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论贵州省县域经济的发展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6 06:55:08 点击: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县域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县域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农业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因此,在农业经济较为落后的贵州,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以贵州省施秉县为例,试图通过分析施秉县的县域经济发展,寻找出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发展 产业化 工业化

    一、县域经济的含义、特征和发展意义

    县域经济是指县辖范围内,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系统,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

    中国县制始于春秋,到现在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国县域经济具有自己的特征。

    1.不平衡性。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和县城之间的差异。一直以来,国家的发展重点和政策侧重点一般都放在县城,这就导致县域的发展速度快,而农村的发展速度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县城的经济水平远高于农村的发展水平。这种不平衡性还表现在全国范围内。我国共有2070个县,各个县域具有其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由此其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就千差万别,根据《2002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指出,中国县域经济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县域经济持续增长,而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缓慢,但其发展潜力优于东部和沿海地区。

    2.完整性。县域经济是社会经济功能完整的综合性经济单元,包括了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生产性行业,又有金融、工商、财政、税收等经济管理只能部门。即涉及到生产、交换、消费等环节,有涉及到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生活领域,可以说,县域经济就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所以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的说法。

    3.开放性。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经济,而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同时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一,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切入点。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带动了农村的产业化、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同时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县域经济的发展能为当地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农民新的就业平台。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中城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压力。

    第二,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十一五”时期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群,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

    第三, 发展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的支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自中共中央十七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方针到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继续大力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在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提出:加强农村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壮大和提升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广大农民和县域居民的生活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保证。

    二、施秉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施秉县地处贵州省东部,全县国土总面积1543.8平方公里,辖4乡4镇6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2009年年末总人口14.39万,其中农业人口11.84万人,非农业人口3.95万人;县境内居住汉、苗、侗、布依等1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5.47%。县城处于县中部盆地城关镇境内,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省会贵阳230公里、州府凯里81公里、湖南怀化230公里。县城一面临山,三面环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1.国民经济稳定发展。近年来,施秉县通过大力实施“一业带三化”发展战略,即做大做强旅游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实现了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全县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56817万元增长到2010年109513万元,其中,一产年均增长8%以上;二产年均增长17%以上;三产年均增长15%以上。2010年经济结构由2005年的“三、一、二”调整为“三、二、一”的新格局。

    2.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施秉县在保持粮食稳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中药材、烤烟、畜牧养殖等特色农业。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1万亩以上,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壮大。烤烟常年种植面积达3.46万亩,烟农收入7000万元以上,创烟叶税1500万元以上。建立中药材种植科技示范基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万亩,产值9000万元;建立了特色种养殖基地,2009年肉类总产量达6000吨以上,种植蔬菜5.2万亩,其中反季节蔬菜0.5万亩。2009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43420万元。

    3.工业经济平稳上升。施秉县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县之本,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围绕做大做强农产品、中药材加工及冶金等优势产业。积极谋划、争取和实施一批工业技改、节能减排等方面的项目,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促进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到2010年,建设了一批绿色加工企业,正在建设硅系高新材料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基地项目,并且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也正在规划建设当中,工业总产值突破15亿元。

    4.第三产业保持强劲发展。施秉县以旅游业为主导,充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从而扩大旅游消费,发展商贸物流业,促进区域联动和产业互动,全面加速服务业的发展。至2005年以来,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业呈跨越式发展,各项旅游指标均高出规划40%以上,共接待游客445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7823.63万元,旅游综合效益6.9亿元。 2006至2009年成功举办四届“杉木河漂流节”,杉木河景区被第三届博鳌国际旅游论坛授予“国家精品旅游景区”荣誉,云台山入选“第二届(2009)中国避暑名山榜”。服务业环境显著改善,市场管理规范运行。

