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一个文献综述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6 06:35:06 点击:

    摘 要: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的关系可归纳为:“需求论”、“供给论”、“互动论”、“融合论”。学者们尝试用不同方法和视角思路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效率提升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先对基于主导地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的文献进行梳理,然后分别基于空间视角、生态共生视角以及投入产出视角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归纳综述。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051-03

    生产性服务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服务的对象是其他生产者而非最终消费者。进入后工业时代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作用日益突显。现代制造业融入越来越多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投入要素。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成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

    一、基于主导地位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

    关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主导地位关系,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学者们争论不休,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需求论,此观点认为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和根本,生产性服务业由制造业决定,生产性服务业附属于制造业发展。Cohen&Zysman(1987)[1],Koraomerliojlu&carlsson(1999) [2],Klodt(2000) [3],Guerrieri&Meliciani(2003)[4]和Macpherson(2008)[5]等运用不同实例,采用不同的模型对此进行了论证。(2)供给论,此观点认为服务业处于主导地位,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没有强大的生产性服务业做支持,就不可能有制造业的长足发展。不单国外的Pappas.N&P.Sheehan(1995 [6],Karaomerlioglu.D&B.Carlsson(1999)[7],国内的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2006)[8],江静、刘志彪、于明超(2007)[9]和钱书法、贺建、程海狮(2010)[10]对此进行了实证论证。(3)互动论,此观点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Shelp(1984)[11],Park&Chan(1989)[12],Hansen(1990)[13],高觉民、李晓慧(2011)[14],王治、王耀中(2010) [15]在各自的文章中提出或论证此观点。(4)融合论,Lundvall.B(l998)认为随着现代信息科学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呈现出融合趋势[16]。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观点,引发了新的研究热潮。

    二、基于空间视角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

    Raff&Ruhr(2001)基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认为生产性服务的多样性降低了东道国制造业成本,从而使当地的投资环境变得更有吸引力,制造业的FDI也相应增加;他们运用美国1976—1995年在25个东道国投资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表明生产性服务的FDI通常都追随制造业的FDI[19]。

    顾乃华(2010)研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之间的地理距离与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获利能力的外溢效应负相关,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有助于增强其对工业的外溢效用[20]。陈建军、陈菁菁(2011)基于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的产业分布,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同定位关系[21]。吉亚辉、李岩、苏晓晨(2012)基于中国2003—2009 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发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的集聚度上仍然具有相关性,并且发现从整体上,其产业集聚有进一步走向均衡化的趋势[22]。

    顾乃华(2011)同样利用城市样本数据,运用多线性模型,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提高本地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的外溢效应存在区域边界,省层面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所辖市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23]。宣烨(2012)利用中国2003—2009年247个城市样本数据,实证检验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能够提升本地区制造业效率,并且能够通过空间外溢效应提升周边地区制造业效率[24]。

    从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集聚存在相关性,制造业的集聚会吸引上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而且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服务业的集聚来提升效率。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对制造业会产生技术外溢效应,能够提升制造业的效率。

    三、基于生态共生视角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

    基于生态共生视角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是目前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给对共生模型进行了总结,并对两者之间的共生显著进行了检验。

    孔德洋、徐希燕(2008)从分工与外包、生产价值链、生态群落的角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机制,总结出两者互动共生的模型:中心型互动共生模型、金子塔型互动共生模型、平行型互动共生模型等[25]。唐强荣、徐学军、何自力(2009)基于生态学种群Logistic生长方程的视角,在不考虑种群进化的影响并假设共生的作用是扩大种群环境容量的条件下对中国产业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种群的共生作用显著[26]。接着唐强荣、徐学军(2009)又基于组织生态学,运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创建率和种群密度上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创建率和种群密度上存在显著的关联和不显著的协同演化[27]。

    刘浩、原毅军(2010)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主质参量构造面板数据,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行为模式及地区差异进行了判定和甄别[29]。庞博慧(2012)同样基于生态学种群Logistic共生演化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二者之间互动发展属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大于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的影响[30]。

    综上可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种群间共生作用是显著的,不过研究也表明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发展是非对称的互惠共生模型。

    四、基于投入产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研究

    在实证方面,基于投入产出的产业关联分析成为了一种基本方法。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检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是否显著,以及产业关联的水平。

