因素中,课程教学因子对生态文明知识的贡献最大,回归系数为0.288,且非常显著;
    培养目标因子的回归系数为0.122,且显著。

    附表1 生态文明教育对生态文明知识的回归分析

    2.生态文明教育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回归分析

    由附表2中可知,回归方程的F值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回归模型是显著的,修正后的R2值为0.169,说明上述自变量解释研究生生态文明意识16.9%的差异。在各影响因素中,导师指导因子对生态文明意识的贡献最大,回归系数为0.274,且非常显著;
    培养目标因子的回归系数为0.233,也非常显著;
    课程教学因子的回归系数为-0.248,且显著。

    附表2 生态文明教育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回归分析

    3.生态文明教育对生态文明行为的回归分析

    从附表3可知,回归方程的F值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回归模型是显著的,修正后的R2值为0.277,说明上述自变量解释研究生生态文明行为27.7%的差异。在各影响因素中,培养目标因子对生态文明行为的贡献最大,回归系数为0.384,且非常显著;
    导师指导因子的回归系数为0.228,也非常显著;
    课程教学因子的回归系数为-0.124,且显著。

    附表3 生态文明教育对生态文明行为的回归分析

    4.生态文明教育对生态文明素养的回归分析

    由表4可知,回归方程的F值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回归模型是显著的,修正后的R2值为0.307,说明上述自变量解释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30.7%的差异。在各影响因素中,培养目标因子对生态文明素养的贡献最大,回归系数为0.335,且非常显著;
    导师指导的回归系数为0.256,也非常显著。

    附表4 生态文明教育对生态文明素养的回归分析

    在对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研究结论,并提出研究建议。

    (一)研究结论

    1.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整体状况较好,但生态文明知识缺乏

    由生态文明素养的特征分析可知,研究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得分最高,表明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的得分也较高,表明研究生生态文明的行为也较好。但是,生态文明知识的得分最低,表明研究生缺乏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或者说研究生尚未建立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体系。而生态文明知识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这种跨学科知识恰恰是研究生最应该加强的知识[8]。从而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教育非常必要与紧迫。

    2.生态文明教育对生态文明素养具有重要影响,且各因素对生态文明素养的影响各不相同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研究生生态文明教育能够解释30.7%的生态文明素养的方差,可以说生态文明教育对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而言,课程教学是影响研究生生态文明知识最重要的因素;
    导师指导是影响研究生生态文明意识最重要的因素;
    培养目标及导师指导对研究生生态文明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学生活动与考核评价对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影响不显著。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形成应是培养目标、导师指导、学生活动、考核评价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通过进一步实证研究发现,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活动的开展及其考核评价并没有对研究生素养的形成产生影响,一定程度上认为学校生态文明素养活动开展的效度与力度不强,考核评价的效果不佳,并没有充分利用学生活动及考核评价因素对研究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施加影响。同时,也说明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活动及考核评价因子的指标构建不完善,无法有效反映生态文明教育对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影响。整体而言,在生态文明教育的五个因素中,培养目标和导师指导对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影响作用尤其突出。

    (二)研究建议

    1.将生态文明素养纳入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系

    当前高校培养目标中主要是对研究生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没有涉及生态文明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其结果就强化了研究生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功利之风[9]。卢风教授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就是广义的生态文化。在未来的生态文化中,应树立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10]。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培养研究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将生态文明素养纳入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之中,尤其是研究生的生态文明知识素养。具体来说,在研究生培养目标中制定一系列生态文明素养的规范、要求,如科学研究过程中考虑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开发可持续的技术、工作方法的可持续性等[11]。既注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注重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形成,不断优化融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于一体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系。

    2.构建完善的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课程教学体系

    由研究结论可知,课程教学是影响研究生生态文明知识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应通过构建生态文明素养课程教学体系推进研究生生态文明知识教育。首先,在通识性课程方面,将生态文明素养课程定位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将“环境伦理学”“可持续发展引论”等生态教育课程从选修课程调整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其地位应与“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相同[12]。相应地,加强环境学、生态学等自然科学与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社会科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开展生态文明素养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内容支撑。其次,在专业课程方面,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教师在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将生态环境的现实热点问题和生态学的相关知识结合本专业内容引入课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户外教学、专题式教学等方法,使生态问题具体化,更好地发挥专业课在生态文明知识教育中的作用。

    3.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中的作用

    由研究结论可知,导师指导对研究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及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中的作用。一方面,导师应具有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自觉遵守生态道德规范,以自身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为研究生做出示范。另一方面,导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注重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有研究表明,大多数研究生认为导师自身注重遵守生态伦理道德,但很少对学生进行系统深入的生态文明教育[13]。因此,导师应在科研活动的指导过程中,注重结合具体的研究问题,强化研究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引导研究生不断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4.优化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对研究生的考核评价大多集中在开题报告、中期考核以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等级这几个方面,因此应注重发挥质量评价对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如评价研究生选题的可持续性、科研成果的生态性价值等。另外,高校应注重对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评价指标的研究,综合应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考察研究生对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的情况、对生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将生态文明素养纳入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从而促进研究生生态科研理念及科研行为的形成。

    猜你喜欢培养目标导师研究生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无机材料学报(2022年8期)2022-09-29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8期)2022-04-13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中国博物馆(2019年3期)2019-12-07V eraW an g疯狂英语·新读写(2018年2期)2018-09-07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8年3期)2018-02-16导师榜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8年1期)2018-01-31爱情导师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21期)2015-03-11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4年2期)2014-10-19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中国火炬(2009年8期)2009-07-24

    推荐访问:天津市 实证 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