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历史演进的博弈论阐释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6 05:35:07 点击:

    摘 要:采用特定经济环境与里程碑性事件相结合的划分方法,将我国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历史演进划分为五个阶段,并用博弈论阐释这一演进历史中隐含的规律。

    关键词: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历史演进;博弈论

    1 我国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历史演进

    经济环境决定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与运用,笔者认为我国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演进历史采用特定经济环境与里程碑性事件相结合的划分方法较为合理。笔者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

    1.1 建国后至1966年

    1949年以前,我国的经济理论和方法很大程度上受西方国家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成为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百废待兴,出现了一个新旧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的转换阶段。我国的经济理论也从主要学习西方国家经济理论与方法转向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务。如“一五”时期,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由此形成了一套与计划管理相适应的国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这一体系以资产管理,成本管理和利润管理为主要内容,以计划控制为基本环节。

    和这种财务管理体系相适应,“一五”时期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也包括有关资产、成本、利润方面的内容,具体地说:固定资金方面为固定资产产值率,流动资金方面以定额流动资金周转率(或周转期)为主,同时也计算和分析全部流动资金周转率(或周转天数)归纳起来,这一时期反映企业绩效的评价指标主要是:固定资产产值率、定额流动资金周转率(或周转天数),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利润总额完成率、销售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资金利润率等。

    这一时期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是:与高度集权管理相对应,体现计划经济的特征,但毕竟有了社会主义企业效绩评价的萌芽。

    1.2 1966年至1978年

    1966年,全国范围内爆发“文化大革命”运动,和其它领域一样,财务、会计领域遭受了一次巨大的浩劫,基本上已不存在相关理论的研究。

    “文化大革命”对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冲击和破坏是空前的,在“要算政治账,不要算经济账”,“三年不算账,钱也跑不到外国去”等谬论的传播和影响下,财政部的会计制度管理机构被撤销,各级主管部门的财务会计管理机构被撤并。许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陷入无管理、无控制的状态,企业、事业单位财会人员被大批下放劳动,财务会计工作处于十分混乱的半瘫痪的状态。

    与此同时,财务会计理论界的一些著名专家、教授被错误地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劳动,有的甚至遭受人身迫害。所有会计杂志被勒令停办,编制人员被遣散。由财政部主办的,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会计》杂志,在其第7期刊登的暂停出版启示可以说明当时会计杂志的遭遇:“为了使编辑部集中力量参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经请示领导批准,本刊决定从1966年第8期(总第26期)起暂停出版。”。绝大部分财经类大中专院校被撤销、停办。

    1976年,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逐步克服了“左”倾错误的危害和影响,清除了各种诬蔑经济工作的谬论。党中央和政府提出,不能以阶级斗争替代经济管理。经济界在党中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着手进行整理和恢复工作。被下放的财务会计理论界的专家、教授和财务人员陆续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各种财务制度逐步得到恢复。企业效绩评价的工作也逐渐得以恢复。如1975年国家拟定了“工业企业八项经济技术考核指标”,这八项指标包括产品产量、品种、质量、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流动资金、成本、利润和劳动生产率。

    可以看出,这时所使用的指标和第一阶段所采用指标基本类似,都有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这一方面反映经济理论与实务发展的停滞,另一方面也反映计划经济影响的长期性。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大会做出把我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活跃的政治气氛和党中央将经济工作放在首位的决策使许多财会专家和教授欢欣鼓舞,开始投身于相关研究并迸发出勃勃生机。

    1.3 1978年至1993年

    在此阶段,国家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但计划经济的烙印始终存在。这一时期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便也有这种时代特征。

    1982年国家经委、国家计委等六部委等六部委制定了“企业16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数”,这16项指数是总产值增长率、产品产量完成情况、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降低率、产品优质品率、万元产值消耗能源和降低率、产品销售收入和增长率,实现利润和增长率、产值利税率和增长率、销售收入利润率和增长率、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和加速率、产成品资金占用额和降低率,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增长率、职员重伤死亡人员和降低率。

    1991年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要将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防止片面追求产值和速度,忽视经济效益的现象;同时提出在工业企业的考核上要淡化产值指标,强化效益指标。为了贯彻中央精神、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办和国家统计局在1992年提出了6项考核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包括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净资产率(后改为增加值率)。

    通过对采用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国家由重视企业产值向重视企业经济效益转化,另一方面,计划经济色彩的指标依然存在。所以,这些指标的设置都是为适应国家管理国有企业而作的局部调整,其基本框架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1.4 1993年至1999年

    这一时期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强调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进一步加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财务成本会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的研究。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有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与之相配合。所以其于财务信息分析使用问题,包括集资分析、用资分析、效益分析、财务状况分析等是当时的研究热点之一,理论研究也促使实务的处理更为合理化;另外,这一时期,经济理论界对西方已有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习也达到了空前,所以许多计量经济学的统计处理方法也开始被借鉴到指标体系的构建中。

    1993年7月,财政部颁布实施《企业财务通则》。《企业财务通则》中规定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由8项指标组成,它们是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本金利润率、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企业财务通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微观财务管理朝着科学化发展。其中所涉及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也首次从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对企业进行全面评价。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必须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财政部在反复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于1995年制定和颁布《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这套指标体系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10项指标。

    同时,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根据新的形势,对1992年颁布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6项指标调整为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等7项指标。

