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公开课易出现的几个误区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5 23:20:10 点击:

    公开课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许多学校在每个学期都要开设观摩周,要求每个学科指定教师开设公开课,旨在增进与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共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实施途径,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参与课改以来,我听了许多公开课,也上了不少公开课,然而跳出课改看现状,细细品味这些课,总觉得这些精心准备的课中还有一些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此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1.公开课是一个人在表演集体创作的剧本

    一堂校际的公开课的开设往往离不开整个教研组或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开课老师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制作教具、制作课件、备好课、写好教案。一切准备完后,先试讲,备课组成员指出不足之处,开课教师再加以修改,把课堂设计得近乎完美。把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发生的问题都用预设问题的方式设置好,然后以各种教学手段加以处理,课堂教学中就失去了动态生成,使得课堂上表面上精彩不断,却又风平浪静,没有风哪来涟漪?

    2.对公开课的追求失真

    由于公开课被赋予了太多额外价值,导致教师对公开课过分看重。过分追求使之偏离了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水平。

    2.1为多媒体而多媒体

    每堂公开课,开课教师都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件。课件画面绚丽、内容丰富。实验演示、板书设计等搬到课件上,以致有些教师忽略了对传统教具的使用,减少了与学生的必要互动。学生为眼花缭乱的课件场景所陶醉,对重要的知识点却记得少之又少。由传统的“满堂灌”到“满堂看”和“满堂听”,学生只是听众和观众,学生的主体性无法体现。虽然多媒体能够达到化抽象为直观的效果,它的应用给生物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多媒体毕竟只是辅助教学,不能夸大其作用。

    案例:这是一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的公开课。教师精心制作了课件,看起来内容很丰富,但仔细琢磨,课件中无非是课题的主干知识的文字描述与人教版课本52-53页的图片扫描。

    笔者认为,多媒体的使用,贵在用得“精”、“当”、“妙”。主要是用于教学中那些逻辑思维强、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想象、难以建立起概念的知识点。例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等教学。

    2.2为了活动形式而设计学生活动

    新课程下,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或者说学生出彩才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因此很多公开课都非常在意学生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都设计了学生活动。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时,让学生阅读教材并进行小组讨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如何传导的及其特点。这部分的内容较为抽象,学生自学有点难度,讨论很难进行。

    该教师设计了活动,本来是想让课堂气氛热闹,但实际上适得其反。课堂活动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目标要求。过多、过滥、不必要的课堂活动,可能让课堂气氛显得异常火爆热烈,但学生仍然是老师的“思想玩偶”,被动地完成一个个彼此孤立的活动,并非真正的自主学习。

    案例2: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及特点。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自学有点难度,讨论是必要的。但是该教师设计的学生活动,实际效果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要求,缺乏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有梯度的学生活动。

    笔者在听课后感受到,过多、过滥、不必要的课堂活动,可能会让课堂气氛显得异常火爆热烈,但学生仍然是老师的“思想玩偶”,被动地完成一个个彼此孤立的活动,并非真正的自主学习。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的课堂活动可以达到抽丝剥茧的效果,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3为了追求完美而不敢暴露学生的错误

    当一位教师上好公开课后,同行们首先就会提问:“上得顺吗?”似乎“顺”就是成功的代名词,害怕意外发生是上公开课老师的通病。教学设计近乎完美,提问的问题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学生沿着老师的指挥棒走,一般不会让学困生在课上回答问题,整堂似乎很顺畅,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没有出现意外,课堂没有生成性问题。

    案例: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节课上,教学设计充分利用科学家的实验和所提出的假说,进行“问题串”教学,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教学中还让学生动手画图,展示自制模型。课堂教学一路凯歌高奏,给人的感觉是学生上课一听就懂,课堂似乎很完美。

    课堂上是不是越完美越好吗?既然教师的问题,学生什么都会回答,这堂课还上了干什么?这种看似“没有问题”的公开课,其实本身就是教育最大的问题。

    3.评课的主体不够完整

    一节完整的公开课少不了评课这个环节。在评课环节上,笔者发现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缺少了受课学生的参与。学生是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理应是评课的主体之一。让学生参与评课,发表对老师一堂公开课的想法和要求,这对主讲教师和其他听课老师都会很有启发和帮助。其次,缺少了主讲教师的参与。在公开课评课活动中,主讲教师要么回避评课,要么一言不发,“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再次,听课教师有时在评课时为了保护授课教师,不会畅所欲言。一般都是说好话,说出的错误只是皮毛问题。

    公开课是当今教育中存在争论最多的,如何上好一节生物公开课?这需要广大教师的研究与反思。如果只是为了“公开”而“公开”,而走向一些极端,就不如“还课堂以真实”。

    推荐访问:几个 误区 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