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让学生动起来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6-05 23:15:12 点击:

    摘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是契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的。要构建我们初中生物的高校课堂,就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使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关键词:高效课堂;自主学习;前提条件;有效方法;有力保证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96-02

    近年来,我校深入开展"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校课堂"的教学改革活动。那么什么是高校课堂呢?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初中生物虽是中考科目,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重视程度仍然不高,学生往往因为做语数英等的作业而忽略了我们这样的学科。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高效"教学,才是唯一的出路。"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标准下所有教师的最高追求。回想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机械的接受知识。实际结果最多是教师讲的效率很高,而学生往往课上了然,课后茫然,机械性的学习,只是学会了简单模仿,并没有对知识真正理解消化,形成能力。而生物科学本身充满生机,我们看到万物的生长,不同季节鲜花的争奇斗妍,渲染着整个世界的美丽,这其中就有我们学习的像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的分裂与生长、受精作用、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表达等生物学知识。这就要求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立体的、交叉的、开放的、全防位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融洽课堂教学氛围,把活的知识学活,并能灵活运用,才是学习的真谛,才算抓住了新课标的灵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赋予知识以生命,让教学观念新起来,让学生思想活起来,让教学设计好起来,让学习方法优起来,让生物知识用起来。也只有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自信心,高效课堂才能实现。因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高效课堂。

    1.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产生往往是由好奇心引发的,学生如果处于好奇的心理状态,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创设生物情景以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条件。如"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教学,,首先演示:找到小鱼尾鳍血管的方法,告知学生显微镜物与像的关系,然后让学生们自主观察,探究讨论你发现的血管是什么。由于这些问题都源自生活,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从而主动地积极地思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当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还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拨动学生心弦,提出思考性问题,这些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回答,但只要能激起其认识的冲突,活跃思维诱发兴趣,就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积极作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兴趣,打造高校课堂。

    1.1 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具等,激发兴趣。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兴趣容易转移。而直观教学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是进行思维加工的前提,有较强的吸引力。如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血液循环、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反射弧支配反射活动的进行,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以及探究性学习内容,对初中生而言,单凭老师语言讲解和平面挂图、绘图的配合,还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近年来,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作为重要的直观教学手段,越来越普遍地被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在生物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导入新课,无疑会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教学重、难点深入浅出,轻松突破;教学结束时,教学内容的提炼总结,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1.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兴趣。基于学科特点,我们组织了生物兴趣小组,开展力所能及的课外活动,把实践带进课堂。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联系生活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从问题的提出、假设到方案设计、验证再到得出结论,均让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操作中完成,使课堂教学在和谐、高效的氛围中进行,学生思维活跃,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如结合"6.5世界环境日"、"爱鸟周"、"世界禁毒日"、"植树节"等活动,组织生物兴趣小组成员,调查了我校学生的环保知识和意识现状,让学生组织材料,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讲座,并写出了优秀的学生小论文。

    1.3 改革评价方式,激发兴趣。例如:学生评价方案采用平时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成绩各占50分(比例可视情况调整)。平时评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内容包括资料的搜集、材料的准备、实验的开展、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活动学生参与程度或完成情况,教师把每节课设为一定分数(如10分),视具体表现给不同的班级、小组不同的系数,组长做好记录,学生自评和互评,"论功行赏"再分配得分,报老师处记录,以周和月及学期结束算出各学生累计得分,最后按比例换算成平时成绩。

    2.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条件——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共享者,把 "课堂"还给学生,变成"学堂";教师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互动者;学生能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融为一体;学生能真正做到行动、心动、神动;学生不再只关注课本知识;跳出課堂,关注自然、社会、生活;跳出教师,不迷信权威、不轻信已有结论。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每一名教师都应该真心地走进学生,真情地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平等而理解地对待学生。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信任你,学生也会向你敞开心扉,经常向你吐露心思,使你的教育教学工作有针对性,有实效。

    3.打造高效课堂的基本条件——建立学习小组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学生座位排序。按照学生的多少分成4或6组,每组6人最为理想,按照男女学生的比例、成绩的差异、学生的活跃程度构建小组。每组设有组长和副组长各一名,组长负责全组的学习情况,副组长协助组长完成工作。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每组都有自己的课代表负责检查小组成员导学案学习情况、自学笔记和错题本、练习册的完成情况,及时向组长汇报,根据学习情况和完成情况由副组长进行统计计分,并把学习情况报告给科任教师,便于科任教师了解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能够主动的积极参与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便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4.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加强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举一动都离不开生物知识,因此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从学生身边的生物事实和现象创设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能轻易地使学生产生对生物现象进行探究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感知所要进行的学习是很有意义及有用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打造高效课堂的有力保证——教师的检查督促

    不同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基础也不同,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老师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对于少数学习和表现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一般采用不刺激、低要求、慢教化的策略,帮助他提高。 对于智力较好,学习不努力的学生,着重在学习品质上对他们进行教育,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负责完成某项任务。对于学习态度端正、勤奋,但成绩一般的学生,一般侧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平时学习方法、习惯、成绩都好的学生,一般只在具体问题上指导,并适当增大训练难度以保持他们学习生物的持久热情。

    综上所述,就是我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借鉴其他一些学校的"先学后教"等课堂教学经验,及结合我们学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引导学生从被动学,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打造初中生物教学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张鸿亮.上好课:问题与对策·初中生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邹尚智.有效教学经典案例评析.北京:开明出版社.

    [3] 陜西师范大学.中学生物教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生动