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以“学的课堂”为基点的语文课堂初探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6 20:45:20 点击: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进行的今天,我们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也随之不断地发生改变。但是仍有暗潮令人担忧:课堂仍是“教”的课堂,而不是“学”的课堂;课堂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滔滔不绝,学生“默默配合”。怎样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本文试就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以“学的活动”为基点作一些探讨。

    一、学的课堂要关注教学设计的基点

    新课程呼唤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的活动”丰富多样,要求“学的活动”完整而有结构,应把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教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的活动”,教学环节就是对学生“学的活动”的组织,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根据学习目标,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规律,设置学生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学的活动”充分展开,让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教学设计中如何关注“学的活动”,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教学设计结合学情

    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只有以学生学情为基础,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获取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若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需要关注学情。

    1.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了解学生、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的沉淀,便于形成学习平台,抓准基点展开梳理,从而有助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竹影》这一课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预习,在预习中让学生提出学习本课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大致提出了以下问题:一是文章写了小伙伴们月下观竹影,为什么还要写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二是文章写竹影内容不多,作者写作是不是离题了。教学设计时,我结合学生的这两个问题来设计课堂中的学习活动。

    2.关注学生的知识建构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仅能对文章做一个整体的把握,并不能积淀起应有的文化底蕴,当然也就谈不上建立起应有的语文知识框架。我们要认识到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例如一篇课文学完后,学生意犹未尽,正是他们想要向深处挖掘探寻的时候。如果教师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就能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同时使知识更系统化。在教师为学生搭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化底蕴一点点积累起来了。学生对如何写景已经有一定了解,而把景物写得生动、细腻还会有距离,《竹影》一课,我就重点设计了“描写中的修辞”这一语文知识,结合这一知识开展课堂学习活动。

    3.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

    有人说:经历了就懂得了。阅历就是知识,就是经验,学生的生活经历是构成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要使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很有必要。如在教学《竹影》一课时,由于学生大多生于城镇,长于城镇,大多数学生对竹子并不是很熟悉,课文中的插图又很抽象,在课题解读时,本人随手拿出课前准备的竹枝,把竹影投射在黑板上,让喜欢画画的学生沿着影子画下来,这样不拘一格的导入,不但吸引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体会了文中孩子们画竹影的乐趣,也为下文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做好铺垫。因为文中有关于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要了解它们的不同艺术特点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借助于多媒体播放中国和西洋的名画让学生欣赏,再与画在黑板上的竹影对比,学生很容易接受文中孩子们画的竹影是中国画,也随之而容易体会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二)教学设计结合文本特质

    文本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依托和凭借。甚至可以这么说,文本是语文教学的第一生产力。文本特质决定了围绕该文本采取的独有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文本的语言特色、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作家的思想等方面出发,设计出切实可行、更为有效的教学思路,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竹影》是丰子恺散文作品中的一篇佳作,丰子恺散文在中国现代散文中独具特色,究其原因,在于其艺术创作与对童真的追求、对佛理与艺术的探求密不可分,其中又以“童心”为最根本之要素。因此应从童真之心入手分析其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对这样充满童真童趣的文本,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找出文中哪些语句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请说说理由。找找,说说,读读,学生就体会了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只有不脱离文本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基于文本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重锤敲打”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对次要的内容“轻轻叩击”甚至“忍痛割爱”,另一方面也使学的活动得以充分展开。

    (三)教学设计结合文体特质

    我们知道,每一种文体都有自身的特点,而不同的文体应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如诗歌的情感与朗诵,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散文是人类心灵的袒露,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散文优美的遣词用句,用心去理解,用心去鉴赏。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作者的感情有所沟通,才能读懂散文,读深散文。例如《竹影》这篇散文在教学中必须关注文体特质的两个方面:

    1.语言特色

    丰子恺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独具个性的散文作家,其散文语言的漫画风格是其散文审美品格和丰富内涵的外在显现。并且这种简练传神、素朴亲切、率真自然的语言风格贯穿了丰子恺的创作始终。《竹影》一文作者用率真的声音编织出充满童趣的、活泼的话语形象。据此,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学的活动: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用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再想想为什么用得好?学生们很快能找到:句子“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中的“一跳一跳”;“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句中的“隐”……这些字词或采用叠词,或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简练传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孩子眼中事物的特征,语言活泼形象,充满童趣。

    2.情感体验

    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 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种媒体作为审美情感的触发点,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感受和体验,获得审美经验。《竹影》教学中借助于多媒体播放中国画和西洋画中的名作让学生欣赏,以及品味文中爸爸针对绘画循循善诱的话语,可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依据文体特质进行学的活动设计,选择与文本特征中的关键点,设计与之切合的教学方案,把讨论、解决这个点作为主要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主要的过程或手段,在围绕这个核心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的思维触角深入到每一个关键性的句子和词语,体悟内化文体特点,进而达到《课标》所要求的“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语言能力”。

