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中国工业市场可竞争性分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6 06:45:06 点击:

    资助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11XNH161,项目名称:所有制结构、可竞争性与中国工业市场绩效的决定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中国工业市场的实际,提出了竞争性、外部可竞争性和内部可竞争性三种可竞争性指标,分析了2001年以后我国工业市场三种可竞争性指标的变化。通过分析可以看到,我国不同时期的工业市场可竞争性均存在特有的规律和决定因素,这反映了不同企业在不同条件下的自由进入程度。我们需要调控各种力量,使各类企业能够均衡、协调地进入市场,促进市场内部结构的合理变革,实现工业绩效的不断改进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工业市场市场可竞争性评价指标

    引言

    目前对工业市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内部的竞争性和所有权结构,以及他们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上,很少有人关注中国工业市场可竞争性。这一方面是由于市场可竞争性概念的模糊性和评价的难度,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忽视。事实上,即使可竞争市场中只有一家企业,它也会表现出一个竞争性市场所具有的性质。因此,可竞争性同样会影响市场内部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甚至还会影响市场内部的竞争结构和所有权结构。

    市场可竞争性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市场可竞争性是Baumol等经济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的一个概念,有关可竞争市场理论的早期经典文献虽然经常使用这一概念,但并没有给出其清晰的定义,只给出了可竞争市场的定义:可竞争市场是指可以被潜在竞争者完全自由进入和绝对无成本地退出的市场。根据可竞争市场的定义,以及Baumol对完全自由进入和绝对无成本地退出的界定,市场可竞争性可以被定义为市场能够被潜在竞争者自由进入的程度,自由进入是指没有任何影响企业进入的壁垒。

    影响可竞争性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进入壁垒,但我们对进入壁垒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只知道进入壁垒种类繁多,既与情境有关,成因极其复杂,也与时间有关,具有动态性,既可能是某种单一的进入壁垒,也可能是一组进入壁垒的结合。因此,可竞争性也就成为一个影响因素极其复杂,且具有动态性的概念。但是,无论进入壁垒的种类多么繁杂,每种进入壁垒无非是由以下四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市场条件、政府作用、在位者的策略性行为和进入者的策略性行为。因此,这四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了市场可竞争性的大小。

    市场可竞争性的主要特征

    可竞争性是市场自身的一种属性,从其内涵和影响因素来看,具有如下几个重要特征:一是连续性。市场可竞争性的连续性是指市场可竞争性是一个从完全可竞争性到完全不可竞争性的连续变量,而“并非一个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的命题”。这个连续变量的每一个值都代表一定的市场可竞争性,或者说对应着不同强度的市场可竞争性。因此,市场可竞争性有无限个可能的值,是一个具有不同强度的连续谱的概念。二是动态性。市场可竞争性的动态性是指市场可竞争性是时间的连续函数,每一个时点都对应着一个可竞争性的值。也就是说,一个市场的可竞争性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某些条件下,也可能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某一市场在每一时刻都存在着一个可能的可竞争性值。因此,可以比较一个市场在不同时刻可竞争性的强弱。三是相对性。市场可竞争性的相对性是指对于不同进入者而言,同一市场在同一时刻的可竞争性可能是不同的。市场可竞争性是企业自由进入的程度,这就涉及进入的主体。同一时刻面对同一市场,技术水平高、成本低的企业相对于技术水平低、成本高的企业可能更容易进入。因此,相对于不同的进入主体,市场具有不同的“自由进入程度”,从而具有不同的可竞争性。可见,需要进一步区分相对市场可竞性和绝对市场可竞争性。相对市场可竞争性是市场相对于特定的一个或一些进入主体(企业)而言的可竞争性,绝对市场可竞争性是从全部进入主体整体的角度对市场可竞争性的综合判断。四是复杂性。市场可竞争性的复杂性是指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前面已经对进入壁垒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市场可竞争性的影响因素是各种进入壁垒。目前已知的进入壁垒不下几十种,这些进入壁垒不但直接影响市场可竞争性,而且通过影响其他进入壁垒对市场可竞争性产生间接影响。可见,市场可竞争性的影响因素是极为复杂的,市场可竞争性的变化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且这些作用的相对大小很难加以区分。

    中国工业市场可竞争性分析

    (一)评价方法

    民营、外商等非国有企业的大量进入是中国工业市场企业进入的最重要特征,而民营、外商等非国有企业进入的一般表现是民营、外商等非国有资本的进入。市场的可竞争性越强,这些资本的进入速度越快。而资本进入的速度又与市场的规模有关,市场的规模越大,单位时间进入市场的资本也就越多,资本的进入速度也就越快。因此,市场可竞争性与资本的进入速度成正比,而与市场规模成反比。

    我们可以用非国有资本进入的平均速度与市场平均规模的比值近似评价中国工业市场的平均可竞争性。

    用CONT表示中国工业市场在时期T的可竞争性,则:

    其中,NSKt1为工业市场在T期期末已经进入的非国有资本存量;NSKt0为工业市场在T期期初已经进入的非国有资本存量;T为时期的长度;ST为工业市场在时期T的平均规模,由于我们无法确定S(t)的函数形式,这里用(St1+St0)/2近似评价ST的大小,其中St1为T期期末的市场规模,St0为T期期初的市场规模(以下同)。

