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对三明民营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6 03:45:07 点击:

    摘要:近几年,三明工业发展提速,分析发现,三明工业取得好成绩,得益于工业民营经济大发展。三明经济正处于再次腾飞的关口。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三明发挥经济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如何达到这一要求,凸显三明在海西建设中支撑作用。关键一点,就是要实现三明工业新突破。突破口就在于民营工业的快速发展与壮大。本文通过对比,认为三明民营工业规模总量小,实力弱;科技力量薄弱,创新动力不足;出口能力相对较差;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融资难、渠道狭窄等问题是阻碍民营经济大发展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促进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民营工业;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10-0040-01

    近几年,福建省三明市工业发展提速。2005年全市工业比增20.1%,增幅比2004年加快5.7个百分点。2006年全市工业产值增幅又比2005年加快2.2个百分点,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到52.2%。取得好成绩,得益于民营经济大发展。据测算,2006年三明民营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3%。工业经济发展表明了:民营工业比例越高,工业经济活力就越强,工业发展后劲越足。认真总结三明市民营工业在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促进民营工业加快发展,推动其再次崛起有着积极意义。

    一、民营工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三明民营经济是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中国改革开放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几年,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以项目带动、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促使民营经济的快速提升。截止2006年底,全市民营工业实现产值314.93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58.8%。其中规模民营工业企业已达到689户,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数的71.7%;对全市规模工业贡献率达75%,企业数比2000年增长2.5倍。发展特点:1、以国有体制改革促进民营发展。表现:一是国有企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国有企业数从2000年的99家减少到2006年的55家(指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65.9%下降到2006年的40.1%。二是民营经济规模总量扩大。2006年民营工业经济实现产值259.6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总额的54.1%,比2000年上升15.1个百分点。三是成为吸纳新增就业人员的重要渠道。2006年在民营工业经济从业的人数达7.9万人,比2000年增加2.4万人。四是成为市财政税源主要来源之一。民营工业经济企业创造利税18.54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利税总额的43.4%,比2000年提高15.5个百分点。2、以招商引资推动民营发展。工业投资具有先导作用。2000年后,三明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从2003年起更加注重对工业性项目的招商。2003年-2006年全市城镇以上工业投资达到221.27亿元,年均增长37.9%,高于同期全社会投资年均增幅的4个百分点,期间每年的工业投资增速均超过35%。与此同时,工业民间投资也越来越活跃。2004-2006年市工业民间投资共完成154.61亿元,占同期城镇以上投资的37.1%,年均增长51.0%,私营经济投资完成51.90亿元,年均增长1.7倍。3、以资源优势拉动民营发展。立足本地资源上项目,是三明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一大特色。从行业看,民企发展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为主。表现:一是木材加工业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木材加工民企已达到143家,占全市该行业企业数的88.8%,企业数比增49%。二是纺织行业蓬勃发展。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民企已达到93家,占全市该行业的83.8%,比增36.8%。三是矿产企业急剧增加。由于近年来能源、矿产产品紧缺,民间资本投向该产业的投资额骤然增加,该行业中规模企业已达到87家,占全市该行业的74.4%,比增40.3%。集中在这三个行业中的民企占全市民企的46.9%,实现工业总产值100.92亿元,占全市民营工业产值的38.9%,拉动全市民营工业增长16.8个百分点。4、以道路通畅支持民营发展。以铁路、高速路为依托,以工业园区为平台,是三明市推进民企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三明有8个省级工业园区,除宁化外,都坐落在鹰厦铁路、福泉高速公路线上,有明显区位优势。5、以品牌战略提升民营发展。“十五”期间市政府大力开展实施名牌战略,经过几年来努力,品牌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截止2006年底三明市工业企业已经拥有2项中国名牌产品、1件中国驰名商标等。实现了我市工业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品牌战略的实施有利地推动工业发展,为三明工业增添动力,为民企拓展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提供了坚实后盾。

    二、民营工业存在问题和困难

    从纵向对比看,三明市工业民营经济经过28年发展,值得称颂。但横向对比,发展差距大。1、规模总量小,实力弱。一是民营企业规模偏小。目前全市有大中型企业56家,民企只有11家,仅占19.6%,其中5家大型企业中4家国有独资企业,仅有福建省青山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混合民营企业。二是民营工业经济总量小。如2005年三明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经济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份额的48.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实力弱。2006年规模工业民企户均实收资本仅为476万元,比全市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低896万元,特别是私企实力更弱,私企实收资本超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4家,超亿元的私企没有1户。2、科技力量薄弱,创新动力不足。从整体来看,由于民企资金和技术能力弱,进入国民经济中的行业多是技术含量、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或是资源型大的产业。多数民企长期以来利用本地有限的资金和劳动力及自然资源廉价优势,重复进行产品初级加工。截止2005年底,三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4266人,其中民企仅占2.8%。从投入产出看:民营工业经济研发费用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0.16%;新产品率达1.6%,不仅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低0.12和7.6个百分点,也分别低于全省民营工业平均水平0.18和4.2个百分点。3、出口能力相对较差。也有一批民营骨干企业具有出口附加值较高产品的能力。但与沿海地区相比,民企出口商品规模质量,技术含量不足。从国家调整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税收政策对三明工业的影响看,三明90%的出口企业受到影响。据了解,三明出口的商品多为出口退税取消、降低的初级产品,产品出口的大头是附加值较低的木制品、矿产品、石料材;提税受益的仅有医药、农药。2005年,三明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仅为7.4%,比全省规模民营工业平均水平低26.6个百分点。在全省与最高的漳州市相差39个百分点。4、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全市的规模工业民企中,有58%的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统筹;有46.6%参加劳动失业保险统筹,比全市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低一千多元。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把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结合在一起,当民企欠缺人才发挥才能的舞台时,会造成企业对员工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吸引力降低,人员流失在所难免,直接影响民企做大做强。5、融资难、渠道狭窄。据调查:2006年三明工业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一直处于不景气状态,在被调查的企业中,资金充足的企业仅占8.7%,资金紧张的占39%。引起民营企业融资难、渠道狭窄的原因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其自身因素:一是银行信贷投向集中,放贷渠道相对狭窄,特别是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后,各家银行贷款偏好优势产业、大型骨干企业和上市公司及信用度高的企业。二是由于大部分民企(特别是私企)内部财务管理较混乱,企业运作不规范,财务核算信用度低。三是现有的信用担保服务机构还不能满足企业的担保需要。使一些企业产品确有市场前景,而因找不到适当的担保单位,缺少资金而制约了其发展。