    二、学的课堂要立足学习活动的实效性

    学的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能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的活动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然而在课堂中,要实现以有限的时间获得学生的最大进步与发展,使学的活动效益最大化,必须提高学习活动的实效性。实现学习活动的实效性,本人认为首先要立足以下三点:

    1.学的活动要关注语文知识

    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假如在《竹影》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安排过多的时间让学生探讨有关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内容,语文课就会变成美术课。语文课堂可以关注人文,可以关注工具,也可以关注实践运用。如果我们能把其中的一点运用好,渗透好,那么,学生的收获一定是大的。因此,在上一节课之前,我们一定要问问自己,这节课我们在教学生学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收获了什么。时常这样问一问,会让我们教学的思路更加清晰,学的活动也安排得更为恰当。

    教师要借助“课本”这一例子,把教材中所出现的“语文知识点”教给学生,让学生正确地掌握。《竹影》这一课,我选择的语文知识便是“如何细腻地描写景物”。这样,学生在日积月累中,才能逐步形成规范的语言,才能游刃有余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

    2.学的活动要体现学生意识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彰显学生学习的本位,从而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学习才能从未知走向已知,在认知途中通过自我探究、同伴合作、教师点拨,获得求知的体验和精神的成长。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实施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课堂教学必须改变“满堂灌”及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被动的教学方式,要改之为以学生所喜欢的主动探索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可“霸占”学生的课堂,越俎代庖,要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课堂教学方式,这样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如在《竹影》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找出文中哪些语句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请说说理由;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用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再想想为什么用得好?这些活动都很好地体现学生意识。这些学的活动的设计,打开了学生学习的广阔空间,营造了自主的学习氛围。只有学生参与了,才能使学习实现真正的高效。这些教学活动又是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展开,让学生在参与一个个活动中历练自己,迸发智慧,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3.学的活动要释放学习时空

    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后首先要留给学生自学思考的时间、质疑的时间和互动交流的时间。应让我们的学生先充分自学、思考,再让同学交流、回答,学生自然就参与了学习体验的全过程。

    每堂课都由教师把持,学生没有学习空间,不能自由读书学习,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与学习有关的事情,这样就让学生没有了主人的感觉。要多给学生时间去思考,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思考促使人进步,在学习活动中,无论是师还是生,都需要做一个有质量的思考者,才能使学习取得真正的高效。因而,在课堂中要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表达思考,要留更多的空间给学生拓宽思考,让他们乐思而且善思。因为思考,学生阅读了《竹影》一课后自然明白了: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美,只要我们有爱心,有童心,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美。这样,也就顺利地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学的课堂要立足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常常会有这些情况: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读文章语感较差,口语表达词不达意,写作文时错字连篇,词汇贫乏,想象力不丰富等。这一切无不反映出学生语文素养低下。由此观之,学的课堂立足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

    (一)学的课堂立足于“说”的能力的培养

    说的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朗读、复述、回答、讨论、口头作文等,都是进行说的训练,特别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以及对重点问题的切磋等,这既是对阅读理解的训练,又是对说话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1.说能自圆其说

    《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是阅读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应体现学生的自读自悟。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文的阅读探讨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圆其说,全过程、全方位地投入到阅读讨论活动中来。让学生“说”出来,让课堂“活”起来,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例如《竹影》中孩子们是怎么获得艺术美的发现?有人说来自描竹影的游戏,孩子们得到了一次艺术体验;有人说听爸爸给他们讲解中国画知识,引领他们进入艺术的殿堂……就让学生自圆其说吧。

    2.说能富有思想

    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而这一理念的重点首先就是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富有思想,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有还学生话语权,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在和谐自主的环境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说能创新独到

    新《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这就是说,允许学生对课文有多元理解,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不要用框子去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新的教育理念倡导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他们有思维、有意识,会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对于学生的这些见解,无论正确与否,要给予他们空间,不断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特见解,从而培养创新精神。

    (二) 学的课堂立足于“读”的能力的培养

    1.读出情感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竹影》课堂教学中就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并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的环节;在行文中又安排品味朗读,体验童趣。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时感情就会充沛、真挚。在教学中抓住文章中的经典语言、精美语言和重点语言引导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欣赏,语言中内蕴的情感情趣便会通过品读欣赏感染和陶冶学生,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在朗读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的人生体验,使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2.读出感悟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文本的阅读过程是一种思维的推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个性都会发挥出不同的思维张力。只有融入了个性的解读才是有深度的解读,只有在解读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了个性的特质,解读才能丰富而深刻。课堂中教师应当成为学生解读文本时候的一个向导,引领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走进文本这个矿山,去采挖属于自己的感悟与体验,进而真正地丰富自身的人生阅历。

    3.以读促写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翼,两者相铺相成。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因此,以教材为依托,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很有作用的。例如《竹影》一课中就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三设计小练笔。

    总之,将课堂交给学生,语文课堂才能溢满芳香,我们的课堂就会经常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长气息。

    参考资料:

    黄士力《架起文本和写作的桥梁》,浙江教育出版社。

    推荐访问:基点 初探 课堂 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