    刘书瀚、张瑞、刘立霞(2010)基于1997年、2002 年和2007 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不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结构还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结构均呈现不断升级趋势;不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呈现出显著的互动关系,但关联效应仍处于较低水平[31]。

    魏江、周丹(2010)运用投入产出法与比较分析方法,对典型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需求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需求的国际发展态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由对制造业需求显著转为对自身需求显著,而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由以非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逐步转向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32]。

    黄莉芳(2011)基于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资料剖析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历程,针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较差的现状,提出要结合行业特性和经济发展模式,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共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深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契合度[33]。

    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显著,不过关联效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需求显著,根据国际发展态势,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的提高其趋势是逐渐转为对自身需求显著。现在应从供给与需求两个角度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强产业关联效应。

    参考文献:

    [1] Cohen,S,Zysman,J.Manufacturing Matters: The Myth of the Post industrial[M].Economy Basic Books,NewYork,1987.

    [2] Karaomerliojlu,Carlsson.Manufacturing In Deeline A Matter of Definitio.[J]Economy Innovaion New Technology,1999,8(3):175-196.

    [3] Klodt,H.Structural Change Towards Services the German Experienc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IGS Discussion Paper,2000.

    [4] Guerrierp,Melicianiv.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Producers Servic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TI Meeting in Rome,May 2003.

    [5] Macpherson A.Producer Service Linkages And Idustrial Innova-tion:Results of a Twelve-year Tracking Study Of New York state

    Manufacturers[Jl.GrowthAlldChange,2008(l):1-23.

    [6] Pappas.N,P.Sheehan.The New Manufacturing:Linages Between Production and Service Activities in P.Sheehan and G.Tegart Working

    for the Futuren Melbourne: Victoria University Press,1998:127-155.

    [7] Karaomerlioglu.D,B.Carlsson.Manufacturing in Decline Matter of Definition Economy,Innovation.New Technology.1999,(8):175-196.

    [8]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9):14-21.

    [9] 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J].世界经济,2007,(8):52-62.

    [10] 钱书法,贺建,程海狮.社会分工制度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新探——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3):69-74.

    [11] ShelP,R.The Role of service technology in development,in service industries and development case studies in technology transfer[M].

    NY:Praeger Publishers,1984.

    [12] Park,K·S Chan.A Cross Country Input Output Analysis of intersecti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and their

    Employment Implications.1989,(2):199-212,33-39.

    [13] Hansen.N.Do Producer sevices induc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0,30(4):465-476.

    [14] 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0,(6):151-160

    [15] 王治,王耀中.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关系研究——基于东、中、西部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华东经济管理,2010,(11):65-69.

    [16] Lundvall,B·A.and Barras,S.The Globaling Learning Economy: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 Policy,DGXⅡ—TSER,Bruxelles.1998:

    45-52.

    [17] 童洁,张旭梅,但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策略研究[J].软科学,2010,(2):75-78.

    [18] 杨仁发,刘纯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背景的产业升级[J].改革,2011,(1):40-46.

    [19] RaffH.& M.Von der Ruhr.Foreign Direet Investment in Producer Services: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J].CESifo working PaPer

    No.598,2001

    [20] 顾乃华.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获利能力的影响和渠道——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和SFA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5):

    48-58.

    [21] 陈建军,陈菁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1,(6):141-150.

    [22] 吉亚辉,李岩,苏晓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关性研究——基于产业集聚的分析[J].软科学,2012,(3):15-38.

    [23] 顾乃华.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的外溢效应及其区域边界——基于HLM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1,(5):44-122.

    [24] 宣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空间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2,(4):121-128.

    [25] 孔德洋,徐希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管理,2008,(12):74-79.

    [26] 唐强荣,徐学军.基于组织生态学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关系[J].软科学,2009,(8):11-15.

    [27] 唐强荣,徐学军,何自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模型及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3):20-26.

    [28] 刘浩,原毅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行为模式检验[J].财贸研究,2010,(3):54-59.

    [29] 庞博慧.中国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演化模型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2,(2):176-183.

    [30] 刘书瀚,张瑞,刘立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0,(6):65-74.

    [31] 魏江,周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需求结构及发展态势[J].经济管理,2010,(8):17-25.

    [32] 黄莉芳.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关系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1,(1):28-37.

    [责任编辑 陈丽敏]

    推荐访问:服务业 综述 制造业 文献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