    三、促进民营工业发展的建议及措施

    三明经济正处于再次腾飞的关口。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三明发挥经济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如何要达到这一要求,凸显三明在海西建设中支撑作用。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实现三明工业新突破。工业的突破口在那里?前几年三明的工业发展现实说明了就在于民营工业的快速发展与壮大上,因此必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使之成为促进三明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支劲旅,推动三明在海西建设中加快崛起。1、以海西建设为契机,外向带动,增量发展。三明民营工业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在于企业个体、经济总量偏小,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扩大规模总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民营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一是打破本地产业的封闭循环,主动融入“海西”建设中,充分利用沿海地带产业出口优势,根据沿海产业转移趋势和自身特点,整合资源和组织架构,形成产业竞争优势;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开拓国外市场。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双刃剑”,明确自己在全球生产体系的定位,主动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的生产和分包体系,在专业化分工中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2、立足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构建自己的优势产业。天然资源禀赋是形成一个地区特色产业的前提和基础,但它并不形成该产业的绝对竞争优势。产业竞争优势的最终形成则更多地取决于对天然禀赋的后天创造,其中应包括特色资源开发形成产业化的过程、依靠技术创新形成特色资源的不可代替性优势的过程以及通过精加工深加工技术形成特色资源高附加值的过程,这是避免过度竞争,提高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地区产业竞争力,支撑经济跳跃式发展的现实要求。我市民营工业首先应面向市场,继续发挥本地比较优势,在特色上下功夫,发展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自己。其次是政府应出台一些引导企业进行新工艺改造,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高技术、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的政策,激励企业加快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步伐,全面提高产品质量。3、强化工业园区的作用,引导产业集聚与延伸。一是提高园区的规划建设水平,充分整合各类园区资源,对具有特色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园区加大扶持力度,提升产业层次。要把园区建成对外开放的新窗口,产业升级的新高地,城镇发展的新组团,以园集聚,以聚兴业。二是对于进入园区的民营企业要做好服务,在地价、收费方面给予灵活或优惠,以降低投资业主的创业成本。三是提升园区民营企业发展层次,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出家族式管理和小规模发展的老路,与现代市场接轨。4、创新金融产品,拓宽民企融资渠道。政府和财政部门要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建立一系列制度来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着力解决企业自身的诸多问题,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信誉。二是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促进融资。三是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步伐。四是加强对民企的宣传和指导,使民企了解更多的融资渠道的信息。五是深化国企改革,鼓励民企参与资本市场化运作。五是疏通银行融资渠道,对民企业的贷款可采取灵活的方式,特别是对一些困难企业,可针对其有销路,有效益的那部分产品实行封闭贷款。5、完善服务体系,切实保护民企合法权益。目前沿海地区产业正处于梯度转移时期,龙岩、南平和三明等具有资源优势内陆地区都成为新的投资目标。因此,我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应克服以往重“前期免费”而轻“后期服务”;重“引资”而轻“跟踪”的状况,让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享受到一条龙服务,即在建设中全方位服务,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此外,政府管理部门应制定有效措施,通过内部与外部双重约束,对一些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要坚决查处和取缔;对侵犯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和肇事者,公安司法部门应予以严厉打击和惩处。6、抓好人才建设,稳定产业工人队伍。首先大力培养、造就和引进专业人才。发挥政府在人才引进方面的作用,引进一批掌握传统行业如纺织业、木材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的高精尖人才。其次,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定期举行大型熟练工人招聘会,并设立常设机构,定期开展劳动力供求信息发布、咨询、供求预测、薪酬价格调查及发布等活动,促进企业与熟练工人的沟通与交流,为解决用工不足架设桥梁。第三,加强各类人才的软环境建设。解决企业专业人才与产业工人在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还要针对各类人才的不同需求,为他们营造宽松的人际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使企业引得进、留得住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统计局

    参考文献

    [1]三明统计局,《三明统计年鉴2000》—《三明统计年鉴2006》

    [2]卢杰,裴煜.我国民企人力资源管理面临问题及管理创新[J].企业经济.2006.3

    [3]王以铭.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初探[J].中华工商时报.2003.07.08

    推荐访问:民营 经济发展 思考 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