    三、施秉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总量小。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2009年施秉全县的生产总值为99557万元,而与施秉相邻的镇远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90100万元。从农民人均纯收人来看,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5000元大关,贵州省为3100元,而施秉县仅为2920元。我们可以看出,施秉县的经济总量还很小,与同省邻县的差距很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不仅与全国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全省发展水平也还有相当的差距。

    2.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缺少特色产业。施秉县虽然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但是农副产品的系列加工方面相对滞后,特别是中药材和烤烟的深加工。到目前,施秉县没有成规模的药品加工产,没有成规模的食品加工产,没有自己的品牌。农业产业化进程慢,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3.工业基础薄弱。施秉县还处在工业化初期发展的阶段,工业经济结构过于单一、粗放、集中,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少,工业经济总量小,2008年施秉县工业总产值为39453万元,而邻县的镇远为67975万元,其州府凯里为244717万元。施秉县大部分企业发展方式粗放,精深加工的少,工业产业层次低,产业链短,没有形成集群优势,附加值低,产业增值能力弱,缺乏对整个工业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大产业和大企业。工业基础设施不完善,还没有具体的工业集中区。

    4.旅游资源利用程度低。以旅游业为主体的服务业整体开发建设力度不够,市场基础脆弱,服务业竞争力不强。施秉县域内旅游资源丰富,在新规划的533.2平方公里的氵舞阳风景名胜区,有366平方公里在施秉境内,境内景观还有杉木河、云台山、黑冲三个游览区;有五台山、三台山、金台山、西华山、古佛山、佛顶山、穿洞、华严洞、漏日岩等景点和人文景观;有历史久违的民族节日有三月三的爬坡节,五月端阳龙舟节,有六月六的斗牛节,还有姊妹节、吃新节、过苗节,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形成极富魅力的贵州东线旅游特色。但是在这么旅游资源中,只有杉木河是大家所知道的,而舞阳河风景区的名气也是被邻县的镇远抢先,其他的旅游资源都处在刚开发或未开发的状态。

    四、施秉县发展的对策

    发展县域经济,一个符合本地发展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一个清晰的发展思路,对于一个县的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认真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利弊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进行科学定位,找准加快县城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谋划好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施秉县应立足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在加快自身积累基础上,争取外部要素的进人,创造县域经济增长的竞争优势,建设强有力的机动机制。

    1.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实行更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县外市场,重点支持绿色农副产品、中草药、烤烟等的输出,全方位、多领域拓展县域合作空间。以全面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突破口,充分利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北部湾经济经济区和黔中经济区、阳河山水风光旅游经济圈吸引外商投资特色优势产业。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招商引资新方式、新渠道,借助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渠道,千方百计引进域外资金,借势发展,借力生财。适时调整招商策略,大力引进金融、现代物流、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产业,积极引进与现有优势产业配套的上下游产业。

    2.提高农业产业化。引导农产品规范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的链接,提高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水平。通过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 “订单农业”,广泛推广订单式生产,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动机制。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模式,搞好农产品深加工、保鲜、运销,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效益,形成一批能抗衡市场风险的、有竞争能力的农特产品品牌。改善农村商品贸易条件,降低农村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农村市场分工与生产合作水平。

    3.加快工业化进程。贵州省“十二五”期间实施工业战略,施秉也应转变思想,强抓工业。通过调结构、抓改造、建机制、强责任,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引导和扶持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循环工业,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科技含量高、资源浪费少、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绿色经济。加大对现有企业节能降耗和污染物排放的监测监控,鼓励和督促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生产技术、设施改造,做好高污染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中药材、果蔬、畜禽等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绿色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以深加工和精加工为方向,不断开发新产品,构建独具施秉特色的加工工业。

    参考文献:

    [1] 冯德显.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4).

    [2] 凌耀初.县域经济发展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3]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省统计年鉴2009年[M]

    [4] 蒋小华,卢永忠.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以剑川县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0(5)

    [5]李宽端.山东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新西部2009.(06)

    推荐访问:贵州省 县域经济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