    这一时期我国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逐步科学化、规范化。

    1.5 1999年—至今

    1999年,财政部结合国家计委、经贸委、人事部等有关部门会同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其操作细则,这标志着我国企业效绩评价指标首次体系化。《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通过8项基本指标、16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对企业的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项内容进行评价,初步形成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效绩评价指标体系。2002年财政部会同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和国家计委等部门对企业效绩评价体系作了进一步修订,重新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使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日趋完善,指标也由原来的三十二项降为二十八项。

    在这一阶段,一方面,国家部门不断对所出台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进行修正,另一方面,企业对自主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有自己的指标体系,我国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也开始向多样化阶段发展。

    2 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历史演进的博弈论阐释

    2.1 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是使各方主体由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转变的一种制度安排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也称对策论。博弈论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指人们的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能够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合作博弈强调的是集体理性(Collective rationality)以及效率、公正、公平;非合作博弈强调的是个人理性、个人最优决策。在企业效绩评价中,股东,企业经理,各部门职员,债权人,政府等各方主体不断发生各种财务关系:股东为企业提供自有资金,他们关心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经理作为高级职员,接受所有者的委托,运用自己的智慧管理企业,并定期收取报酬,他们关心自己酬劳的获取,职位的提升以及其它利益;债权人为企业提供借贷资本,他们关心借贷本金及利息的安全收回,等等。这些主体不断发生作用,由于不同主体目标效用函数的不同,他们不可避免发生各种冲突和磨擦。个人理性决定个人追求最优决策,但从长远来看,只有与集体理性相一致的个人理性才是现实的个人理性,所以,企业总是在试图谋求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在满足个人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或者说在保证集体理性的前提下最大满足与张扬个人理性。而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它是一份人为设计的协议,这份协议应尽量使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相差最小,也就是说使个人理性向集体理性的方向发展。这里,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既是对企业业绩与效率现状的真实反映,又能促使各方改进现状,最大限度实现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所以,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是使各方主体由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转变的一种制度安排。

    2.2 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是契约各方博弈的结果

    美国实证会计理论家瓦茨和齐默尔曼认为“企业不过是一种若干契约的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支持者认为“企业是所有相关利益之间的一系列多边契约”,相关利益方即是契约的主体,可以是管理者、雇员、顾客、供应商等多种主体。契约各方都向企业投入一定的要素,或是财务资源,或是知识资源,或其它资源。按照谁贡献,谁受益的原则,契约签订前,原则上说,契约各方都是独立,平等的产权主体,都有权参与剩余分配。但契约签订前各契约当事人理论上的独立平等地位,只能说明他们日后有平等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博弈的机会,要把这种平等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则要取决于各利益当事人依据自身实力,日后在企业中的地位等因素进行博弈的结果。而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正是实现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一种依据。利益各方合力的结果成就了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选择。如图1: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利益相关者并不局限于三方,这里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而且,这种合力效果并不是利益相关者1和利益相关者2作用后的合力1再和利益相关者3发生作用形成合力2,这些利益相关者应该是同时发生作用的,合力2促成了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2.3 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博弈结果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从经济环境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中得以体现。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土地、劳动、资本(财务资本),知识资源仅处于次要地位。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各利益当事人投入企业的资源分别为:股东投入财务资源和部分人力资源,债权人全部投入财务资源,雇员投入体力劳动和知识资源,经理人员投入知识资源,其他利益当事人也投入相应的资源。在工业经济时代,知识资源对企业财富的创造、经济的发展及社会贡献的作用不太明显,起主导作用的是财务资源。而且,在工业经济时代,知识资源所有者拥有的知识资源还很有限,当然,这些专用性极强的知识资源不一定有合适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实力,而财务资源所有者则可以用大量的财富显示自己的实力,于是,财务资源的所有者在博弈中处于明显优势。由于契约各方实力明显悬殊,博弈的结果必然是财务资本至上、资本雇佣劳动,雇员、经理人员的部分权益被财务资源所有者所剥夺。此外,同是财务资源的提供者,股东和债权人之间仍存在着博弈,由于债权人让渡的仅是财务资源有限期的使用权,所以,债权人只能按期收回本息,即博弈的结果是由股东独占企业的所有权,其他利益相关者不得不暂时放弃对企业所有权的要求,只能成为固定的收入者。体现在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上便是仅考虑股东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但在知识经济时代,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知识资源所占的比重提高,并将成为比物质资本更重要的企业资源,有资料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60%-80%的经济增长来源于知识资源。此时,财务资本所有者必须依赖于知识资源才能获利。

    所以,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契约各方的相对实力和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于是打破原来博弈结果,开始新一轮博弈,此时,知识资源所有者强烈要求分享剩余所有权与控制权,其他利益主体也会因为对财产所有权者的挚肘作用地位提高,股东的地位却迅速下降,博弈的结果,只能是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充分反映利益相关者各方的要求。

    建国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状态,政府在若干利益相关者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微不足道,博弈的结果便是政府长期是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制订者,且对职工、环境等利益相关者关注不够。随着计划经济色彩的逐步减弱,尤其到了1999年以后,政府在制订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时,开始大量关注债权人、环境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企业决策层也开始以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制订者身份出现。

    2.4 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博弈过程具有动态性

    契约各方之间通过博弈所选择出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是一经选出,则保持不变。相反,这种博弈关系具有动态性。所确认的评价指标体系受到时间的检验,受到来自经济环境变化、企业目标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冲击,于是企业会进一步修正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当然,这是新形势下契约各方之间力量对比的结果。所以,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是利益相关者之间不断进行博弈的动态游走过程。

    参考文献

    [1]黄菊波.新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2]陈信元,金楠.新中国会计思想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张蕊.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指标体系 演进 阐释 评价 博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