    此外,还需要考虑市场可竞争性的相对性。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自身条件不同,国家对其准入的政策也不同。相对于它们而言,市场具有不同的“自由进入程度”,即具有不同的可竞争性。我们把工业市场相对于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可竞争性称为外部可竞争性,把工业市场相对于民营企业的可竞争性称为内部可竞争性。

    同样道理,用ECONT表示中国工业市场在时期T的外部可竞争性,则:

    其中,FKt1为工业市场在T期期末已经进入的外商资本和港澳台资本存量之和;FKt0为工业市场在T期期初已经进入的外商资本和港澳台资本存量之和。

    用ICONT表示中国工业市场在时期T的内部可竞争性,则:

    其中,PKt1为工业市场在T期期末已经进入的民营资本存量;PKt0为工业市场在T期期初已经进入的民营资本存量。

    (二)数据来源

    截止目前,只有《中国工业市场统计年鉴》提供了2001年至2008年工业经济的国有资本、港澳台资本、外商资本和全部实收资本的存量数据,并且缺失2004年的数据。我们用全部实收资本减去国有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之和得到民营资本的存量,用主营业务收入代表规模变量。此外,我们只能得到各年各种资本的净进入量,由于在经济转型期,各类非国有资本进入数量较大,而退出数量较少,我们可以用资本的净进入量近似代表纯进入量来计算市场的可竞争性。受到数据的限制,我们无法考察更长时间范围工业经济的可竞争性状况。下面对我国工业市场的各类可竞争性进行一个初步的分析。

    (三)中国工业市场可竞争性分析

    我们利用上述方法和数据计算了我国工业市场2001-2008年的可竞争性,以及2002-2008年的外部可竞争性和内部可竞争性,如表1所示。

    2002-2005年,我国工业市场的可竞争性、外部可竞争性和内部可竞争性分别提高了18.6%、50.5%和6.6%,外部可竞争性提高的幅度明显高于内部可竞争性。因此,在这一阶段,外部可竞争性的提高是可竞争性提高的主要原因。回顾我国经济变革的历史不难发现,我国于2001年年末正式加入WTO,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市场开放的程度,工业的外部可竞争性得到了明显提升,加快了大型国际跨国公司的进入,并成为推动可竞争性提高的主要力量。此外,入世之后,我国政府开始对国内产业准入实行国民待遇原则,使原来受到限制的投资主体的市场准入条件得以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民营企业更容易进入,因此我国工业市场的内部可竞争性也有所提升。可见,2001-2005年,我国工业各类可竞争性指标的提高是入世后政府政策作用的结果。

    我国工业的三类可竞争性指标在2006年均出现了急速下降。在经过前一时期的市场开放后,大量高效率的企业已经进入市场,市场外部的高效率企业已经很少。在位企业通过效率上的优势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并通过各种策略阻碍市场外部企业的进入。由于市场外部企业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形成了内、外部企业之间成本的“不对称性”,从而暂时降低了市场的可竞争性。因此,2006年各类可竞争性指标的下降是在位企业的策略性行为引起内、外部企业之间成本的“不对称性”造成的。

    2006-2008年,我国工业市场的可竞争性和内部可竞争性分别提高了26.5%和44.2%,外部可竞争性却降低了4.9%。在这一阶段,内部可竞争性的提高是市场可竞争性提高的主要原因。这很可能是因为国务院于2005年出台了“非公经济36条”,要求加快垄断市场改革,允许非公有资本的进入,鼓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政策的作用往往具有滞后性,2006年以后,我国工业内部可竞争性的提高正是这种政策效果的显现。此外,在国家的支持下,民营企业千方百计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市场外部民营企业的效率得到了较快的提升,进一步缩小了与市场内部企业成本的“不对称性”。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提高了这个时期我国工业总体市场的内部可竞争性,进而提高了其可竞争性。而对于国外企业和港澳台企业而言,这种政策的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因为前期一些高效率的这类企业已经进入了市场,市场外部的这类企业与市场内部企业成本的“不对称性”变化不大,因此外部可竞争性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是政府政策和外部民营企业策略性行为的共同作用导致了2006-2008年各类可竞争性指标的这一变化规律。

    结论

    本文从市场可竞争性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出发,结合中国工业市场的实际,提出了可竞争性、外部可竞争性和内部可竞争性的概念,并给出了这三类可竞争性指标的计算方法,计算出了2001年以后我国工业经济三类市场可竞争性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显示,在考察期内,我国各类可竞争性指标均呈现明显的波动性。目前我国工业市场的各类可竞争性指标均已恢复到了2001年前后的水平,并且当前我国工业总体的可竞争性正保持着不断提高的态势,但这种提高完全是由内部可竞争性引起的,外部可竞争性正在恶化。这说明我国近期不存在所谓的“国进民退”现象,但要警惕外商和港澳台企业的自由进入问题。

    参考文献:

    1.Baumol,William J.,“Contestable Markets:An Uprising in the 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1982,72,pp.1-15.

    2.Baumol,William J.,Panzar,John C.and Willig, Robert D.,“Contestable Markets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San Dieg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2.

    3.Steven A.Morrison and Clifford Winston,“Empirical Implications and Tests of the Contestability Hypothesi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30,No.1(Apr.,1987),pp.53-66.

    4.William G.Shepherd,“Contestability vs.Competi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4,No.4(Sep.,1984),pp.572-587.

    推荐访问:竞争性 中国 工业 分析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